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學於(yu) 2016年正式提出,2018年被省內(nei) 普遍接受,2021年開始折枝成林、開枝散葉,中原學與(yu) 河洛學、中原學與(yu) 二程理學、中原學與(yu) 黃河學、中原學與(yu) 新宋學等專(zhuan) 題受到了大家的普遍關(guan) 注。可以說,中原學已經和炎黃學、黃河學、新宋學等成為(wei) 河南地方學研究中的“顯學”。
中原學之所以迅速成為(wei) 河南地方學研究的中堅力量,有以下四個(ge) 原因:一是中原學與(yu)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三大體(ti) 係”的要求緊密相關(guan) 。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後,我們(men) 開始了艱辛的河南探索,提出了中原學這一概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是中原學與(yu) 中華民族的第八次思想重構緊密相關(guan) 。中原學是聚焦新時代、著眼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地方學研究。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了5次學術高峰,再加上五四新文化、新中國、新時代,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史上的8次重構。這5次學術重構,包括子學、經學、玄學、佛學、理學。總書(shu) 記重點提及了25位思想家,不僅(jin) 涉及老子、莊子、韓非子的子學,還有二程的洛學、宋學。宋學大於(yu) 洛學,包括濂、洛、關(guan) 、閩四大學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為(wei) 新時代提供了有效理論供給,是中原學學以致用、經世致用的最大動力。三是中原學的興(xing) 起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三個(ge) 中國”的論斷緊密相關(guan) 。對應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原學要研究的不僅(jin) 是地域、流域、區域,而且要具有全球視野、中國立場,研究的是中國之中原、亞(ya) 洲之中原、世界之中原,這就極大地超出了中原學研究的視界,使它不僅(jin) 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地方學。四是中原學與(yu) 大省河南、出彩河南的發展新路密切相關(guan) 。過去是“老家河南”,現在是“出彩河南”。中原學既是理論,更是實踐,始終堅持道與(yu) 學、道與(yu) 術的統一。
一、中原學與(yu) 中國的文明化進程
(一)中原學的定位
之前,我們(men) 研究中原曆史文化都是碎片化的,大家對中原曆史文化的研究不成體(ti) 係、各自為(wei) 政。新時代中原學研究則有三個(ge) 定位:一是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新時代的真學問、大學問、暖學問。二是新文科,具有文科的基礎和文理交叉的特點,是學問之學、學術之學、學科之學。三是地方學,全球人口過億(yi) 的國家僅(jin) 有14個(ge) ,河南作為(wei) 人口大省,應該有自己的地方性知識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學科體(ti) 係,應該有自己的話語體(ti) 係。
(二)中原學的含義(yi)
中原學是五方之學。目前河南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ge) 地方學:西有洛陽師範學院的“河洛學”(洛陽學);東(dong) 有河南大學的“黃河學”、新宋學;南有信陽師範學院的“炎黃學”;北有安陽師範學院的“殷商學”(甲骨文學)。炎黃學、殷商學(甲骨文學)、新宋學、河洛學(洛學、洛陽學)和黃河學共同構成了中原學的“四梁八柱”。在中原學中,黃河學中的宋學尤其引人注目。就時間軸而言,黃河文化演進流變在宋朝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yu) 趙宋之世。”鄧廣銘說:“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ge) 封建社會(hui) 曆史時期之內(nei) ,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嚴(yan) 複指出,宋代對於(yu) 現代中國人民族性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古人好讀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曆史最宜究心”。錢鍾書(shu) 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ge) 時代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得數到宋代。”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甚至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經過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兵諸家的融合,到以長城為(wei) 界,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的交融與(yu) 博弈,再到宋代援道佛入儒,中華民族實現了第五次思想重構。因此,宋學、新宋學是中原學要著力把握的。“中”,就是要把旗幟插在高地上。因此,我們(men) 的學術理想就是讓中原學學術思想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飄揚。
一是根性研究。加強仰韶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要研究根祖文化、根親(qin) 文化和根係文化。這是中原文化之“根”研究。要研究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要到哪裏去,要講清楚“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背後的道理、學理和哲理。例如,三星堆文化與(yu) 中原夏商文化、長江中下遊文化皆有關(guan) 聯。夏商文化,特別是夏文化對其產(chan) 生了極大影響,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宗教的關(guan) 係,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
二是基因研究。就是要進行精神或價(jia) 值研究,這是中原文化之“魂”研究。在這裏,要突出“中國價(jia) 值”“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製度”“中國規律”等這些影響中華民族的基本因子。
三是“脈絡”研究。即“主線”“結構”或“譜係”研究。中原學研究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從(cong) 先秦的“天人關(guan) 係”經過魏晉的“體(ti) 用關(guan) 係”,在宋代變成了“理事關(guan) 係”。魏晉玄學重視的是體(ti) 用關(guan) 係,以道學為(wei) 體(ti) ,以儒學為(wei) 用。他們(men) 提出的是“無”“有”“獨化”等本體(ti) 論觀念。到了宋明理學,則是理事關(guan) 係。“禮者,理也。”與(yu) “理”相對應的是“事”;“理”對應著“天”,“事”對應著人。理事關(guan) 係,可以說是天人關(guan) 係這一中國哲學主題的第三次變形。對於(yu) 理和事的關(guan) 係,中原理學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一是理在事先,亦在事中;二是理在心中,亦在事中;三是理在事中,事在理先。魏晉玄學可以為(wei) 存在找到終極依據,卻不能為(wei) 人的“立心”“立命”價(jia) 值安頓找到依據,宋儒則創造性地解決(jue) 了這一問題,張載的“四為(wei) ”是鮮明體(ti) 現。
四是思想流變規律研究。突出中原學的學脈研究、思想史研究,一是中原子學,要寫(xie) 出積極的道家、真實的法家、樸素的墨家;二是兩(liang) 漢經學;三是魏晉玄學,對道家、儒家、名教與(yu) 自然的初步整合;四是新宋學;五是馮(feng) 友蘭(lan) 的新理學。中原學研究包括中原子學(中原六子)、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新宋學、新理學。宋學,包括濂、洛、關(guan) 、閩諸學派,特別是新宋學在中原學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洛學與(yu) 關(guan) 學的牽手是極富新時代價(jia) 值的。新宋學、新理學,特別是新宋學研究是中原學研究的重頭戲。
五是精神譜係研究。中原文化史是人與(yu) 自然搏鬥史,也是精神鍛造史。特別是治水實踐,對中原兒(er) 女臨(lin) 難不避、愈挫愈勇性格的形成極為(wei) 重要。
總之,中原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區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和國家文化,具有二重性。研究中原曆史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yi) ,中原曆史文化研究是河南學術研究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也是中原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
二、中原學與(yu)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中原學要以古文明,以新出彩。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原學建設要始終堅持三個(ge) 注重:一要注重“兩(liang) 個(ge) 相結合”。從(cong) “一個(ge) 相結合”到“兩(liang) 個(ge) 相結合”體(ti) 現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二要注重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與(yu) 物的現代化的統一,是更有引領力、更有魅力的現代化。三要注重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再定位”。一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方向。二是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的基礎。過去是農(nong) 耕文明和自然經濟,現在則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三是科學技術的基礎。而且人文與(yu) 科學的結合尤為(wei) 重要。
在國家層麵,新時代中原學研究要做到“四個(ge) 講清楚”:講清楚中國式民主,講清楚中國價(jia) 值,講清楚如何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講清楚如何構建有引領力和凝聚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如何保證一個(ge) 國家或社會(hui) 的優(you) 選呢?我們(men) 必須把“中國式民主”說清楚。現在我們(men) 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來破西方的“選舉(ju) 民主”或“憲政民主”。民心不同於(yu) 民意,民意(輿論)具有多變性,而民心(精神)具有複雜性。製度的活力基於(yu) 信任。任何製度如果失去大多數人的信任就難以維持。民主必須奠基於(yu) “法治”的基礎之上,這是我們(men) 必須堅持的大智慧。
為(wei) 什麽(me) 要把“中國價(jia) 值”說清楚?在“斯文”這一文化形態之下,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在於(yu) 人文和道德。人文體(ti) 現在中、和價(jia) 值上,道德體(ti) 現在易、道、仁、理、心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價(jia) 值取向是科學和民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的價(jia) 值取向是實踐和生產(chan) 方式,即是說我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必須建立在“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之上,我們(men) 所致力的現代化是一種更加公平合理的現代化。在新時代,複興(xing) 和創新則成為(wei) 我們(men) 的時代價(jia) 值。我們(men) 認為(wei) 人類有共同利益,也有共同人類價(jia) 值,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自由、民主。同時,和平和睦和諧是中國價(jia) 值的最高體(ti) 現。如何才能實現個(ge) 體(ti) 價(jia) 值觀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雙循環”呢?如何實現中國價(jia) 值與(yu) 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雙循環”,是我們(men) 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否則,我們(men) 就難以真正理解何為(wei) 中國、何為(wei) 我們(men) 自己。
為(wei) 什麽(me) 要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呢?在新時代,我們(men) 麵臨(lin) 著如何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的問題。因為(wei) 現代世界以資本至上作為(wei) 主導原則,在曆史進程中因資本原則的內(nei) 在矛盾,迄今麵臨(lin) 著改弦更張的變局。然而,我們(men) 也需要破解重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麵臨(lin) 的四個(ge) 突出問題:精神性、創新性、公共性、生態性。一是精神性。這方麵宋學提供了全新的闡釋,特別是對精神家園的追求,怎樣為(wei) 天地立心、怎樣為(wei) 生民立命,宋學追求心安理得,心學講求心安,理學講求理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我們(men) 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就找到了,這對於(yu) 精神性來說意義(yi) 重大。二是創新性。宋學本身就是創新,宋學在宋代經受佛學的衝(chong) 擊而岌岌可危,但最後為(wei) 什麽(me) 屹立不倒?原因就在於(yu) 創新。新宋學更是強調創新,包括河南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中原文化、炎黃文化、黃河文化等最為(wei) 突出,今天如果不搞先進文化、現代文化、創新文化是不行的,必須和新時代相結合。三是公共性。傳(chuan) 統文化沒有解決(jue) 公共性問題,儒家的“仁”“仁者愛人”,費孝通說是一種等級、一種差序格局,靠親(qin) 情來維係,越親(qin) 的聚得越緊,越往外越遠,沒有解決(jue) 墨家“兼愛”的問題。佛教有慈愛,基督教有博愛,儒家沒有解決(jue) 感情往更大範圍擴展的問題。但是宋明理學“以公釋仁”就有了一個(ge) 大的改變,“廓然大公”一下就把視野空間給擴大了。四是生態性。儒家所講的“民胞物與(yu) ”“仁者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以及“天人合一”說認為(wei) 天人本來就是一體(ti) 的,不需要合。這裏所包含的生態理念與(yu)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從(cong) 這幾個(ge) 角度來看,新宋學對於(yu) 解決(jue) 新時代麵臨(lin) 的精神性、創新性、公共性、生態性這四大難題,都能提供思想資源。我們(men) 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men) 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yi) 行。”馬克思主義(yi) 使我們(men) 實現了精神上從(cong) 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yu) 始終把馬克思主義(yi) 這一科學理論作為(wei) 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這使得我們(men) 黨(dang) 得以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在新時代,我們(men) 如何在贏得時代主動的同時,實現曆史主動,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豐(feng) 饒美麗(li) ,是我們(men) 在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上必須解決(jue) 的重大問題。
就構建有引領力和凝聚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而言,關(guan) 鍵是要增強主導力和認同力。要在文明話語權的基礎上,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和國際話語權的統一。在提高國際傳(chuan) 播能力上,我們(men) 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地域層麵,就河南說河南,要把大省新路說清楚,講清楚河南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講清楚河南的國家創新高地建設,講清楚河南的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講清楚河南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講清楚河南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上的新作為(wei) ,講清楚河南的新型城鎮化進程,講清楚河南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過去我們(men) 對河南的定位一直是“老家河南”。黨(dang) 的十八大之後,關(guan) 於(yu) 河南的定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4年視察河南時指出,要“讓中原更加出彩”;在2019年調研河南時強調,要“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li) 篇章”。一個(ge) “更加出彩”,一個(ge) “奮勇爭(zheng) 先”,一個(ge) “絢麗(li) 篇章”,意味著我們(men) 進入了“出彩河南”階段。從(cong) “老家河南”經過“中原崛起”再到“出彩河南”,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複興(xing) 都是繞不開的。第一個(ge) 背景是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央提出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引發國內(nei) 學者關(guan) 注“新中原中心論”。在中部崛起中,中原崛起是必然的。過去我們(men) 說河南是一個(ge) 高地,“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這是在自然經濟、農(nong) 耕文明條件下的一種結論。現在在國家東(dong) 中西整體(ti) 布局,中部又被提上來了,所以才有“新中原中心論”。在中國新發展格局中,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將形成“新中原中心論”。在這個(ge) 大布局中,中原優(you) 秀曆史文化的精華如何傳(chuan) 承和弘揚的問題就提出來了。第二個(ge) 背景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意味著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雙城圈之後,中國第五個(ge) 增長極有可能出現在洛陽和西安之間。現在,河南國家戰略疊加,有“雙循環”國家戰略,有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如果說,中原學對應的是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那麽(me) 黃河學對應的則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麵向新征程,河南提出了“兩(liang) 個(ge) 確保”戰略目標和“十大戰略”體(ti) 係,要求縣域經濟成高原。就中原學研究而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創新;二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就要求我們(men) 始終把握新時代的要求和河南的地方需求,進行理論供給;始終在中國實踐中提煉中國理論,以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實現理論與(yu) 實踐的良性互動。我們(men) 堅信,在現代化視野中,打造中原學是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大使命,也必然有助於(yu) 我們(men) 迎來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光時刻”。
三、推動中原學研究起高峰
中原大地起高峰,好比地理意義(yi) 上的“中嶽嵩山”。那麽(me) 在學術意義(yi) 上,中原學要起高峰。除中原曆史文化研究之外,河南有三大研究在全國具有比較優(you) 勢和話語權:大省新路、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性教育。成一家之言的前提,就是要通古今之變。我們(men) 要正確處理老祖先和老祖宗的關(guan) 係。中原學研究的一個(ge) 目標就是堅持以古文明、以中聯通、以新出彩。
就工作層麵而言,主要是實現“五化”:一是組織化。建立省級層麵的中原學研究會(hui) 。二是體(ti) 係化。要通過更加體(ti) 係化、理論化、學術化的《中原學通論》,推出中原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三是網絡化。通過《中原學慕課100講》進行觸網實踐。四是國際化。提高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實現中原學全球傳(chuan) 播,在國外首選地是日、韓。在高校開設開放論壇。五是大家化。目前最大製約是沒有標誌性人物。擬成立中原學學術委員會(hui) 。構建中原學學術共同體(ti) ,打造中原學派。
中原學是筆者提倡的,但不是筆者個(ge) 人的,而是我們(men) 的,是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的,是河南學術共同體(ti) 的。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中原學能夠深植中原大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出新出彩。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