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甲骨文字研究推動冷門絕學發展

  郭旭東(dong) 2023-11-08

  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榮發現,截至目前,共出土甲骨15萬(wan) 片左右,分藏於(yu) 世界上的12個(ge) 國家和地區。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與(yu) 敦煌藏經洞文書(shu) 、流沙墜簡、明清大庫檔案一起並稱為(wei) 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四大重要發現。它的發現,改寫(xie) 了中華文明史的記錄,把中國信史提前了1000多年,並由此引起對殷墟的科學發掘,促成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使得20世紀中國的學術軌跡有了一個(ge) 嶄新的開始。

  120年來,甲骨文經過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胡厚宣等一代又一代學者的持續研究,在文字考釋、卜辭結構和內(nei) 涵的解讀、商代曆史與(yu) 社會(hui) 麵貌的廓清等諸多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並建立起一個(ge) 專(zhuan) 門的國際性學問——甲骨學,從(cong) 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字史、文化史和上古史的研究。

  一、甲骨文發現以來的主要成就

  (一)甲骨文材料的搜集著錄與(yu) 整理取得新成就

  自1903年劉鶚的《鐵雲(yun) 藏龜》問世以來,甲骨文走出了文人書(shu) 齋和藏家密室,走向了大眾(zhong) ,成為(wei) 人們(men) 可以觀看和使用的文字著錄材料。此後,羅振玉的《殷契書(shu) 契》係列、胡厚宣的《戰後》係列相繼出版,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和博物館收藏的甲骨片也陸續著錄問世,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英國所藏甲骨集》《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等。殷墟科學考古發掘所得甲骨,更是以科學方式著錄出版,如《小屯南地甲骨》《花園莊東(dong) 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等。近年民間部分藏品也在陸續出版,如《殷墟甲骨拾遺》《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等。而《甲骨文合集》共13巨冊(ce) ,記錄甲骨片達41956片,更是集中展示了海內(nei) 外所見的甲骨文精華,成為(wei) 甲骨學研究的大型集成式的著錄資料。

  近年來,一批新整理出版的甲骨文著錄陸續問世。如《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複旦大學藏甲骨集》等,這些著錄采用新的三位或四位一體(ti) 的著錄方式和最新分期研究成果,其水平大大超過了原來的著錄,為(wei) 下一步的使用和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此外,近年來甲骨文資源的電子化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安陽師範學院先有《甲骨文圖文資料庫》的建設,2019年又正式對外發布了“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台。該平台是一個(ge) 集甲骨文字庫、著錄庫、文獻庫為(wei) 一體(ti) 的甲骨文知識共享平台。著錄庫收集整理了120年來已公開出版的246種甲骨著錄,第一期發布46部;甲骨文字庫收錄了4000個(ge) 甲骨文字頭,提供了多種甲骨文輸入方法和多種數據檢索功能,使用起來十分便利。

  (二)甲骨文字考釋研究不斷有新進展

  劉鶚在《鐵雲(yun) 藏龜》中考釋出來40多個(ge) 文字,孫怡讓在《契文舉(ju) 例》中考釋了180多個(ge) 文字,羅振玉在《殷虛書(shu) 契考釋》和《殷商貞卜文字考》等書(shu) 中考釋了570多個(ge) 文字。此外,王襄、王國維、郭沫若、唐蘭(lan) 、於(yu) 省吾等專(zhuan) 家學者也都對甲骨文字的考釋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其中,於(yu) 省吾先生尤巨,他總共考釋出來100多個(ge) 甲骨文字,而且是在前人將一些簡單好釋的字考釋出來後的考釋,難度很大,因此受到甲骨學界的高度評價(jia) ,其主要成果集中在其所著的《甲骨文字釋林》和《甲骨文字詁林》當中。

  近年來,由於(yu) 國家開始重視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工作,設立了一批國家重大項目,並重獎甲骨文字考釋成果,一批有誌於(yu) 甲骨文字考釋研究的青年甲骨學家如蔣玉斌、王子揚等,加上他們(men) 的研究團隊,竭力開展甲骨文字釋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引起了學界注意。

  在2021年所發現的4500個(ge) 左右的甲骨文單字裏,經過學者們(men) 的艱苦努力,已經考釋出來並被學界大體(ti) 公認的甲骨文字大約1500個(ge) ,剩下3000餘(yu) 個(ge) ,或音不可卒讀,或義(yi) 不可明喻,或形不可構造。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甲骨文字中容易識別的字已大部分被學者認出,剩下的多為(wei) 當時的人名、地名、族名等難度大、與(yu) 現在關(guan) 聯度不大或者是無關(guan) 聯的字;二是新一代學者的國學功底和水平與(yu) 老一輩專(zhuan) 家相比有所不及,這對甲骨文的識別造成了一定影響;三是新文字材料如簡帛等的不斷問世,吸引了不少甲骨學者的注意力,他們(men) 暫時放下甲骨文研究轉而投入容易出成果的新文字材料研究工作中;四是研究手段陳舊,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有一些專(zhuan) 家還在堅持,但近些年甲骨文字的識別成果寥若晨星,遠遠不能適應甲骨學與(yu) 殷商文化研究的需要。因此,甲骨文字考釋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商代曆史研究獲得重大進步

  過去由於(yu) 文獻不足征,殷商曆史長期晦暗不明,隻有《史記·殷本紀》大綱式的簡單記錄和其他典籍中的隻言片語。而甲骨文發現後,從(cong) 羅振玉開始,商代曆史逐漸掀開了神秘的麵紗。羅振玉首先從(cong) 甲骨卜辭當中找出了部分商的先公先王名諡,從(cong) 而斷定甲骨文乃是商王室遺物。繼之,王國維綴合卜辭,深入研究,撰《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兩(liang) 篇宏文,他發現“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yu) 卜辭者殆鮮”。這一研究成果意義(yi) 重大,不但證明了商代的確在曆史上存在過,是信史,而不是傳(chuan) 說,司馬遷的記載真實可信,而非杜撰,從(cong) 而打破了疑古學派以及胡適說過的“東(dong) 周以上無史”的錯誤論斷,而且人們(men) 還由此進行推理,認為(wei) 司馬遷《史記》中的《夏本紀》也不是空穴來風、無憑無據,夏的曆史也應該是有根據的、可信的。這樣的研究成果,將中國信史上推了1000多年,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此後,郭沫若的《卜辭通纂》、胡厚宣的《甲骨學商史論叢(cong) 》、陳夢家的《殷虛卜辭綜述》以及一些商代史專(zhuan) 著問世,使商代曆史輪廓逐漸顯現,麵貌不斷清晰。在甲骨學百年研究豐(feng) 富成果的堅實基礎上,佐以商代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的大力支持,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先秦研究室為(wei) 主要力量,經6年努力,撰成十一卷本的大型斷代史《商代史》。這是甲骨文發現後第一部全麵準確反映商代曆史的著作。該書(shu) 以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文字為(wei) 直接史料,充分利用當代考古學新材料,並結合文獻典籍記載,對商代曆史進行全方位、多學科、多角度、多層麵的審視、勾勒、闡釋、描述和研究。該書(shu) 改變了商斷代史專(zhuan) 著方麵的滯後狀態,填補了上古史研究的一個(ge) 空白,標誌著甲骨文發現以來商代曆史研究有了重大進展和突破。

  二、未來甲骨文研究的主要任務

  (一)對甲骨文資料進行再整理

  主要是對一些博物館以及私人所藏甲骨進行新的整理著錄。由於(yu) 曆史的原因,出土的甲骨文材料並沒有全部公之於(yu) 世並得到很好的整理。即使那些藏有大宗甲骨的單位,公布出來的也往往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仍有大批甲骨沉睡於(yu) 倉(cang) 庫當中。一些民間收藏的甲骨底數不清,更未進行認真整理與(yu) 研究,而且受限於(yu) 過去的墨拓、照相和印刷條件,不少著錄著作模糊不清、印製不精,進一步影響了科學研究。因此,對甲骨文資料的再收集、再整理勢在必行。當然,近些年甲骨文資料整理雖有了一定進展,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整理的力度和進度,盡快為(wei) 甲骨文研究提供更多更全麵更科學的資料。

  (二)全麵加強甲骨文字的考釋以及其他基礎性工作

  甲骨文單字還有2/3未被釋讀出來,其雖然對卜辭的通讀影響不大,但還是阻礙了對文字和辭意的全麵科學理解,進而對其記錄和反映的曆史的解讀存在疑問。因此,盡管很困難,對甲骨文字的破譯仍然要知難而進,不能鬆懈。就過去的經驗而言,甲骨文字考釋還是應該采用偏旁分析法、比照法、類比法、推勘法等來進行研究。特別是隨著出土新文字材料如簡帛的不斷增多,也為(wei) 甲骨文字釋讀提供了更多的條件。這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正確方法,但是也不能裹足不前,應與(yu) 時俱進,還要利用考古分析研究法等新的可靠方法。

  此外,在目前考釋遇到瓶頸的情況下,也不妨另辟蹊徑,即考慮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大數據、雲(yun) 平台作為(wei) 輔助手段進行甲骨文字的識別與(yu) 研究。這些技術研究在海內(nei) 外已進行了有益的嚐試,並有了一定的基礎,如國內(nei) 外學者對甲骨文資料的數字化、智能化處理等。這項工作需要甲骨學界、古文字學界、曆史學界、語言學界和計算機專(zhuan) 家的通力合作。新的甲骨文字如果能夠考釋與(yu) 識別出來,將會(hui) 對甲骨文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文字沿襲相承之脈一定會(hui) 進一步清晰,卜辭的內(nei) 容也一定會(hui) 更為(wei) 豐(feng) 富,曆史具象肯定會(hui) 更加完整,文化內(nei) 涵自然會(hui) 更多顯現。

  另外,對甲骨文的其他基礎性工作也不容忽視,如科學的分期研究、分組分類研究、卜辭排譜研究、甲骨的綴合等,都應加強力量去細化、去研究。

  (三)深入挖掘甲骨文蘊含的傳(chuan) 統文化思想

  作為(wei) 占卜記錄的甲骨文,內(nei) 容十分繁雜,既包含有軍(jun) 國大事,也涉及日常行為(wei) ,有殷商王室檔案之稱。由於(yu) 它是我國最早的文字係統,因此,眾(zhong) 多學科紛紛從(cong) 中追溯其源,梳理脈絡,並探索蘊含其中的傳(chuan) 統文化以及其發展流變、損益傳(chuan) 承。

  研究甲骨文字本身以及甲骨卜辭,都能發現其反映的文化,如禮儀(yi) 製度、生態文明、重農(nong) 思想、重教傳(chuan) 統等。這些文化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傳(chuan) 統文化,並對後世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在重視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今天,挖掘甲骨文裏的文化因子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甲骨學者應該更好地履行“繼往聖、開來學”的曆史使命,讓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這棵老樹不斷綻放出學術新花,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提供更為(wei) 強大的文化成果。

  (四)加強甲骨學人才隊伍建設

  甲骨學的振興(xing) 和繁榮離不開人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更需要專(zhuan) 門人才。作為(wei) 冷門學科的甲骨文,放眼全國,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甲骨文研究的人員僅(jin) 為(wei) 50人,人才嚴(yan) 重匱乏已經成為(wei) 製約甲骨學科發展的瓶頸和妨礙甲骨學向前邁進的攔路虎之一。

  從(cong) 長遠的角度考慮,建議上級部門采取斷然措施、實施特殊政策與(yu) 措施,加快這一領域專(zhuan) 門人才的培養(yang) 步伐。一方麵,努力擴展現有招收古文字專(zhuan) 業(ye) 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計劃;另一方麵,在個(ge) 別條件具備、學科隊伍整齊、教育水平有保證、甲骨學研究水準較高的地方高校,增設甲骨學學術學位或古文字與(yu) 博物館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點,或在條件具備的地方高校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或針對沒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地方高校,如對甲骨學研究有厚實基礎且具備碩士研究生培養(yang) 資格的大學,讓其與(yu) 國內(nei) 甲骨學研究有影響的單位聯合培養(yang) 甲骨學碩士研究生,以有效緩解甲骨學研究的人才荒問題。這樣,既是對地方院校的一種巨大鼓勵,也是對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一種新探索。

  總之,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要求為(wei) 指導,進一步重視研究具有重要文化價(jia) 值和傳(chuan) 承意義(yi) 的“絕學”、冷門學科——甲骨學,千方百計地解決(jue) 甲骨學目前遇到的阻礙,不畏困難,潛心鑽研,攻堅克難,以優(you) 秀研究成果推動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弘揚,真正做到甲骨學“確保有人做、有傳(chuan) 承”,“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努力使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甚至使“絕學”能夠成為(wei) “顯學”。

  (作者係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yu) 文博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