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夏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李庚香2023-01-16

  夏文化起源發展於(yu) 中原大地,是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夏文化研究在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中具有旗幟性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對二裏頭遺址、甲骨文、殷墟作出重要批示。夏文化主要分布於(yu) 河南境內(nei) 。河南學術界在夏文化研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曆史重任。

  一、夏文化研究現狀

  二裏頭遺址是迄今為(wei) 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是研究早期國家、文明形態、政治製度的重要對象。目前河南境內(nei) 已發掘的夏代遺址不多,重要遺址僅(jin) 有禹州瓦店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偃師二裏頭遺址、濟源原城遺址等幾處,缺乏更多的遺跡遺物發現,難以支撐起夏文化研究工作。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解決(jue) 了夏代的起始年份問題,但由於(yu) 相關(guan) 發現太少,缺乏對夏文化的整體(ti) 認識,不利於(yu) 早期中原文明的充分展示。

  二、存在問題與(yu) 瓶頸製約

  1.對夏文化研究缺乏綱領性認識。表現在:長期以來對夏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影響認識不足;研究的整體(ti) 性、綜合性不夠;缺乏工作思路,盡管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曾深度參與(yu) 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卻未在夏文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缺乏下一步研究的總體(ti) 工作思路、有效應對問題的手段和舉(ju) 措等。

  2.未將夏文化研究與(yu) 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有機結合。大江大河與(yu) 人類文明存在緊密的內(nei) 在聯係。夏文化是中原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夏文化研究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廣度,嚴(yan) 重影響了黃河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弘揚。

  3.對夏文化已有研究資料消化不足、研究不夠、提煉不夠。如二裏頭遺址總麵積300多萬(wan) 平方米,經過61年考古發掘,僅(jin) 發掘4萬(wan) 餘(yu) 平方米,發掘規模偏小;有關(guan) 文物考古單位曾對濟源原城遺址進行小規模考古發掘,但未進行係統整理,迄今無考古發掘報告;缺乏整體(ti) 規劃,有關(guan) 單位分工不明,未形成合力;過分集中於(yu) 對已發現和確認遺址的調研,沒有新的考古工作方向,嚴(yan) 重製約了研究的效率和廣度。

  三、幾點建議

  1.以夏文化研究為(wei) 龍頭,深化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和闡釋。要將夏文化研究作為(wei) 深化黃河文化“根”與(yu) “魂”研究的重要舉(ju) 措,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深化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關(guan) 聯性研究,重新評價(jia) 夏文化的文明發展水平。拓寬視野,在二裏頭遺址研究基礎上,加強對禹州瓦店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濟源原城遺址的主動發掘,形成“早期中國研究中心”高地。

  2.確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新的研究路徑。對夏文化的認識需要“麵”,而不是幾個(ge) “點”。二裏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但不是唯一對象。少康和帝杼雖然在濟源隻有8年的建都時間,但“少康中興(xing) ”是夏朝的關(guan) 鍵事件,在夏朝471年曆史上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建議以濟源原城遺址為(wei) 新的突破口,製定科學合理的研究規劃,為(wei) 夏代信史研究提供強有力的考古學、曆史學支撐。要通過更多的夏文化遺址遺跡的發現、發掘,構建起夏文化這座大廈。

  3.構建夏文化研究係統。一是要加強史前文明與(yu) 夏文化的關(guan) 聯性研究。堯舜禹時代與(yu) 夏的形成有著直接關(guan) 聯。建議加強對以伏羲、女媧為(wei) 代表的“三皇”文化和以炎帝、黃帝為(wei) 代表的“五帝”文化的史前文明研究。二是在考古發掘中不應拘泥於(yu) 對文明諸要素中文字的特別強調,還要運用社會(hui) 結構顯著分層、出現強權等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標準來認定夏代文明。

  4.加強對夏文化研究力量的統籌,建立全新的工作機製。建議建立由河南省委宣傳(chuan) 部牽總、文旅文物部門落實的新工作機製,整合力量,成立專(zhuan) 門研究機構,專(zhuan) 攻中原早期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研究,力爭(zheng) 在三至五年內(nei) 實現突破。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