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河文化”的學術界定與(yu) 傾(qing) 向性
(一)內(nei) 涵
一是認為(wei)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以及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將五千年來黃河流域所出現的全部文明成果都視為(wei) 黃河文化的要素。例如“黃河文化叢(cong) 書(shu) ”就分為(wei) 宗教、民食、藝術、服飾、住行、民俗、黃河史、黃河人等多卷。
二是認為(wei)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流域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jia) 值觀念、精神訴求、思維模式以及行為(wei) 方式的綜合。所以又常常將其分為(wei) 理念文化、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行為(wei) 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等基本要素。
三是認為(wei)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勞動人民以及廣大治河工作者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質財富與(yu) 精神財富的總和。
四是認為(wei) 黃河文化是廣大黃河工作者在黃河治理開發與(yu) 管理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價(jia) 值觀念等。
最近學術領域對黃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定義(yi) 有:
1.黃河文化是發生在黃河區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總和。物質文化,如中國旱作農(nong) 業(ye) 的起源與(yu) 發展,中國建築夯築技術發生發達,中國彩陶瓷器起源,“四大發明”發生推廣。精神文化,如“河圖洛書(shu) ”文化思維源頭,周易理論體(ti) 係形成,儒家思想發生發展,道家文化經典著述傳(chuan) 播,佛教傳(chuan) 入本土改造。製度文化,如王帝傳(chuan) 承模式與(yu) 宗法製形成完善,中國用人製度與(yu) 科舉(ju) 製發生發展,中國法律製度與(yu) 倫(lun) 理秩序體(ti) 係形成完善,中國農(nong) 耕人地稅費製度形成發展,等等。
2.黃河文化的內(nei) 容是一個(ge) 由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史前文明、曆史文化、組織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文化、工程文化、科技文化、文學藝術、文化產(chan) 業(ye) 等若幹要素構成的有機綜合係統。
3.最初,黃河文化隻是一個(ge) 區域性的文化,隨著自身的熔鑄、發展以及與(yu) 國家政治製度、意識形態的有機結合,從(cong) 而演變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二)外延
1.從(cong) 空間分布看,黃河文化主要包括河湟文化(青海)、隴右文化(甘肅)、寧夏文化(寧夏)、河套文化(內(nei) 蒙古)、三秦文化(陝西)、三晉文化(山西)、中原文化(河南)、齊魯文化(山東(dong) )等。
2.從(cong) 地域範圍來看,黃河文化空間範圍極廣,是一個(ge) 以上遊三秦文化、中遊中原文化、下遊齊魯文化為(wei) 主體(ti) ,且包含三晉文化、燕趙文化等亞(ya) 文化層次在內(nei) 的龐大的文化體(ti) 係。
二、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的確立與(yu) 認同
(一)對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的不同看法
1.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有的學者認為(wei) ,黃河文化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象征,具有重要的信念認同、心理認同、機製認同、行為(wei) 認同的價(jia) 值,具有重要的固根扶本、培育凝聚民族精神的價(jia) 值功能,能夠為(wei) 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提供思想力量、科學力量、信仰力量和精神力量,為(wei) 促進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發揮巨大作用。黃河文化符號是黃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體(ti) 現,是黃河文化的精華。黃河文化符號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符號的主體(ti) 代表。黃河文化符號實際上是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漢字與(yu) 各種書(shu) 體(ti) 、河圖洛書(shu) 與(yu) 《周易》、儒道兩(liang) 大文化流派與(yu) 中國佛教形成、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中醫、瓷器、絲(si) 綢、戲劇、酒、圍棋、城市中軸對稱、四合院等,是一個(ge) 龐大的體(ti) 係。
2.農(nong) 耕文化或者農(nong) 業(ye) 文化。有學者認為(wei) ,黃河文明的核心,還是農(nong) 耕文化或者農(nong) 業(ye) 文化。黃河文化是一種具有黃河地理特點的旱地農(nong) 耕文化。
3.位於(yu) 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關(guan) 中文化、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構成了黃河文化載體(ti) 的核心。有學者認為(wei) ,政治上的集權體(ti) 製,文化上的禮樂(le) 製度,思想上的儒家倫(lun) 理和其他學說,物質上的甲骨鼎彝和都城聚落,等等,構成了黃河文化的本質內(nei) 容。黃河文化在與(yu) 周邊的楚湘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體(ti) 係的交往中不斷壯大,從(cong) 而形成兼容並包、剛柔相濟、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
(二)研究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的意義(yi)
文化概念,爭(zheng) 議不斷,創義(yi) 多出。
黃河文化,關(guan) 乎重大。主導性定義(yi) 趨向:區域文化—流域文化—基礎文化—母體(ti) 文化—中華文化。如此而無所不包,寬泛無比。但定義(yi) 的縱深、精深研究不夠。一要把握黃河文化研究的方向;二要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的主題;三要聚焦黃河文化研究的視域;四要提升黃河文化研究的層次。
(三)確定黃河文化核心內(nei) 容的原則
一是能體(ti) 現黃河文化的實質精髓;二是能整合黃河文化的不同層麵;三是能彰顯黃河文化的特質特色;四是能增強黃河文化的社會(hui) 認同。
(四)新時代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
主要包括以下內(nei) 容:第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第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第三,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第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第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ti) ;第六,水是生命之源、生產(chan) 之要、生態之基;第七,人與(yu) 自然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
三、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視閾下黃河文化地標確立及其規劃設計
第一,黃河文化地標選取,既不宜麵麵俱到地展示黃河文化,也不能把黃河文化歸結為(wei) 某種單一的抽象精神,應聚焦和凝結當地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
第二,黃河文化地標設計,應體(ti) 現“人文”化“天下”的宗旨,體(ti) 現出表裏互征之、形神兼備之、雅俗共賞之、近悅遠來之的品質特征,達到展示黃河之魂、華夏之根、農(nong) 牧重地、藝術之源、古道遺韻、民族風情的目的。
第三,黃河文化地標規劃,應以曆史的發展眼光對當地現有的各種文化要素進行總結、整合、升華,統一規劃,最終形成地標係列。
(作者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原黨(dang) 委書(shu) 記、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