2018年7月,麵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明顯變化,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憂的形勢,中央審時度勢,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做好穩就業(ye) 、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把“六穩”作為(wei) 實現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進一步明確全麵做好“六穩”工作,確定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產(chan) 生重大衝(chong) 擊,經濟衰退,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第一產(chan) 業(ye) 下降32%、第二產(chan) 業(ye) 下降96%、第三產(chan) 業(ye) 下降52%),企業(ye) 、家庭、政府部門等經濟主體(ti) 陷入危機,一季度進出口均出現負增長,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嚴(yan) 重惡化。鑒於(yu) 此,中央及時作出新的安排,在紮實做好“六穩”基礎上,提出“保居民就業(ye) 、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ti) 、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等“六保”任務。
一、保市場主體(ti) 是“六保”可持續推進的關(guan) 鍵
“六保”“六穩”緊密聯係,統一於(yu) 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但又指向不同。“六保”側(ce) 重過程,“六穩”側(ce) 重結果;“六保”是問題導向,“六穩”是目標導向;“六保”是底線,“六穩”是高線。目標是“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六保”“六穩”每個(ge) 都要做好,但不能“平均用力”,必須抓住重點,守住底線。無論是“六保”還是“六穩”,核心問題都是“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就業(ye) 、保民生是“六保”和“六穩”的牛鼻子,是工作重點,也是底線。
民生怎麽(me) 保?政府可以出台一係列社會(hui) 保障、社會(hui) 救濟政策,但受製於(yu) 財政等約束,民生可持續的保障還是靠就業(ye) 實現。當務之急是保居民就業(ye) ,保居民就業(ye) 就成了“六保”之首。以保就業(ye) 的鏈條向下推:就業(ye) 決(jue) 定收入,收入決(jue) 定消費,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基礎力量,既保了民生又注入了經濟增長活力。中央明確提出穩就業(ye) 的目標,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ye) 900萬(wan) ,城鎮調查失業(ye) 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ye) 率55%。那麽(me) ,誰來提供就業(ye) ?向上追溯,答案應該是政府和市場主體(ti) 。政府自然可以出台一批基礎設施等投資計劃直接創造就業(ye) ,或者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來穩就業(ye) 。但穩就業(ye) 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市場主體(ti) 企業(ye)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總就業(ye) 人數776億(yi) ,第一產(chan) 業(ye) 占61%、第二產(chan) 業(ye) 占276%、第三產(chan) 業(ye) 占463%。在非農(nong) 就業(ye) 中,政府和事業(ye) 單位就業(ye) 占92%,超過90%的勞動力在企業(ye) 就業(ye) 。企業(ye) 是就業(ye) 的提供主體(ti) 。保企業(ye) 、保市場主體(ti) 就是保居民就業(ye) ,保居民就業(ye) 就要保企業(ye) 、保市場主體(ti) 。因此,保民生必須穩就業(ye) ,穩就業(ye) 必須保市場主體(ti) ,保市場主體(ti) 是“六保”可持續推進的關(guan) 鍵。
二、保市場主體(ti) 的兩(liang) 種方式:輸血與(yu) 造血
市場主體(ti) 主要由企業(ye) 與(yu) 家庭組成,家庭既是勞動力的供給者,又是消費需求者,家庭的消費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其就業(ye) 狀況,企業(ye) 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取決(jue) 於(yu) 企業(ye)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是否能夠賣出去。市場需求越旺盛、企業(ye) 擴張能力越強,就業(ye) 越充分,家庭消費需求就越大。穩住經濟基本麵,就是要保市場主體(ti) ,關(guan) 鍵是企業(ye) 這個(ge) 市場主體(ti) 。
政府在保市場主體(ti) 方麵是可以有所作為(wei) 的,一方麵是政府可以通過“輸血”的方式為(wei) 企業(ye) 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另一方麵,政府也可以通過“造血”的方式增強企業(ye) 活力。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本年度為(wei) 企業(ye) 新增減負25億(yi) 元,降低工商業(ye) 電價(jia) 以及寬帶和專(zhuan) 線資費,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運營成本,強化企業(ye) 的金融支持等,目標是“留住青山,贏得未來”。這些都體(ti) 現了政府的“輸血”行動,“輸血”行動能否有效提升市場主體(ti) 的生存能力,還取決(jue) 於(yu) “輸血”的方式和效果,要求做到三點。一是“輸血”是否及時。應該在市場主體(ti) 最需要政策支持時政策及時落地,不能等市場主體(ti) 病入膏肓時再用藥,已經無法起死回生了。二是“輸血”是否精準(血型對不對)。企業(ye) 的難題是千變萬(wan) 化的,“一刀切”的政策很難適應不同企業(ye) 的不同需要,解困政策必須精準。三是“輸血”是否暢通。2014年以來,中央就出台了一係列的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政策,但實地調查發現,很多企業(ye) 反映沒有切實感受到政策優(you) 惠,有時政策落實中間環節太多,等政策下到企業(ye) ,企業(ye) 已經瀕臨(lin) 倒閉。因此,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相關(guan) 減稅降費、增加的財政開支要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yu) 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市場主體(ti) 。
以“輸血”的方式保市場主體(ti) 短期內(nei) 見效比較快,但可持續存疑。比如減稅降費會(hui) 壓縮財政收入,擴大政府開支會(hui) 增加財政赤字;擴大貨幣供應量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有助於(yu) 利率下行,減緩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困境,但可能導致貨幣超發,通貨膨脹。保市場主體(ti) 不僅(jin) 需要及時向企業(ye) “輸血”,更應重視企業(ye) 自身的“造血”功能的維持和增強,通過營造更適宜企業(ye) 發展的市場環境,以及通過進一步加強市場導向的經濟體(ti) 製改革,來重塑市場主體(ti) ,提升企業(ye) 走出經營困境的自身能力。
三、重在建立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的長效機製
在結構性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雙重衝(chong) 擊下保障企業(ye) 存活下來並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hui) ,除必要的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為(wei) 企業(ye) 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市場機製來激發企業(ye) 活力。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ti) 製機製的意見》。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意見》正式發布。兩(liang) 個(ge) 意見的發布是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ti) 製改革,構建更加係統、更加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這是保市場主體(ti) 的製度保障。也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國針對市場經濟體(ti) 製完善發布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文件,體(ti) 現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發展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信心和決(jue) 心,意義(yi) 重大。
長效機製的確立,一要優(you) 化市場環境,為(wei) 市場主體(ti) 創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hui) 。首先,出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yu) 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流向實體(ti) 經濟。其次,要繼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進增長動能轉換,為(wei) 企業(ye) 創造新的投資機會(hui) 。最後,要優(you) 化企業(ye) 的營商環境,構建親(qin) 清政商關(guan) 係,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
二要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助於(yu) 穩就業(ye) 保民生。我國12億(yi) 市場主體(ti) 中(涵蓋企業(ye) 類型大、中、小、微、個(ge) ),有3000萬(wan) 個(ge) 中小企業(ye) ,7000萬(wan) 個(ge) 個(ge) 體(ti) 工商戶,近億(yi) 的市場主體(ti) 大部分是民營經濟,解決(jue) 了80%以上的就業(ye) 。首先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為(wei) 民營經濟創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突破“旋轉門”“天花板”“玻璃門”,排除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招投標歧視,實現公平競爭(zheng) 。其次是有效的產(chan) 權保護製度,全麵依法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chan) 權,嚴(yan) 肅查處各類侵害民營企業(ye) 權益的行為(wei) 。
我們(men) 相信,“及時、精準、暢通的輸血機製+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等長效造血機製”,通過保市場主體(ti) ,可以實現保居民就業(ye) 和保民生兩(liang) 大任務,真正實現“六保”“六穩”,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作者係河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