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時提出,希望河南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整體(ti) 素質及競爭(zheng) 力,著力打好“四張牌”,其中一張牌就是以構建自主創新體(ti) 係為(wei) 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目標的“十大戰略”之首。“十四五”時期是河南省從(cong) 動能再造到動能提升的戰略機遇期,產(chan) 業(ye) 發展進入全麵數字化的攻堅期、深度綠色化的攻關(guan) 期和產(chan) 業(ye) 智能化的奠基期,必須聚焦先導產(chan) 業(ye) ,加快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牽緊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這一“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為(wei) 現代化河南建設積蓄新動能。
一、提升研發投入強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近年,河南省研發投入經費雖然持續增加,但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落後於(yu) 全國水平。2020年河南R&D(譯為(wei)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是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wei) 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係統的創造性活動)經費901.30億(yi) 元,位列全國第9名;R&D經費投入強度為(wei) 1.64%,遠低於(yu) 同期的全國水平(2.4%),僅(jin) 排在全國第18名。與(yu) 我國經濟大省廣東(dong) 、江蘇、浙江、山東(dong) 相比,河南省不僅(jin) 在研發投入絕對量上差距甚遠,而且在研發投入強度上也落差甚大,與(yu) 經濟總量低於(yu) 河南省的湖北、四川相比,河南省無論是研發投入絕對量還是研發投入強度均有所不及。
中央在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中部地區“十四五”末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021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27864億(yi) 元,R&D經費與(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之比達到2.44%。2021年河南省專(zhuan) 利授權量中,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占比分別為(wei) 8.57%、80.03%、11.41%,創新質量整體(ti) 不高。麵對當前“標兵漸遠,追兵日近”的局麵,河南省在“十四五”期間必須與(yu) 經濟總量增長相匹配,持續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持續提升研發投入強度,係統優(you) 化研發投入結構,尤其需要大幅度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提升源頭技術供給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確保以核心技術的“多點突破”創新助推產(chan) 業(ye) 鏈全麵升級,進而實現河南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優(you) 化創新戰略布局,打造新型創新網絡
“十四五”期間河南省要堅持戰略前瞻,在城市內(nei) 部優(you) 化布局創意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zhu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集聚區,提升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台、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等科研平台的功能,打造完整的產(chan) 業(ye) 孵化鏈,全麵打通由創意到產(chan) 業(ye) 轉化的創新鏈條關(guan) 節。
推進“1+8”創新型鄭州都市圈建設,圍繞城市鏈培育產(chan) 業(ye) 鏈,依托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整合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和產(chan) 業(ye) 互聯網平台,圍繞創新鏈配置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數據鏈和服務鏈,深入推進線上線下融通創新,以科技創新政策矩陣為(wei) 引領,推動科技與(yu) 信息、金融、服務深度融合,培育集成電路、高端製造等千億(yi) 級創新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人工智能、健康醫藥、前沿材料等億(yi) 萬(wan) 級先導產(chan) 業(ye) “航母群”,推動河南省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躍升。
“十四五”期間河南省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內(nei) 國外“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鼓勵河南企業(ye) 到國外的東(dong) 京、都柏林、巴黎、倫(lun) 敦以及國內(nei) 的深圳、廣州、武漢、長沙、西安、成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創新人才集中的城市建立研發中心或創新孵化中心,突破地域限製,推動省外國外的創新飛地與(yu) 河南省內(nei) 的中試基地、實體(ti) 產(chan) 業(ye) 基地無縫對接,提升河南省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能級。在開放發展中,既要吸附國內(nei) 外各類創新資源,積極引進國內(nei) 外先進科研儀(yi) 器設備,構建推動國內(nei) 外創新要素以“雙循環”形式為(wei) 河南經濟服務,同時也要積極構建“研發在外、生產(chan) 在豫”的新型跨境協同創新網絡,推動補短板和鍛長板互促共進,實現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直道衝(chong) 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彎道超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換道領跑。
三、培育與(yu) 引進並重,建設高質量科研隊伍
采用矩陣式人才培養(yang) 模式。適應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時代發展潮流,人才培養(yang) 也要與(yu) 時俱進實現多維度融合。以“互聯網+”為(wei) 紐帶,實現河南省創新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的課程平台、實驗平台、研發平台多方聯動,促進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打破傳(chuan) 統的學科知識邊界和專(zhuan) 業(ye) 設置中的隱性藩籬。對於(yu) 省內(nei) “雙一流”建設的大學,從(cong) 本科開始就實行企業(ye) 導師和學校導師的雙導師模式,提升人才培養(yang) 的“標配”水準,讓創新人才由本科開始就參與(yu) 到項目研發中去,使得理論知識與(yu) 實際研發工作緊密結合,培育研發思維、學術道德、批判性思維等基本科研素養(yang) ,既發揮企業(ye) 老專(zhuan) 家的“傳(chuan) 幫帶”作用,又避免出現近親(qin) 繁殖、人身依附的弊端;同時在學業(ye) 導師的指導和引領下,培養(yang) 出適應新經濟、新業(ye) 態的複合型創新創業(ye) 人才,為(wei) 河南省經濟發展動能轉換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新精英。
針對河南省當前國際一流大學匱乏的現狀,在“十四五”期間,可以考慮在河南省免費提供土地,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好基礎設施,配備好一流的研發儀(yi) 器和設備,以此為(wei) 條件,引進國內(nei) 雙一流大學在河南省設立研究院,引進國外優(you) 質大學在河南省建設研發機構,鼓勵和支持國內(nei) 外優(you) 質高校或科研機構與(yu) 河南省高等院校合作辦學或者合建研發中心,爭(zheng) 取“十四五”期間建成一批前沿科技研究基地和培育出一批前沿學科專(zhuan) 業(ye) ,為(wei) 創新人才高質量成長夯實平台基礎,打造出中部地區創新人才培育新高地。
“十四五”期間,河南省在產(chan) 業(ye) 鏈深度調整和融合發展的基礎上,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共享省外科學家智慧,構建跨境創新網絡,拓寬省外、國際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引進的綠色通道。全麵落實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guan) 於(yu)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整合省內(nei) 各市人才引進計劃,避免內(nei) 耗。此外,要建立政府、企業(ye) 、學校、社會(hui) 融合的科技人才流動“旋轉門”機製,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隊伍。
四、改革技術評價(jia) 體(ti) 係,全麵激發創新活力
健全創新評價(jia) 製度。目前創新評價(jia) 製度具有很強的SCI論文取向傾(qing) 向,並成為(wei) 研發人員考核的主要指標,許多創新人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迎合國外期刊選題方向、容易出成果、所謂研究熱點、形式主義(yi) 的論文上,而真正對河南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急需的研究領域卻少有人涉足或者淺嚐輒止。因此,需要完善創新評價(jia) 製度,淡化急功近利的價(jia) 值取向,聚焦培育學術精神,強調創新成果“質的飛躍”而不是論文“量的膨脹”,讓創新評價(jia) 回歸技術本位,並成為(wei) 創新人才成長的加速器,全麵激發創新活力。
堅持不看“帽子”看實績的創新考核總基調,以創新質量、產(chan) 業(ye) 貢獻、社會(hui) 效益為(wei) 導向,讓市場成為(wei) 評價(jia) 科研成果的“試金石”,建立起相對公平合理的價(jia) 值評價(jia) 體(ti) 係,使得創新人才的收入與(yu) 其勞動付出動態匹配,完善基於(yu) 創新貢獻的收入分配機製。可以試水“創新成果利息製”,像銀行定期存款可以收獲利息一樣,創新人才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nei) 每年從(cong) 創新成果的市場銷售收入中獲得一定收入比例,實現“技術資本化、資本人格化”,既充分體(ti) 現創新勞動的市場價(jia) 值,又鼓勵創新人才麵向市場進行技術創新,並從(cong) 創新成果轉化中獲得相對滿意的待遇。
五、優(you) 化人文環境,提升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營造公共服務優(you) 質、宜居宜業(ye) 的人文環境,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讓城市成為(wei) 各類人才發展創業(ye) 的沃土,占據“引才入豫”戰略製高點,爭(zheng) 取贏得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的比較優(you) 勢。
優(you) 化社會(hui) 生活環境。不斷優(you) 化城市內(nei) 部的醫院、中小學學校、體(ti) 育館、博物館、圖書(shu) 館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為(wei) 人民提供優(you) 質的醫療、教育和健康等公共服務。提升城市互聯網網速,完善城市交通網絡,提高人們(men) 的信息和交通的便利程度。適度推進影劇院、咖啡廳、特色購物中心、音樂(le) 廳、主題餐廳、專(zhuan) 業(ye) 展館等文化休閑消費場所建設,讓人們(men) 在工作之餘(yu) ,能夠放鬆身心、消除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建設公園城市,改善生態宜居指數,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適性。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統計與(yu) 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