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麵部署,報告首先提出了全麵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標路徑和主要任務。
一是明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地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報告中提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矛盾中,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農(nong) 村發展不充分是矛盾的集中體(ti) 現,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必須補上這個(ge) 弱項、短板。
二是明確了補短板的途徑。報告指出,要“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很顯然,不優(you) 先就補不起這個(ge) 短板弱項,但這個(ge) 優(you) 先不是非此即彼,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城鄉(xiang) 融合、要素互通的方式實現的,是與(yu) 工業(ye) 化、城鎮化、市場化一體(ti) 推進的。
三是提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總目標和總要求。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報告繼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之後,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農(nong) 業(ye) 強國的圖景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麵振興(xing) 。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處理好新型工業(ye) 化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係。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邏輯起點是城鄉(xiang) 差距大,即城市發展水平高和鄉(xiang) 村發展水平低。很顯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具有外源性,需要城市及其承載的二三產(chan) 業(ye) 來帶動。對一個(ge) 區域來說,城市發展水平越高,經濟能量越大,城鄉(xiang) 融合的效果就越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步伐就越快。河南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特殊性是,工業(ye) 化、城鎮化發展水平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轉型發展壓力大,同時河南省還是一個(ge) 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這一背景下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與(yu) 發達地區不同,既不能直接取長補短,因為(wei) 河南省是一個(ge) 趕超型省份,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的任務也十分繁重;也不能先城後鄉(xiang) ,即等到工業(ye) 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來帶動鄉(xiang) 村發展。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的省份,我們(men) 必須找到一個(ge) 能夠兼容多重目標的框架,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與(yu) 工業(ye) 化城鎮化互促共進。
一、發揮大城市帶動作用,讓一部分鄉(xiang) 村率先實現振興(xing)
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因而不同類型地區鄉(xiang) 村發展基礎和外部條件也是不同的。在主體(ti) 功能區規劃中,河南省的縣市和所屬的鄉(xiang) 村按照主體(ti) 功能被分為(wei) 城市化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主體(ti) 功能縣和重點生態功能縣。其中城市化地區靠近大中城市,發展水平最高,屬於(yu) 重點發展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位於(yu) 廣大的農(nong) 村腹地,承擔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的主體(ti) 功能,屬於(yu) 限製發展區域。重點生態功能縣承擔生態產(chan) 品主體(ti) 功能。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在整體(ti) 工業(ye) 化城鎮化水平不高和對鄉(xiang) 村的帶動能力不強的條件下,應在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化地區的鄉(xiang) 村先行一步,利用城市的溢出效應和較好的發展基礎,率先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形成局部鄉(xiang) 村率先發展、率先振興(xing) 的格局;同時這個(ge) 城市帶動周邊鄉(xiang) 村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ge) 順應城市發展的規律,塑造城市群(帶)、深入推進城鎮化向更高階段邁進的過程,這樣就較好地將工業(ye) 化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標兼容起來。
從(cong) 河南省來看,落實一部分鄉(xiang) 村地區率先振興(xing) 戰略,要結合未來一個(ge) 時期城鎮化發展布局,率先在鄭州都市圈“1+8”區域範圍內(nei) ,以鄭州市等大城市周邊的鄉(xiang) 村地區為(wei) “重中之重”進行部署,爭(zheng) 取使這一地區率先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一是要與(yu) 主城區同步規劃、一體(ti) 發展。要打破城鄉(xiang) 界限,把主城區周邊的鄉(xiang) 村地區作為(wei) 新城區進行一體(ti) 規劃、高水平規劃,按照組團化、綠色化,同時兼顧田園化的布局要求,在基礎設施和軟件建設及其城市文化建設上進行全麵對接提升,打造城市綿延帶。
二是有效承接主城區擴散的城市功能和產(chan) 業(ye) 。城市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和帶動遵循空間距離衰減規律,隨著主城區聚集程度的提高和城鄉(xiang) 居民消費升級,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和產(chan) 業(ye) 需要布局到空間資源較大的周邊鄉(xiang) 村地區。因此,周邊地區要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對接這些新功能新產(chan) 業(ye) ,建設與(yu) 主城區配套的科研基地、文創基地、居住小鎮、文旅康養(yang) 小鎮、設計小鎮、交通物流樞紐和現代製造基地等。在這一過程中,鄉(xiang) 村作為(wei) 後發地區要避免簡單地承接,要發揮後發優(you) 勢,跳出跟進式發展的窠臼,打造城市新增長點,在擴大城市空間的同時高起點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
三是打造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高地。該類地區要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和率先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需要,在穩定發展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精品農(nong) 業(ye) 、高端農(nong) 業(ye) 和都市農(nong) 業(ye) ,在更高水平上滿足消費者需求。
二、發揮縣城帶動作用,致力於(yu) 破解半城鎮化問題
在河南省,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和難點是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這類地區涉及的縣域鄉(xiang) 村數量多、人口規模大,經濟發展水平低;遠離中心城市,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較為(wei) 薄弱;主要承擔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主體(ti) 功能,將長期保持鄉(xiang) 村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該類地區主要通過農(nong) 村勞動力進城打工的方式參與(yu) 和分享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即年輕子女進城務工,年老父母留村務農(nong) ,家庭成員處於(yu) 分離狀態。
目前,這種城鄉(xiang) 兩(liang) 棲的家計模式有所改變,縣城由於(yu) 離家近,房價(jia) 低、生活成本低,能夠得到雖不及城市但明顯好於(yu) 一般鄉(xiang) 村地區的教育、醫療資源等公共服務,因此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民工群體(ti) 的熱門落戶地。農(nong) 村青年在縣城購置婚房落戶也已成為(wei) 一個(ge) 普遍現象。城鄉(xiang) 差距大,主要表現為(wei) 人均收入差距大。
很顯然,增加農(nong) 民的收入,一是做大分子,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二是縮小分母,轉移農(nong) 村人口,擴大農(nong) 業(ye) 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造成的半城鎮化問題對鄉(xiang) 村發展的牽絆,主要表現在農(nong) 村人口轉而不移,不能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提供空間,這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個(ge) 難點。目前,經過長期積累與(yu) 發展,河南省縣城的框架已經普遍拉開,建成區麵積已經明顯擴大;現代交通、通信條件的改善,使得農(nong) 村人口具備了在縣城集中居住的可能;重要的是縣城的二三產(chan) 業(ye) 依托產(chan) 業(ye) 集聚區(開發區)也得到一定的發展與(yu) 集聚,具備了一定的就業(ye) 承載能力;縣城的市政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經過“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已經得到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河南省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要順應農(nong) 村人口流動的趨勢,利用城鎮化高級階段鄉(xiang) 村景觀、綠色生態資源、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升值的市場條件,發揮縣城“近鄉(xiang) 益鄉(xiang) ”的特點,用好用足各類政策性資金和支持政策,千方百計增加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產(chan) 品供給,吸引和承載本縣或周邊地區的農(nong) 村轉移人口到縣城安家落戶,緩解半城鎮化問題,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三、高起點培育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更新和升級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關(guan) 鍵。從(cong) 河南來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具有兩(liang) 大特征,即基礎性和落後性。其中基礎性是指鄉(xiang) 村是農(nong) 業(ye) 及其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的載體(ti) ,農(nong) 業(ye) 占比高,保障糧食安全任務重;落後性是指與(yu) 城市產(chan) 業(ye) 相比,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明顯較低。現階段,除了個(ge) 別地區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能夠介入國際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絕大多數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依然處於(yu) 特色產(chan) 業(ye) 塑造階段,依然處於(yu) 國際國內(nei) 大市場的邊緣地帶。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ye) 化後期階段,這意味著大規模工業(ye) 化建設的階段已經過去。廣大鄉(xiang) 村地區已經失去了按照大規模工業(ye) 化建設的路徑進行追趕的時間窗口,必須在繼續承擔好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主體(ti) 功能的同時,通過換道發展獲得成長性。
一是繼續轉移農(nong) 村人口。目前河南省城鎮化還遠沒有達到峰值,農(nong) 村人口還要順應城鎮化一般規律繼續向城市轉移,持續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騰挪空間創造條件。
二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食物供應。隨著城市人口規模增加,以糧食為(wei) 主的農(nong) 產(chan) 品由多數人保少數人,變成了少數人保多數人,再加上國內(nei) 外形勢複雜嚴(yan) 峻,糧食和食物安全保障的任務更加繁重,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要順應這一要求,著力保護耕地,大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穩定增加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同時要全麵對接城市新需求,圍繞城鄉(xiang) 居民新需求,釋放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和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擴展農(nong) 業(ye) 發展空間和層次。
三是換道發展。現階段,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最大的機遇在於(yu) ,隨著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區域之間梯度發展的順序被打亂(luan) 或壓縮,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傳(chuan) 統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在一定程度上也獲得了同等對接大城市先進要素、布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機會(hui) 。
因此,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要千方百計對接不同等級中心城市尤其是高級別中心城市的新理念、新要素,利用其發展空間大、生態綠色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高起點布局和發展文化創意、鄉(xiang) 村設計、數字經濟和生物經濟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並利用這些滲透性強的新產(chan) 業(ye) ,對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進行融合、改造和提升,催生一批傳(chuan) 統文化體(ti) 驗、鄉(xiang) 村休閑度假、特色民宿、養(yang) 生養(yang) 老等新業(ye) 態和新商業(ye) 模式,促進農(nong) 業(ye) 和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城市和鄉(xiang) 村融合,傳(chuan) 統和現代融合,在融合發展中實現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更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
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好製度環境
應利用市場和政府兩(liang) 隻手,創造條件動員並有效配置鄉(xiang) 村的綠色生態資源,打通鄉(xiang) 村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促進鄉(xiang) 村生態空間價(jia) 值的充分實現。對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和重點生態產(chan) 品功能區來說,目前至少有以下幾類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動員,需要政府發揮作用,為(wei) 市場化利用創造條件。
一是長期以來各級政府政策性投入在鄉(xiang) 村形成的設施性資產(chan) 。包括從(cong) 2005年已經開始實施的新農(nong) 村建設,2017年開始實施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2015—2020年的脫貧攻堅戰,以及各類糧食、生態支持政策等形成的各類公共資產(chan) 。二是集體(ti) 所有的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農(nong) 戶承包地、宅基地和其他經營性資產(chan) 。三是基於(yu) 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的空間生態資源。可以進一步開發成休閑旅遊、生態康養(yang) 、教育服務、金融服務、生態產(chan) 品、養(yang) 生養(yang) 老等生態經濟所需要的消費服務產(chan) 品和投資標的物,用於(yu) 滿足美好生活需求。
因此,要繼續深化農(nong) 村產(chan) 權製度改革,在土地確權頒證的基礎上,對生態空間資源進行明晰量化,並確權頒證,建立生態資源產(chan) 權數據庫,在保障當地農(nong) 民對鄉(xiang) 村土地、生態、文化等資源的占有權和收益權的前提下,構建相應的要素市場體(ti) 係,活化農(nong) 村沉睡資源資產(chan) ,發展鄉(xiang) 村經濟。
(作者係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原副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