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時代黃河精神的內涵

  王裕清2023-01-16

  黃河精神是學界探討較多的一個(ge) 問題。什麽(me) 是黃河精神,黃河精神應如何表述,不同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看法。本文擬就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與(yu) 核心內(nei) 容以及黃河精神與(yu) 中華民族精神的關(guan) 係,加以探索。

  一、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與(yu) 定義(yi)

黃河在漫長的孕育、生長和發展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地質構造運動和水文地理條件的變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為(wei)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準備了雄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因而被稱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千百年來,歌頌黃河的文字和歌謠層出不窮,甚至在史前時期就有了祭祀黃河的傳(chuan) 統。根據《竹書(shu) 紀年》記載,黃帝、帝堯、帝禹都曾祭拜過黃河。堯禪位於(yu) 舜時,就舉(ju) 行了隆重的黃河、洛水祭祀儀(yi) 式,說明堯禪位於(yu) 舜必須經過黃河的認可。由此可見,黃河已經被炎黃子孫世世代代高度人格化乃至神格化、圖騰化了。

  第一,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應該考慮黃河本身在生長與(yu) 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性格稟賦和運動規律、運行特征。這一點,與(yu) 以往以地域或事物命名某一精神應該有較大的區別,比如井岡(gang) 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它們(men) 所表達的,主要是人們(men) 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精神氣概,這種精神氣概的具體(ti) 內(nei) 涵與(yu) 用以冠名的地域或者事物本身的特征特性關(guan) 係並不大,究其原因,這與(yu) 它們(men) 未被高度人格化有著重要關(guan) 係。

  第二,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應考慮黃河流域人民千百年來在與(yu) 自然災害作鬥爭(zheng) ,包括與(yu) 黃河水患作鬥爭(zheng) 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氣質,以及他們(men) 在創造生活、創造生產(chan) 力和創造文明、文化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精神狀態。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men) 創造了享譽世界的文明和文化,為(wei) 中國和世界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人們(men) 在創造文明和文化的過程中所展現的精神品格,應該是探尋黃河精神的重要土壤。

  第三,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應考慮黃河的自然秉性與(yu) 流域內(nei) 人們(men) 品格特征的結合點。黃河作為(wei) 一條自然河,如果沒有人的作用,本無所謂精神;正是因為(wei) 人的作用,才賦予了黃河各種精神。說到底,黃河是流域內(nei) 人們(men) 的精神寄托物,黃河精神終究是人的精神。從(cong)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看,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同樣,一方人的生產(chan) 、生活行為(wei) ,也影響著一方水土。所以,探討黃河精神,是離不開黃河與(yu) 黃河流域人們(men) 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結合的。

  第四,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還應考慮現代人們(men) 對於(yu) 自身使命和黃河運行規律與(yu) 特征的認識水準。黃河精神作為(wei) 一種文化結晶,是人們(men) 在某一曆史階段認識的產(chan) 物,雖然其核心內(nei) 容具有持續性和持久性特點,但也必將隨著人們(men) 認識的升華而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因而具有階段性和時代性特征,必定要打上時代的烙印。

  根據上述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我們(men) 將黃河精神定義(yi) 如下:黃河精神是體(ti) 現黃河生長運行的人格化特點並通過寄寓黃河來反映黃河流域人們(men) 精神氣度的一個(ge) 文化概念,它具有人格化、地域性和時代性等特征。

  二、黃河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

根據上述黃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我們(men) 認為(wei) ,黃河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應包括以下五個(ge) 方麵。

  (一)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黃河從(cong) 孕育誕生至今,已有一二百萬(wan) 年的曆史。資料反映,古黃河早在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便進入孕育期,到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wan) 年—10萬(wan) 年)開始進入誕生成長期,而形成海洋水係則是在晚更新世(距今10萬(wan) 年—1萬(wan) 年)時期。在漫長的成河曆史過程中,黃河始終運動不息、奮鬥不止。特別是人類出現之後,它的運行受到人類活動的廣泛影響,並在經曆1500多次決(jue) 口和20多次較大的改道後演變成我們(men) 今天所見的現代黃河。與(yu) 黃河的奮鬥曆史相似,黃河流域的人們(men) 也經曆了生生不息的奮鬥曆程,尤其是在與(yu) 黃河水患、水利的共伴共生過程中,更是演繹出古都開封所呈現的城摞城的世界奇觀。黃河自身的曆史和流域內(nei) 人類的曆史,都是一部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史。

  (二)廣納百川、和合共生的團結精神

黃河全長5464公裏,自西向東(dong) 流經9個(ge) 省區,最後注入渤海。黃河水量大,從(cong) 未出現斷流。其實,在黃河的三個(ge) 源頭——紮曲源頭、約古宗列曲源頭、卡日曲源頭,水量都不是很大。但黃河在向東(dong) 奔流的過程中,匯聚了大小不一的眾(zhong) 多支流,其中流域麵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支流就有76條,超過1萬(wan) 平方公裏的支流有13條。正是由於(yu) 黃河能夠廣納百川並與(yu) 之和合共生,才形成滔滔黃河水浩蕩東(dong) 流的壯闊景象。

  黃河東(dong) 流過程中廣納百川、不斷壯大的現象,與(yu) 中華民族在社會(hui) 曆史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民族融合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在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四次大的民族融合,而且這些融合主要是以黃河流域為(wei) 發生地的。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ti) ——漢民族;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許多少數民族融合於(yu) 漢族,為(wei) 漢民族補充了新鮮血液;三是宋遼金元時期的民族融合,在邊疆地區出現了少數民族融合於(yu) 漢族、漢族融合於(yu) 少數民族的雙向融合局麵;四是清代的民族大融合,首次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中國境內(nei) 各民族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成為(wei) 一種普遍的社會(hui) 曆史心理。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黃河源頭文化就是民族融合發展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黃河的廣納百川與(yu) 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都具有相融相和、共生共榮的品格特征與(yu) 精神氣度。

  (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zheng) 精神

黃河在其運行路線上,遭遇過無數艱難險阻,但都被一一克服。僅(jin) 黃河幹流經曆的峽穀,就有30多處。途中遇到的高山峭壁的阻隔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在黃河的流圖中,出現了無數的迂回曲折。比如,在青藏高原上,它繞著積石山,回轉180度,宛如遠征隊伍行進中的大迂回。到了甘肅以後,北上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完成向北、向東(dong) 再向南的大放大收之大手筆,又是一個(ge) 180度大回環;而到了陝西潼關(guan) ,一個(ge) 90度直角拐,急流東(dong) 去、擁抱大海,至此,一個(ge) 巨大的“幾”字宣告完成。黃河的整個(ge) 流經過程,便是一個(ge) 戰勝千難萬(wan) 險的鬥爭(zheng) 過程,隻是它采用了迂回婉轉的戰略戰術。而當遇到非常時期,它更是以決(jue) 堤的方式來展現其強烈的抗爭(zheng) 意識和鬥爭(zheng) 精神——如果拋開決(jue) 堤帶給人類的災害不談,單單從(cong) 黃河生存的自然屬性來講,黃河的決(jue) 堤,當然是一種衝(chong) 破阻力、突破封鎖、敢於(yu) 鬥爭(zheng) 、敢於(yu) 勝利的積極表現。

  曆史上,在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奪淮後的大黃河流域)爆發的反抗腐朽統治階級的農(nong) 民起義(yi) 不計其數,像秦末農(nong) 民起義(yi) 推翻王朝統治的決(jue) 定性一戰就在黃河流域的巨鹿展開。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黃河流域成為(wei) 紅色重鎮,延安更是成為(wei) 中國革命的聖地。黃河流域內(nei) 人們(men) 的鬥爭(zheng) 勇氣和鬥爭(zheng) 精神,與(yu) 黃河抗拒征服、敢於(yu) 鬥爭(zheng) 的大無畏氣魄交相輝映。

  (四)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

黃河是真正意義(yi) 上的大自然的搬運工,創造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巨大空間,而黃河兩(liang) 岸的人們(men) 則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明與(yu) 黃河文化,展現了無限的創造力。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這裏的先人們(men) 在世界上率先進行農(nong) 耕作業(ye) ,逐漸發達的農(nong) 耕文明,為(wei) 中國在數千年時間內(nei) 成為(wei) 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出了貢獻。有研究認為(wei) ,中國古代文明在方方麵麵都有著絕對的優(you) 勢,文化與(yu) 科技力量將世界其他角落的文明遠遠拋在後麵,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世界上較早地建立了有效的國家形態,依靠國家的力量推動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進步,這應該是最早且最重大的製度創新。而古代中國早期的國都,無一例外都建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發達的農(nong) 耕文明,激發了人們(men) 方方麵麵的創造性,政治、軍(jun) 事、文學、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成就如雨後春筍,流域內(nei) 湧現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等不計其數,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在流域的廣大地區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厚德載物、兼愛天下的道德精神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在長期的河流運動中,黃河將大量泥沙帶入下遊,逐漸形成了富饒肥沃、適合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的衝(chong) 積平原,包括位於(yu) 寧夏中部的銀川平原(麵積17萬(wan) 平方公裏)和位於(yu) 內(nei) 蒙古與(yu) 寧夏境內(nei) 的河套平原(麵積約25萬(wan) 平方公裏)。此外,廣大的華北平原,更是黃河、淮河、海河的衝(chong) 積傑作。這些衝(chong) 積平原,為(wei) 中華民族的先民休養(yang) 生息、代代繁衍提供了豐(feng) 富的自然條件,自古至今,它們(men) 都是中華民族的米糧倉(cang) 。對於(yu) 黃河流域的人們(men) 、對於(yu) 整個(ge) 中華民族而言,把黃河視作母親(qin) ,並非完全出於(yu) 某種圖騰似的精神寄托,而是發自心底的無限感恩。黃河,把愛留給了華夏大地,留給了兩(liang) 岸的人們(men) 。

  黃河兼愛天下,黃河兩(liang) 岸的人們(men) ,更是把愛當作做人行事的信條。出生於(yu) 黃河流域的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便是以仁愛為(wei) 先,倡導天下為(wei) 公。而儒家思想,在西漢以來2000多年的中國曆史中始終處於(yu) 主導地位,不能不說是“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這一千古真理的重要證明:黃河,在讓人們(men) 衣食飽暖的同時,也以她博大的胸懷,給人以思想的啟迪。

  綜上所述,黃河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主要表現為(wei) 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廣納百川、和合共生的團結精神,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zheng) 精神,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厚德載物、兼愛天下的道德精神。

  三、黃河精神與(yu) 中華民族精神的關(guan) 係

黃河精神與(yu) 中華民族精神是部分與(yu) 整體(ti) 的關(guan) 係,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guan) 係。

  第一,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wei) 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主體(ti) 是全體(ti) 中國人民,來源於(yu) 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的培養(yang) 、繼承和發展。而黃河精神,其主體(ti) 是黃河流域的中國人,來源於(yu) 流域內(nei) 人們(men) 在長期奮鬥中的養(yang) 成,其特點是打上了母親(qin) 河黃河的烙印,具有鮮明的黃河秉性。因為(wei) 黃河流域在漫長的社會(hui) 曆史變遷中長期處於(yu) 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所在區域的思想觀念又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所以從(cong) 本質上講,黃河精神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組成部分乃至核心組成部分。

  第二,中華民族精神對黃河精神起著思想引領作用。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站在新時代的曆史高度,對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在曆史前進過程中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奮鬥過程中所展示的精神價(jia) 值的一種高度概括,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文化與(yu) 精神標簽,必然對其他精神文化起著方向引領與(yu) 思想引領的作用。黃河精神作為(wei) 其中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必然要在方向上、思想上接受其引領,否則,就會(hui) 失去自身的時代價(jia) 值,最終失去存在的意義(yi) 。但是,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所引領的黃河精神,因為(wei) 自身在具體(ti) 內(nei) 容上的特殊性特別是其所具有的黃河稟賦特征,必將產(chan) 生獨特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思想價(jia) 值和實踐價(jia) 值。

  第三,黃河精神的豐(feng) 富發展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feng) 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一方麵,中華自民族精神是對中國境內(nei) 各種地域精神或區域精神、民族精神、行業(ye) 精神等的高度概括,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金字塔的塔尖。黃河精神作為(wei) 一種區域精神,其內(nei) 容的豐(feng) 富和發展,必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feng) 富發展起著添磚加瓦的作用。另一方麵,中華民族精神在某個(ge) 區域、某個(ge) 民族、某個(ge) 領域的發揚光大,也需要結合本區域、本民族、本領域的具體(ti) 實際,提煉出在中華民族精神引領下的特殊文化精神或者說次文化精神。因此,黃河精神作為(wei) 一種影響較大的次文化精神,對其深入研究並大力提倡與(yu) 弘揚,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的今天,保護母親(qin) 河,讓母親(qin) 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讓黃河永續安瀾,讓人民永享幸福,尤其需要我們(men) 研究黃河精神、弘揚黃河精神,讓黃河精神開出新時代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的絢麗(li) 之花。

  四、結論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曆史背景下,對黃河精神的研究必將進一步深入開展。從(cong) 本文的研究角度與(yu) 研究內(nei) 容看,我們(men) 可以得出如下幾個(ge) 方麵的結論:

第一,以往對黃河精神的研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要求。今天,我們(men) 必須站在新時代的曆史高度對黃河精神進行再研究,要對黃河精神進行重新定位,把它提升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不能把黃河精神等同於(yu) 治黃精神。

  第二,研究黃河精神要研究人格化的母親(qin) 河的性格稟賦,掌握黃河運行對人類影響的規律特征,同時要從(cong) 黃河與(yu) 黃河兩(liang) 岸人們(men) 的相互作用與(yu) 相互結合中找到共有的精神內(nei) 涵。隻有這樣,黃河精神才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與(yu) 鮮活的人格底色。

  第三,研究黃河精神要與(yu) 研究中華民族精神相結合。要充分認識和把握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關(guan) 係。

  第四,黃河精神是不斷豐(feng) 富發展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千秋偉(wei) 業(ye) 的宏大進程,黃河精神的內(nei) 涵必定會(hui) 得到進一步豐(feng) 富和發展,這是由黃河精神的時代性特征所決(jue) 定的。

  (作者係黃河交通學院校長、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