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二十大將糧食安全置於(yu) 國家安全的高度,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對新時期保障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省、糧食大省,河南的糧食生產(chan) 在全國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糧食生產(chan) 是河南的一大優(you) 勢、一張王牌,這個(ge) 優(you) 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diu) 。多年來,河南始終堅持把糧食生產(chan) 擺在各項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續打好糧食生產(chan) 這張王牌,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5年穩定在1300億(yi) 斤以上、小麥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700億(yi) 斤以上,河南“國人糧倉(cang) ”“國人廚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斷提升,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順應高品質生活需求和高水平安全保障要求,必須突出問題導向,既立足糧食抓糧食,又跳出糧食抓糧食,強化從(cong) 產(chan) 量、產(chan) 能到產(chan) 業(ye) 的全要素、全主體(ti) 、全環節、全鏈條保障,全方位擦亮糧食生產(chan) “王牌”,厚植糧食優(you) 勢和核心競爭(zheng) 力,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上彰顯新擔當,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優(you) 質河南糧。
一、樹立大食物觀,全品類統籌食物供給體(ti) 係
河南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省,不僅(jin) 糧食產(chan) 量位居全國第二、小麥產(chan) 量占全國的1/4,而且油料產(chan) 量占全國的18.8%,其中,花生產(chan) 量占全國的1/3,均位居全國第一;水果產(chan) 量占全國的8.9%,位居全國第三;肉類、奶類、禽蛋等產(chan) 量均居全國前列。因此,要順應消費者飲食結構的變化和豐(feng) 富多樣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種需求,在大食物觀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寬,即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統籌直接的糧食、油料、蔬菜等有效供給,以及以飼料等形式體(ti) 現的間接的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如肉、蛋、奶等有效供給。
一是以大食物觀推進大農(nong) 業(ye) 發展,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發展林業(ye) 、漁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生物產(chan) 業(ye) 等,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二是穩定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持續穩定生豬生產(chan) ,大力發展肉牛奶牛,鞏固提升油料產(chan) 能,切實穩定蔬菜生產(chan) 。
三是大力發展優(you) 勢特色農(nong) 業(ye) ,積極建設十大優(you) 勢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大力發展奶業(ye) 、中醫藥業(ye) 、酒業(ye) ,推進食品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積極打造現代食品產(chan) 業(ye) 集群。
二、加強基礎建設,全要素鞏固提升糧食產(chan) 能
多年來,河南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仍然麵臨(lin) 資源剛性約束趨緊、科技裝備水平不高、防災減災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中低產(chan) 田麵積仍占1/3左右,部分高標準農(nong) 田還麵臨(lin) 改造提升的任務。因此,要按照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的要求,強化糧食安全基礎建設,全要素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在耕地上,要破解耕地保護、地力提升等問題,大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嚴(yan) 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在水利上,加大水資源保護、汙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設數字農(nong) 田、綠色農(nong) 田,提升智能化氣象服務能力、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在科技上,加強良種、農(nong) 機和食品加工裝備的研發和推廣,以主要糧油作物、畜禽、果蔬等為(wei) 重點,強化種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著力打造“中原農(nong) 穀”,加快建設種業(ye) 強省;在產(chan) 業(ye) 基礎上,優(you) 化區域布局,加強建設產(chan) 地烘幹、倉(cang) 儲(chu) 、冷鏈物流、檢驗檢測等配套設施和批發市場、產(chan) 銷對接等市場體(ti) 係和服務網絡。
三、突出義(yi) 利並舉(ju) ,全主體(ti) 激發穩糧保供合力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但糧食生產(chan) 弱質低效、“產(chan) 糧大縣、工業(ye) 小縣、財政窮縣”的格局仍未根本扭轉。近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本持續攀升,用工成本、農(nong) 資價(jia) 格等持續上行,糧食生產(chan) 成本高位上揚。據調查,2022年全省小麥畝(mu) 均成本同比增長9.3%,達到571.45元,同期小麥畝(mu) 均收益雖然同比大幅增長32.2%,但仍隻有858.25元,總體(ti) 依然偏低。因此,必須輔之以利、輔之以義(yi) ,推動糧食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踐行保麵積、保產(chan) 量的共同責任,充分調動和激發政府重農(nong) 抓糧、農(nong) 民務農(nong) 種糧、企業(ye) 投農(nong) 營糧的積極性,凝聚穩糧保供的合力。
一是推動政府重農(nong) 抓糧,落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探索完善糧食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耕地保護補償(chang) 、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和措施,推動黨(dang) 政同責真正見效,推動糧食產(chan) 銷全方位協作。
二是推動農(nong) 民務農(nong) 種糧,強化政策保本、保險兜底、經營增效,落實好各項惠農(nong) 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範圍,完善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
三是推動企業(ye) 投農(nong) 營糧,優(you) 化鄉(xiang) 村營商環境,鼓勵龍頭企業(ye) 等市場主體(ti) 開展生產(chan) 托管、訂單農(nong) 業(ye) 、加工物流、產(chan) 品營銷等涉農(nong) 、涉糧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完善農(nong) 戶利益聯結機製,促進小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
四、推進綠色發展,全過程增強糧食安全韌性
近年,全省化肥、農(nong) 藥施用量已實現負增長,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4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35,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1%,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2.6個(ge) 百分點,但農(nong) 業(ye) 資源約束環境壓力仍持續趨緊,一些地區在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耕地地力下降等方麵仍然麵臨(lin) 較大壓力。因此,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必須持續推進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的全過程綠色低碳轉型,統籌“降、減、擴”,全麵增強糧食安全韌性,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
一是突出“降”。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等節約型生產(chan) 模式和種養(yang) 結合等糧食循環經濟模式,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nong) 業(ye) 技術,持續推進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推進畜禽糞汙、秸稈、農(nong) 膜、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副產(chan) 物等資源化利用。
二是突出“減”。推進糧食減損節耗,在糧食收割、烘幹、儲(chu) 藏、運輸、加工等環節,加強工藝改進和農(nong) 機裝備升級,促進良機良田良法良種協同匹配,引導口糧適度加工,加強副產(chan) 品綜合利用。深入推進糧食節約行動,倡導愛糧節糧、健康消費,減少“餐桌上的浪費”。
三是突出“擴”。挖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減排固碳潛力,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加快沿黃地區、南水北調源頭和幹渠沿線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五、深化產(chan) 業(ye) 賦能,全鏈條拓展增值增效空間
近年,全省持續推動糧食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加快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但產(chan) 業(ye) 鏈條較短、配套服務業(ye) 發展較慢、綜合效益低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全省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僅(jin) 為(wei) 70%,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僅(jin) 占20%左右。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必須立足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聚焦提品質、拓市場、促融合、能富民,堅持綠色興(xing) 農(nong) 、質量興(xing) 農(nong) 、品牌強農(nong) ,以全產(chan) 業(ye) 鏈拓寬增值增效空間,以數字化轉型促進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增值增效、聯農(nong) 富農(nong) 。
一是強化業(ye) 態創新。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培育以糧食、食用油、飼料加工為(wei) 重點的糧食產(chan) 業(ye) 經濟。深化產(chan) 業(ye) 融合,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休閑農(nong) 業(ye) 、露營旅遊、文化體(ti) 驗、養(yang) 生養(yang) 老、創意農(nong) 業(ye) 、直播帶貨等新業(ye) 態,培育鄉(xiang) 村美麗(li) 經濟。大力發展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以智能農(nong) 機、智能大棚、滴灌設施、信息裝備等為(wei) 重點,培育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經濟。加快發展鄉(xiang) 村服務業(ye) ,以綜合農(nong) 事服務、農(nong) 村電商等為(wei) 重點,培育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經濟。
二是強化數字賦能。緊緊依靠創新、科技、人才,強化農(nong) 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三農(nong) ”基礎數據歸集,大力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加快建設數字鄉(xiang) 村,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應用。
三是強化平台打造。持續打造創新平台,加快推進國家農(nong) 機裝備創新中心、駐馬店國際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園、周口國家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等平台建設,充分發揮其先行先試和示範引領作用。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