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社科聯課題組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是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重大轉換,也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關(guan) 係到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guan) 係到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局和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
本課題組就濟源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狀況進行實地調研,廣泛了解掌握情況,充分聽取廣大群眾(zhong) 、合作社代表、基層幹部及行業(ye) 部門等意見,係統分析總結後形成此調研報告,以期為(wei) 示範區黨(dang) 工委、管委會(hui) 決(jue) 策提供參考。
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對於(yu)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濟源的重要意義(yi)
(一)有助於(yu) 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
濟源城鎮化率已達到675%,遠超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依然有23萬(wan) 人左右的農(nong) 村人口。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僅(jin) 可以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三農(nong) ”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且可以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濟源高質量發展邁上新水平。
(二)有利於(yu) 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產(chan) 城融合
濟源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實現程度已達80%以上,然而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社會(hui) 治理等方麵仍存在短板弱項,堅持“產(chan) 城融合、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兩(liang) 手抓,建立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有利於(yu) 促進產(chan) 城、產(chan) 鎮、產(chan) 村深度融合。
(三)有益於(yu) 推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濟源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172∶1.但是與(yu) 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通過激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活力,輸血變造血,資源變資產(chan) ,外流變回流,有益於(yu) 促進城鄉(xiang) 均衡發展,將濟源打造成為(wei) 城鄉(xiang) 一體(ti) 發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區。
二、濟源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中存在的困境
(一)體(ti) 製機製銜接不暢
一是工作機製深度融合不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互支撐、整體(ti) 聯動、協調推進的係統性體(ti) 製機製不夠完善,相關(guan) 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各自為(wei) 政,沒有做到統籌安排、一體(ti) 部署。二是部分基層幹部對銜接認識不深、重視不夠。在實踐中,有些基層幹部對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二者之間的邏輯關(guan) 係認識不到位,接續謀劃不夠,缺乏明確的方向和思路,存在本領恐慌,導致推進工作無從(cong) 下手。
(二)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困難
一是多數產(chan) 業(ye) 可持續性不強。在脫貧攻堅中,形成了一些前期資源投入較大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附加值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產(chan) 業(ye) 發展缺乏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二是龍頭企業(ye) 示範引領作用不突出。當前龍頭企業(ye) 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但與(yu) 農(nong) 戶的利益聯結機製不夠完善,農(nong) 民與(yu) 企業(ye) 尚未完全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ti) 。三是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標準化程度不高。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大部分規模偏小,運作不規範,缺乏複合型人才,甚至有的合作社僅(jin) 是為(wei) 優(you) 惠政策而成立,依賴政策扶持運營。
(三)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沒有充分激發
一是政府主導性與(yu) 農(nong) 民主動性難以協調。目前大多數地方還是以政府主導為(wei) 主,農(nong) 民參與(yu) 度不高,加之很多農(nong) 民與(yu) 農(nong) 村關(guan) 聯的黏性降低,缺乏回鄉(xiang) 建設的積極性。二是農(nong) 民主體(ti) 性有所缺失。部分農(nong) 民沒有意識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性,沒有完成從(cong) “要我振興(xing) ”到“我要振興(xing) ”轉變,主人翁意識不強,集體(ti) 責任意識不強。
(四)鄉(xiang) 村資源未能完全盤活
一是鄉(xiang) 村人力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近年來,濟源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員製度、引進“新鄉(xiang) 賢”等方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予了新動能,但是對鄉(xiang) 村現有各類人才的開發、培育、評估等方麵有所欠缺。二是鄉(xiang) 土文化價(jia) 值有待進一步彰顯。濟源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域旅遊六要素來建設的企業(ye) 數量較少,留住遊客、做大產(chan) 業(ye) 、鄉(xiang) 土氣息等“旅遊+”“生態+”方麵還有待加強。三是農(nong) 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有待進一步增強。農(nong) 村土地、林地、水、人力、種養(yang) 業(ye) 等資源和處於(yu) 閑置狀態的“沉睡資產(chan) ”等,與(yu) 要素市場化配置要求差距較大。
三、濟源實現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對策建議
(一)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是持續強化“六新”理念。過渡期內(nei) ,堅持“六新”理念,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給予更多後續幫扶支持,對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確保脫貧群眾(zhong) 不返貧。二是持續做好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嚴(yan) 格落實“四個(ge) 不摘”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三重戶”等,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增強脫貧穩定性。三是持續強化基層幹部的責任擔當。繼續汲取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工作隊的寶貴經驗和工作方法,將選派優(you) 秀幹部組建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方式製度化、常態化。注重因村派人、因產(chan) 業(ye) 派人,建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的長效機製。
(二)接續整合,實現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一是接續思想觀念。各級黨(dang) 委、政府要在工作理念上和態度上一以貫之地予以重視,把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精氣神和各種好的做法切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之中。二是接續政策體(ti) 係。推進脫貧攻堅政策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平穩發展,既要抓好梯度跟進又要抓好優(you) 化升級,做好科學的政策評估,在“轉”上多謀劃,在“退”上下功夫,消除政策“懸崖效應”。三是接續產(chan) 業(ye) 發展。實施扶貧產(chan) 業(ye) 提升行動,加快補齊扶貧產(chan) 業(ye) 之“短”,推動扶貧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探索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強化農(nong) 業(ye) “接二連三”,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接一連二”,加快休閑農(nong) 業(ye) “接二連一”,促進產(chan) 業(ye) 扶貧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檔升級。構建農(nong) 企雙贏共同體(ti) ,穩定和完善農(nong) 企利益聯結機製。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可由行業(ye) 協會(hui) 代為(wei) 管控,規避區域品牌的“公地效應”。四是接續培根鑄魂。堅持以民俗文化為(wei) 魂、生態經濟為(wei) 根,在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同時,注重培植“一品一故事”的文化內(nei) 涵,為(wei) 每一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注入一個(ge) 獨特的民間故事或民族文化內(nei) 涵,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實現農(nong) 民致富與(yu) 鄉(xiang) 風文明同步發展、協同推進。
(三)賡續精神,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濟源樣板
一是賡續愚公移山精神,激發內(nei) 生動力。引導農(nong) 民樹牢村強我富的共同發展意識,激發農(nong) 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主體(ti) 意識。打破合作社“強者牽頭、弱者參與(yu) ”的精英俘獲現象,提升農(nong) 民的自主參與(yu) 度,推動合作社在鄉(xiang) 村治理中進一步承擔相應的社會(hui) 責任。鼓勵同業(ye) 或產(chan) 業(ye) 密切關(guan) 聯的合作社通過兼並、跨行政村合並等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落實推行“道德積分儲(chu) 蓄站”模式,探索“網絡+積分”“積分製分紅”等新模式,充分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二是賡續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外在助力。專(zhuan) 業(ye) 成立一支農(nong) 業(ye) 招商小分隊,有目的、有目標、有對接、有對策地進行農(nong) 業(ye) 招商,破解農(nong) 村對外開放不夠、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可嚐試在全國範圍內(nei) 招募鄉(xiang) 村職業(ye) 經理人,破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項目開發、品牌管理等難題。三是賡續愚公移山精神,走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先行示範路。鎖定“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濟源樣板”這個(ge) 目標;突出“全域謀劃、整體(ti) 打造”兩(liang) 大理念;做好“堅持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和農(nong) 業(ye) 招商引資”三篇文章;集聚“市場有效、政府有為(wei) 、農(nong) 民主體(ti) 、社會(hui) 賦能”四方力量,形成全麵協同推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格局。
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濟源樣板,我們(men) 基礎良好、特色明顯、底氣十足,完全可以大有作為(wei) 。我們(men) 要大力弘揚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wei) 功,率先建設城鄉(xiang) 一體(ti) 發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區,在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前列。
(課題組主持人:黃盼 課題組成員:郝歡 梁軍(jun) 梁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