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體製機製 提升鄭州都市圈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

   耿明齋2023-01-16

  一、都市化聚集是現代化的基本形態,也是區域發展的基本模式

都市化聚集是現代化的基本形態。聚集發展是以工業(ye) 化、城鎮化為(wei) 核心的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其背後的驅動力量是共享和分工協作深化所引致的效率。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相比,現代工業(ye) 服務業(ye) 最大的特點是需要公共基礎設施支撐和共享,因為(wei) 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單位經濟活動的成本,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其結果就是特定空間產(chan) 業(ye) 的高度聚集,以及人口聚集滿足生產(chan) 生活需要的服務設施聚集,城市由此形成。產(chan) 業(ye) 聚集規模越大,人口和各種服務設施聚集規模也越大,由此循環往複,城市規模也越滾越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超級大都市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共享和聚集還帶動市場規模擴張,衍生更多產(chan) 業(ye) 和更多更高層次的功能,進一步推動要素聚集。共享和聚集也推動分工深化和廣泛合作,從(cong) 而形成相互鏈接、相互支撐、互為(wei) 環境的現代城市生態,進一步強化聚集。這就是不論是發達經濟體(ti) 還是發展中經濟體(ti) ,要素持續高度聚集和都市化勢頭不減的基本內(nei) 生因素。

  曾有一種規模成本遞增和都市空心化的觀點比較流行。實際上,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的進步和規劃理念革命早已克服了上述城市擴張障礙。通過發達的軌道交通和各種基礎設施配置係統,從(cong) 中心城市向外拉伸,就在核心區周邊形成若幹個(ge) 節點和功能完善的衛星城,中心城市的相應功能也有序向外分流,從(cong) 而形成與(yu) 中心城區高度一體(ti) 化的多節點、多組團現代化都市連綿區或都市圈形態。

  都市化聚集也是區域發展的基本模式。放在一個(ge) 大尺度空間比如省域範圍看,核心城市及其都市圈的功能在於(yu) 大規模吸納人口,增大邊緣區域人均資源占有規模,提高效率和增加收入。同時向外輸出要素,向更大空間拉伸產(chan) 業(ye) 鏈條,優(you) 化區域分工布局,連接外圍區域進入發展快車道,提升整個(ge) 區域的效率和發展水平。

  二、傾(qing) 力打造鄭州都市圈,提升河南經濟競爭(zheng) 力

中國的都市化進程也遵循了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國家層麵,京滬廣深等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以及圍繞這些核心城市所形成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不僅(jin) 帶動沿海發達地區進入世界矚目的高水平發展區域之列,而且帶動廣大中西部地區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為(wei) 整個(ge) 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良好支撐。在省域層麵,中原、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guan) 中地區、山東(dong) 半島、遼南等次級都市圈,也顯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和支撐力,各自核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也不斷加強。

  縱觀天下,當今時代一個(ge) 突出的特點是,省域之間的競爭(zheng) 是各自核心城市及其都市圈之間的競爭(zheng) ,因為(wei) 其持續作為(wei) 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動力源,以及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因此,各省都把區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到了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上。河南也不例外,眾(zhong) 所周知,我們(men) 從(cong) 2003年提出建設以鄭州為(wei) 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到鄭汴一體(ti) 化、中原經濟區、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包括自貿區、科創區、大數據、跨境電商等各種功能性空間設置等,一直都在圍繞做大鄭州、提升鄭州品質做文章。尤其是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規劃建設,把打造鄭州區域核心城市及都市圈提升到了新高度。然而,雖然我們(men) 做了空間規劃和一係列專(zhuan) 項規劃,提出了一體(ti) 化目標,但一體(ti) 化推進卻並不令人滿意,鄭州都市圈的輻射帶動能力並未充分發揮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都市圈內(nei) 多個(ge) 同級別獨立行政區域之間因製度屏障阻礙了要素的自由流動。因此,下一步鄭州都市圈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拆除製度壁壘,完善一體(ti) 化體(ti) 製機製,從(cong) 而推動要素在都市圈內(nei) 各個(ge) 城市之間自由流動。

  三、完善體(ti) 製機製,提升鄭州都市圈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

都市圈內(nei) 各同級行政區域之間的製度屏障,本質上均源於(yu) 公共產(chan) 品創造和供給的製度安排。由於(yu) 計劃經濟的遺存和問題的複雜性,我國公共產(chan) 品創造和供給方式至今沒有合理分級並明確在不同層級政府之間分解責任。大部分與(yu) 居民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公共產(chan) 品創造和供給都由省轄中心城市一級政府承擔。由於(yu) 不同城市區域發展水平和財力差異,其公共產(chan) 品創造能力和供給水平也往往存在較大差異,能力強和水平高的城市區域在競爭(zheng) 和留住優(you) 質資源方麵就更具優(you) 勢,能力差和水平低的城市區域也會(hui) 努力阻止要素流出,各自都有設置壁壘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動機。一些都市圈破除要素流動壁壘的辦法是城市合並,但合並後的都市圈與(yu) 外部空間仍會(hui) 存在壁壘。況且,總不能無限度地合並。所以,合理的辦法還是研究壁壘的性質,通過改革找到突破口,最大限度地推動要素在城市間自由流動,也為(wei) 更大區域範圍內(nei) 的要素自由流動探索路徑。

  根據我們(men) 的研究,鄭州都市圈破除障礙的改革和完善體(ti) 製機製可以從(cong) 如下幾個(ge) 方麵入手:一是一張藍圖繪到底。首先是規劃的開放和統一。五個(ge) 城市要在規劃方麵充分協商和協同,做一張規劃圖而不是仍像過去那樣做五張規劃圖。目前各市都在緊鑼密鼓地依據“三規合一”原則做空間規劃,要加快協調統一,否則,空間規劃一管數十年,一旦形成合法文本,就會(hui) 對都市圈一體(ti) 化造成更大的困難。

  二是統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都市圈一體(ti) 化的優(you) 先選項,也是最容易做的選項,從(cong) 鄭汴一體(ti) 化開始的一體(ti) 化過程取得的最大進展就是交通基礎設施一體(ti) 化。但是由於(yu) 線路建設責任按行政區劃分擔,也常常有同一線路工期不同步,從(cong) 而影響整個(ge) 線路如期投入使用的案例發生,這也是由財力差異和利益相關(guan) 度不同造成的。建議都市圈內(nei) 的交通基礎設施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加強建設過程統籌協調,可以嚐試設立統一的指揮部,統一籌集和使用建設資金,並確定分擔方式,保證統一規劃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步推進。

  三是嚴(yan) 格規劃實施,合理引導產(chan) 業(ye) 項目空間布局,避免重複建設,實現相互支撐和功能互補。都市圈統一規劃中各市域空間要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產(chan) 業(ye) 定位,並有相應功能落地空間的控製性規劃,且這樣的規劃應具有約束性。在尊重市場主體(ti) 自主選擇的前提下,高層協調機構進行合理引導,以保證相應符合特定功能的項目進入規劃空間,保證功能空間依規形成。

  四是推動鄭開同城,建立一體(ti) 化示範區。鄭開同城是鄭州都市圈一體(ti) 化發展的優(you) 先選項,也有鄭汴一體(ti) 化實施15年所奠定的良好基礎。所以,應該以推動鄭開同城為(wei) 目標,按照公共產(chan) 品同水平統一供給的要求,建立示範區。示範區範圍可以是重新劃定的特定空間,但最好是涵蓋鄭州開封兩(liang) 個(ge) 主城區。示範可從(cong) 醫保、社保統一供給開始,逐步拓展到基礎教育統一標準和文化體(ti) 育交通公園休閑等功能設施共享,最後是產(chan) 業(ye) 布局項目落地等方麵建立協同及利益分成機製。

  五是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機製。所有上述拆除要素流動屏障的舉(ju) 措都涉及權利和利益關(guan) 係調整,因此都需要通過強有力的協調機製才能落實。建立強有力協調機製的方式是在省級層麵設立領導組,並依托發改委設立辦公室及相應工作組。由省主要領導任組長,各市主要領導和省直相關(guan) 廳局主要負責人擔任領導組成員,發改委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及工作組組長,各市主管領導及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為(wei) 工作組成員。製定規則,建立工作機製,重大事項由領導組決(jue) 策,辦公室及工作組組織實施。

  (作者係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