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六穩”“六保”的底層驅動

  張長星2023-01-16

  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是2020年政府的重要工作,刻不容緩。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行1萬(wan) 億(yi) 元抗疫特別國債(zhai) ,增加2萬(wan) 億(yi) 元特殊轉移支付,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yi) 元,安排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375萬(wan) 億(yi) 元。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市場主體(ti) 要靠市縣落實,省級政府要當好“過路財神”,不做“甩手掌櫃”,相信會(hui) 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要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ti) 製機製。

  一、強化省會(hui) 都市圈帶動戰略

城鎮化、工業(ye) 化是河南省發展的根本驅動所在。近10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6個(ge) 百分點,意味著每年有160萬(wan) 人由農(nong) 民轉為(wei) 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3倍,人均消費支出提高了1倍,按每個(ge) 轉移人口拉動10萬(wan) 元新增基礎設施投資的口徑計算,10年就有16萬(wan) 億(yi) 元。對河南來言,就是要“強馬優(you) 車”,集全省之力提升鄭州都市圈能級,加快其極化進程。主要在增量,盡量不動存量。把握國家在區域協調發展目標上“重人輕物”、在生產(chan) 力布局上“重馬輕車”、在資源配置上“重匹配適應,輕絕對均衡”的三個(ge) 導向,強化“三個(ge) 匹配”,增強內(nei) 生動力,提升總體(ti) 效率。

  一是土地資源配置與(yu) 生產(chan) 力布局的相互匹配。抓住新一輪土地管理製度改革加快推進的機遇,爭(zheng) 取將鄭州大都市區“1+4”市列入國家第二批永久基本農(nong) 田轉為(wei) 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準土地征收審批事項試點。調整“縣級平衡為(wei) 主、市級調劑為(wei) 輔、省級適度統籌補充”的補充耕地統籌機製,可考慮將省級直接統籌20%的比例提升至30%—50%。將既有土地指標主要集中於(yu) 鄭州大都市區,特別是鄭州主城區的空間拓展,並加大集體(ti) 建設用地入市和閑置建設用地挖潛,做到土地收入與(yu) 城建資金的長期總體(ti) 平衡、當期地塊與(yu) 重大項目的短期時間適配。

  二是強化人口流動引導與(yu) 城鄉(xiang) 體(ti) 係優(you) 化的相互匹配。前瞻考慮未來河南城鄉(xiang) 體(ti) 係由“橄欖型”逐步向“啞鈴型”演變的趨勢,在新一輪規劃中前瞻性提高人口承載上限,持續實施相對寬鬆的落戶政策和更加優(you) 惠的人才吸引政策,加速鄭州的極化進程。按照人口流動趨勢,優(you) 化公共服務投入和基礎設施布局,做到土地、資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yu) 人口規模匹配適應。在鄉(xiang) 村遷並過程中,要有代際跨度的曆史耐心,避免強行限時推進帶來的社會(hui) 穩定風險。

  三是強化行政區劃與(yu) 城市功能的相互匹配。研究鄭州大都市區內(nei) 區劃調整的可行性,支持鄭州向北跨黃河發展、向南拓展空間,將長葛、新鄉(xiang) 平原新區劃入鄭州緊密協作區,推動中牟、滎陽、新鄭撤縣(市)改區,盡快實現全域城區化。同時,對洛陽都市圈的規劃建設,可考慮開展偃師市、孟津縣的撤縣(市)改區的可行性研究。

  二、穩住產(chan) 業(ye) 基本盤

聚焦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壯大,通過創新驅動、數字引領、管理提效、品牌增值,加快“轉型存量、崛起增量、夯實基礎、布局未來”,全力推進先進製造業(ye) 強省建設。

  一是統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崛起。既要推動重點產(chan) 業(ye) 延鏈補鏈、數字化改造來“升級舊車”,加快食品、裝備、材料、電子、輕紡等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進程;又要在技術、產(chan) 業(ye) 變革中“鋪設新道”,培育新能源及網聯汽車、新一代人工智能、現代生物和生命健康、5G等千億(yi) 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超前布局新型材料、區塊鏈、虛擬現實、生命科學等一批有望引領產(chan) 業(ye) 變革的領域。把握後疫情時期消費互聯網向產(chan) 業(ye) 互聯網加速滲透的趨勢,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技術、生態、企業(ye) 組織、產(chan) 業(ye) 布局和業(ye) 態模式的“五個(ge) 轉型”。梳理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增建新型共性技術平台,培育貼合市場需求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落實裝備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支持政策,構建自主創新產(chan) 品大規模市場應用的生態係統。

  二是工作重點由聚焦產(chan) 業(ye) 向聚焦企業(ye) 轉變。建議弱化重點產(chan) 業(ye) 和領域的差異化、選擇性政策,加大以基礎能力建設和激勵創新創業(ye) 為(wei) 核心的功能性、普惠性政策供給。以“抓兩(liang) 頭、促中間”為(wei) 著力點,推動市場主體(ti) 升級,實施創新龍頭企業(ye) 提升引領和高新技術企業(ye) 倍增工程。

  三是積極探索產(chan) 業(ye) 集聚區土地二次開發的新機製、新模式、新政策。開展產(chan) 業(ye) 集聚區土地的逆周期收儲(chu) 與(yu) 盤活,積極推進經營管理體(ti) 製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園區生態綜合改造。

  三、培育強大國內(nei) 市場

解決(jue) 好居民消費能力、消費預期、消費產(chan) 品和消費環境等問題,以供給提升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強化供給與(yu) 需求、投資與(yu) 消費的長效互促機製。

  一是提高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推動人口向城市特別是都市圈等優(you) 勢區域集聚,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防止房價(jia) 暴漲暴跌,以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增加農(nong) 民財產(chan) 性收入。

  二是提升居民消費預期。統籌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產(chan) 充實社保基金工作。前瞻謀劃應對老齡化舉(ju) 措,擴大養(yang) 老機構護理型床位規模,培育居家上門服務提供主體(ti) ,鼓勵開展“嵌入式”社區養(yang) 老服務,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障體(ti) 係,逐步將困難群體(ti) 中的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納入長期照護最低保障範圍。

  三是統籌推進傳(chuan) 統與(yu)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you) 化投資領域結構和空間結構,“穩”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投資,“增”製造業(ye) 技術改造、數字化改造和先進製造業(ye) 投資,“擴”數字、信息、新能源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加大對未來經濟、人口重點承載區域的定向投資,嚴(yan) 控資金流入房地產(chan) 等非實體(ti) 經濟領域。強化對新型基礎設施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等標誌性項目的前瞻謀劃。大膽探索基於(yu) 資金側(ce) 的投撥、投貸、投募等投融聯動模式,抓好“謀、投、融、管、退”五個(ge) 關(guan) 鍵環節。

  (作者係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