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後,沿黃九省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順應趨勢、發揮優(you) 勢,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推動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文化旅遊融合呈現出主動作為(wei) 、奮勇爭(zheng) 先、蓬勃向上的態勢。
一、沿黃九省的文旅產(chan) 業(ye) 現狀
一是文旅融合基礎好。2018年,國家旅遊局與(yu) 文化部合並組建文化和旅遊部,詩和遠方終於(yu) 攜手同行。2019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深化發展年,各地文旅融合舉(ju) 措陸續出台,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參加和體(ti) 驗文化活動的遊客占比超過8成,其中博物館、曆史文化類景區和文化藝術場館的消費平均增幅超過2成。沿黃九省區多為(wei) 文旅資源大省,截至目前,國務院已核定國家保護單位5058處,其中國保單位較多的省份是山西(530處)、河南(419處)、河北(286處)、浙江(279處)和陝西(268處)。前五名中沿黃省份占據了大半。豐(feng) 厚的文旅資源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石。
二是旅遊收入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沿黃九省中的四川、山東(dong) 均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的萬(wan) 億(yi) 級省份,河南2019年的旅遊收入為(wei) 9607億(yi) 元,接近萬(wan) 億(yi) 元。可以說,九省區的文旅產(chan) 業(ye) 收入在全國占比較高。河南是我國農(nong) 業(ye) 大省,常住人口數量過億(yi) ,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對黃河流域乃至河南省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yi) 。
三是戰略機遇顯著。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各省對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均作出了具體(ti) 的工作部署。例如甘肅打造黃河文化旅遊新業(ye) 態,重點建設“甘南—臨(lin) 夏—蘭(lan) 州—白銀”黃河風情文化旅遊帶;山西提出完善“331”旅遊布局,推進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河南編製了《河南省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打造鄭汴洛黃河國際文化旅遊帶,包括整合古都、黃河、運河等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鄭州、開封、洛陽黃河曆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等。
其實,作為(wei) 黃河的地理樞紐和黃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河南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起步較早,基礎深厚,同時具備資源優(you) 勢和口碑效應。河南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電影《少林寺》的熱播所引發的全國性武術熱和旅遊熱,少林寺由此成為(wei) 一張享譽世界的河南文化旅遊名片。改革開放初期,旅遊業(ye) 尚處於(yu) 從(cong) 政府接待向市場轉變的時期,多數地區的旅遊行業(ye) 仍以自然資源類型的觀光遊覽為(wei) 主,人文體(ti) 驗相對較少。而河南的旅遊發展始終將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價(jia) 值放在產(chan) 業(ye) 發展的優(you) 先位置。河南4萬(wan) 多個(ge) 旅遊單體(ti) 資源中,人文類占了63%;13個(ge) 國家5A級旅遊景區,文化類景區占11個(ge) 。旅遊資源的規模和總量為(wei) 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黃河流域文化旅遊存在的問題
河南是文化旅遊資源大省,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與(yu) 厚重深沉的曆史景觀在中原大地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是河南近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能,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產(chan) 業(ye) 支撐,更是能否實現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的關(guan) 鍵指標。根據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統計,2013—2019年,河南省旅遊人數從(cong) 2013年的411億(yi) 人次,穩步攀升至2019年的902億(yi) 人次,河南文旅融合發展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ou) 勢。目前河南省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總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位,僅(jin) 次於(yu) 江蘇和廣東(dong) ,但旅遊收入尚未進入“萬(wan) 億(yi) 級”的第一方陣,說明旅遊資源和產(chan) 業(ye) 效益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一是整體(ti) 協同相對滯後。黃河流域文化旅遊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多省份、跨行業(ye) 、多部門的共同協作,文化旅遊開發與(yu) 管理也需要各個(ge) 部門相互配合。近年,相比於(yu) 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的有效協調,黃河經濟帶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的協同合作機製較為(wei) 滯後,這也是長期以來各個(ge) 省份共存的問題。不管是經濟效益,還是生態保護、遺產(chan) 原真性保護,若各方不能協商出較好的平衡資源開發與(yu) 保護的有效方案,將對流域內(nei) 旅遊業(ye) 的發展帶來很大限製。
二是資源利用不足。以河南為(wei) 例,河南省的文化資源積澱深厚,但在全國範圍內(nei) 知名度高的旅遊景點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少林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等,對鄭州的殷商文化、開封的汴梁文化、洛陽的河洛文化、安陽的殷墟文化等深度挖掘特別是展示方麵存在很大不足;遺產(chan) 文化的活化意識和行動不夠;遊客能看得到、看得懂、能體(ti) 驗、願意參與(yu) 體(ti) 驗的文化旅遊產(chan) 品不足。
三是品牌美譽度不高。黃河流域知名度較高的文旅品牌有“老家河南”“好客山東(dong)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等。“老家河南”品牌在國內(nei) 眾(zhong) 多區域文旅品牌中知名度高,但競爭(zheng) 力和美譽度不足。據人民網“2018全國文旅品牌影響力排行榜”,河南省文化品牌的關(guan) 注度和影響力在全國排名第9位,但品牌美譽度僅(jin) 列全國第20位。沿黃九省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較多,導致旅遊設施便捷度不夠、服務水平不高,這些因素都反映在遊客滿意度、景區複遊率等影響品牌美譽度的關(guan) 鍵指標上。另外,以“天價(jia) 海鮮”“寵物蚊子”“導遊打人”“雪鄉(xiang) 事件”等為(wei) 鏡鑒,如何防患於(yu) 未然,避免給產(chan) 業(ye) 發展“埋雷”,如何在新媒體(ti) 深度發展的今天應對負麵輿情,都對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實現路徑
一是樹立全局思維,對接服務國家戰略。沿黃九省區不僅(jin) 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jun) ,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頭部隊。黃河流域包含國內(nei) 多個(ge) 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省區,如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nei) 蒙古等,文旅產(chan) 業(ye) 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域旅遊等國家重大戰略。把沿黃九省區的文化和旅遊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大力提升旅遊的思想文化內(nei) 涵,充分彰顯黃河文化根源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獨特魅力,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亮起來,把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發揚光大,打造中國與(yu) 世界各族人民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ti) 。
二是加強協同合作,搭建共贏平台。與(yu) 長江經濟帶相比,目前黃河流域在戰略地位、整體(ti) 實力、城市集群、增長極城市實力、產(chan) 業(ye) 基礎、研發能力、交通條件、要素稟賦等諸多方麵都存在一定差距。鼓勵黃河流域城市和地區向長江經濟帶城市和地區學習(xi) 先進發展經驗並開展深度合作,在產(chan) 業(ye) 培育、產(chan) 業(ye) 分工、園區共建等方麵形成緊密互補的聯係。在構建沿黃九省區主要黨(dang) 政領導定期會(hui) 晤機製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不同職能部門的跨區域合作平台和機製構建,為(wei) 企業(ye) 深度參與(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奠定基礎。同時,可借助曆史研究協會(hui) 、民營企業(ye) 協會(hui) 、旅遊協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的力量,從(cong) 不同領域共同推動合作發展,共同搭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一體(ti) 化平台。
三是加快資源轉化,發展文化新業(ye) 態。充分挖掘黃河流域沿線地區的曆史資源,培育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旅遊帶;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內(nei) 涵,培育文化新業(ye) 態。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山東(dong) 等省份在中國曆史進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流域內(nei) 各種曆史遺跡和曆史名城數不勝數,黃河上遊的河湟文化區、中遊的中原文化區和下遊的齊魯文化區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因此,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獨一無二的曆史優(you) 勢和文化資源,培育無與(yu) 倫(lun) 比的曆史文化旅遊帶與(yu) 文化新業(ye) 態,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四是突破界限,多元聯動。與(yu) 長江相比,目前黃河通航條件相對較弱。要充分發揮沿黃九省區陸上交通尤其是高鐵的串通聯結作用。河南已經形成了“米”字形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結構,為(wei) 黃河流域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交通基礎。隻有打破地域界限,促進多文化一體(ti) 化交流互鑒才能實現共贏。進一步深化沿黃九省區合作機製,融合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聯動協同規劃沿黃生態廊道、文化景觀和文化長廊,突出黃河文化中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打破圈層界限,加強教育、科研、文博、傳(chuan) 媒等機構的合作,充分運用新媒體(ti) 、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深入發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增強全民文化認同,增進公眾(zhong) 文化自信。
五是凸顯差異化發展,契合文化旅遊消費需求。隨著人均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文化旅遊產(chan) 品的需求呈現出彰顯文化自信、顯示品位需求及注重生活體(ti) 驗等迭代升級的特點。消費者對旅遊目的地的偏好轉向景物吸引力、文化內(nei) 涵和服務體(ti) 驗等方麵,文化旅遊產(chan) 品開發正在從(cong) 滿足觀光旅遊的單一需求向滿足文化體(ti) 驗、休閑度假等多重需求轉變。要注重發揮黃河流域各省區、各地區的特色文化,避免同質化競爭(zheng) ,在細分市場中錯位式探尋產(chan) 業(ye) 生長空間。提升能夠承載文旅品牌的曆史淵源、文化沉澱和思想傳(chuan) 承的優(you) 質產(chan) 品,推進曆史記憶與(yu) 當代形象的有機互動,以互動、共享、共建激活文旅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空間。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主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