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夏峰2024-01-25

  河南作為(wei) 經濟大省、農(nong) 業(ye) 大省,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走在全國前列,為(wei) 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撐,是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落地落實的必然要求和生動實踐。

  一、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新時代“三農(nong) ”工作的重大命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這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對發展集體(ti) 經濟的重視和集體(ti) 經濟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中的重要作用,與(yu) 之前的要求一脈相承。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有效實現”,黨(dang) 的十七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發展集體(ti) 經濟、增強集體(ti) 組織服務功能”,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再次強調“壯大集體(ti) 經濟實力”“發展壯大集體(ti) 經濟”,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重申“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保障農(nong) 民財產(chan) 權益,壯大集體(ti) 經濟”。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鞏固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的迫切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條規定,“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wei) 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ti) 製”,這是我國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大國小農(nong) 的基本國情決(jue) 定了我國需要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了第一輪土地承包、第二輪延包,激發了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發展生產(chan) 的積極性,有力促進了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現在第三輪延包即將到來,需要繼續鞏固這項基本製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改革開放從(cong) 農(nong) 村破題,大包幹是改革開放的先聲。當時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統分結合的家庭承包責任製,但實踐的結果是,‘分’的積極性充分體(ti) 現了,但‘統’怎麽(me) 適應市場經濟、規模經濟,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jue) 。”把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在“統”的方麵的功能作用發揮好,這是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需要完善的重要內(nei) 容。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有效抓手。多年來特別是脫貧攻堅以來,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已經在有效改善農(nong) 村基礎設施、提高村莊公共服務水平、擴大農(nong) 民收入來源、提高農(nong) 民收入的穩定性、增強村莊內(nei) 部凝聚力和基層組織號召力等諸多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在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組織方式、抗風險能力、規模盈利水平和鄉(xiang) 村治理等諸多方麵發生巨大變化。全省建立鄉(xiang) 村、組、鄉(xiang) 鎮級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49240個(ge) ,其中村級48994個(ge) ,占99.5%,實現全覆蓋,為(wei) 今後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帶領農(nong) 民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創造良好條件。繼續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使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煥發活力,為(wei) 農(nong) 民造福,既關(guan) 係到我國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又關(guan) 係到我國數億(yi) 農(nong) 民的生存和發展,代表農(nong) 村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加快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助推器”。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實現全體(ti) 農(nong) 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集體(ti) 成員利用集體(ti) 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yu) 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我國基本經濟製度在農(nong) 村的重要體(ti) 現,是公有製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集體(ti) 經濟不僅(jin) 是脫貧攻堅進程中貧困識別的一個(ge) 重要指標,也是農(nong) 村收入分配結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其邏輯起點和發展方向都在促進共同富裕上。2016年,黨(dang) 中央推出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曆時5年時間,於(yu) 2021年全國基本完成,有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集體(ti) 成員身份確認、集體(ti) 經營資產(chan) 股份合作製改革、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建立、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五項重點任務。河南省自2015年以來持續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權製度改革,於(yu) 2020年全省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所有行政村建立了集體(ti) 經濟組織。這是河南省農(nong) 村公有製的家底,是農(nong) 民的主要財產(chan) 來源,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破解麵臨(lin) 困難和問題的現實選擇。2019年2月1日筆者曾在《河南日報》上發表了《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的對策思考》一文,提出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存在六個(ge) 方麵的困難與(yu) 問題。經過3年來的發展,其中諸如重視不夠、責任不清、路子不對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jue) ,但發展中一些老問題仍然存在,還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較突出的有:一是實力不夠強。目前河南省通過脫貧攻堅政策扶持貧困村的集體(ti) 經濟有所發展,但不少脫貧村和區位資源優(you) 勢不明顯的原非貧困村的集體(ti) 經濟還處於(yu) 起步階段,規模普遍較小,抵禦風險能力差,難以適應市場競爭(zheng) 需要。二是步子不夠穩。一些地方發展模式單一,以傳(chuan) 統種養(yang) 業(ye) 為(wei) 主、加工業(ye) 規模偏小,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少、存在同質化競爭(zheng) 問題,還沒有形成特色鮮明、優(you) 勢明顯的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的可持續性較差。三是人才不夠用。現在農(nong) 村具備一定能力的勞動力大量外流,懂經營、有技術的人才少,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少,缺少致富帶頭人。雖經多年努力,村幹部隊伍整體(ti) 素質有了較大提升,但年齡普遍偏大,思想較保守,缺乏市場經驗,獲取資源渠道狹窄,表現在發展集體(ti) 經濟上往往是畏首畏尾、無能為(wei) 力。鄉(xiang) 村能人和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擔任村支書(shu) 的“雙強”基層支部少。四是收入結構不夠合理。河南省村級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的收入,存在政策性財產(chan) 性轉移性收入多、經營性收入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脫貧縣表現得尤為(wei) 明顯。

  二、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必須注意的三個(ge) 問題

  一是必須認識突出特點。第一,新型的集體(ti) 經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擺脫貧困》中指出:“‘分’是以家庭為(wei) 主要的生產(chan) 經營單位,充分發揮勞動者個(ge) 人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積極性,‘統’絕不是“歸大堆”而是以基層農(nong) 村組織為(wei) 依托,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一家一戶解決(jue) 不了的問題。”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新就新在不是傳(chuan) 統的“一大二公”的集體(ti) 經濟,而是集體(ti) 成員邊界清晰、集體(ti) 產(chan) 權關(guan) 係明確的股份合作經濟,是個(ge) 人積極性與(yu) 集體(ti) 優(you) 越性得到有效結合的集體(ti) 經濟,是更具活力和凝聚力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第二,有底線的集體(ti) 經濟。2016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安徽小崗村時針對土地流轉等土地改革問題重點強調了“四條底線”,即“不管怎麽(me) 改,都不能把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製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chan) 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nong) 民利益損害了”。第三,發揮農(nong) 民主體(ti) 作用的集體(ti) 經濟。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以土地為(wei) 基礎和核心,采取適應市場經濟的各種經營方式,以實現集體(ti) 或體(ti) 現特定成員的群體(ti) 利益為(wei) 目的。由於(yu) “塔西佗陷阱”社會(hui) 現象的存在,必須堅持讓群眾(zhong) 在發展集體(ti) 經濟中成為(wei) 現實受益者、擁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如果代替農(nong) 民選擇,違背群眾(zhong) 意願,讓群眾(zhong) 利益受損,則村級集體(ti) 經濟難以持續發展。

  二是必須把握內(nei) 在規律。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不是就事論事,長久穩妥之計是把功夫下在單純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之外。筆者曾在洛陽市欒川縣陶灣鎮協心村任第一書(shu) 記,駐村3年多的切身體(ti) 會(hui) 是:發展集體(ti) 經濟絕非一日之功,不可僅(jin) 憑一己之力、圖一時之效,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係統觀念,把一村之發展融入縣鄉(xiang) 發展大局,與(yu) 村發展階段相適應、與(yu) 培育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相結合、與(yu) 市場和企業(ye) 相對接,與(yu) 班子建設、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培育、項目謀劃、政策落實、鄉(xiang) 風文明等統籌起來,打好整體(ti) 仗、打出組合拳,凝聚合力、久久為(wei) 功,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精準務實。脫貧攻堅強調精準務實,發展集體(ti) 經濟也貴在精準、成在務實。由於(yu) 各地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應因地製宜、靈活多樣,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辦法。在實現形式上,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可以通過光伏發電、土地流轉、入股合作、出讓租賃、提供勞務等多種方式不斷發展壯大。在路徑模式上,對平原農(nong) 區和山區、灘區等各有側(ce) 重,具體(ti) 到一個(ge) 鄉(xiang) 一個(ge) 村,更要精心謀劃,不能簡單一個(ge) 模式套到底,須做到“一鄉(xiang) 一策”“一村一策”。比如,對基礎好、實力強、有管理能力的農(nong) 村,引導其走自主發展型集體(ti) 經濟道路;對有資源、無致富路徑的農(nong) 村,要重視培養(yang) 致富能人、培養(yang) 農(nong) 村企業(ye) 家,激勵鄉(xiang) 村“能人”發揮作用;對鄉(xiang) 村低小散的集體(ti) 經濟,可選擇區域集中、多村聯建、股權化、資本化運營等模式。

  三、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實踐探索和努力方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實現農(nong) 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ju) 措。要在搞好統一經營服務上、在盤活用好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上、在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上多想辦法。”河南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三個(ge) 方麵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湧現出一批典型,下一步要運用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促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推動河南鄉(xiang) 村振興(xing) 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通過搞好統一經營服務發展。比如,濮陽縣魯河鎮通過“土地驛站”模式集中土地,建立鎮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帶領發展,開展團購化肥和種子、糧食收獲和打捆作業(ye) 、耕地、飛防和秸稈回收等多環節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2022年鎮集體(ti) 收入315.8萬(wan) 元,探索出河南省平原農(nong) 區通過農(nong) 村集體(ti) 組織糧食生產(chan) 發展集體(ti) 經濟的模式。下一步要結合河南省糧食大省實際,積極探索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通過組織小農(nong) 戶種糧食發展集體(ti) 經濟的新模式新經驗。

  二是盤活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發展。比如,漯河市源匯區小於(yu) 村,整理長期閑置的老學校、大水坑和荒地,通過群眾(zhong) 集資建設廠房對外出租,生產(chan) 雙匯火腿腸的包裝紙袋,解決(jue) 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集體(ti) 經濟從(cong) 無到有,2022年收益17.74萬(wan) 元。欒川縣協心村將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與(yu) 主導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相結合、與(yu) 盤活閑置資產(chan) 相結合、與(yu) 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相結合,僅(jin) 2019年就增收39.15萬(wan) 元。其中:遊客中心門麵房租賃,收入2萬(wan) 元;省級集體(ti) 經濟試點建設四合院出租,收入8萬(wan) 元;土特產(chan) 品銷售長廊23間,收入5.75萬(wan) 元;村老小學出租,建精品民宿,收入4.5萬(wan) 元;光伏發電項目收入18.9萬(wan) 元。下一步要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優(you) 勢條件,充分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ti) 土地和房產(chan) 設施等集體(ti) 資產(chan) ,特別是脫貧攻堅以來形成的集體(ti) 資產(chan) ,全方位發展集體(ti) 經濟。

  三是多種形式股份合作發展。比如,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2015年起步,邊改革邊發展,利用集體(ti) 所有的資源要素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規劃建設滑雪場、水上樂(le) 園、漂流等項目,2020年收入136.87萬(wan) 元,2021年收入118.37萬(wan) 元,2022年收入68.7萬(wan) 元。下一步要發揮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政策優(you) 勢、組織優(you) 勢和資產(chan) 優(you) 勢,與(yu)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龍頭企業(ye) 和其他企業(ye) 合作發展,獲取更多集體(ti) 收益。

  (作者係河南省政府研究室決(jue) 策谘詢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