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

  河南省社科聯、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聯合課題組2023-11-10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旗幟鮮明地把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擺在“十大戰略”首位,提出著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努力實現一流創新生態基本形成的奮鬥目標。全省上下要在深刻理解這一戰略部署的時代背景、重要意義(yi) 、具體(ti) 內(nei) 涵的基礎上,認清優(you) 勢弱項,突出重點任務,明確工作路徑,充分發揮創新在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著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用一流創新生態鋪就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出彩之路。

  一、“兩(liang) 個(ge) 確保”的智力支撐和動力之源

  (一)順應時代發展和國際國內(nei) 形勢新變化,支撐引領河南當前與(yu) 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從(cong) 國際環境新趨勢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蓬勃興(xing) 起,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競爭(zheng) 優(you) 勢重塑的態勢日趨明朗,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贏得戰略先機、占領競爭(zheng) 高點的關(guan) 鍵力量。從(cong) 國內(nei) 發展新格局看,科技創新在暢通經濟循環、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水平、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麵起著決(jue) 定性作用。從(cong) 區域競爭(zheng) 新態勢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和競爭(zheng) 態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新一輪區域發展動力源加速形成的態勢下,創新要素富集、高端人才眾(zhong) 多、教育資源豐(feng) 富的區域,必將在區域競爭(zheng) 中拔得頭籌,搶占先機。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河南既麵臨(lin) 戰略、政策、曆史“三重”機遇,也已進入模式轉型、動能轉換的關(guan) 鍵期,必須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二)對標對表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係統整合河南創新發展總體(ti) 思路的戰略需要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持和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思想。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確立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到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再到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戰略謀劃和實施力度前所未有。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創新、科教和人才的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以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河南打好創新驅動等“四張牌”的重要指示,為(wei) 河南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紀90年代以來,曆屆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決(jue) 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提出堅持“科教興(xing) 豫、教育為(wei) 本”的戰略方針,確立“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河南”的創新發展思路,明確建設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任務等,符合中央要求,契合河南實際,創新已成為(wei) 引領河南發展位勢不斷提升的第一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河南需要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中重新定位、係統謀劃河南未來創新發展。

  (三)關(guan) 係到河南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和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

  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為(wei) 核心,持續增強經濟的內(nei) 生動力,推進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政策鏈的有機融合等。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加速演進,各省區市都在積極搶占未來高質量發展的製高點、新賽道。麵對標兵漸遠、追兵已近的競爭(zheng) 態勢,隻有把創新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走好創新“華山一條路”,才能從(cong) 根本上改變河南創新麵貌落後的基本麵,實現直道衝(chong) 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不斷鞏固提升河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

  (四)關(guan) 係到中原更加出彩的底氣和能否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在曆史上出過重彩。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li) 篇章的殷殷囑托。中原更加出彩的底氣不僅(jin) 來自創新成果的積累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的自信根基,也來自科教水平提升和各領域人才湧現提供的強大智力支撐。因而,創新、科教和人才是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動力之源。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之後,中國開啟了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征程。唯有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乘數效應”,才能使河南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先出彩、出重彩,在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創新驅動是引領、科教興(xing) 省是保障、人才強省是支撐

  創新驅動,是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創新生態,實現政、產(chan) 、學、研、用主體(ti) 貫通,壯大發展新動能,驅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從(cong) 本質上說,創新驅動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科技、產(chan) 業(ye) 、知識、文化、體(ti) 製機製等方麵的創新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其關(guan) 鍵點在於(yu) 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協同引領作用。

  科教興(xing) 省,是以建設科技、教育強省為(wei) 目標,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持續深化科技體(ti) 製和教育體(ti) 製改革,使科技和教育成為(wei) 建設河南現代化的有力支撐。科教興(xing) 省,既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又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全麵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構建高質量教育體(ti) 係。

  人才強省,是始終把人才視為(wei) 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在匯聚高端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同時,注重引育應用型、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加速構建以人才為(wei) 核心集聚創新要素的新格局,全麵營造引進、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解決(jue) 好人才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裏”。人才強省的核心要義(yi) ,歸根結底是一項依靠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助力河南實現新時代發展目標的全局性、長遠性、係統性的戰略安排。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把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戰略確定下來,充分說明三者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為(wei) 關(guan) 聯、互為(wei) 促進、互為(wei) 補充、互為(wei) 支撐的一個(ge) 有機整體(ti) 。

  首先,創新驅動是核心引領。創新驅動是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的全麵創新,人才是創新的關(guan) 鍵,而人才的培養(yang) 要靠教育。科技、教育、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支撐條件和關(guan) 鍵要求。因此,創新驅動是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目標的第一動力和核心,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是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目標的重要支撐。

  其次,科教興(xing) 省是基礎保障。創新驅動發展要靠科技,科技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和保障;科技的發展要靠人才,教育是進行科技創新和培育人才的基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原始創新的主戰場、人才培養(yang) 的主陣地。因此,科教興(xing) 省是實施創新驅動、人才強省的基礎和保障,創新驅動、人才強省則是實施科教興(xing) 省的補充和深化。

  最後,人才強省是關(guan) 鍵支撐。創新的關(guan) 鍵在人才。一流的人才成就一流的大學與(yu) 創新高地,一流的創新高地必將助推一流人才的培養(yang) 。因此,人才強省是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的關(guan) 鍵,人才強省的實施有利於(yu) 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的貫徹落實,而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會(hui) 進一步助推人才強省的實施。

  三、激發科教潛力、加強創新動能、優(you) 化人才結構

  一是實施環境不斷優(you) 化。曆屆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都提出和實施了符合當時實際需要的創新、科教、人才方麵的戰略謀劃,為(wei) 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二是實施基礎條件完備。河南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整,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強,應用場景豐(feng) 富,勞動力供給充裕,人才資源層次豐(feng) 富。

  三是創新成效日益顯現。科技投入持續增強,創新載體(ti) 平台穩步增加,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等一批“國字號”創新載體(ti) 先後落戶河南。

  四是創新機製基本形成。成立省級科技創新委員會(hui) ,對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進行頂層設計。大力推進科技投入機製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實施對創新主體(ti) 和科研人員“鬆綁+激勵”的20條政策。

  五是科教潛力有待激發。高端科研平台缺乏,河南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占全國總數的比重不足3%。河南省優(you) 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86%、低於(yu) 全國254個(ge) 百分點。

  六是創新動能有待加強。如創新主體(ti) 的創新意識有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有研發活動的僅(jin) 占247%,有專(zhuan) 利申請的僅(jin) 占149%。

  七是研發投入強度仍需進一步提高,2020年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40%,而河南R&D經費投入強度隻有164%。

  八是人才結構有待優(you) 化。隨著河南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在5G、智能終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人才短缺問題日益突出。

  四、抓好關(guan) 鍵環節  打造重點領域

  (一)整合重組重點實驗室體(ti) 係

  第一,優(you) 化完善省級實驗室體(ti) 係。重塑重構河南省實驗室平台,構建以嵩山、黃河、神農(nong) 種業(ye) 等為(wei) 代表的河南省實驗室體(ti) 係。

  第二,創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抓住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調整的曆史機遇,在優(you) 勢領域和重點學科方向新創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確保9家在豫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本輪優(you) 化重組中均能入列。

  第三,加快傳(chuan) 統實驗室資源整合和治理模式轉型。以技術需求為(wei) 導向,找準實驗室定位,理順實驗室隸屬關(guan) 係,提升實驗室使用效率,探索形成多元投入和市場化管理的實驗室運營機製。

  (二)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供給能力

  第一,推動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專(zhuan) 業(ye) 設置優(you) 化調整,確定一批重點高校重點學科並給予支持,力爭(zheng) 進入“雙一流”行列。加大對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支持力度。

  第二,推動高等教育的內(nei) 涵式發展。把人才引進、團隊培養(yang) 作為(wei) 重中之重,堅持引育並重、以用為(wei) 本,以一流課題、一流平台匯聚一流人才、一流團隊,多出一流成果。

  第三,推動科研院所製度體(ti) 係優(you) 化調整。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深化省農(nong) 科院等科研院所改革,重塑研發體(ti) 係、轉化體(ti) 係和服務體(ti) 係。

  (三)推進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創新全覆蓋

  第一,鼓勵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提升創新能力。通過推動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建設研發平台、引進研發團隊、鼓勵研發投入等方式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

  第二,加大企業(ye) 融通創新的力度。加快構建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機製,建立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ti) 等,實現主導產(chan) 業(ye) 、主要企業(ye) 研發機構全覆蓋。

  第三,全鏈條支持企業(ye) 創新活動。全麵支持企業(ye) 開展創新平台創建、技術創新項目實施、創新能力提升等技術創新活動。

  第四,構建創新全覆蓋體(ti) 係。推進大企業(ye) 加快創建工程技術中心、產(chan) 業(ye) 技術聯盟等高水平創新平台,開展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引導中小企業(ye) 通過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大企業(ye) 攜手合作或配套協作,積極組建小型研發機構,完成“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

  (四)增強創新平台和載體(ti) 支撐標準化

  第一,推廣智慧島等雙創載體(ti) 。在全省構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眾(zhong) 創空間,提供從(cong) 原始創新到產(chan) 業(ye) 化的全流程服務,探索能夠自我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模式。

  第二,加快建設鄭開科創走廊。以中原科技城為(wei) 龍頭,以白沙科學穀、中原數據湖、西湖數字灣為(wei) 主要節點,推進鄭州高新區、金水科教園區、龍子湖高校園區、開封職教園區聯動發展,建設百裏創新創業(ye) 長廊。

  第三,精準支持各類創新平台載體(ti) 。對條件成熟、績效突出的雙創示範基地、眾(zhong) 創空間等平台載體(ti) 給予精準扶持,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梯次培育機製,形成更多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jun) 。

  (五)深化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改革

  第一,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製”及PI製等新興(xing) 科研組織方式,落實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發揮好鄭洛新自創區試驗田作用,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ti) 化配置。

  第三,優(you) 化投融資機製。探索建立重大創新需求與(yu) 財政投入保障銜接機製,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基礎前沿研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ti) 係,撬動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增加。

  第四,創新科研範式。推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製度鏈深度耦合,創新科研範式,加快建立產(chan) 業(ye) 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創新聯盟、創新中心等,實現主導產(chan) 業(ye) 、主要企業(ye) 研發機構全覆蓋。

  (六)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第一,打造人才創新高地。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chan) 業(ye) 人才需求,製定緊缺人才清單,麵向全球靶向引進培養(yang) 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第二,加快技能河南建設。把提高人口質量作為(wei) 事關(guan) 全局和長遠的大事來抓,在優(you) 化人力資源結構、提升人才層次上下大功夫,造就一批中原學者、中原領軍(jun) 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人才匯聚新高地。

  第三,創設更具競爭(zheng) 力的人才政策。圍繞人才培養(yang) 、引進、評價(jia) 、待遇、使用、激勵等關(guan) 鍵環節,充分體(ti) 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價(jia) 值,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製,構建更具競爭(zheng) 力的一流政策體(ti) 係。

  (七)持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第一,構建順暢高效的創新成果轉化體(ti) 係。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方向,立足河南市場機製和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以政府為(wei) 引導,充分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聚力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第二,推動政產(chan) 學研用融會(hui) 貫通。圍繞創新平台、創新製度和創新文化建設,推動人才、金融、土地、數據等要素匯聚,建設一批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培育發展一批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

  第三,持續優(you) 化創新環境。深化科研放權賦能改革,營造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hui) 氛圍,提升“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產(chan) 業(ye) 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能級。

  五、對標國內(nei) 外標杆  全力抓好落實

  (一)借鑒先進經驗,構建交流機製

  第一,要對標全球、全國標杆,借鑒先進經驗做法,謀劃好人、財、物一攬子科技創新支持政策。

  第二,要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建立國際國內(nei) 多元戰略合作,融入全球全國科技創新網絡。

  第三,要建立與(yu) 發達地區的常態化幹部人才交流機製,提升各級幹部抓創新、謀創新的專(zhuan) 業(ye) 能力。

  (二)抓住主要矛盾,重點帶動全局

  第一,要抓住產(chan) 業(ye) 發展這個(ge) 牛鼻子,以前瞻30年的視野布局產(chan) 業(ye) ,改革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模式、搶占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陣地,注重生態產(chan) 業(ye) 培育。

  第二,要抓數字化轉型這個(ge) 關(guan) 鍵環節,發展關(guan) 鍵數字產(chan) 業(ye) ,全麵提升數字化水平。

  第三,要抓住人才這個(ge) 根本,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注重人口質量提升,建設河南人才大軍(jun) 。

  (三)強化先行先試,局部帶動整體(ti)

  第一,要形成鼓勵先行先試的輿論氛圍,鼓勵支持創新主體(ti) 在技術、政策、機製等任何領域細微的創新做法。

  第二,要建立鼓勵先行先試的工作機製,鼓勵支持創新主體(ti) 在政策法律允許範圍內(nei) 應試盡試。

  第三,要賦予各部門更大的自主權,出台更多支持先行先試的政策,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努力在關(guan) 鍵性技術、製度、平台等方麵有“代表作”,走在全國前列。

  (四)鼓勵多方參與(yu) ,增強社會(hui) 協同

  第一,要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機製,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多方參與(yu) 的積極性。

  第二,要充分發揮企業(ye) 主體(ti) 作用,當好創新排頭兵。

  第三,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在“卡脖子”技術等方麵全力攻堅,勇於(yu)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第四,要完善金融配套,形成創新鏈條,讓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第五,要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用好的體(ti) 製機製把人才引進來、留下來、用起來。

  (五)堅持結果導向,確保落地見效

  第一,要堅決(jue) 反對各種形式主義(yi) 和官僚主義(yi) ,使各級幹部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創新上。

  第二,要加快製定並完善以結果為(wei) 導向的戰略任務績效評價(jia) 考核體(ti) 係和具體(ti) 考核辦法,堅持“硬考核”“真督查”,把考核結果作為(wei) 幹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