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濟源獲批成為(wei) 國家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後,示範區黨(dang) 工委、管委會(hui) 緊緊扭住“產(chan) 城融合”這個(ge) 關(guan) 鍵,立足本地資源優(you) 勢、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特點和全域發展規劃,2018年高標準啟動實施了中國白銀城項目。當前中國白銀城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境?在產(chan) 城深度融合方麵是否發揮了應有的效應?為(wei) 此,本課題組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加快中國白銀城建設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國白銀城項目是濟源實施創新驅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多年來,濟源白銀產(chan) 業(ye) 雖有發展,卻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的初級階段,產(chan) 品附加值較低。建設中國白銀城有利於(yu) 做大做強做優(you) 白銀產(chan) 業(ye) ,拉長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推進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助力濟源打造“千億(yi) 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徹底改變濟源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印象。
(二)產(chan) 業(ye) 和市場發展的現實需要
白銀不僅(jin) 工業(ye) 用途十分廣泛,而且白銀飾品產(chan) 業(ye) 在製造業(ye) 總需求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為(wei) 白銀產(chan) 業(ye) 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目前,我國白銀飾品深加工產(chan) 業(ye) 主要集中在廣東(dong) 、福建、浙江等東(dong) 南沿海地區,消費群體(ti) 以中高端為(wei) 主。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是潛在的白銀飾品消費市場。中國白銀城將從(cong) 原料的生產(chan) 、冶煉,到製品、飾品的生產(chan) 加工,到產(chan) 品在流通領域的批發零售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提升集聚、輻射、引領作用,輻射周邊龐大的消費市場,致力於(yu) 建成中西部最大的白銀批發交易中心,致力於(yu) 打造全國最大最具特色的白銀城。
(三)加快濟源“產(chan) 城人文綠”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隨著濟源建設國家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進程的加快,不僅(jin) 要滿足產(chan) 業(ye) 與(yu) 城市功能的配套與(yu) 完善,更需要構建以人為(wei) 本的多要素體(ti) 係的融合發展。中國白銀城通過構建集白銀生產(chan) 、研發設計、檢測檢驗、貿易流通為(wei) 一體(ti) 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推動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通過增強產(chan) 業(ye) 吸納能力,加快人才集聚;同時,通過白銀產(chan) 業(ye) 和旅遊資源的深度融合,外提“顏值”、內(nei) 修“氣質”,拓展產(chan) 城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推動“產(chan) 城人文綠”深度融合。
二、中國白銀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貴金屬原材料的深度研發有待加強
濟源聚集了30多家飾品原材料生產(chan) 企業(ye) ,年產(chan) 大量黃金、白銀、銅及銅合金、鋅及鋅合金、鉛等貴金屬。但是這些原材料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在深加工、新能源、5G等新興(xing) 、高端行業(ye) 的應用較為(wei) 有限。僅(jin) 僅(jin) 依賴於(yu) 低廉的原材料價(jia) 格,不深耕原材料的深度研發,將不利於(yu) 廣泛地參與(yu) 國內(nei) 競爭(zheng) ,開拓國際市場,也終將難以打響中國白銀城的品牌。
(二)白銀產(chan) 業(ye) 規劃和空間布局有待優(you) 化
中國白銀城項目規劃設計主要包括思禮片區、虎嶺高新片區、玉川片區和東(dong) 湖片區。目前各片區已初步形成各自的特色產(chan) 業(ye) 板塊,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調研中發現,在思禮片區、沁園工業(ye) 園都集聚白銀飾品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且存在同質化、規模小等問題,隨著白銀飾品深加工產(chan) 業(ye) 的不斷發展壯大,這些問題的弊端可能會(hui) 暴露出來。現在全球約70%的白銀主要是工業(ye) 用途,市場空間非常大,但是在工業(ye) 用銀深加工方麵的定位和布局相對滯後。
(三)白銀飾品行業(ye) 影響力有待提升
濟源白銀等金屬產(chan) 量在全國占據一定地位,但白銀飾品產(chan) 業(ye) 中,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ye) 並不多,市場占有率不大,且各個(ge) 企業(ye) 之間聯係不夠緊密,沒有很好地形成產(chan) 業(ye) 規模。因此,白銀飾品產(chan) 業(ye) 的創新力、影響力、競爭(zheng) 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便與(yu) 全國最大最具特色的白銀城的定位相匹配。
三、加快中國白銀城建設,推動產(chan) 城深度融合的建議
(一)立足長遠,科學謀劃
1.進一步調優(you) 產(chan) 業(ye) 布局。堅持科學的發展規律,著眼長遠,明確區域功能和發展重點,形成不同片區錯位發展的格局,形成和諧共生共榮的發展局麵。鑒於(yu) 不同片區的基礎和發展優(you) 勢,建議打造“一城四區”發展模式。“一城”為(wei) “中國白銀城”,“四區”為(wei) 思禮片區的“生活用銀深加工集聚區”、玉川片區的“工業(ye) 用銀深加工集聚區”、虎嶺高新片區的“白銀飾品深加工集聚區”和東(dong) 湖片區的“白銀產(chan) 品展示交易區”。
2.打造白銀產(chan) 業(ye) 集群公共服務平台。傾(qing) 力打造白銀產(chan) 業(ye) 集群公共服務平台,平台可下設白銀文化研究所、白銀深加工孵化中心、白銀國家級檢測中心、投資理財服務中心、品牌連鎖運營中心、電商服務中心等部門,加快形成產(chan) 業(ye) 鏈條完整、配套完善、集聚效應明顯的集群發展新優(you) 勢。
3.增強民眾(zhong) 參與(yu) 意識。通過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宣講會(hui) 、印發傳(chuan) 單等形式,及時公布有關(guan) 規劃、建設等信息,增強民眾(zhong) 的知情權及參與(yu) 意識,並及時積極回應民眾(zhong) 呼聲,提高民眾(zhong) 的認可度,提升認同感。
(二)創新驅動,品牌引領
1.打造特色自主飾品品牌。引導企業(ye) 提高自主創新主體(ti) 意識,爭(zheng) 創自主品牌,並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設及研發、設計、工藝水平的提高。深度挖掘愚公移山文化、盧仝茶文化、黃河文化等,與(yu) 白銀元素相結合,夯實白銀產(chan) 業(ye) 科技基礎和文化底蘊,打造一批白銀飾品品牌企業(ye) ,塑造一批富有濟源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蘊的白銀飾品品牌,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
2.培育白銀產(chan) 品公共品牌。通過引進龍頭企業(ye) ,做大做強本土企業(ye) ,培育白銀產(chan) 品公共品牌。爭(zheng) 創自主商標,生產(chan) 端采取“1+N”的母子品牌模式,依托白銀國家級檢測中心,以使用公共品牌的產(chan) 品標準、濟源生產(chan) 等為(wei) 準入條件,為(wei) 企業(ye) 產(chan) 品授權獲得公共品牌二維碼標貼;銷售端按照統一LOGO標識、包裝、展陳等品牌要素,實行標準化的退換貨、保養(yang) 谘詢等售後服務。將公共品牌的白銀產(chan) 品作為(wei) 政府和企業(ye) 外宣的重要產(chan) 品,作為(wei) 濟源對外交往的首選禮品。
3.開發白銀產(chan) 品體(ti) 係。分層次、分類別打造完整的濟源白銀產(chan) 品體(ti) 係。緊盯市場需求,從(cong) 基礎原材料生產(chan) 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產(chan) 品研發、生產(chan) 延伸,推出鍍銀、銀合金等工藝品、首飾用銀等產(chan) 品;推出電子銀漿料、納米級銀粉、銀感光材料等工業(ye) 用銀產(chan) 品;打造“白銀+”係列產(chan) 品,以“白銀+文化”“白銀+旅遊”“白銀+餐飲”等打造完整的“白銀全產(chan) 業(ye) 鏈+互聯網”發展模式,對所有產(chan) 品實施大數據管理。
4.建立與(yu) 白銀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一是借智。借助國家級有色金屬研究院所、知名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優(you) 勢,或通過與(yu) 博士服務團合作,幫助企業(ye) 攻克難關(guan) ,尋求新突破。二是引智。推動建立白銀飾品創意設計中心、設計師聯盟基地等,吸引大師入駐,打造區位窪地裏的人才集聚高地。三是育智。進一步聯動政、校、企,完善構建產(chan) 業(ye) 人才供給體(ti) 係,探索建立白銀學院,搭建“產(chan) 學研資用”一體(ti) 化平台。四是留智。進一步優(you) 化人才引進政策,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連續性,在吸引外來人才的同時,也要留住現有的人才,讓更多的人才落地生根。
(三)加強營銷,擴大影響
1.將白銀元素融入城市建設。把傳(chuan) 承發展白銀文化作為(wei) 曆史責任,作為(wei) 產(chan) 城融合建設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作為(wei) 經濟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深度挖掘白銀元素、白銀文化,將其融入城市街區、城市建築、“城市家具”等,融入群眾(zhong) 生活,持續提升白銀文化的傳(chuan) 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2.加快推進中國白銀城工業(ye) 旅遊發展。將中國白銀城納入全域旅遊規劃,高端設計“全域旅遊+白銀產(chan) 業(ye) ”工業(ye) 旅遊線路。加快白銀特色小鎮建設,打造一批白銀工業(ye) 旅遊示範點、研學旅遊示範基地、白銀文化旅遊目的地等。組合旅遊資源優(you) 勢,在現有景區設立白銀產(chan) 品展櫃,實現觀光工廠與(yu) 現有景區之間的有效串聯,融合發展。
3.培育消費市場。通過設立工廠開放日、舉(ju) 辦“中國白銀節”、創辦展銷會(hui) 等方式,增強民眾(zhong) 的參與(yu) 和體(ti) 驗,提升民眾(zhong) 的認知度,發掘和培育本土消費群體(ti) 。同時,在國內(nei) 景區、商超、機場、高鐵站等人流密集場所開設濟源白銀產(chan) 品品牌示範店,進一步開拓國內(nei) 外消費市場。
4.加強營銷力度。一是借助重大活動營銷。積極承辦中國國際白銀年會(hui)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年度經濟論壇等重大活動,爭(zheng) 取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協會(hui) 授予“中國白銀城”稱號,爭(zheng) 取舉(ju) 辦國際銀飾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條件成熟時開設國外直營渠道。二是借助重大品牌營銷。爭(zheng) 取更多國內(nei) 國際重大賽事的獎杯獎牌使用濟源白銀,進入首都人民大會(hui) 堂、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場所,成為(wei) 接待禮品。三是借助新媒體(ti) 營銷。在網絡直播等基礎上,積極拓展與(yu) 京東(dong) 、唯品會(hui) 等平台合作,並加強與(yu) 抖音、快手等新媒體(ti) 平台合作,力爭(zheng) 打造全國最大的白銀產(chan) 品直播基地。
5.打造中國白銀城教學基地。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濟源白銀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積極打造愚公移山幹部學院現場教學基地。充分利用幹部學院得天獨厚的學員資源,使得來自國內(nei) 外各層次、各類別的學員成為(wei) 中國白銀城的宣傳(chuan) 員。
(四)完善機製,強化保障
1.搭建全產(chan) 業(ye) 鏈招商服務平台。強化全產(chan) 業(ye) 鏈招商模式,按照“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的原則,尋找和彌補產(chan) 業(ye) 鏈的薄弱環節進行招商,持之以恒,最終產(chan) 生“葡萄串”效應。商務部門要聯合金融、谘詢、法律、知識產(chan) 權等專(zhuan) 業(ye) 機構共同搭建中國白銀城全產(chan) 業(ye) 鏈招商服務平台,為(wei) 政府、企業(ye) 和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搭建合作交流的新橋梁。
2.當好企業(ye) 的“引路人”“陪伴人”。加大後續關(guan) 懷力度,當好企業(ye) 的“引路人”“陪伴人”,通過“保姆式”親(qin) 情服務,讓企業(ye) 項目不僅(jin) 進得來,更要留得住、發展好。營造尊重企業(ye) 家、愛護企業(ye) 家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發企業(ye) 家幹事創業(ye) 、以商招商的熱情。
3.成立濟源白銀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整合30多家白銀飾品原料生產(chan) 企業(ye) ,成立濟源白銀產(chan) 業(ye) 協會(hui) ,並明確協會(hui) 相關(guan) 職責。可建立協會(hui) 黨(dang) 總支,推動支部引領協會(hui) 、協會(hui) 引導企業(ye) ,立規範、強管理、搶市場、促創新,不斷提升行業(ye) 發展影響力。
(課題組主持人:黃盼 課題組成員:薛樹家 郝歡 梁翠華 梁軍(j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