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係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chan) ,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全麵調查和認定,摸清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chan) 底數,並提出深入傳(chuan) 承黃河文化基因,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的重大任務。作為(wei) 黃河流域核心區域的中原大地,作為(wei) 中原文化的研究者和傳(chuan) 承者,學習(xi) 這一文件精神後,我們(men) 極為(wei) 興(xing) 奮,也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因而,中原學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如何認識中原和中原學
中原是一個(ge) 地域概念,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廣義(yi) 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區為(wei) 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相當於(yu) 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dong) 南部、河北南部、山東(dong) 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這是中國的版圖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所以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中州、華夏等。狹義(yi) 的中原是指今天的河南省,這裏是古中原的核心地區。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鎮出土的“何尊”,其上麵的銘文中有最早關(guan) 於(yu) “中國”稱謂的記載,大意是周武王時期決(jue) 定建立東(dong) 都洛邑,周王室要“宅茲(zi) 中國”,地控中原。從(cong) 我國第一個(ge) 朝代——夏朝開始,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中原地區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yu) 此,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正所謂:“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hui) 中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在曆史上,三皇五帝起於(yu) 中原,文明源頭發自中原,萬(wan) 姓之根始於(yu) 中原,帝都之鄉(xiang) 、聖賢居所定於(yu) 中原,所以,以奉行“允執厥中”理念的黃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核心和代表,是中華文化的“根”與(yu) “魂”。有基於(yu) 此,中原學就呼之欲出,中原學的研究就大有用武之地。中原應當有學,中原必須有學,中原學研究正當其時。
二、如何推進中原學研究
中原學研究基本的思路是:要與(yu) 河南文化強省和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相聯係,與(yu)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相聯係,突出反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要求。要堅持以中原地域、中原文化研究為(wei) 己任、為(wei) 重心,範圍上以廣義(yi) 的中原為(wei) 基礎,以狹義(yi) 的中原為(wei) 核心,不能過於(yu) 寬泛,也不能限製得過死;內(nei) 容上以河南曆史文化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基礎,以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為(wei) 重點,著力聚焦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心的、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社會(hui) 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既要追溯學術之源,也要關(guan) 注當前和未來的現實需要。既要按照曆史、經濟、文化、生態等學科去研究,也要實行跨學科研究。既要注重對自己腳下這一方土地的研究,也要重視抬起頭來看周圍、看全國、看世界,樹立全局思維、係統思維。要著力瞄準我們(men) 的優(you) 勢領域,多下苦功夫、大功夫,通過深入係統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cong) 而奠定我們(men) 這方麵在全國的獨特地位。要注重營造廣泛和重大的社會(hui) 影響,堅持每做一個(ge) 課題,都要深耕、細作,力爭(zheng) 出新、創新,不要淺嚐輒止。
關(guan) 於(yu) 構建研究體(ti) 係問題,中原學要想真正成為(wei) 一門“學”,就必須構建起自己的學科體(ti) 係、研究體(ti) 係、支撐體(ti) 係、地域體(ti) 係,形成獨特的研究對象、理論方法,推出一批研究大家,形成一個(ge) 理論體(ti) 係,進行係統化的研究和推進。當前的中原學研究離係統化、體(ti) 係化的差距還比較大,需要認真思考。
一是對當前的研究思路,要進一步梳理、推敲,使之進一步條理化、學理化、規範化,向一個(ge) 成熟的“學”去發展。如果形不成“學”的體(ti) 係,走的不是“學”的理路,那樣恐怕難以在學界得到廣泛認同,今後要有大的發展就很困難。
二是對當前的研究結構,要進一步完善,使其更科學、更合理、更係統。要進一步明確中原學的核心層、緊密層、外圍層、相關(guan) 層,使之邏輯嚴(yan) 密,層次清晰。
三是要進一步總結界定出一個(ge) 合理的中原學研究範疇,不要過小,也不要過大。要體(ti) 現中原學的獨特性、價(jia) 值性、時代性等。不要硬貼,不要拚湊,要切中肯綮。
四是要厘清中原學的“四梁八柱”到底是什麽(me) ,哪些是核心層?哪些是緊密層?哪些是外圍層?哪些是相關(guan) 層?如何處理中原學與(yu) 經學、子學、佛學、理學等之間的關(guan) 係,不能把中原學完全等同於(yu) 中原文化,需要有一個(ge) 科學的分野,這方麵雖不好界定,但又必須想辦法解決(jue) 。
三、關(guan) 於(yu) 中原學研究的幾點建議
加快推進中原學研究,需要得到有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同時也要有一些得力的措施。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是組織力量把中原學作為(wei) 一個(ge) 重大課題去打造,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如能成功將大大提升中原學在學界的凝聚力和在全國的影響力。二是考慮編輯出版“中原學叢(cong) 書(shu) 或論叢(cong) ”,輯錄近年來發表的論文、文章等,以推進中原學研究的發展。三是適時組織調研組到外省市調研,並學習(xi) 其成功經驗,如廣西、福建、西藏、北京、上海等。四是中原學今後的發展,應做到有計劃體(ti) 係化推進,有組織統籌化發展,立體(ti) 化深度化普及等。據此,可考慮成立中原學研究會(hui) 或中原學智庫聯盟予以推進。
(作者係18luck官方原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