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時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深厚悠久、源遠流長,既有共性因素又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和展現出不同特色。青海是黃河的發源地,省內(nei) 幹流長1694公裏,占幹流總長度的31%。青海黃河流域涵蓋了8個(ge) 市、州35個(ge) 縣(市、區),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778%;總麵積283710.89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39.4%。青海以高遠、廣闊的地勢,豐(feng) 饒的資源和多元的文化決(jue) 定了其深厚、悠長、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青海黃河文化曆史悠久、資源豐(feng) 富,是河源文化、格薩爾文化、熱貢文化、河湟文化的發祥地,是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旅遊文化的富集區。青海黃河文化的鮮明特征體(ti) 現在:它是一種發源地的象征性文化,是一種萬(wan) 物共榮的生存文化,是一種傳(chuan) 承融合的多元文化,也是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文化。本文以極具代表性的青海省海東(dong) 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為(wei) 例,探討如何將黃河源頭特色文化與(yu) 旅遊融合,以實現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傳(chuan) 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講好黃河故事。
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特色文化資源及其價(jia) 值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於(yu) 青海省東(dong) 部,地處“三江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集區域)東(dong) 部黃河穀地,黃河流經全域近90千米。由於(yu)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形成了極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
(一)循化特色黃河文化資源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由於(yu) 位於(yu) 黃河穀地,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循化成為(wei) 人們(men) 向往的旅遊勝地,因縣城東(dong) 部有積石峽穀而被稱為(wei) “天下黃河循化美”,因循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達天池的美景而被譽為(wei) “青海的西雙版納”。吸引遊客的不僅(jin) 僅(jin) 是秀美的自然風光,更為(wei) 誘人的是循化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如1986年在境內(nei) 白莊鄉(xiang) 米牙亥村西首次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紅土嘴子遺址,是研究仰韶文化的新資料,價(jia) 值非常珍貴,也使得循化的曆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循化境內(nei) 還有在青海省排名第二的清真寺——街子清真寺,有象征撒拉族發祥地的駱駝泉,有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循化十世班禪大師故居,有省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紅光清真寺,有曆史文化名鎮——循化街子鎮等。循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非常珍貴,撒拉族服飾被確定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撒拉族刺繡、黃河石藝等都頗具特色。由於(yu) 循化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青海省在循化設立了省級循化撒拉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二)循化特色文化價(jia) 值特征
循化黃河文化是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青海黃河源頭文化。它主要體(ti) 現出以下價(jia) 值特征:首先,循化文化有著珍貴的曆史價(jia) 值,是研究青海黃河源頭文化的重要資料。其次,循化文化有著鮮明的藝術價(jia) 值,珍貴的非遺、文物是民間藝術瑰寶和各種手工技藝。最後,循化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價(jia) 值,豐(feng) 富的宗教、民族與(yu) 民俗文化充分體(ti) 現了自然與(yu) 人文和諧交融的思想,蘊含著民族團結價(jia) 值。更重要的是,循化文化有著極具特色的文化價(jia) 值,文化資源類型豐(feng) 富、特色鮮明,是青海黃河源頭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整個(ge) 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循化黃河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現狀
循化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是我國遐邇聞名的“撒拉族發祥地”,全縣總麵積2100平方公裏,轄3鎮6鄉(xiang) 154個(ge) 行政村,總人口16.2萬(wan) 人。黃河流經循化縣境90公裏,境內(nei) 平均海拔2300米(其中縣城所在地海拔1780米),年平均氣溫86℃,是全省海拔較低、氣候宜人、物產(chan) 豐(feng) 富、民俗文化獨特、生態宜居和旅遊資源富集地區,在青海有“小江南”的美稱。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優(you) 勢,循化縣在發展特色文化旅遊方麵取得了明顯成績,2019年循化縣實現全縣遊客接待量280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0%,完成旅遊綜合收入17億(yi) 元,同比增長10%,旅遊投資達到8億(yi) 元以上。
(一)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近年,循化縣充分利用縣域內(nei) 曆史、人文、自然、風俗等民族特色文化旅遊資源,“以建設撒拉族綠色家園,打造撒拉族品牌,構建民族文化特色縣”為(wei) 總體(ti) 發展思路,著力提升文化內(nei) 涵,經營文化產(chan) 業(ye) ,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服飾加工、撒拉族刺繡、黃河石藝、藏族手工藝品、絨毛畫等為(wei) 文化主產(chan) 業(ye) ,以“撒拉人家”農(nong) 家樂(le) 、重點景區、文化旅遊產(chan) 品批發零售業(ye) 、文化社會(hui) 娛樂(le) 服務業(ye) 等為(wei) 輔產(chan) 業(ye) 的民族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培育形成了以伊佳、博藝、聖駝、崗拉、沙舟、撒拉印象、孟達天池、駱駝泉等為(wei) 代表的文化旅遊企業(ye) 。目前有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1家、省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4家、省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戶5家、縣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17家、從(cong) 事餐飲服務的“撒拉人家”1680餘(yu) 家,從(cong) 業(ye) 人員達05萬(wan) 餘(yu) 人,總資產(chan) 達62億(yi) 元,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年均增長25%,2018年實現產(chan) 值12億(yi) 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為(wei) 推動地方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循化縣圍繞建設“黃河上遊生態環境優(you) 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濃鬱的現代商貿和國家級休閑度假旅遊名城”的目標定位和“打文化牌、走特色路、謀發展策”的發展思路,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上,突出古文化、自然景觀文化、伊斯蘭(lan) 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宗教人文文化這五大品牌,主打撒拉族這一民族文化品牌旗艦,依托特色資源和擅長優(you) 勢,培育了一批民族工藝品加工、民族餐飲經營服務、民族服飾加工、木雕技藝、民俗博物館、網絡文化服務等為(wei) 主的文化產(chan) 業(ye) 實體(ti) ,並通過產(chan) 業(ye) 開發和鏈條延伸,努力把循化建成青海新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和西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發源地。
(三)不斷加快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
依靠循化縣豐(feng) 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借助“撒拉族綠色家園”“高原西雙版納”“黃河上遊流動的風情走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文化品牌,打造了以孟達天池、黃河清水灣為(wei) 主的自然生態文化,以駱駝泉景區和撒拉人家、班禪故居為(wei) 主的民俗文化,以西路紅軍(jun) 舊址為(wei) 主的紅色旅遊文化,以縣城、波浪灘景區為(wei) 主的休閑度假等旅遊精品線路,把文化與(yu) 旅遊緊緊融合起來,以文化品牌豐(feng) 富旅遊業(ye) 的內(nei) 涵,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宣傳(chuan) ,擴大文化知名度,按照“大活動促進大宣傳(chuan) ”的思路,有特色、高水平舉(ju) 辦“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國際男籃爭(zheng) 霸賽”“西北五省區花兒(er) 會(hui) ”“撒拉族旅遊文化節”“多彩孟達攝影展”“孟達天池千人徒步大賽”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做好現代網絡媒體(ti) 宣傳(chuan) 工作,設立專(zhuan) 題網頁,強勢推介文化資源,不斷擴大循化文化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循化縣雖然利用黃河上遊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走上了文化旅遊發展的特色之旅。但由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文化旅遊發展速度受限;受少數民族傳(chuan) 統守舊文化觀念的影響,群眾(zhong) 重視教育程度不夠,整體(ti) 文化素質不高,文化旅遊專(zhuan) 業(ye) 人才缺乏;旅遊產(chan) 業(ye) 雖初具雛形,但產(chan) 業(ye) 開發層次還比較低,沒有形成旅遊龍頭企業(ye) ;特色文化的內(nei) 涵挖掘不夠,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速度較慢。
三、循化特色黃河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徑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豐(feng) 富的黃河源頭特色文化資源是循化旅遊業(ye) 發展的基礎,與(yu) 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是循化旅遊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一)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深入推進紅色文化保護與(yu) 弘揚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保護好革命文物,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利用好紅色文化,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發揮循化紅光寺、循化紅軍(jun) 西路軍(jun) 紀念館、循化十世班禪大師故居等的教育功能,大力提高旅遊的社會(hui) 效益。
(二)進一步深入節慶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提升循化特色節慶文化的知名度,進一步加深節慶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如:循化每年四月舉(ju) 行的循化旅遊文化節,每年8月舉(ju) 行的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每年9月舉(ju) 行的循化辣子節,以及在循化舉(ju) 行的國際男籃爭(zheng) 霸賽等節慶賽事活動,擴大節慶、賽事的宣傳(chuan) 力度和範圍,做好賽事冠名、招商等工作,推動社會(hui) 化、市場化運作力度。充分發揮節慶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宣傳(chuan) 循化,推介“多彩循化”“高原籃球之鄉(xiang) ”,使循化成為(wei) 黃河源頭文化旅遊的名勝。
(三)進一步加快非遺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循化的黃河石藝畫、撒拉族服飾、撒拉族刺繡、絨畫、黃河沙畫等手工藝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獨特性,撒拉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men) 擅長繡梅、蘭(lan) 、竹、菊等花卉及各種植物,使得撒拉族刺繡遠近聞名。撒拉族人民將刺繡文化的藝術造型應用在黃河石藝畫的創作中,用黃河石粘貼的梅、蘭(lan) 、竹、菊石畫,顯示出了無限的文化魅力,深得國內(nei) 外用戶的青睞。推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現代服務業(ye) ,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nei) 涵,將循化獨特的非遺資源轉化為(wei) 具有地方特色的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和服務。鼓勵和扶持非遺傳(chuan) 承人通過對自身的技能深入挖掘和創新,從(cong) 事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弘揚非遺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再創作再提升,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的融合。
(四)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撒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撒拉族信仰伊斯蘭(lan) 教,既融合了影響其300多年的伊斯蘭(lan) 文化,又受到周圍環境中藏族文化的影響。在長期的曆史演變中,在婚嫁、節日、服飾、飲食、居住、農(nong) 業(ye) 等方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xi) 慣。撒拉族的婚禮、歌舞、飲食文化都獨具魅力,應該深入挖掘撒拉族民俗文化,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有助於(yu) 傳(chuan) 承撒拉族民族文化,增強撒拉族的民族認同和循化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
(作者係中共青海省委黨(dang) 校社會(hui) 與(yu) 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