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部署要求,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hui) ,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cong) 作出“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的論斷,到把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置於(yu) “十大戰略”之首的位置,再到把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作為(wei) 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根本之策,無一不釋放著全省堅定走好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道”的堅定信念。這體(ti) 現了全省為(wei) 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河南貢獻的堅定信念和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堅強決(jue) 心。新一屆省委班子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河南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強化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實踐舉(ju) 措奠定全省“兩(liang) 個(ge) 確保”的厚重基石,以強化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戰略思維助力“中部崛起”的國家發展格局。
河南省要對標國際和國內(nei) 一流創新高地建設,既要善於(yu) 學習(xi) ,充分借鑒國內(nei) 外創新高地建設經驗,又要敢於(yu) 引領,突出河南特色和優(you) 勢,全力構建河南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一、加強統籌協作,形成一流創新共同體(ti)
一要鑄牢大局意識,樹立開放視野。全省應自覺將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納入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強化省部會(hui) 商機製,建立全省與(yu) 科技部、中國科協、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部委會(hui) 商機製,提升全省主動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的機遇和能力。主動探索與(yu) 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溝通合作機製。強化與(yu) 山西、山東(dong) 、湖北等省份的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公共創新資源共享共用,提高創新資源使用效能,打造中部地區和黃河流域創新共同體(ti) 。二要注重全省協同推進,突出重點區域。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既要全省同步推進,又要突出重點區域,鼓勵鄭州、洛陽、許昌等全省基礎較好的地市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製訂相應的推進措施,鼓勵先行先試,打造鄭洛新創新生態示範區或創新生態示範市。三要精準發力,培育創新社區。美國矽穀、北京中關(guan) 村都是依托一流創新社區發展而來,全省可擇優(you) 選擇若幹個(ge) 地市,以創新社區為(wei) 突破口,率先構建局部創新生態體(ti) 係,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示範區。
二、堅持提質增效,培育一流創新創業(ye) 主體(ti)
一要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強化承擔一流課題能力。推動全省深度對接和融入重大國家創新戰略,敢於(yu) 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將參與(yu) 解決(jue) 中國“卡脖子”工程等國家發展需要作為(wei) 全省創新責任和使命,大力培育全省優(you) 勢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和拔尖人才,強化全省承擔國家一流課題的能力。
二要充分依托河南發展優(you) 勢,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引領能力。把握數字化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的時代契機,依托河南優(you) 勢行業(ye) 與(yu) 企業(ye) 資源稟賦,以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為(wei) 抓手,以提升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為(wei) 目標,在生物種業(ye) 、高端製造、智能傳(chuan) 感、能源化工等領域,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對標武漢光穀、安徽聲穀,加速打造鄭州傳(chuan) 感穀等若幹個(ge) 國家級產(chan) 業(ye) 高地。
三要牢牢夯實河南的創新基礎,提升創新的內(nei) 生動力。大幅提升創新活動的資金投入比例,積極培育發展以高新技術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創新型企業(ye) 群體(ti) ,盡快填補河南在高新企業(ye) 數量和質量上遠低於(yu) 兄弟省份的這一“窪地”,對規模以上企業(ye) 創新活動實施引導和獎補,盡快落實規上企業(ye) 創新活動100%全覆蓋。
三、強化人才支撐,打造一流創新人才隊伍
一要持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著眼於(yu) 國際國內(nei) 一流高端創新人才和全省急需高層次人才,加大人才尤其是人才團隊的引進力度,簡化程序,縮短時間,破除人才引進障礙;轉變過去以河南薪酬體(ti) 係引進人才的思路,對標當地的人才市場薪酬,向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實施精準化人才服務支持措施,千方百計地為(wei) 高端人才來豫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實施豫籍人才回流計劃,利用精英、人才的家國情懷,探索實施豫籍創新人才回流計劃或其他合作方式。
二要做好“創新借腦”工程。對於(yu) 北上廣深等人才集聚度高的地區,因家庭生活、工作環境、子女入學等主客觀因素來豫工作確有困難的高端創新人才,可以以政府或者企業(ye) 為(wei) 投資主體(ti) ,在當地設置研發機構或者與(yu) 相關(guan) 人才及團隊簽訂合作協議,在不改變其身份地位、工作環境等的情況下,探索高端人才團隊異地為(wei) 河南服務的模式;發揮河南省駐外機構優(you) 勢,使其承擔起為(wei) 河南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利用駐外辦樓宇等資源為(wei) 人才異地服務河南提供辦公便利;對於(yu) 全省重大創新科研課題,要以開放的視野向全國和全球進行發布,善於(yu) 借助外腦為(wei) 河南重點創新工程助力,“不為(wei) 我所有,但為(wei) 我所用”。
三要做好對內(nei) 人才培育。搞好創新人才梯隊建設,建立創新人才動態選拔和培養(yang) 機製,對於(yu) 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潛力的人才,通過搭平台、建團隊、優(you) 激勵等方式給予細化支持,進行育苗式投資;采取創新主體(ti) 申報、政府出資擇優(you) 出國出省培訓進修、職稱綠色通道等方式對優(you) 秀創新人才進行重點培育。
四、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能級,建設一流創新策源地
一要對內(nei) 進行教育科研資源整合。推動教育資源與(yu) 科研資源優(you) 化整合,如積極探索全省農(nong) 學領域的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省農(nong) 科院、河南科技學院、地市農(nong) 科院等單位合理分工、協同合作的工作機製,推動全省優(you) 勢學科做大、弱勢學科做強;推動教育資源和產(chan) 業(ye) 領域產(chan) 教融合,改變全省部分學科(例如車輛工程)發展滯後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現狀,以學科發展為(wei) 引領,以全省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依托,優(you) 化省內(nei) 高校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創新能力,推動產(chan) 教融合,力爭(zheng) 建設一批能夠強力支撐全省重點產(chan) 業(ye) 與(yu) 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的優(you) 勢學科。
二要對外積極引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大學短缺是製約全省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一個(ge) 重要因素。青島已引進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32所一流高校,深圳也引進了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4所一流高校。建議設立由省級領導牽頭的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工作聯席會(hui) 議製度,比照海南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支持政策,爭(zheng) 取中央支持。推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學和國內(nei) 一流大學落戶鄭州,實施資金補助,攤低優(you) 質高等教育機構落戶鄭州的資金成本或推動其無成本落地,出台預留建設用地等供給優(you) 惠措施,完善配套服務,對引進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人才公寓、房屋租賃、稅收減免、機構設置等給予優(you) 惠政策,並為(wei) 高校老師提供子女入學及配偶就業(ye) 等配套服務,為(wei) 引進的高等教育機構無償(chang) 代建校園基礎設施,實施“交鑰匙工程”等。
三要大力引進高端科研院所。大力提升現有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的數量和層級,積極引進國字頭科研院所來豫或推動其在豫建立分支機構,統籌安排省級科技專(zhuan) 項資金,根據引進、共建高端研發機構的類別,實行差異化支持政策,破解高端創新資源匱乏的問題。
五、引導創新資源集聚,塑造一流創新平台載體(ti)
一要大力增加創新平台載體(ti) 總量。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推動孵化器、加速器、產(chan) 業(ye) 園、星創天地等雙創平台載體(ti) 總量趕超兄弟省份,以創新平台載體(ti) 總量提升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
二要顯著提升創新平台載體(ti) 質量。首先搞好“撤並轉”。針對全省平台載體(ti) 小而弱的發展格局,采取撤並轉措施,對全省孵化方向相近、關(guan) 聯程度較高、資源相對集中的平台載體(ti) 進行優(you) 化整合,形成一批創新資源和科研優(you) 勢疊加的新型載體(ti) 。其次搞好“升層級”。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為(wei) 目標,通過聯合共建等模式,建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的省級實驗室,支持地方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台轉建或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三要注重理順平台載體(ti) 發展機製。首先是建立統一管理體(ti) 係。改變全省現有平台載體(ti) 分別歸屬發改、工信、科技、教育、團委等多部門管理的各自為(wei) 戰發展方式。其次是暢通平台載體(ti) 與(yu) 政府對話機製。借鑒西安市舉(ju) 措,規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人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平台載體(ti) ,實地了解並解決(jue) 載體(ti) 運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再次是推動行業(ye) 自治機製。學習(xi) 上海實施“不備案、不注冊(ce) 、不登記”的方式,成立創新載體(ti) 聯盟開展行業(ye) 自治。
(作者係中共河南省委黨(dang) 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