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主要從(cong) 為(wei) 什麽(me) 要構建殷商學、殷商學是什麽(me) 、怎樣推進殷商學建設三個(ge) 方麵談幾點認識。
一、為(wei) 什麽(me) 要構建殷商學
首先,是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囑托的需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深刻闡述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重大價(jia) 值,並深刻指出:“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diu) 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從(cong) “文化自信”的提出到“兩(liang) 個(ge) 相結合”,到“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重大論斷,總書(shu) 記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一以貫之。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殷商文化起源於(yu) 商丘,興(xing) 盛於(yu) 安陽。”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殷商曆史文化基本史實、學術研究成果的認同和高度概括,這一重要論斷對於(yu) 河南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中的“尋商探宋”具有重要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chuan) 承”。可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是高度重視的。加強殷商文化研究,構建殷商學,是河南省社科界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具體(ti) 舉(ju) 措,更是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囑托的學術自覺和責任擔當。
其次,是探文明之源、尋民族之魂的需要。麵向未來百年,我們(men) 需要再一次出發,需要再一次追問“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要到哪裏去”。夏有400年的曆史,商有600年的曆史,周有800年的曆史。“中原文化殷始創,觀此勝於(yu) 讀古書(shu) 。”殷商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根文化的地位。縱觀商族的發展過程,在中華文明走向成熟的夏商周三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華夏九州由禹開始,國家文明由夏誕生。在《禹貢》中,我們(men) 體(ti) 驗了大禹的腳力——“禹跡”。禹受天命平夷洪水,整理大地,強調的是以“德”為(wei) 中心的觀念,這種思想經過夏、商的傳(chuan) 承而成為(wei) 西周倫(lun) 理思想的骨幹,我們(men) 看到了列祖先賢讓華夏民族永世昌盛的心誌。一是讓黃河造福於(yu) 百姓的使命。二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共服務動機。三是定九州,肇始了國家文明。四是繁榮於(yu) 殷商,定型於(yu) 周,形成了禮樂(le) 文明形態。帝嚳之子契,封於(yu) 商,被稱為(wei) 商族始祖。先商時期,它在夏朝統治下發展著自己獨有的先商文化;商朝時期創造的青銅文明和甲骨文字,在中國上古文明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最後,是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品牌的需要。從(cong) 1921年開始的百年考古學研究有兩(liang) 個(ge) 特點:一是“多元一體(ti) ”,二是“上不封頂”。如今,在“考古中國”“早期中國”“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上,河南有三個(ge) 重點: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黃帝文化研究,這主要是研究以炎黃二帝為(wei) 代表的“三皇五帝”這一上古時代。二是夏文化研究,這是要研究國家文明形成的早期代表“夏時期”。三是殷商文化研究,“惟殷先人,有典有冊(ce) ”。殷商文化被國際上公認為(wei) “信史”階段,在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洹水南殷墟上,獨特的甲骨文讓朦朧的商代成了有依憑的事實,使文字的演化有了強有力的證據。
二、什麽(me) 是殷商學
殷商學之所以成立,在於(yu) 其悠久的曆史文化積澱,遺留下豐(feng) 富的曆史文獻、曆史文化遺物和巨大的曆史文化影響力,留給後人無窮的研究空間。構建殷商學,就要研究中原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之脈、中原文化之魂,進而透視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會(hui) 生活景致,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思考中國精神之緣起、探索中國信仰之源頭,追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質與(yu) 文化品格之由來。可以說,殷商學是對新時代的殷商文化研究的再聚焦、再創新和再出發,也是殷商文化研究轉型提升的重要標誌。新時代的殷商學研究最關(guan) 鍵的,是要從(cong) 曆史與(yu) 文明的大視野中把殷商文化作為(wei) 一個(ge) 文明體(ti) 係和文化體(ti) 係來研究。因此,構建殷商學,要著重把握好三個(ge) 關(guan) 係、六個(ge) 重點和三個(ge) 關(guan) 鍵。
(一)要把握好殷商學研究的三個(ge) 關(guan) 係
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原學和殷商學的關(guan) 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構建殷商學,為(wei) 深化拓展中原學注入強勁動力,釋放源頭活水。殷商學必將成為(wei) 中原學新的學科分支和新的學術增長點。殷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部分,是中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因此,殷商學是新時代中原學學科內(nei) 涵和重點內(nei) 容的新拓展,也是中原學學科體(ti) 係中的源頭性學科。在中原學提出前後,河南分別有多個(ge) 具有濃鬱地方色彩和區域色彩的學科問世,東(dong) 有河南大學的“黃河學”“新宋學”;西有洛陽師範學院的“河洛學”;南有信陽師範學院的“炎黃學”和南陽師範學院的“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北有安陽師範學院的“殷商學”;中間是中原學,中原學的“中”字就像一麵旗幟,就是要把中原曆史文化研究的旗幟插在高地上,統領、輻射、整合各方麵的研究力量。如果說中原學的古典形態在空間上是由河洛學、黃河學構建的,那麽(me) 在時間上則是由炎黃學、殷商學、新宋學、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組成的。這六者共同構成了中原學研究的經線和緯線。中原學和河洛學、炎黃學、殷商學、新宋學、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新時代黃河學一起,成為(wei) 河南省地方性知識體(ti) 係的引領者,成為(wei) 河南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學脈”,這是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一個(ge) 新的發展演變趨勢。
二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殷商學與(yu) 殷商文化的關(guan) 係。在這裏,殷商文化和殷商學的研究是有區別的。在我們(men) 看來,殷商學主要體(ti) 現了對殷商文化的學理化、學術化和學科化,是新時代中原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整體(ti) 建構的重要一環。若從(cong) 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算起,120多年來,中外學者圍繞殷商王朝的考古遺跡、甲骨文字、青銅器皿、空間布局及當時的社會(hui) 生活、宗教信仰等諸多問題,從(cong) 考古學、曆史學、地理學、宗教學、建築學、文字學、藝術學等不同領域做了許多研究,為(wei) 殷商學的誕生奠定了較為(wei) 紮實的學術基礎。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考古學材料的層出不窮,研究中的諸多問題逐漸顯現,殷商曆史文化研究由於(yu) 缺乏係統性、整體(ti) 性、綜合性的學理化研究,已經滿足不了學術研究、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需要。在新時代,殷商文化研究需要進一步向學術性回歸,需要將殷商文化置於(yu) 學理性的視野下進行考察,從(cong) 學術、學科的高度進行重構重建重塑。曆史文化研究可以是比較零碎的,但是“學”就比較係統。作為(wei) 一個(ge) “學”必須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係統的研究成果,另外要有一批研究人才。根據這三個(ge) 標準來看,構建殷商學,是對殷商文化的學理化、學術化、學科化。因此,構建殷商學,就是要從(cong) 文明體(ti) 係和文化體(ti) 係的維度,用“學”進一步凝聚幾代學人關(guan) 於(yu) 殷商文化的研究共識,用“學”係統梳理出學界關(guan) 於(yu) 殷商文化體(ti) 係的基本脈絡,用“學”準確定位殷商文化在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用“學”闡釋清楚“殷”與(yu) “商”的文化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用“學”打造殷商文化核心學術生產(chan) 力,依托“學”推動殷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學”的旗幟下樹立起大省河南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與(yu) 文化自覺。
三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殷商學與(yu) “甲骨學”的關(guan) 係。甲骨文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lun) 的泥版文字、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並稱為(wei) 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的三種文字早已銷聲匿跡,隻有甲骨文發展了下來。作為(wei) 中國漢字起源的甲骨文,被稱為(wei) 漢字之根、中華之魂,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33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係統,足以代表殷商文化也已經是成熟的文明,足以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成熟。殷商學的核心組成是由甲骨學和考古學構成的。通過學術研究係統分析更早的不成熟的文字符號,探尋甲骨文文字係統的來源,探尋殷商文化的源頭,探尋中華文明的有史可考的源頭,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是中國考古界的重大任務。我們(men) 一定要認識到殷商文化不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源頭,需要借助殷商文化的研究追本溯源,進一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淵源流變的脈絡,需要對伏羲畫八卦、賈湖骨笛、河圖洛書(shu) 進行再認識。
(二)要把握好殷商學研究的六個(ge) 重點
一是天命觀。這是殷商學的研究主題。從(cong) 世界曆史看,有的民族的價(jia) 值觀寓於(yu) 宗教之中,宗教信仰和宗教價(jia) 值觀就是一個(ge) 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宗教信仰引領一個(ge) 社會(hui) 的政治文化。殷商時代,迷信的空氣籠罩整個(ge) 社會(hui) 。殷商的統治如同埃及,是一種神權政治。殷商西周之際,中華民族剛剛從(cong) 野蠻時代步入文明時代的大門,以神為(wei) 本的文化開始向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轉變,體(ti) 現了從(cong) 神本到人本的轉變,從(cong) 此整個(ge) 社會(hui) 開始注重世事。在我們(men) 看來,從(cong) 以神為(wei) 本的文化過渡到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是一個(ge) 相當長的曆史過程。
殷商時代一改夏人的質樸,他們(men) 的信仰比較複雜,商人信鬼,奉行祖先崇拜,同時喜歡占卜吉凶。“宗天”觀念是殷代文化的重要特色,殷人篤信“我生不有命在天”。殷人尚鬼,是另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眾(zhong) 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殷人迷信人死之後,精靈不滅,稱之為(wei) 鬼。在商人那裏,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是一致的,王權和神權是統一的。因為(wei)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與(yu) 之相應,祭祀是社會(hui) 生活的重要內(nei) 容。《國語》載“夫祀,國之大節也”。中國的夏商周時期,社會(hui) 的文化價(jia) 值寓於(yu) 禮製之中。禮是認識中國早期文明一個(ge) 核心視角。《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周人繼承了商人的文化,但革新了商人的宗教,在統治上回歸夏朝的傳(chuan) 統。“天帝”被“天道”所代替。可以說,周朝更重視人的世界,而不迷信超自然的宗教力量。周人推崇的“天道”並非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從(cong) 而使中華農(nong) 耕文明的社會(hui) 秩序和發展擺脫了宗教信仰的約束。殷商西周時期雖然並沒有完成這一過渡,但它向著這個(ge) 方向邁出了決(jue) 定性意義(yi) 的步伐。
在我們(men) 看來,在殷商時代興(xing) 起的壟斷神壇、把持政壇、執政學壇的巫史,就是這種神本文化的人格化體(ti) 現。《史記》記載:“聞古五帝三王事必先決(jue) 蓍龜。”從(cong) 傳(chuan) 說中的顓頊時代“絕地天通”以來,專(zhuan) 司人神交通的巫,逐漸職業(ye) 化、世襲化。“絕地天通”是上古中國的一個(ge) 大事件。上古時代,人類的認知和經驗都具有巫術傳(chuan) 統,早期社會(hui) 的很多世界認知和原始思想都由巫術發現和解釋,結果造成了“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在這種情況下,顓頊帝實施了“絕地天通”,也就是上古的一次宗教改革,禁止民間混亂(luan) 的巫術,將巫術儀(yi) 式正規化。絕地天通,意味著對世界解釋權的專(zhuan) 斷,使統治者獲得了對意義(yi) 世界的壟斷。其要義(yi) 在於(yu) “天地相分,人神不擾”。這是一種宗教製度和文化秩序的重建,也為(wei) 夏商周的禮製奠定了基礎。巫和史,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巫是通鬼神的,史是管人事的。巫官的任務,就是揣摩神意,預測吉凶。巫史“掌官書(shu) 以讚治”,其活動方式就是以龜卜和占筮卜問吉凶禍福。巫史文化勃興(xing) ,其對於(yu) 中原學的意義(yi) 在於(yu) 文史哲會(hui) 通,但存在神學與(yu) 科學交織、自然科學與(yu) 社會(hui) 科學混雜、學術與(yu) 政治糾纏的問題。
二是商族史,以及商與(yu) 宋國、與(yu) 北宋的關(guan) 係。在商朝600年曆史中,殷商有270年。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即是說,商湯之前遷徙8次,商湯之後遷都5次。從(cong) 河北遷到商丘,商朝之得名由此。相土以馬駕車,王亥以牛駕車。相土大啟疆宇,以相(安陽)為(wei) 東(dong) 都。有頌詩為(wei) 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商民族以王室和它的都邑為(wei) 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600年時間裏,這“天邑商”曾經6次遷徙,最初是在亳,中間5次遷徙皆不出今山東(dong) 的南半部和河南的東(dong) 半部。商朝在最後的270年,定都於(yu) 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這是商朝的後期。
在商的曆史上,商王對諸侯的控製能力並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men) 之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lv) 。商朝後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曆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達3年之久。《尚書(shu) 》的《盤庚》就是指自亳遷殷期間他對臣民的三次訓話。在《牧誓》中,我們(men) 體(ti) 驗了商的倒塌。微子代殷後,國於(yu) 宋,微子啟為(wei) 宋的始祖。古宋國時期,在周代統治下,殷商文化得以延續。西漢和梁繼承了夏商周傳(chuan) 統,並在春秋戰國基礎上得以升華。北宋更是在古宋之地繼續演變。這無疑是殷商之源文化的傳(chuan) 承見證。
三是重大事件。“國之大事,惟祀與(yu) 戎。”由此可見祭祀和戰爭(zheng) 的重要性,這是商代的特點。商朝從(cong) 成湯創業(ye) 以後,600年間,可考的大事,除6次遷都、對鬼方的大戰以及最後直接間接與(yu) 亡國相關(guan) 的打擊外,便是五度由盛而衰的循環。所謂盛,就是君主英武,諸侯歸服;所謂衰,就是君主昏亂(luan) ,或王室內(nei) 亂(luan) ,或諸侯背叛。第一度的盛衰涉及湯孫太甲和伊尹。肇始商朝後期的盤庚是一位中興(xing) 之主,至他之後,唯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興(xing) 。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最後,頹廢和放縱彌漫了整個(ge) 商人社會(hui) ,他們(men) 以畋遊荒宴代替了國政的煩勞,“不知稼穡之難,惟耽樂(le) 之從(cong) ”。這是他們(men) 亡國的主因。
在商末的100年間,渭水領域興(xing) 起了一個(ge) 強國,號為(wei) 周。季曆與(yu) 昌皆受商命為(wei) 西伯。我們(men) 可以看到西伯昌的遠略。《牧誓》記載了武王伐紂,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中有兩(liang) 條記載傳(chuan) 達出重要信息,一是“昔周饑,克殷而年豐(feng) ”,二是“紂克東(dong) 夷而隕其身”。周自強盛以來,就是以東(dong) 向發展為(wei) 一貫之國策。就周人向外發展的步驟而言,周公的東(dong) 征比武王的克殷還重要。
四是重要人物。在殷商曆史上,傑出人物燦若群星。帝嚳是五帝中的第三帝,前承黃帝、顓頊,後啟堯舜,是商人的先祖,其特點是“仁而威”。帝嚳的兒(er) 子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帝嚳的另外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契和棄,分別成了商朝始祖和周朝始祖。契封商管理火種,築閼伯台,觀星授時,指導先民耕種。相土、王亥、上甲微、成湯,都是契的後人。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促進了農(nong) 牧業(ye) 的發展和商業(ye) 貿易的往來,正是這些發明極大地促進了商部族的強大。到了商湯時代,開始了商興(xing) 的曆程。商湯崇尚德政,“網開三麵”,奉天救民,知人善任,推翻了夏之暴政,建立了商都,定都於(yu) 亳。商湯長於(yu) 用人。《論語·顏淵》載:“湯有天下,選於(yu) 眾(zhong) ,伊尹,不仁者遠矣。”伊尹輔助商湯打敗夏桀,為(wei) 商朝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伊尹用“以鼎調羮”“調和五味”的理論幫助商湯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了經濟繁榮、政治清明。商湯之後,武丁的夫人婦好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將軍(jun) 。然而到帝辛時,他失德、失民心、失策,導致了失國,然而也有“殷之三仁”——微子、箕子和比幹。在箕子看來,“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wei) 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於(yu) 是去。
帝嚳之子棄後人中的一支出了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開創了周之基業(ye) 。後武庚叛亂(luan) ,被周公平定後,封微子於(yu) 宋,建立宋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yu) 民甚戴愛之。”微子啟代殷,國於(yu) 宋,都商丘。宋國屬於(yu) 殷商後裔,是殷商文化的直接繼承者。所以說,商丘是商業(ye) 之源、商人之源、商文化之源。
五是商文明與(yu) 商業(ye) 。商業(ye) 發達是殷商文化最主要的一個(ge) 特點。中國是以農(nong) 耕文化為(wei) 主,但殷商文化非常特殊,早期的商部落是靠著貿易起家。“商人”與(yu) “商品”的稱謂就來源於(yu) 商部落。可以說,商部族引領了那個(ge) 時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無”的商業(ye) 生活風尚。商人的商業(ye) 已經發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商人用勤勞智慧在農(nong) 業(ye) 領域深耕,在王亥的帶領下,有餘(yu) 糧後開展商業(ye) 貿易。人們(men) 也尊稱商國的第七任君主王亥為(wei) “商業(ye) 鼻祖”“華商始祖”。正是商代農(nong) 業(ye) 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商業(ye) 貿易,馬牛的製服可以行走更遠的地方。由此,才出現了交通的便利與(yu) 商業(ye) 的繁榮相互成就。鄭州的“商城”定位以及“買(mai) 全球賣全球”的未來都可以在此找到文化淵源。
六是嗜酒風習(xi) 。商代的釀酒技巧已經達到相當水平,這是由於(yu) 農(nong) 業(ye) 的豐(feng) 餘(yu) 造成的。殷人的宗教迷信與(yu) 他們(men) 的嗜酒風習(xi) 息息相關(guan) 。《尚書(shu) ·酒誥》就有嚴(yan) 厲譴責殷人“荒湎於(yu) 酒”的記載。
(三)要把握好殷商學研究的三個(ge) 關(guan) 鍵
殷商文化有其獨特的根係、基因和脈絡或譜係。殷商文化具備了文明的特質,最典型的是城市的出現、青銅的應用和文字的產(chan) 生。
一是殷墟。就是殷都遺址,麵積達30平方公裏。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殷商都城的規劃布局和建設嚴(yan) 謹有序、設施完整、功能齊全、片區分布合理,體(ti) 現了殷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表現了殷商先民對美好生態的欣賞和追求。以商王大型建築群為(wei) 代表的禮儀(yi) 建築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敬天法祖的文化內(nei) 涵。殷墟王陵被學界和國際社會(hui) 讚譽為(wei) “第二個(ge) 古埃及”,其價(jia) 值可與(yu) 世界七大奇跡媲美。正是洹水南的殷墟,使安陽成為(wei)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沒有這塊地方,安陽就成不了如此大名。
二是甲骨文。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界標性事件。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hui) 正是“由於(yu) 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yu) 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殷人是迷信的氏族,殷商時期是迷信的時代,殷人將他們(men) 占卜的行為(wei) 和言辭刻在龜甲和獸(shou) 骨上,就形成了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後期的遺物。1899年,在北京有一人發現了甲骨文,這個(ge) 人叫王懿榮。在中華民族麵臨(lin) 滅亡的時刻,這次發現,重新喚起了中國人關(guan) 於(yu) 自己民族的文化記憶。在文明蒙塵的時刻,甲骨文的發現標誌著甲骨文連接的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就告訴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的文明“命不該絕”。羅振玉、董作賓、王國維等一個(ge) 個(ge) 文化大師,都投入了一個(ge) 字一個(ge) 字地辨識甲骨文的行列。20世紀初期的中國,外侮內(nei) 亂(luan) 並發,而我們(men) 的文化前輩卻不為(wei) 所動,他們(men) 所做的工作就是為(wei) 了喚醒一個(ge) 民族的集體(ti) 生命力,可以說是“一脈之顫,十方震動”。西方大國崛起的500年,造成了近代中國200年的苦難。中華民族在近代的覺醒或者覺悟,與(yu) 甲骨文的發現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是有著極大關(guan) 係的,因為(wei) 我們(men) 重新找回了文脈。
三是青銅器。殷商西周還以“青銅時代”著稱於(yu) 中國文化史。殷商青銅器是當時生產(chan) 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大成者,其鑄造工藝嫻熟,已達到很高水平,產(chan) 品達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提到商代,我們(men) 就會(hui) 想到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但這時我們(men) 又重新發現了曆史的久遠,這兩(liang) 件商代文物體(ti) 現了高度的文化水準和鑄造技術。商代在鑄造青銅器方麵成就卓著,不僅(jin) 在於(yu) 掌握了高超的技術,還在於(yu) 其意識形態的力量,商代青銅器有一種驚人的美麗(li) 和雄偉(wei) 。殷商西周時代,已經進入階級社會(hui) 。在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從(cong) 祖先崇拜為(wei) 核心開始步入巫史文化新階段,其饕餮紋飾體(ti) 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宗教情感,其線條體(ti) 現出威猛和猙獰,具有神秘、恐怖、威嚇的力量,它完全不同於(yu) 仰韶文化時代彩陶紋飾上花草蟲魚的生動寫(xie) 實,使商朝由偉(wei) 大走向美麗(li) 。如果說兵器是殺人的,那麽(me) 禮器則是嚇人的。殷商青銅禮器給我們(men) 的總體(ti) 感覺就是既殺氣騰騰又嬉皮笑臉,體(ti) 現出一種“獰厲的美”。在甲骨文中,第一次出現了“美”字。“羊人為(wei) 美”不正是巫的形象嗎?商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對美的追求,是值得我們(men) 高度重視的。殷商青銅器顯示了一個(ge) 民族的審美開端,其想象力和天真性都是十分驚人的。
總之,殷商文明,詭異而絢爛。如果說,夏質樸,商放蕩,那麽(me) ,周則文雅。在我們(men) 看來,殷商最偉(wei) 大的發明就是青銅器和甲骨文。占卜用龜甲獸(shou) 骨,祭祀用青銅禮器。詭異而絢爛的殷商文明,由青銅繪就、甲骨繪成。
三、怎樣構建殷商學
中原學是對以中原地區為(wei) 代表的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進行學術化、學科化、係統化、體(ti) 係化的重構、重塑、重建,是構建立足河南、服務中原、影響全國、放眼全球的地方性知識體(ti) 係,旨在為(wei) 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河南貢獻。餘(yu) 秋雨在《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中曾經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河南的地位非常重要。且不說安陽是商代的中心,要尋找商之前夏的痕跡,大概也離不開河南。”在中原學提出的第六個(ge) 年頭,2022年中原學的打開方式就是開啟殷商學研究,打造殷商文化研究的高地,這也意味著中原學研究正在邁上更高的台階。在2022年,我們(men) 要爭(zheng) 取通過殷商學研究實現中原學研究的“開門紅”。
第一,深入研究殷商文化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劃時代意義(yi) 。周文化是一種“德文化”,而夏商文化主要是一種“道”文化。燧人氏鑽木取火,實現了人類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第一次偉(wei) 大革命,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殷商部族對牛馬畜力的利用,促進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產(chan) 生質的飛躍。殷商部族首創商業(ye) ,大大加快了社會(hui) 分工的步伐。文字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它是一個(ge) 國家文化的重要標誌和載體(ti)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作為(wei) 殷商文化的載體(ti) 和代表,是中國最早和成係統的文字,它不僅(jin) 確證了古老的商王朝的信史地位,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ge) 世紀,而且反映了殷商社會(hui) 的獨特創造、價(jia) 值理念以及風格鮮明的文化。作為(wei) 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成熟的甲骨文文字係統代表著殷商文化是成熟的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ti) 係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ti) 係,曆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甲骨文作為(wei) 一種信息載體(ti) ,是殷商文化的微縮係統,書(shu) 寫(xie) 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商文化不同於(yu) 夏、周文化,在三代文化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商的經濟社會(hui) 特點有三個(ge) :一是“析財而居”,二是“以業(ye) 為(wei) 氏”,三是“以國為(wei) 姓”。“以物易物”“治國如烹”“日新”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要深入研究殷商文化的特殊性。“殷鑒不遠”是治國理政的一麵鏡子。“其興(xing) 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是中國曆史的“周期率”,也是“興(xing) 亡圈”。殷商之興(xing) ,與(yu) 商湯有很大的關(guan) 係。《左傳(chuan) ·莊公十一年》中記載:“禹、湯罪己,其興(xing) 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有商一朝,始治終亂(luan) ,湯罪己,紂罪人,最後被周朝推翻。《論語·堯曰》記載:“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yu) 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wan) 方;萬(wan) 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湯在桑林祈雨時也說:“餘(yu) 一人有罪,無及萬(wan) 夫;萬(wan) 夫有罪,在餘(yu) 一人。”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商湯的擔當。在《呂氏春秋》中,湯之“網開三麵”,“湯之德及禽獸(shou) 矣”,即是仁德思想。《大學》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湯把“日新”九字鑄在洗臉盆上,當作座右銘,每天洗臉時提醒自己要“日新”,讓我們(men) 看到了商湯的創新思維。“商湯革命”推翻夏王朝,與(yu) 其發明、發現、創新、創造是分不開的。商朝是一個(ge) 創新的王朝,在農(nong) 業(ye) 和手工業(ye) 的基礎上,殷商的先民們(men) “乘馬”“服牛”,創造發明了畜牧業(ye) 和商業(ye) 。然而,商的覆滅與(yu) 商紂王有很大的關(guan) 係。“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要特別重視“殷鑒”,那就是“天命靡常”,需要“敬天愛人”“敬德保民”。殷商的興(xing) 亡史,是曆史的一麵鏡子。曆代統治者都用“殷鑒不遠”來警醒自己。這對於(yu) 我們(men) 黨(dang) 今天如何長期執政、我們(men) 國家如何長治久安,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文王為(wei) 西伯,僻處西陲,在與(yu) 強大的中原商王朝的博弈中,能夠與(yu) 周邊諸小國家和平共處,逐漸形成政治合力圈,其最大特點在於(yu) “和於(yu) 政”,在今天仍然有啟迪作用。武王滅商,是商周革命的重大曆史事件。武王征服四方,鞭撻內(nei) 國,使其民改正向善。為(wei) 什麽(me) 周人得出了“天命靡常”的珍貴曆史結論呢?殷人原本“何天之休”“何天之龍”“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但為(wei) 什麽(me) 後來“昊天大降喪(sang) 於(yu) 殷”,令其“侯於(yu) 周服”?因此,“宜鑒於(yu) 殷”。要“受祿於(yu) 天”,必須“宜民宜人”。“皇矣上帝,求民之莫。”由此,周人提出“德”的概念,這是周人獨創的思想。“皇天無親(qin) ,唯德是輔。”“敬德”的觀念,落實到“宜民宜人”,就是“保民”。這正是對殷人“尚鬼”文化的反撥。“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由此開啟了春秋戰國時代大興(xing) 的民本思潮之先河,“敬天”和“愛人”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主題。時至今日,“尊道貴德”“崇德向善”仍然是中華民族卓然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大特點。
第三,要推動殷商文化“活”起來,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殷商品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hui) 暨省委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中華文明連綿不絕的探源地、實證地和體(ti) 驗地。
一要打造殷商學與(yu) 殷商文化全國高層論壇。殷商文化是整個(ge) 商朝文化的總和。我們(men) 要加強區域性城市的聯合一體(ti) 化研究,尤其要加強商丘、鄭州、安陽等城市的協作與(yu) 聯動,整合各方力量,打造全國性的殷商文化高層論壇。
二要以“創意+新技術+傳(chuan) 播”,推動殷商文化活起來。殷商文化在河南省有大量的文化遺存,遍及安陽、商丘、鄭州、鶴壁、周口等地。我們(men) 要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轉化應用,推動科技跨行業(ye) 融合、跨產(chan) 業(ye) 滲透,推動殷商文化圖譜具象化、場景化,為(wei) 殷商文化的傳(chuan) 播插上“科技+創意”的翅膀。我們(men) 要重視通過創意設計、科技、動漫、虛擬現實等激活全省殷商文化資源,以IP為(wei) 核心構建殷商文化內(nei) 容生產(chan) 體(ti) 係。
三要放大“甲骨學”這一“冷門絕學”。我們(men) 要注重發揮甲骨文字承載的製度文化內(nei) 涵。有資料記載,在殷墟發現的15萬(wan) 片甲骨中,有150萬(wan) 個(ge) 漢字。除去重複的漢字,有5000個(ge) 單字,我們(men) 今天能夠識別的僅(jin) 有2000個(ge) 左右,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先人的驚人智慧。我們(men) 要編輯《甲骨學辭典》,做到“冷門不冷”,“絕”有傳(chuan) 承。要加快培育以“文字之旅+探源之旅”為(wei) 主題的殷商文化體(ti) 驗路線,打造安陽、漯河、南陽的文字旅遊線路。
“勒石刻銘,文起八代。”今天,在中華民族為(wei) 了新時代新征程而奮發進取的偉(wei) 大時刻,我們(men) 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加倍努力地“重新刻勒”殷商學,以使其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