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疫情時代的“地攤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嚴(yan) 重衝(chong) 擊國民經濟。同年3月,成都市設置36萬(wan) 個(ge) 流動攤位一舉(ju) 解決(jue) 10萬(wan) 居民就業(ye) 。隨著中央文明辦將流動攤位與(yu) 測評體(ti) 係解綁,全國上下掀起了“地攤熱”的浪潮。
(一)地攤經濟有力推進“六穩”“六保”
應對疫情衝(chong) 擊,允許居民在適當的時間與(yu) 地段擺地攤是落實黨(dang) 中央“六穩”“六保”的重要舉(ju) 措,是傾(qing) 斜低收入群體(ti) “保基本民生”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鼓勵小微企業(ye)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的底層邏輯,是地方政府“穩就業(ye) ”“保市場主體(ti) ”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二)地攤經濟是居民生產(chan) 生活的重要調劑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方便、價(jia) 廉的地攤商品豐(feng) 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振了居民的消費需求,豐(feng) 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為(wei) 周邊實體(ti) 店鋪帶來客流紅利。
(三)“地攤熱”是激發活力的有效推手
眾(zhong) 多與(yu) 地攤經濟相關(guan) 公司,如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青島啤酒、國聯水產(chan) 、大湖股份等上市公司下沉地攤經濟;阿裏巴巴、京東(dong) (“星星之火”)、蘇寧(“夜逛合夥(huo) 人”)、微信支付(“全國小店煙火計劃”)、百度(“百攤計劃”)等互聯網巨頭強勢入局,共同將地攤經濟送上了時代的風口浪尖。
二、瘋狂“地攤熱”需“降溫”
三門峽市自2020年6月起,湖濱區龍街步行街燒烤城、南山廣場定期舉(ju) 辦“湖濱區消費扶貧專(zhuan) 場”;陝州區、靈寶市等開放眾(zhong) 多臨(lin) 時便民市場,市民反響熱烈。但仍需警惕宣傳(chuan) 中“蹭概念”行為(wei) 與(yu) 實踐中“大幹快上”“一放就亂(luan) ”等可能性。
(一)發展地攤經濟首先要克服其外部性
其一,擺地攤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薅社會(hui) 主義(yi) 羊毛”——將環境汙染、噪音、阻塞交通等成本轉嫁給了財政、公眾(zhong) 。其二,地攤受季節、天氣、客流、政務、環境等多方因素影響明顯,發展受限。其三,商販失信成本低,政府監管成本高。
(二)發展地攤經濟要契合時代、創新思路
有部分悲觀言論認為(wei) ,發展地攤經濟就是想辦法把廠商的庫存轉嫁為(wei) 小商販的庫存,此言差矣。應明確:新時代的地攤經濟是政府主動作為(wei) ,是以更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引導發展的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切實服務市場主體(ti) 的低門檻業(ye) 態。此時,公共資源與(yu) 個(ge) 人利益可以求同存異,在磨合中行穩致遠、實現共贏。
(三)地攤經濟需找準定位、因城施策
集貿市場、地攤文化所映射的“街頭文化”是城市麵貌的直觀剪影。世界著名的地攤模式:法國巴黎左岸以文藝、複古揚名;日本淺草寺雷門以品類繁多、質量保障享譽世界;韓國釜山劄嘎其做到了海鮮業(ye) 內(nei) 領先,婦女就業(ye) 標杆……不僅(jin) 拉動經濟,還輻射文化吸引力。如何結合城市風貌形成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重要現實問題。
三、科學引導地攤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短期工作需促通保暢
1.服務群眾(zhong) ,幫扶商家
首先,對現有已設置的便民攤點群和疏導點進行規範、提升,合理擴大經營規模和範圍。根據實際,繼續調整和增設便民攤點群和疏導點,引導攤販集中規範經營。對有條件的大型商場、臨(lin) 街商鋪允許占道促銷經營。允許符合條件的燒烤店等店外經營,但應做到:燒烤爐進店,使用清潔能源;自備垃圾桶,垃圾隨產(chan) 隨清,日產(chan) 日運;店外餐桌需鋪設油布。
其次,鼓勵民眾(zhong) 在政策範圍內(nei) 規範行為(wei) 、勤勞創業(ye) ,允許流動攤販在城市次要道路、背街小巷、小區周邊等區域避開早、中、晚交通高峰期,限時、定點經營。同時建立地攤經營者登記製度(非行政審批),對新增小商販登記造冊(ce) ,備案留底。
最後,做好群眾(zhong) 工作。安撫處理居民關(guan) 於(yu) 地攤汙染、噪音的問題疑慮;調整城管工作班次,加強市場秩序維護;成立臨(lin) 時性市場管理工作小組,不定時開展食品安全抽檢等;增設臨(lin) 時性便民點,提供調解、維權、報案等服務;探索臨(lin) 時性公益崗位,更多考慮底層收入群體(ti) 。同時,借助“兩(liang) 微一端”等新媒體(ti) ,及時向公眾(zhong) 推送特色亮點,並鼓勵商戶積極參與(yu) 、直播引流。
2.分類指導,促進集群
針對不同受眾(zhong) ,施展“繡花功夫”:在居民小區聚集的地方,避開交通高峰,允許開早市、小吃擺攤等。針對城鄉(xiang) 居民大眾(zhong) 、相對大齡消費者,選擇集貿市場、生活廣場、約定俗成的臨(lin) 時性集會(hui) 場所,定期集聚開放。針對青年消費者,開放重點商圈、步行街、大型商場門前晚高峰後擺攤。針對閑置舊貨、日用品等,開放公共露天停車場“後備箱集市”。針對文創產(chan) 品、地方特產(chan) 、助農(nong) 扶貧商品等,引導建設展銷、直播等統一平台。
3.加強監督,確保安全
實行路長製、門前三包責任製並嚴(yan) 格落實,及時協調商業(ye) 門店和攤販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矛盾和問題,加強守法經營、文明經營的宣傳(chuan) ,引導商販、店外經營者、占道經營者按劃定的區域經營,控製經營時段,引導攤位有序擺放,規範用水、用電、用氣,督促商販排除安全隱患,維護經營秩序。落實好定點駐守管理和機動巡查相結合,堅持柔性執法,確保市容市貌和保障經營兩(liang) 不誤。
(二)長期發展需科學規劃
1.亮化城市夜景,升級配套基礎設施
近年三門峽市加快推進城市亮化工程,美化夜間城市麵貌,為(wei) “夜賞、夜遊、夜宴、夜娛、夜購、夜宿”等夜間經濟發展架橋鋪路。應完善配套交通設施,開放夜間公共交通、實施夜間停車優(you) 惠等措施,鼓勵商家延長營業(ye) 時間,城市管理延後廚餘(yu) 垃圾收理時間。
2.結合文創底蘊,打造記憶引爆點
網紅標杆應具備稀缺、新奇、豐(feng) 富的特征,同時結合民生、民情引發情感共鳴。三門峽市應結合禹文化、虢國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黃河治理、紅腹錦雞、天鵝棲息地等地方特色,打造網紅觀光打卡點乃至主題市場、特色攤點集聚區等,以地攤經濟的風口引領社會(hui) 發展的風向,以網紅熱點的流量盤活城市經濟的存量。
3.精準引流導流,形成良性發展循環
根據一年四季不同特點、節慶節氣等文化底蘊,開展為(wei) 廣大市民朋友所喜聞樂(le) 見的文娛活動。例如,群眾(zhong) 性廣場舞比賽和集貿市場、消費扶貧、助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等同期舉(ju) 行;居民消夏晚會(hui) 是啤酒廣場、美食嘉年華的好夥(huo) 計;民俗活動如元宵社火、清明踏青、七夕夜遊、重陽登高、中秋燈會(hui) 等,在遊玩線路途中設置民俗商品攤位、小吃攤位,同時配套開展送文化進基層、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培育等活動;結合四季時令由衛生係統選派專(zhuan) 家,組織開展各類養(yang) 生保健講座,倡導號召以食補、運動為(wei) 主的養(yang) 生方式,傳(chuan) 播健康醫養(yang) 理念。此外,鼓勵各社區街道積極開展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積極對接企業(ye) 商家參與(yu) 、讚助。
四、科學引導地攤經濟,開拓城市經濟發展新局麵
(一)打造“小而精”的小店集群
1.完善基礎設施
一方麵盤活老商業(ye) 街、閑置房等存量房屋設施,推動建設批發市場、特色街區、行業(ye) 集聚區等小店集群。另一方麵加強市政管線、車輛停靠、網絡通信、監測監控、環境衛生、物流、前置倉(cang) 、末端配送等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優(you) 化購物環境和消費體(ti) 驗。
2.推動轉型升級
鼓勵社區小店“一店多能”、標準化連鎖經營。鼓勵現代商圈、購物中心的小店創新業(ye) 態,以時尚、潮流、品牌、文化為(wei) 特色吸引往來客流。鼓勵批發市場的小店差異化發展,借力電商平台,創新營銷模式和交易方式。鼓勵旅遊景點、特色街區的小店,增強異域風情、地方特色、曆史文化等體(ti) 驗感。
3.促進資源對接
積極推進電商平台、物流企業(ye) 、商貿企業(ye) 、中央廚房等“以大帶小”、賦能小店,大中小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合作共贏、共建生態。
(二)培育“有溫度”的集貿市場
1.科學規劃,規範管理
立足市場內(nei) 商戶數量及登記商販人數及主營類別,以蔬菜區、水果區、生鮮區、水產(chan) 區、日雜區、扶貧惠農(nong) 區、地方特產(chan) 區等分區營業(ye) ,統一管理。規範停車場、衛生設施、冷鏈設施、倉(cang) 儲(chu) 區等標準化建設。
2.監督完善,保障安全
不定期開展質量檢測並公開檢測結果。落實市場主體(ti) 責任,健全市場管理製度,實行市場監管部門監管內(nei) 容上牆。建立誠信經營紅黑榜,高標準規範管理市場。
3.熱情周到,便民服務
設立雷鋒崗,提供公平秤、投訴點、調解處等基本服務。開放服務區,盡可能提供熱水、報刊欄、急救箱、便民充電站等公共設施。
(三)優(you) 化“高大上”的步行街市
1.立足存量,改造提升
避免大拆大建,不提倡上馬新項目。在湖濱廣場商圈等現有商業(ye) 區完善無線網絡、公共廁所、休息座椅、便民服務站、文化民俗展示欄等設施,提升人文關(guan) 懷。在城市周邊人口集聚但商業(ye) 街未成氣候的地區鼓勵大型商業(ye) 載體(ti) 改造提升,通過定向招商、引入社會(hui) 資本等方式盤活空置商業(ye) 設施。在陝州巷子等特色街區進一步發揮市場決(jue) 定性作用、激發活力,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興(xing) 商,推進商旅文聯動,塑造傳(chuan) 承曆史記憶、烙印文化脈絡、凸顯地方特色的商業(ye) 街區。
2.完善設施,提升服務
鼓勵大數據發揮作用,針對高品位步行街評價(jia) 指標,提升步行街營運水平。匹配多元化夜間交通保障,完善夜間交通、安全、環境等配套措施。策劃組織一批戲曲、電影、音樂(le) 、讀書(shu) 等主題鮮明的夜間文化休閑活動。打造夜間經濟“老三樣”(夜市、演出、景區)、“新三樣”(節事、場館、街區)、“再三樣”(書(shu) 店、古鎮、鄉(xiang) 村)有機整合。
(四)形成“帶流量”的城市地標
1.以特色景觀加深城市印象
立足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在高鐵沿線、高速公路邊、行政區劃交界處、觀景台視野內(nei) 等地,打造或輕鬆詼諧或莊重肅穆的過目難忘的特色景觀。
2.以“網紅打卡地”助推“旅遊目的地”
充分發揮好學習(xi) 強國、“兩(liang) 微一端”、短視頻、自駕遊網站等網絡平台,以優(you) 質的宣傳(chuan) 稿件、帶節奏的網絡大V、風向一致的網評員隊伍,引領網絡流量向客流量轉變。
3.以會(hui) 展經濟帶動省際中心城市建設
立足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完善配套服務及上下遊產(chan) 業(ye) ,推進會(hui) 展業(ye) 發展。
(課題組主持人:薛彥寧 課題組成員:吳紅喬(qiao) 楊益民 丁應曉 薛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