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與時代價值

  張占倉(cang) 2023-01-17

  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調研考察時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對黃河文化的一種新的戰略定位,是我們(men) 研究黃河文化的基本遵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我們(men) 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充分認識黃河文化的主要特征,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促進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一、黃河文化的概念

  世界上任何一種地域文化,總是和它產(chan) 生的地域密切相關(guan) 。黃河文化與(yu) 黃河流域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點高度關(guan) 聯。黃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qin) 一般孕育了黃河文化。因此,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廣大人民在長期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中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認識當地的發展條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既包括共同認可的社會(hui) 規範、生活方式、風俗習(xi) 慣、精神風貌和價(jia) 值取向,也包括在這種價(jia) 值取向影響下當地的發展觀、生存觀以及生產(chan) 力發展方式。

  由於(yu) 自然地理環境的原因,黃河流域從(cong) 上遊到中遊、下遊長達5000多公裏,地理環境變化非常大,沿線人民在認識和適應各自的自然環境過程中形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同時,由於(yu) 黃河河道演繹的原因,黃河流域的範圍曾經變化比較大,特別是下遊基本上一百年一改道,所以南至現在的淮河幹流,北到現在的海河,都曾經是黃河流域,從(cong) 而導致黃河流域在曆史上影響範圍非常大,黃河文化的深度影響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現在的黃河流域。

  從(cong) 全球四大文明發展與(yu) 演變過程看,黃河流域是全球公認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且全球另外三大文明發祥地由於(yu) 各種原因,都已經無法連續存在,而中華文明長期延綿,雖經曆複雜磨煉,但至今仍然可持續發展,特別寶貴。近年,國內(nei) 有些地方由於(yu) 新的一個(ge) 地點的所謂考古新發現,就簡單地說中華文明發祥地存在多元論,確實不科學。也正是因為(wei) 這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才十分肯定地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men) 天天講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和魂才是我們(men) 自信的根本。

  綜上所述,黃河文化是一個(ge) 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多樣性的文化共同體(ti) 。她的內(nei) 涵十分豐(feng) 富,其博大精深性具有全球無可比擬的優(you) 勢,主要內(nei) 容包括政治、哲學、軍(jun) 事、科技、經濟、藝術、教育、語言、文字、史學、宗教、民族信仰、道德規範、社會(hui) 生活習(xi) 俗等。黃河文化有如黃河之水源遠流長。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她萌發、成長、壯大、成型,先後融會(hui) 了黃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並且在持續不斷地與(yu) 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鑒了很多外來文化,逐漸升華為(wei) 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

  二、黃河文化的特征

  第一,根源性。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根。黃河文化的這種根源性,既具有國家意義(yi) ,因為(wei)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也具有全球性意義(yi) ,因為(wei) 中華文明是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對全球文明與(yu) 進步貢獻特別大,黃河文明中崇尚的“家國情懷”曆來是全球事業(ye) 有成者為(wei) 理想的事業(ye) 獻身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國四大發明產(chan) 生於(yu) 黃河流域的思想之源。黃河文化中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出於(yu) 天”觀,是全球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推動可持續發展認識論的起點。黃河文化的這種根源性,所包含的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對中華民族每一個(ge) 炎黃子孫都影響特別大,以什麽(me) 樣的方式表達出來,得到廣泛認同,需要深入研究。

  第二,靈魂性。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產(chan) 生於(yu) 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孕育出了儒釋道相結合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魂牽夢繞的精神支柱,直接影響和決(jue) 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jia) 值取向、道德標準和行為(wei) 準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ti) ,也是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正是因為(wei) 黃河治理的特殊性,才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歎“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也是一部治國史”。黃河早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周易》雲(yu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這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深埋在我們(men) 民族的靈魂之中。在抗戰的民族危亡之際,《黃河大合唱》從(cong) 延安窯洞迅速傳(chuan) 遍祖國大地,“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成為(wei) 當時時代最強音。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年之內(nei) 四次調研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重視程度空前,再一次體(ti) 現出黃河文化的靈魂性。

  第三,包容性。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東(dong) 方文化與(yu) 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樞紐。像滔滔黃河一樣,無論來自哪裏、夾雜著多少泥沙、攜帶著多少寄托的河水,匯入黃河之後,都成為(wei) 黃河的一部分,東(dong) 流入海。這種包容性不僅(jin) 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的中華民族,也締造了“萬(wan) 姓同根,萬(wan) 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尚“大一統”體(ti) 製的社會(hui) 主流意識,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wei) 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表現出黃河文化兼容並蓄、博采眾(zhong) 長、開放好客、洋為(wei) 中用的秉性。正是黃河文化的包容性使我們(men)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內(nei) 部形成豐(feng) 富多彩、主流價(jia) 值觀明確的特質,在外部則向世界開放,不斷接受外來先進文化的滋潤和營養(yang) ,從(cong) 而使自身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促進了中華文明延綿不斷、有序傳(chuan) 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開放理念,為(wei) 構建全球生命共同體(ti) 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四,係統性。黃河文化是一種在全球有重要地位與(yu) 影響的地域文化,她所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等一係列重要內(nei) 涵具有完備的係統性,構成了一個(ge) 獨特的東(dong) 方思想體(ti) 係。作為(wei) 東(dong) 方文明標誌的儒釋道融合的淵源思想,確實與(yu) 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中下遊地區聯係密切。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的家族,早期一直在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在其爺爺帶領下移居山東(dong) ,而孔子周遊列國14年,主要活動地域就是中原地區。他集周遊列國、深度了解中原傳(chuan) 統文化的智慧於(yu) 一體(ti) ,創立了儒家思想,並逐步成為(wei) 中國官民均高度認同的主流思想。河南人程顥、程頤奠基的宋明理學,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佛家中的禪宗、天台宗、淨土宗、臨(lin) 濟宗等祖庭均在中原,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乃是佛教文化的傑出代表,少林寺至今仍然名揚中外。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其在靈寶函穀關(guan) 完成的著名的《道德經》,被稱為(wei) 哲學寶典之一。對於(yu) 儒釋道之間的融合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道:“佛教產(chan) 生於(yu) 古代印度,但傳(chuan) 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可以說,儒釋道融合的思想不僅(jin) 深刻影響著中國和世界東(dong) 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魅力,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明的木之根本、水之淵藪。在2020年全球抗疫過程中,唯有東(dong) 方各國抗疫成效比較顯著,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在疫情麵前節節敗退,亂(luan) 象叢(cong) 生,曆史性顯示出東(dong) 方文明中係統性思想的先進性。

  三、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時代價(jia) 值

  第一,增強文化自信。黃河文化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沉積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大量優(you) 秀精神財富與(yu) 物質財富,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世界觀與(yu) 方法論的基本起點。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無論我們(men) 走得多遠,既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需要“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麵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men) 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誌拚搏奮鬥”。因為(wei)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中統一思想、形成廣泛共識的思想基礎,而當這種自信根植於(yu) 我們(men) 中華民族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之中時,在全社會(hui) 凝聚磅礴的曆史動力就將自然天成。所以,保護、傳(chuan) 承、創新黃河文化,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直接抓手之一。

  第二,保護生態環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考慮得非常細致,為(wei) 我們(men) 全麵開展生態保護提供了明確的遵循。我們(men) 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深度理解黃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以係統性思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把“生態優(you) 先”“重在保護”落到實處,讓我們(men) 擁有越來越多的“綠水青山”,共同創造基於(yu) 綠色發展基礎的“金山銀山”,確實為(wei) 廣大老百姓期望的幸福生活提供生態環境支撐。

  第三,促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我們(men) 國家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們(men) 經濟社會(hui) 進步過程中遇到的新難題。黃河流域自然環境複雜,人文環境多樣,自古以來創造有大量針對各種特殊情況求生與(yu) 發展的高招。我們(men) 深入挖掘黃河文化中治山治水的秘訣,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具體(ti) 路徑,將為(wei) 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尋求真實對策。也正是由於(yu) 黃河流域上中下遊情況差異巨大,有特別強的代表性,所以在黃河流域探索高質量發展方略對全國意義(yi) 特殊。因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cong) 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第一次把因地製宜的方法,全麵融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之中,使我們(men) 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有了非常明確的著力點,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起到非常好的示範探路作用。

  第四,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文化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青年時代的七年知青歲月特殊經曆,對黃河、黃土地、黃河文化具有深入的認知與(yu) 親(qin) 身的感受,也正是在這種感同身受的社會(hui) 實踐與(yu) 理論思考中對“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東(dong) 方哲學理解至深,站位政治家的戰略高度,於(yu) 2012年首次提出“國際社會(hui) 日益成為(wei) 一個(ge)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的新哲學命題,得到方方麵麵的廣泛認可與(yu) 擁護;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nei) 瓦總部發表了題為(wei)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主旨演講,得到與(yu) 會(hui) 各國政要的高度重視。從(cong) 人類文明史分析,唯有凝聚時代共識的思想,方有撥雲(yun) 破霧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來的遠見卓識,方有指引曆史前行的感召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融合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蘊含著傳(chuan) 承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持續前進的方向,顯示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卓越政治家和戰略家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成為(wei) 21世紀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為(wei) 人類文明創造新的輝煌奠定了哲學層麵的思想基礎。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men) 弘揚、傳(chuan) 承、創新黃河文化根源性、靈魂性、包容性、係統性特質,必將對增強文化自信、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產(chan) 生重要影響。

  (作者係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