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化的定義與黃河文化的內涵

  楊國斌2023-01-16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什麽(me) 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不是可以簡單地套用詞典中“黃河流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個(ge) 定義(yi) ?這個(ge) 定義(yi) 是否具有科學性?“黃河文化”的本質內(nei) 核是什麽(me) ?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準確定義(yi) “文化”。

  關(guan) 於(yu) 文化的定義(yi) 一直眾(zhong) 說紛紜。自1871年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shu) 中給“文化”下了一個(ge) 明確的定義(yi) 之後,A·L·克魯伯和克賴德·克拉克洪於(yu) 1952年發表了《文化——關(guan) 於(yu) 概念和定義(yi) 的評論》一文,從(cong) 描述性的、曆史性的、規範論的、結構性四類列舉(ju) 了160餘(yu) 種文化的定義(yi) ,到現在有關(guan) 文化的定義(yi) 已有300多種,其中有不少都是從(cong) 某一個(ge) 方麵想給“文化”下一個(ge) 定義(yi) ,這些定義(yi) 有些片麵不夠精準甚至自相矛盾。

  在我國,文與(yu) 化的合用較早見於(yu) 《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現代以來,不少學者都對文化下過定義(yi) 。我們(men) 今天所理解的廣義(yi) 的文化概念,是經過蘇聯過濾了的以馬林諾夫斯基為(wei) 代表早期文化人類學家的文化概念而形成的。他們(men) 主張把文化作為(wei) 一個(ge) 總體(ti) 概念來看,即文化是指人類實踐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此種意義(yi) 上使用文化概念,大體(ti) 上是沿襲了英法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這個(ge) 概念把文化涵蓋對象限定在精神活動和精神現象層麵。

  關(guan) 於(yu) 文化的定義(yi) ,各種詞典和工具書(shu) 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規定。1977年出版的《辭海》所言,文化是“人民群眾(zhong) 在社會(hui) 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後來,1982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1986年版的《辭海》、1987年版的《中國文化辭典》都把原來的文化主體(ti) 由人民群眾(zhong) 改變為(wei) 人類,這與(yu) 蘇聯的《哲學百科全書(shu) 》文化概念是完全一致的。非常遺憾的是,馬克思在其浩瀚的著作中沒有給“文化”下過一個(ge) 準確的定義(yi) 。1876年,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作為(wei) 意識形態,借助於(yu) 意識和語言而存在,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和符號係統,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對象化或對象的人化,起源於(yu) 勞動。

  在恩格斯的“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對象化或對象的人化,起源於(yu) 勞動”的基礎之上,基於(yu) 以上關(guan) 於(yu) 文化的定義(yi) 的概述,我們(men) 吸收各方的智慧和長處,本著簡明扼要又抓住本質的原則,提出一個(ge) 新的關(guan) 於(yu) 文化的定義(yi) 。所謂文化,就是一定主體(ti) 的價(jia) 值觀念(取向)的對象化。所謂對象化,本來指的是勞動的對象化,是指勞動的實現,勞動外化於(yu) 對象之中。對象化在這裏是廣義(yi) 的,簡單的理解就是“化於(yu) 對象之中”,而這個(ge) 化的過程一定離不開勞動,包括體(ti) 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那麽(me) 文化的定義(yi) 就是一定主體(ti) (個(ge) 人或群體(ti) )的價(jia) 值觀念外化於(yu) 對象之中,既可以指過程(當動詞用),也可以指結果(當名詞用)。

  由此,我們(men) 可以給黃河文化下一個(ge) 比較精準的定義(yi) ,一個(ge) 精準的定義(yi) 一般包括外延和內(nei) 涵。如果說黃河文化這個(ge) 定義(yi) 的外延是“黃河物質文化、黃河製度文化、黃河精神文化、黃河流域文化、黃河區域文化、黃河考古與(yu) 曆史文化、黃河水文化、黃河生態文化、黃河組織文化、黃河政治文化、黃河社會(hui) 文化、黃河經濟文化、黃河科技文化、黃河治理文化、黃河開發文化、黃河工程文化、黃河交通文化、黃河民俗文化、黃河名勝文化、黃河旅遊文化、黃河文學藝術、黃河故事傳(chuan) 說、黃河文化產(chan) 業(ye) 、黃河文化載體(ti) 、黃河傑出人物、人民治理黃河文化以及黃河流經各省區的主體(ti) 文化,如秦隴文化、河套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等”。那麽(me) 我們(men) 可以推斷出所謂“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價(jia) 值觀的對象化,對象化於(yu) 黃河或與(yu) 黃河有關(guan) 的事物之中。1948年3月,毛澤東(dong) 在陝北川口東(dong) 渡黃河時,站在搖晃的小木船上,望著滾滾黃河水,深深感歎:“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毛澤東(dong) 的這段話指出了黃河文化與(yu) 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關(guan) 係,可以很好地詮釋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

  我們(men) 檢索收集了關(guan) 於(yu) 黃河文化內(nei) 涵的具有代表性的多種定義(yi) ,如“博大雄渾的氣魄,凝重深沉的性格,質樸無華的品質,化育眾(zhong) 生的胸懷”;“黃河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主要包括這樣五個(ge) 方麵的精神、思想和意識:創造、民本、人文、仁義(yi) 、和合。具體(ti) 地說,就是創造意識、民本主張、人文精神、仁義(yi) 道德、和合思想”。黃河“以恢宏的氣度,開闊的胸懷從(cong) 四鄰地區和各國文化中吸取營養(yang) ,博采眾(zhong) 長,融會(hui) 貫通,她以兼收並容的氣度,接納百川匯聚幹流,終於(yu) 鑄成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ei) 涵”。“黃河文化的以下四個(ge) 特點非常明顯,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chuan) 統。三是不斷進取的文化精神。四是兼收並容、博采眾(zhong) 長。”黃河文化內(nei) 涵大致有四個(ge) 層麵:一是指中華民族以及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二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jia) 值觀念、精神訴求、思維模式以及行為(wei) 方式的綜合;三是指流域內(nei) 勞動人民以及廣大治河工作者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質財富與(yu) 精神財富的總和;四是指廣大黃河工作者在黃河治理開發與(yu) 管理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價(jia) 值觀念。不斷進取、自強不息,天人合一、以人為(wei) 本,博采眾(zhong) 長、多元融合,崇德利用、貴和尚中等是黃河文化的內(nei) 在精神;“海納百川、博大包容、求同存異、民胞物與(yu) 、共生共榮”等成為(wei) 黃河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廣義(yi) 上講,黃河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在黃河水事及其相關(guan) 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cong) 狹義(yi) 上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及其黃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訴求、價(jia) 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為(wei) 方式的綜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價(jia) 值觀、製度等文化現象。另外,“大一統”的家國天下情懷、報國為(wei) 民的理想信念、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等;家國意識、民生情懷、曆史使命、眾(zhong) 誌成城;團結、務實、開拓、拚搏、奉獻涵蓋著黃河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象征。黃河文化就是黃河流域的人們(men) 在長期的社會(hui) 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一定的社會(hui) 規範、生活方式、風俗習(xi) 慣、精神麵貌和價(jia) 值取向,以及由此達到的生活生產(chan) 力水平,等等,是一種具有黃河地理特點的旱地農(nong) 耕文化。黃河文化是發生在黃河區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總和。

  可見,“黃河文化”定義(yi) 中關(guan) 於(yu) 她的內(nei) 涵的核心還是價(jia) 值觀層麵的,這反過來印證我們(men) 關(guan) 於(yu) 文化的定義(yi) 是比較科學準確的。那麽(me) ,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哪些價(jia) 值觀念對象化於(yu) 黃河或與(yu) 黃河有關(guan) 的事物之中呢?比如,幾千年以來發源於(yu) 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在與(yu) 自然界的鬥爭(zheng) 中像黃河一樣頑強生存,生生不息;比如中華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包容性極強,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奮鬥,像黃河接納各支流一樣兼容並包;比如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奮勇向前,勇於(yu) 創新,像黃河一樣推陳出新;比如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曆程中和睦相處,像黃河水一樣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等等。因此,我們(men) 認為(wei) “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涵應該就是:生生不息、團結奮進、鍥而不舍、百折不撓、推陳出新、兼容並包、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等等,當然還可以作出更多的概括。思路決(jue) 定出路,由於(yu) 精準地定義(yi) 了“文化”,並按照這個(ge) 思路來定義(yi) “黃河文化”,我們(men) 可能就抓住了“黃河文化”的精髓和本質,起碼為(wei) 我們(men) 深入研究“黃河文化”開啟了一個(ge) 新的思路。

  (作者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