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若幹問題的思考

  張新斌2023-01-16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學界對黃河文化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對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進行了認真思考。在此提出一些觀點,供參考。

  一、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界定

黃河文化是指發生在古今黃河流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總和。這裏麵有兩(liang) 點值得關(guan) 注:一方麵,我們(men) 要關(guan) 注的是“古今黃河流域”。當代黃河流域所流經的地區,是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ei) 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dong) 等9個(ge) 省區。由於(yu) 特殊情況,古代黃河下遊有26次大的改道、5次重大改道,黃河曾流經河北、天津以及安徽、江蘇等地,這些地方當然屬於(yu) 黃河文化的範疇。就河南而言,鄭州地區當代屬於(yu) 淮河流域,但鄭州毗鄰黃河,鄭州文化屬於(yu) 黃河文化毫無疑問。鶴壁、安陽、商丘、許昌、周口、漯河等都曾是黃河泛濫改道的地區,其屬於(yu) “大黃河”範疇也是沒有疑問的。另一方麵,黃河文化與(yu) 長江文化、珠江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都屬於(yu) 以河流命名的區域文化。黃河文化與(yu) 它們(men) 的最大不同,就是黃河文化也曾是國家文化、中央文化。從(cong) 夏代開始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時間裏,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遊和中下遊之交的區域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尤其是以鄭州、洛陽、安陽、西安為(wei) 代表的夏商周時期所創造的青銅文明,呈現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高峰;以西安、洛陽為(wei) 代表的秦漢隋唐大一統王朝所呈現的“漢唐氣象”,代表了農(nong) 耕時代中國文明的鼎盛與(yu) 輝煌;以開封、洛陽為(wei) 代表的北宋王朝的城市文化、市井文化、商貿文化所呈現的商業(ye) 文明的輝煌,均反映了以古代都城為(wei) 代表的“黃河時代”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製度文明”是古代大都“黃河時代”的專(zhuan) 門貢獻,我們(men) 不是說其他河流文明沒有製度文明的貢獻,而是說作為(wei) 國家政治中心和主流的黃河文化對製度文明的貢獻,呈現了主體(ti) 性與(yu) 完整性。

  黃河的政治中心地位,決(jue) 定了中國早期文明的誕生與(yu) 其有關(guan) ,中國王朝的興(xing) 衰與(yu) 其有關(guan) ,中國思想文化的發端與(yu) 其有關(guan) ,中國重要科技的發明推廣與(yu) 其有關(guan) 。在曆史上,這一區域所湧現的重要人物、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所作出的重要決(jue) 策,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曆史乃至東(dong) 亞(ya) 文明的進程。黃河文化作為(wei) 國家文化和中央文化的特點,是黃河文化的本質特征。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與(yu) 主幹文化,這也是我們(me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所係。

  二、黃河文化的階段特點

黃河文化的產(chan) 生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階段:一是萌芽期——史前時期。黃河流域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旱作農(nong) 業(ye) 的肇始地,農(nong) 耕聚落的興(xing) 盛地,早期城址的發現地,當然也是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主要誕生與(yu) 活動區域。二是形成期——夏商周時期。中國第一個(ge) 王朝夏朝建都在中原,以青銅文明為(wei) 代表的三代輝煌也在中原。三是鼎盛期——秦漢隋唐北宋。以長安、洛陽、開封為(wei) 代表的王朝大古都建立在黃河中遊與(yu) 中下遊之交的地區,構成了中國大古都的東(dong) 西軸線,形成了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鼎盛的漢唐文明。四是衰微期——金元明清。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轉移到北方地區,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轉移到長江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水旱蝗災成為(wei) 常態,至關(guan) 重要的中原地區的主線是苦難與(yu) 災害。五是複興(xing) 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wei) 黃河文化複興(xing) 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黃河流域各地改革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宣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對黃河流域各省區的發展,尤其是黃河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黃河文化的發展曆程表明,黃河文化是與(yu) 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相吻合、相協調、相統一的。黃河文化發展的源頭,代表了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支源頭;黃河文化發展的鼎盛,代表了中華文化發展的鼎盛;黃河文化鑄就的靈魂,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黃河文化的主要特點表現為(wei) :一是根源性。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足以證明黃河流域是中國人類起源與(yu) 早期文化的主要源頭所在,古代農(nong) 耕的起源與(yu) 發展、青銅文明的起源、國家基本製度的特色形成、主要思想觀念學說的形成與(yu) 文化藝術的源頭以及科技發明的源頭都與(yu) 這裏有關(guan) ,在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中,無不閃爍著黃河文化的底色。二是主幹性。主幹性表現的是曆史發展的高度,無論是青銅文明的鼎盛,還是封建王朝的輝煌以及人文科技的發達,黃河文化與(yu) 中華文化表現為(wei) 高度的一致性。三是係統性。係統性表現的是中華文化連續不斷地發展,可以用不間斷、無斷層來形容。在黃河文化的核心——大中原地區,不但表現為(wei) 大的王朝文明不間斷,還表現為(wei) 史前文化的無斷層,這種連續性和係統性是其他文化無可比擬的。四是融合性。黃河文化的融合發展,是與(yu) 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有機結合的。黃河不僅(jin) 見證了曆次中華民族的融合,也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將各個(ge) 族群的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包容發展的特點。五是本質性。黃土—黃河—黃種人—黃帝所形成的中國文化底色,成為(wei) 中華文明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關(guan) 鍵所在。

  三、黃河文化的區域文化

研究黃河文化必須研究與(yu) 黃河相關(guan) 的區域文化。在以前的研究中,我們(men) 將黃河相關(guan) 的區域文化分解為(wei) 河湟文化、河套文化、涇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濟文化、河內(nei) 文化、河淮文化、汶泗文化等,通過分析以便尋找作為(wei) 黃河文化特殊性與(yu) 核心性的關(guan) 鍵區域文化。

  第一,河湟文化。河湟地區位於(yu) 黃河上遊地區的甘肅、青海一帶,河湟文化主要是指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所流經區域的文化。在早期文化體(ti) 係中,以石嶺下、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與(yu) 齊家文化所構成的典型農(nong) 耕文化係列,以大地灣遺址為(wei) 代表,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西北早期農(nong) 耕文明的高峰。但在曆史時期河湟地區位處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牧文化的接壤地帶、華夏文化與(yu) 戎狄文化的交接地帶,是兩(liang) 者互動的關(guan) 鍵場所,也是中華民族華夏化進程的曆史見證地。河湟文化的特殊意義(yi) 在於(yu) 民族融合、互通互補、多元融會(hui) ,而非古代政治中心。

  第二,河套文化。河套地區位於(yu) 黃河中遊地區的寧夏、內(nei) 蒙古交接的黃河網狀流向地區,所謂“黃河富,富河套”,河套文化正是發生在黃河幹流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文化。河套文化重點在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但在農(nong) 耕初期並不具有代表性。曆史時期,處於(yu) 農(nong) 耕文化與(yu) 草原文化的交會(hui) 地帶,以民族文化、邊塞文化、移民文化等為(wei) 特征,是黃河文化多元色彩的重要體(ti) 現。

  第三,涇渭文化。涇渭文化是以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為(wei) 代表,位於(yu) 黃河中遊關(guan) 中地區,主要在陝西境內(nei) 。涇渭文化也可稱為(wei) 關(guan) 中文化,是中國古代發生在關(guan) 中地區的文化的總和。涇渭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已較發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三皇五帝”傳(chuan) 說廣為(wei) 流傳(chuan) ,周秦漢唐都城遺址光輝燦爛,漢唐都城長安在很長時間內(nei) 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涇渭文化也是典型的農(nong) 耕文化、都城文化,是黃河文化作為(wei) 中央文化的具體(ti) 體(ti) 現。

  第四,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指以洛陽為(wei) 中心的古代黃河與(yu) 洛水交匯地區的物質與(yu) 精神文化的總和。洛陽的名稱自古至今沒有發生變化,這在中國的大古都中是極為(wei) 少見的。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wei) 典型代表的早期農(nong) 耕文明最為(wei) 輝煌,以代表夏都的二裏頭遺址為(wei) 最早的中國,以洛陽盆地排列的五大都城遺址所反映的夏商周、漢魏唐時期的中華文明的偉(wei) 業(ye) ,形成了黃河文明核心區關(guan) 中與(yu) 河洛比翼齊飛的格局,中國曆史兩(liang) 者缺一不可。

  第五,河汾文化。河汾文化是指在山西境內(nei) 黃河支流汾河與(yu) 黃河形成的文化,因黃河在晉陝交界自北向南流,且山西尤其是晉南在大河之東(dong) ,故又稱河東(dong) 文化。河汾因太行山與(yu) 黃河的特殊地理特征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這裏是北方的人類發祥地,發現有係列完整的舊石器與(yu) 古人類係列;這裏也是北方旱作農(nong) 業(ye) 的發祥地,保留有獨特的農(nong) 耕聚落;由於(yu) 戰火多未波及,地上文物尤其是代表黃河文化的寺廟宮觀建築的數量全國第一。

  第六,河濟文化。河濟文化是指古代黃河與(yu) 濟水交匯地區的文化,因兩(liang) 者均為(wei) “瀆”,在流向上有較多的重疊。古代濟水為(wei) 黃淮海平原上的本土河流,在早期的地理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華北大平原地區的主流文化,應包含有以濟源為(wei) 中心的濟水源頭文化,以鄭州滎陽為(wei) 中心的“截河而南”文化,以菏澤為(wei) 中心的“三見三伏”文化等。由於(yu) 濟水的淹廢,許多問題還無法梳理清晰,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第七,河淮文化。古代黃河與(yu) 淮河、長江、濟水並稱為(wei) “四瀆”。黃、淮為(wei) 兩(liang) 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但是淮河左岸水係發達,潁、沙、雎、渦等支流均呈西北—東(dong) 南流向,黃河進入平原後,大小漫流多走以上泛道,所以在豫東(dong) 、皖北、蘇北地區形成了所謂的黃淮平原,形成了東(dong) 部平原特有的文化現象。如早期人類擇阜而居的堌堆聚落、麵對苦難的樂(le) 觀精神以及熱情好客的豁達風尚等。

  第八,汶泗文化。大汶河古稱汶水,先為(wei) 濟水支流,後為(wei) 黃河支流,位於(yu) 今山東(dong) 中部。泗水,原為(wei) 濟水支流,現為(wei) 淮河支流,位於(yu) 今山東(dong) 西南部。汶泗地區也是齊魯的核心地區。汶泗文化,以兩(liang) 周時魯國為(wei) 主、齊國為(wei) 輔,也可泛稱為(wei) 齊魯文化,是黃河下遊典型的區域文化。汶泗流域是東(dong) 夷文化的主要分布區,早期有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完整的文化譜係,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策源地,具有尊禮尚樂(le) 的文脈基因、崇仁尚德的儒道傳(chuan) 統。汶泗文化實際是黃河文化的精神高地。

  從(cong) 以上黃河區域文化內(nei) 涵的分析中,我們(men) 發現各個(ge) 區域文化對黃河文化的貢獻是不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其內(nei) 涵特質的差別,這種千差萬(wan) 別構成了絢麗(li) 多彩的黃河文化。但從(cong) 本質上講,黃河文化是中央文化,體(ti) 現中央文化的區域文化重點是涇渭文化與(yu) 河洛文化,兩(liang) 者在中國曆史上尤其是漢唐盛世,東(dong) 西兩(liang) 京,珠聯璧合,互為(wei) 表裏,支撐著王朝的輝煌,代表著中華文化的高度,導引著中華文明的前進方向。這是其他江河文化永遠無法企及黃河文化高度的關(guan) 鍵所在。

  四、黃河文化的精神提煉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認真研究和提煉黃河精神,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入研究、全麵領會(hui) 黃河文化所具有的時代價(jia) 值與(yu) 精神力量的關(guan) 鍵所在。

  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天人合一思想是東(dong) 方觀念的重要代表,從(cong) 伏羲畫八卦開創的陰陽太極理念,到《易經》所強調的天、地、人“三才”並立,由此衍生的道儒兩(liang) 大思想流派,雖然關(guan) 注點不同,但其核心要義(yi) 在於(yu) 追求自然和諧與(yu) 社會(hui) 和諧,這種和諧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最早由莊子闡述,到漢代由董仲舒發展為(wei) 較為(wei) 完整的哲學思想體(ti) 係,也成為(wei) 自然社會(hui) 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在黃河文化特定的生態環境下,以及依托這種環境而長期觀察思考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在哲學思想方麵對世界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當今世界全麵發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黃河這一特定環境,無論是黃河壼口的大氣磅礴,還是三門峽的中流砥柱,均表現出自強不息、奔流向前的氣勢,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具有重要啟迪。在元典神話中,從(cong)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到誇父逐日,從(cong) 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在特定環境中形成了挑戰自然、戰勝災害、人定勝天的精神氣質。這種自強不息有時還表現為(wei) 忍辱負重與(yu) 頑強生存的兩(liang) 種形態,形成了民族發展壯大的內(nei) 在文化基因,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品性。

  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從(cong) 黃帝一統到大禹治水,中國早期的科技發明開始萌芽,以黃河先民為(wei) 代表的中華民族不斷發明創造,推陳出新,為(wei) 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陶瓷與(yu) 絲(si) 綢、方塊字與(yu) 漢字書(shu) 法、詩詞與(yu) 國畫以及東(dong) 方農(nong) 耕時代的生活方式。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活力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在未來發展中不斷進取的文化基礎所在。

  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黃河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匯流成影響中華民族品性的大河。黃土的厚實、黃河的強悍、族群的多樣、文化的多彩,從(cong) 古至今在這一方水土的養(yang) 育下逐漸形成了包容精神,這一精神也成為(wei) 人們(men) 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內(nei) 在秘訣。“和而不同”、和諧發展,中華民族大家庭在文化認同的主線下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統一文化體(ti) 。這一統一文化體(ti) 所展現的文化韌勁,是在數千年族群間的碰撞交融之下形成的共識,也是各個(ge) 族群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