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殷商文化研究已經取得輝煌成就,專(zhuan) 門的研究機構、學會(hui) 出版了大批著作成果,發表了海量論文,產(chan) 生了許多專(zhuan) 家,培養(yang) 了不少人才。所以,殷商文化研究的現狀是令人鼓舞的。至於(yu) 未來的發展,筆者認為(wei) 有兩(liang) 項工作可以繼續拓展和完善。
一、完善殷商文化研究基礎——河南藏甲骨集成
甲骨文是殷商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也是殷商文化的本體(ti) 內(nei) 容之一。自甲骨文發現以來,甲骨材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已進行了120多年,產(chan) 生了數不勝數的著錄和研究成果。但殷墟出土的甲骨大都流散外地,除《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及《甲骨文合集三編》(由宋鎮豪先生主編尚未出版)等散見收錄河南藏甲骨外,至今沒有專(zhuan) 門針對河南藏甲骨的集成性著錄書(shu) ,就是說除了流散外地的甲骨,河南究竟自藏了多少甲骨,這個(ge) 家底現在還沒有摸清。
以往也有學者曾對河南的古文字材料做過一些整理,包括甲骨文。但搜集的材料基本上是已經著錄和公布的,並不完全,而且材料圖片(拓片)主要來自已出版的書(shu) 刊,許多並不是太清晰。河南省文物局也曾做過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但並未專(zhuan) 門提取並著錄文字材料。事實上,河南省各地的文物部門、博物館、文化館甚至民間還收藏著許多未被發現,或發現了也未被著錄和整理的材料,所以現在河南省究竟有多少古文字資源仍然說不清。這種情形不利於(yu) 河南古文字資源優(you) 勢的發揮,不利於(yu) 河南文化事業(ye) 的複興(xing) ,當然也不利於(yu) 殷商文化的深入研究。
自2017年開始,筆者就多次撰寫(xie) 報告向有關(guan) 部門建議開展“河南省古文字資源普查與(yu) 集成”專(zhuan) 項文化工程,並商請省政協委員和媒體(ti) 記者通過省“兩(liang) 會(hui) ”提出議案,還在《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關(guan) 講話精神,構築漢字文明高地,促進中原文化崛起》的文章進行呼籲。目前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八部門開展“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我們(men) 提出的“河南古文字資源調查研究”和“河南藏甲骨集成”這兩(liang) 個(ge) 項目已被納入工程立項,在國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們(men) 多年的想法終於(yu) 得以全麵落實。在這之前,我們(men) 申請獲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的支持,《河南藏甲骨集成》的調研編撰工作早已展開。我們(men) 初步調查了全省甲骨的收藏情況,估計各地博物館收藏的甲骨總數在2000片以上,民間私人收藏的甲骨在10000片以上(應該會(hui) 有偽(wei) 刻)。目前安陽博物館、開封博物館收藏的甲骨以及民間《洹寶齋所藏甲骨》已被整理公布,接下來希望能把河南博物院、新鄉(xiang) 市博物館等公辦單位收藏的甲骨盡快整理出來,下一步擴展到民間收藏,力爭(zheng) 5年左右普查並集成河南全省的甲骨文材料。
我們(men) 調研編撰《河南藏甲骨集成》的基本原則有:一是求新,盡量發現更多未著錄、未公布的新材料;二是求全,對未著錄的、已著錄而未公布的、已公布的材料,進行新舊合璧全麵整合;三是求精,所有原物的高清彩照,已有舊照的重新拍照,力求每片甲骨的正、反、上、下、左、右這六個(ge) 角度都要拍到;四是求通,配附原材料的拓片、摹本等各種文物信息,以便互相參照溝通。最後按統一標準、統一體(ti) 例、統一精裝印製,原已整理公布的可重編重印,意欲出版一套完整的《河南藏甲骨集成》,為(wei) 殷商文化研究提供基礎服務。
二、探尋殷商文化的淵源——中華遠古文明符號調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chuan) 承發展”,並特別提到“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文明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探明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脈絡。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係統,殷商文化也是成熟的文明,成熟的文字也好、文化也好、文明也好,都不會(hui) 是一蹴而就,而必定有一個(ge) 發展過程。所以殷商文化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研究殷商文化還應該探尋其淵源流變的脈絡,文字和文化的曆史還應該向前繼續延伸。
目前,從(cong) 國家層麵開展的研究殷商文化以前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有兩(liang) 個(ge) :
一個(ge) 是“夏商周斷代工程”。該工程自1996年啟動,於(yu) 2000年9月作為(wei)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guan) 重點項目結題,其最終成果是《夏商周年表》,為(wei) 中國有明確紀年的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曆史建立了1200餘(yu) 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夏商周年表》認為(wei) 夏代開始於(yu) 公元前2070年,商代開始於(yu) 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發生在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wei) 公元前1046年。這個(ge) 年表不但為(wei) 夏商周年代的進一步精確化創造了良好條件,還為(wei) 繼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以及揭示5000年文明史起承轉合的清晰脈絡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個(ge) 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到的“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工程自2001年啟動,於(yu) 2016年結項,2018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成果。該探源工程認為(wei) ,距今5800年左右,黃河、長江中下遊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左右,中華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左右,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wei) 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wei)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yu) 引領者。
上述兩(liang) 項工程證明了4100年左右的中華朝代史和5300年左右的中華文明史,其主要依據是甲骨文之前的考古遺址和文化遺址,但尚未從(cong) 符號層麵跟殷墟甲骨文建立起脈絡關(guan) 係。那麽(me) ,除甲骨文和考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材料和事實能夠證明中華文明的源脈,中華文明是不是就隻能證實為(wei) 5800年呢?甲骨文作為(wei) 符號係統的源頭又在哪裏呢?這些都還需要我們(men) 去進一步探究。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如果說沒有文字的民族不一定就沒有文明,那麽(me) 創造了文字的民族一定是進入了文明的。所以,在討論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時,如果其他標準有爭(zheng) 議,那就可以考察文字的起源。研究殷商文化也需要從(cong) 甲骨文的來源角度去考察。
要考察文字的起源,還有個(ge) 文字定義(yi) 的問題。如果按照“文字必須記錄成句的語言”來界定,那能夠證明的文字起源會(hui) 很晚;如果按照“不受時空限製並重複出現的表意符號就是文字”來認識的話,文字的起源就有可能大大提前,那麽(me) 中華文明的源頭也會(hui) 隨之大大提前。在文字定義(yi) 尚有爭(zheng) 議的時候,也可以繞開爭(zheng) 議,把成熟文字之前的表意符號統稱為(wei) “文明符號”。中華遠古的文明符號不一定就是文字,但肯定跟文字起源相關(guan) ,跟中華文明探源相關(guan) 。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畫符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我們(men) 把安陽殷墟出土的殷商晚期的甲骨文看作成熟文字,而把殷墟甲骨文之前與(yu) 文字起源有關(guan) 的材料統稱為(wei) “遠古文明符號”,它們(men) 是中華文明早期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33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是成熟文字,足以代表中華文明的成熟已經沒有問題了,但在這之前應該還有更早的不太成熟的文字形式存在。黃飲冰認為(wei) ,中國成熟的文字可以確定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骨刻文,距今4500年。中國文字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的賈湖文化和彭頭山文化,那個(ge) 時候個(ge) 別的文字和符號就已經定型。中國的城市建設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的彭頭山文化,那時大型的環壕集聚區的類城市就已經出現了。彭頭山文化已經出現了陶器、稻種和聚居城邑,那麽(me) 同時代的賈湖文化出現多種表意性符號不應驚奇,還有甘肅大地灣的陶符和寧夏大麥地的岩畫符號,它們(men) 出現的年代也差不多。這麽(me) 多文化符號在距今8000—9000年時代出現,還伴隨有陶器、農(nong) 業(ye) 、城邑,如果這些得到確認,那就可以說明中華文明在8000年前就已產(chan) 生了,這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
但問題是這些8000年前的符號能夠代表中華文明嗎?與(yu) 此類似的遠古符號還有很多,包括出土文物(陶器、骨片等)上的表意符號、岩崖石刻上的表意符號、民間流傳(chuan) 的神話人物所造符號等。這些符號的分布情況如何,其相互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怎麽(me) 跟後世的各類符號乃至甲骨文建立起發展脈絡,怎麽(me) 跟相伴相隨的其他文明形式建立起邏輯關(guan) 聯,這就需要對甲骨文出現之前的各種文明符號進行全麵搜集和係統梳理,需要邏輯分析和學術研究。我們(men) 希望殷商文化研究也要關(guan) 注“中華遠古文明符號”與(yu) 殷商甲骨文之間的關(guan) 係,更要探討殷商文化的來源。
(作者係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