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創新能力麵臨的問題及提升對策

  趙西三2024-01-26

  河南科技創新整體(ti) 實力不強,仍然是製約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尤其是與(yu) 先進區域相比,在研發規模、創新平台、高端要素、雙創活力等方麵存在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與(yu) 河南省產(chan) 業(ye) 結構、企業(ye) 結構、創新生態等相關(guan) 。麵對區域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新競爭(zheng) 格局,河南不僅(jin) 要站位中部地區,更要站位全國,圍繞“國家所需,河南所能,企業(ye) 所求,未來所向”,打造全國創新高地,探索適合區域實際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一、比較視域下河南創新發展麵臨(lin) 的問題

  一是研發投入與(yu) 經濟大省地位不匹配。2021年,河南省生產(chan) 總值58887億(yi) 元,位居全國第5位,而研發經費僅(jin) 千億(yi) 元,全省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不及華為(wei) (1317億(yi) 元)這一家企業(ye) ,也低於(yu) GDP排名靠後的四川、湖北;河南研發投入強度位居全國第18位,位居中部地區第5位(在中部六省中僅(jin) 高於(yu) 山西)。區域競爭(zheng) 正在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研發投入與(yu) 經濟大省的地位不匹配,難以支撐河南省在“標兵漸遠、追兵漸近”中提質進位。

  二是創新平台與(yu) 製造業(ye) 規模不匹配。多年來,河南省工業(ye) 規模穩居全國第5位,但是各類國家級創新平台隻有172家,與(yu) 先進省份存在較大差距,僅(jin) 相當於(yu) 安徽的81.9%。其中,體(ti) 現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僅(jin) 有16家,僅(jin) 占全國總量的3%,遠低於(yu) 北京(136家)、上海(44家)、江蘇(39家)、廣東(dong) (30家)、湖北(29家)、陝西(26家)。沒有高能級的創新平台,就難以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也很難產(chan) 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來支撐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

  三是創新要素與(yu) 本地企業(ye) 研發需求不匹配。如今越來越多的河南企業(ye) 日益重視科技創新,但是河南省整體(ti) 上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的能力不強,突出表現在科技創新人才短缺、高層次創新領軍(jun) 人才嚴(yan) 重不足等方麵,難以滿足企業(ye) 需求。目前河南省每萬(wan) 人就業(ye) 人員中R&D(研究與(yu) 試驗發展)人員29.2人,僅(jin) 相當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的47.2%;在豫全職“兩(liang) 院”院士僅(jin) 24名,占全國總數的1.4%,遠低於(yu) 江蘇(102名)、湖北(80名)、陝西(66名)、浙江(55名)、安徽(38名)、湖南(35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數量僅(jin) 占全國總數的0.03%。尤其是當前河南省對本地企業(ye) 急需的數字技術、創意設計、互聯網、新零售等新賽道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製約了企業(ye) 向新經濟、新賽道拓展升級。

  四是創新創業(ye) 活力與(yu) 產(chan) 業(ye) 升級態勢不匹配。當前,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我國產(chan) 業(ye) 升級進入加速階段,沿海地區甚至部分中西部省份創新創業(ye) 氛圍活躍,如杭州在新製造、湖南在新消費、四川在新經濟、陝西在硬科技等新賽道上活力迸發,而河南省則相對活力不足、亮點匱乏,近年圍繞內(nei) 需升級和國潮興(xing) 起,各細分行業(ye) 新品牌不斷湧現,但少有河南品牌身影,如2021年“618”三大平台新品牌百強榜單顯示,盡管上海、廣東(dong) 、浙江三地占比超過80%,但湖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也有不少新品牌,而河南沒有品牌進入榜單。目前,河南省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和備案眾(zhong) 創空間僅(jin) 有103家,不但遠低於(yu) 廣東(dong) (440家)、江蘇(437家)、山東(dong) (320家)、浙江(248家)等沿海發達省份,在中西部也低於(yu) 湖北(144家)、河北(144家)、陝西(121家)、四川(113家)。

  二、河南創新動能偏弱的深層原因剖析

  一是產(chan) 業(ye) 結構製約明顯。一般來說,區域創新能力主要體(ti) 現在高研發產(chan) 業(ye) 上,高技術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研發支出大、研發人員多、產(chan) 品附加值高,對整體(ti) 創新能力提升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而河南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比重大,一般產(chan) 品多,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高端裝備、互聯網等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規模較小、占比偏低。2021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中高技術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比分別僅(jin) 為(wei) 12%、24%,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耗能產(chan) 業(ye) 占比高達48.4%、38.3%。產(chan) 業(ye) 層次總體(ti) 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全省整體(ti) 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企業(ye) 結構層次不高。創新往往更多集中在頭部企業(ye) ,大型企業(ye) 、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等必須依靠創新才能始終占據行業(ye) 前沿,一般行業(ye) 前五名企業(ye) 研發投入相對較高,而河南省此類創新型企業(ye) 數量偏少,大多數企業(ye) 是腰部企業(ye) ,產(chan) 品策略多是跟隨性,相對研發投入不大。2020年全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ye) 6324家,占全國總數的2.3%,僅(jin) 為(wei) 湖北的60%、湖南的73%、安徽的74%,其中營收超百億(yi) 元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僅(jin) 10家。部分龍頭企業(ye) 在新賽道上的創新探索對整個(ge) 行業(ye) 轉型升級的帶動不夠,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培育明顯滯後,新舊動能轉換相對緩慢。

  三是創新要素鏈接不緊。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對接不緊密,高校、科研機構與(yu) 企業(ye) 在創新鏈上分工不明確,產(chan) 學研合作不夠。當前,河南省產(chan) 學研合作主要以合作開發、委托開發和技術轉讓等低層次合作為(wei) 主,具有短期性和形式化,缺乏專(zhuan) 業(ye) 的介於(yu) 產(chan) 業(ye) 與(yu) 科技之間的服務平台,導致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本地企業(ye) 與(yu) 全國高端研發資源的對接缺乏係統謀劃,開放式創新格局遠未形成。2020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僅(jin) 占全國總量的1.36%,僅(jin) 排在全國第16位、中部地區排第4位。

  四是創新生態體(ti) 係不優(you) 。在創新軟環境上差距明顯,不但難以吸引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而且導致長期以來本土高端人才外流嚴(yan) 重。與(yu) 武漢、長沙、成都、合肥等地相比,鄭州作為(wei) 國家中心城市,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製度鏈耦合中存在著諸多斷點、痛點,導致創新創業(ye) 效能不高,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強,影響創新資源向優(you) 勢地區集中集聚和優(you) 化配置。

  三、河南提升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是圍繞高研發產(chan) 業(ye) 布局創新鏈,形成高研發產(chan) 業(ye) 與(yu) 高層次創新平台協同發展格局。建設全國創新高地不是片麵地增加研發投入、建設高端創新平台,而是要提高創新要素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的匹配度,讓創新資源真正在產(chan) 業(ye) 上發揮帶動作用,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高研發投入類產(chan) 業(ye) 。在綜合考慮本地基礎條件及比較優(you) 勢、國家引導方向、未來發展潛力等因素的基礎上,謀劃一批適合本地區中長期發展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聚焦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節能環保等高研發產(chan) 業(ye) ,爭(zheng) 創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等,實現高研發產(chan) 業(ye) 與(yu) 高層次創新平台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吸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落地,加速布局科技產(chan) 業(ye) 新賽道,增創自主創新優(you) 勢。

  二是依托創新型企業(ye) 深化產(chan) 學研合作,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開放式創新格局。以打造創新聯合體(ti) 為(wei) 重點,加快“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支持龍頭企業(ye) 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ti) 協同,聯合組建一批“體(ti) 係化、任務型、開放式”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ti) ,依托龍頭企業(ye) 、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等創新領航型企業(ye) ,支持建立一批產(chan) 學研合作平台,推動聯合打造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突破一批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

  三是發揮鄭州綜合優(you) 勢,打造全球創新網絡樞紐城市。就當前而言,內(nei) 地省份隻有省會(hui) 城市才具有吸引集聚高端要素的實力。關(guan) 於(yu) 創新首位度,鄭州為(wei) 30%左右,深圳為(wei) 43%,杭州為(wei) 32%,武漢為(wei) 54%,長沙為(wei) 40%,成都為(wei) 52%,合肥為(wei) 39%,要提升城市定位和發展目標,支持鄭州融入全球、全國創新網絡,打造全球創新網絡樞紐城市。支持高端科研機構落地,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優(you) 勢區域,吸引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以及國內(nei) 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在鄭州設立區域性研發中心。支持鄭州在海外、省外設立孵化器,支持河南企業(ye) 集中布局研發中心,集聚當地高端要素,利用域外科創資源為(wei) 河南省創新發展服務。支持市縣龍頭企業(ye) 在鄭州設立研發中心,利用鄭州加強與(yu) 國內(nei) 外高端資源的聯係。

  四是培育“熱帶雨林”創新生態,建成高端人才創新創業(ye) 優(you) 選地。激發創新活力,圍繞人才引進、科研平台、金融服務、政策扶持等創新要素發力,培育創新創業(ye) 的“熱帶雨林”。推廣發達省市在技術移民、人才評價(jia) 機製方麵成功的改革經驗,全力引聚高端科創人才。對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構建多元化科技金融體(ti) 係,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給予初創企業(ye) 、原創產(chan) 品更多的應用場景,培植適宜高端人才創新創業(ye) 的土壤,讓更多人才“種子”紮根河南。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數字經濟與(yu) 工業(ye) 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