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wei) 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目前,影響力最大的兩(liang) 個(ge) 經濟區是長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經濟區。2010年3月,滬、蘇、浙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簽署《共同推進長三角地區金融服務一體(ti) 化發展合作備忘錄》。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安徽作為(wei)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yu)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至此,長三角經濟區由原來的兩(liang) 省一市,擴展到三省一市。珠三角經濟區則是指廣東(dong) 省的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dong) 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新興(xing) 縣、紫金縣)共15個(ge) 市縣組成的經濟圈。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又明確提出了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dong) 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dong) 莞、中山、江門、肇慶在內(nei) 的粵港澳大灣區。除此之外,中國還提出過環渤海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關(guan) 中—天水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而依托中原經濟區,將鄭州、濟南、青島等城市拓展在內(nei) ,則會(hui) 形成一個(ge) 全新的黃河中下遊經濟區。
一、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暨國家創新高地的依據
(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wei) 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提供了根本依據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時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又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情況,實現了對黃河上、中、下遊全流域全覆蓋的考察。2021年5月,河南、山東(dong) 兩(liang) 省簽訂《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同年10月,兩(liang) 省發展改革委簽署《關(guan) 於(yu) 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合作框架協議》,牽手協作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兩(liang) 省的發展現狀為(wei) 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提供了內(nei) 在需求
一方麵,鄭州和濟南兩(liang) 市的GDP雖然都超過了萬(wan) 億(yi) ,但鄭州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存在明顯短板,濟南也未真正成為(wei) 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在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上,兩(liang) 市均無法與(yu) 北上廣深乃至南京、杭州、武漢等城市競爭(zheng) 。河南、山東(dong) 兩(liang) 省也無法單獨與(yu) 長江經濟圈、成渝經濟圈等相媲美。另一方麵,山東(dong) 與(yu) 河南分別是中國第二大和第三大人口省份,黃河中下遊經濟區的創建將形成超過2億(yi) 人口的經濟區,成為(wei) 銜接長三角和京津冀南北兩(liang) 大經濟區的中間點。
(三)區域的便利性為(wei) 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提供了現實可能
河南東(dong) 北部與(yu) 山東(dong) 西南部相接,其中,濮陽、新鄉(xiang) 、開封、商丘等都與(yu) 菏澤交界,濮陽還與(yu) 聊城、泰安、濟寧等交界。而在濟鄭高鐵開通後,鄭州、濟南這兩(liang) 個(ge) 省會(hui) 城市將融入彼此的“兩(liang) 小時都市圈”,河南、山東(dong) 省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將會(hui) 更加便捷。
(四)兩(liang) 省在文化認同上的一致性為(wei) 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提供了精神動力
河南、山東(dong) 兩(liang) 省山水相連,人文相依。兩(liang) 省同位於(yu) 黃河文明的中心地帶,孕育形成了豐(feng) 富且相近的曆史文化。兩(liang) 省部分縣市的建製在曆史上進行了多次的調整與(yu) 變遷,其經濟、文化、風俗融合互通。
二、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暨國家創新高地的難點
(一)如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
創建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暨國家創新高地將對河南和山東(dong) 兩(liang) 省構建新發展格局與(yu)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政策機遇和有利條件。但區域發展戰略是關(guan) 係區域經濟發展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政治穩定的重大問題,區域發展戰略的製定既要考慮區域的資源優(you) 勢,也要考慮限製性因素;既要考慮區域內(nei) 的發展需要,也要考慮全國的整體(ti) 布局。比如,國家發改委早在2005年左右就提出了設立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但直到2010年2月,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ti) 係規劃(2010—2020年)》才提出規劃和定位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才先後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可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製定需要統籌規劃,尤其需要考量是否會(hui) 與(yu) 現有的區域格局產(chan) 生衝(chong) 突。
(二)如何克服行政分割並創新協同機製
長三角地區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hui) ,至1996年共召開了五次會(hui) 議。1997年,又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hui) ,並定期舉(ju) 行正式會(hui) 議。在黃河中下遊經濟區暨國家創新高地的創建過程中,河南和山東(dong) 也應建立類似的協調機製,並從(cong) 製度體(ti) 係、後勤保障等方麵予以完善,從(cong) 而實現市場、產(chan) 業(ye) 、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流通和循環,並逐步達到實質性、深層次的經濟互通與(yu) 融合。
(三)魯豫兩(liang) 省缺乏絕對的“龍頭”
長三角經濟帶能順利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就在於(yu) 上海絕對的“龍頭”地位。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以上海為(wei) 中心,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you) 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持續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ti) 水平和效率。而在黃河中下遊經濟區中,鄭州、 青島、 濟南三市的GDP總量相差不大,如何構建“雙龍戲珠”“三龍戲珠”的發展格局仍值得我們(men) 繼續深入研究。
(作者係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