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中原學與曆史區域研究法

  陳隆文2023-11-08

  2016年,《打造“中原學”一流學科,奮力建設思想河南》一文正式提出建設“中原學”的構想。文中強調,中原學研究涉及寬廣的領域,要整合不同學科背景的專(zhuan) 家共同參與(yu) ,最終建設成一個(ge) 具有“中原特色、時代風貌”的中原學。由此可見,建構中原學學科體(ti) 係必須引入多學科的理論與(yu) 方法,其中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尤不可忽視。地理學研究的核心是區域,通過曆史區域分析方法來比較曆史時期中原及周邊區域的曆史價(jia) 值並進一步闡釋中原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現實關(guan) 懷,既是深化中原學研究所必需的手段,也符合中原學內(nei) 在的理論要求。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要求必須對特定區域進行整體(ti) 考察,並借鑒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其他相關(guan) 學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成果,通過對區域內(nei) 各要素之間相互關(guan) 係的分析,以此來揭示區域自身的特點、區域之間的差異和聯係。很多學者都將區域地理研究視為(wei) 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區域地理學的方法包括傳(chuan) 統的描述與(yu) 闡釋,也包括航空攝影、雷達和紅外線成像、衛星圖像等技術方法,數學方法,空間分析,生態分析,區域綜合分析和係統方法等。其中的空間分析、生態分析與(yu) 區域綜合分析是區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支撐。空間分析主要用於(yu) 對區域差異的分析,而生態分析則涉及人與(yu) 地理環境的生態係統,其研究側(ce) 重於(yu) 人地關(guan) 係係統。區域地理學主要研究人文景觀與(yu) 自然景觀兩(liang) 大係統的結構與(yu) 相互作用,二者結合在一起就是人地關(guan) 係的區域係統。

  張新斌先生在《中原學探論》一文中認為(wei) ,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人群興(xing) 起的原因、文明的演進、聚落發展的規律和人地關(guan) 係及可持續發展等都屬於(yu) 中原學關(guan) 注的基本議題,明確將“生態研究”“人地關(guan) 係與(yu) 可持續發展”列為(wei) 中原學建設應著力解決(jue) 的主要問題。

  古代中原地位闡釋與(yu) 古代中原文化研究是中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中原學有關(guan) 曆史地位問題的研究中,區域曆史地理學及其曆史區域分析應是中原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與(yu) 方法。區域曆史地理學主要是研究曆史時期某一特定地區內(nei) 的環境特征、區域差異、區域與(yu) 區域的關(guan) 係、人類活動幹預對其發展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等問題的地理學分支學科。區域曆史地理學以曆史區域分析法為(wei) 主要分析方法,其關(guan) 注對象在於(yu) 人地關(guan) 係、區域分異和區際聯係。它與(yu) 區域地理學有類似的研究對象,即關(guan) 注重點都在於(yu) 人與(yu) 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yu) 研究時段的先後差異,但二者又能夠形成良好的時間延續和空間互補,共同構成地理學在不同時空內(nei) 研究對象的重要內(nei) 容。曆史區域分析法引入古代中原及其曆史文化的研究,對中原學學科體(ti) 係的構建是一項頗有價(jia) 值的學術探索。

  從(cong) 區域差異的角度分析中國曆史進程中的區域性內(nei) 容使我們(men) 認識到:中國疆域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差,道路有曲、直之別,發展水平有高、低之異,這實際上就表明了中國曆史的發展並不是人們(men) 習(xi) 慣性認為(wei) 的一條單線演進的軌跡,而是每個(ge) 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不同區域在曆史發展的起點、走向與(yu) 經過的階段等方麵都有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差別,即它們(men) 的發展道路不是同一條道路上的曲折或分歧,而是根本不同的,即存在著“曆史道路的區域差異”。就中原地區而言,從(cong) 新石器時代至金元以前,長期都處於(yu) 曆史舞台的中央,這一核心區域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發揮著引領中國曆史發展潮流的重大作用,其核心地位與(yu) 價(jia) 值使這一區域在曆史上的重要性是遠遠高於(yu) 周邊其他地區的。

  把中原學與(yu) 地理學,特別是區域曆史地理學相聯係,不僅(jin) 有助於(yu) 構建中原學的學科體(ti) 係,還可以深入闡釋中原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價(jia) 值,這對於(yu) 深化中原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係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