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的思考和建議

  趙繼彬2023-01-16

  一、充分認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yi)

在我國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南快於(yu) 北、東(dong) 快於(yu) 西是基本現狀。在目前已有的重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均處於(yu) 東(dong) 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狹長地帶,唯有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我國的地理版圖腹地,橫跨東(dong) 、中、西部。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橫跨9個(ge) 省區,總人口接近全國人口的1/3,煤、油、氣、有色金屬占全國總儲(chu) 量一半以上,是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是中國曆史上傳(chuan) 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重要經濟地帶、重要的脫貧攻堅區域,黃河文化既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又是其基本內(nei) 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事關(guan) 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成敗。

  二、準確理解黃河流域的曆史概念和河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使命擔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是我們(men) 認識理解把握黃河流域曆史概念和河南在新的重要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使命擔當的邏輯起點。這裏的黃河流域,不是簡單的水文地理概念,尤其是黃河下遊,從(cong) 先秦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共決(jue) 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達天津,南抵江淮。所以,有史以來,凡是黃河曾經流經的河床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故有河道流域,都是黃河流域。占黃河流域1/4人口的河南省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居於(yu) 中心地位、發揮著主體(ti) 作用,是主戰場,當然也應有更加突出的使命擔當。河南能否抓住機遇、戰勝挑戰,直接決(jue) 定著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成敗。

  三、正確把握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和外延

黃河文化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繹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圖譜,凝練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稟賦,為(wei)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什麽(me) 是黃河文化,或許很難有一個(ge) 統一的公認的概念,但在中華多元文化中她的根和魂的地位是公認的,她在中國曆史上曾長期處於(yu) 主體(ti) 地位是公認的,她是中華文化的主要代表和象征也是公認的。新時代如何理解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和外延,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建設的論述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依據。

  黃河文化所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是河南最重要的資源和優(you) 勢,從(cong) 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從(cong) 諸子百家到漢唐宋,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最終無不以問鼎中原為(wei) 重要正統標誌,在這個(ge) 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也湧現出了無數標誌性曆史人物,燧皇、伏羲、炎黃二帝、顓頊、帝嚳、老子、莊子、花木蘭(lan) 、張巡、嶽飛,以及近代的楊靖宇、吉鴻昌,等等,燦若群星,數不勝數。

  黃河文化中孕育的革命文化:自湯武革命始,黃河文化就植入了革故鼎新的基因,曆史進入到20世紀,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無不鐫刻著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烙印。

  新時代黃河文化中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ti) 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新時代河南英雄、“河南好人”是黃河文化中優(you) 秀文化基因的傳(chuan) 承和延續,是用汗水乃至熱血鑄就的道德豐(feng) 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人格化身,是新時代“出彩河南”的一道靚麗(li) 風景線,焦裕祿、史來賀、吳金印、潘從(cong) 正、李學生等都是河南文明建設中具有凝聚力和輻射力的標誌。

  從(cong) 曆史到當代,這三部分內(nei) 容,詮釋了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我們(men) 正確理解、把握和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圭臬。

  四、河南省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芻議

厘清了黃河文化相關(guan) 的幾個(ge) 重要維度,筆者認為(wei) 確定黃河文化地標的思路、標準也就比較清晰了,黃河文化地標應體(ti) 現中華文明的高度和人類不同文明交流的價(jia) 值和視野,其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不僅(jin) 能表述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內(nei) 核,而且對解決(jue) 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性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jia) 值。它可以是一個(ge) 城市,也可以是一個(ge) 區域;它可以是一處遺產(chan) ,也可以是某一重要人物的精神載體(ti) ;就某一處地標而言,它應有相對獨特的意義(yi) ,就全區域地標而言,它們(men) 應是相互聯係、相映生輝,共同詮釋黃河文明的發展脈絡,共同支撐起黃河文化和中華黃河文明的高地,從(cong) 而有利於(yu) 進一步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中國思想、中國智慧和中國形象。

  五、商丘市在黃河文化地標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商丘市地處河南最東(dong) 端、黃淮平原腹地,火文化、殷商文化發端於(yu) 商丘。商丘作為(wei) 河南省陸上絲(si) 綢之路連接雄安新區的高鐵節點城市,作為(wei) 河南省連接沿海發達地區高鐵樞紐城市,優(you) 勢有其獨特性,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未來可期,這同樣具有新的地標意義(yi) 。商丘明清黃河故道在商丘境內(nei) 136公裏,連接豫魯皖蘇四省,是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故道。故道春天槐花飄香,夏天荷葉滿塘,秋天蒹葭蒼蒼,冬天白鷺飛翔,既是黃河文化遺產(chan) 帶,也是正在發揮著作用的生態經濟帶。千古興(xing) 亡多少事、時空變換方寸間,商丘和鄭州、開封、洛陽一樣,應是黃河文化產(chan) 生、交融、傳(chuan) 承的重要地標之一。

  (作者係商丘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