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作出了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全麵實施“十大戰略”重大決(jue) 策部署,將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旨在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著力彌補創新領域短板,持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凝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目前河南省創新生態體(ti) 係與(yu) 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綜合創新競爭(zheng) 力不強,科技創新對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支撐遠遠不夠,國字號的創新平台和創新型龍頭企業(ye) 數量少、帶動能力偏弱,創新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創新領軍(jun) 人才嚴(yan) 重不足,創新資源分散且創新氛圍不夠,全省區域R&D活動效率日趨分化等突出問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處於(yu) 實現重大突破的曆史關(guan) 口,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單純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技術競爭(zheng) 已逐漸演變為(wei) 區域創新鏈及創新生態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國內(nei) 外創新高地發展規律表明,其形成不是一個(ge) 或幾個(ge) 孤立的個(ge) 體(ti) 或單元,而是一個(ge) 集“多元、共生、協同、包容、進化、開放”於(yu) 一體(ti) 的“雨林型”生態係統。對標國際國內(nei) 先進地區,河南省加快國家創新高地建設,必須遵循創新發展規律,依托自創區、開發區、大學科技園或平台,推動創新要素和資源在一定區域內(nei) 高密度集聚,加快構建“雨林型”創新生態體(ti) 係,形成“雨林型”創新生態係統。
一、聚集“種子”,構建各類企業(ye) 協同發展的多元創新主體(ti)
依托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鄭開科創走廊、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等載體(ti) ,完善“創客—雛鷹企業(ye) —省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領軍(jun) 型企業(ye) ”階梯培育體(ti) 係,集聚和培育高成長性“種子”企業(ye) 群落。
一是打造創新型龍頭企業(ye) “樹幹”。龍頭企業(ye) 是創新發展的基石。圍繞河南省高端裝備、新材料、汽車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等具有一定優(you) 勢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支持龍頭企業(ye) 整合創新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一批國際知名、擁有原創性核心技術龍頭企業(ye) ,形成若幹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地標企業(ye) 。
二是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ye) “叢(cong) 林”。中小企業(ye) 是保持促進創新鏈動態平衡的關(guan) 鍵。國際經驗表明,一個(ge) “雨林型”創新生態係統一直保持著80%左右的中小企業(ye) 。圍繞龍頭企業(ye) 所在行業(ye) ,選擇一批專(zhuan) 業(ye) 化、精品化、特色化、創新型、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突出的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列入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庫或“瞪羚企業(ye) ”目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幫助其快速成長為(wei) 科技公司。
三是培育創新型初創型企業(ye) “苗木”。依托中原科技城、雙創空間、科技企業(ye) 孵化器等載體(ti) ,采取“天使投資”“創新創業(ye) 大賽”“辦公場所補貼”“寬容失敗”等政策組合拳,為(wei) 創新幼苗企業(ye) 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二、共生發展,形成科技緊密融合產(chan) 業(ye) 的協同創新集聚區
共生是創新生態係統存在的根基和生命力的重要體(ti) 現,創新平台是集聚創新主體(ti) 、提升創新濃度、促進知識與(yu) 價(jia) 值流動的關(guan) 鍵,要加快創新平台在一定空間的高度集聚。
一是建設重大創新平台。發揮河南省現代農(nong) 業(ye) 、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優(you) 勢,以超常規舉(ju) 措爭(zheng) 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等高端創新平台在河南省落地。加快黃河、神農(nong) 、嵩山等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國家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國家農(nong) 機裝備創新中心、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設,盡快在生物育種、高端裝備、大數據等領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促進就地產(chan) 業(ye) 化。
二是發揮“雙一流”大學引領作用。支持鄭大、河大等做大做強大學科技園,沿“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孵化鏈條,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建設,推動創新主體(ti) 之間深度合作,進一步打通從(cong)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市場應用的創新鏈條,形成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ti) 係,切實讓大學的創新資源“活起來”“動起來”。
三是積極引入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對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全國創新領先區域,重點圍繞芯片製造、北鬥應用、生物醫藥、傳(chuan) 感器、生物育種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積極引進一批大院大所和一流大學,采用多元投入和市場化運作模式,在河南設立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製造業(ye) 創新中心。
四是形成融合交流型創新社區。在高校、創新園區等周邊地區,集中布局多元化大學群落、有機組合研發大廈、開放式社交場所、一站式服務平台等設施,建設集工作、學習(xi) 、生活、休閑於(yu) 一體(ti) 的創新社區,破解創新“孤島”效應,促進知識跨界交流,促進技術創新的產(chan) 生。比如,深圳市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ye) 綜合體(ti) ——深圳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在這樣的綜合體(ti) 裏,樓上是研究院,樓下是企業(ye) ,縮短了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品這個(ge) 轉化研究的周期;企業(ye) 跟研究院共用儀(yi) 器設備,同時研究院可以為(wei) 企業(ye) 提供智力支撐。創新中心首批入駐20多家遴選的創新型企業(ye) ,所選企業(ye) 聚焦生物醫藥、生物材料和工程生物自動化設備等國際前沿和“卡脖子”技術,已成為(wei) 全國合成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策源地。
三、激發活力,引進培育掌握先進科技的創新型人才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推進創新歸根到底要靠人才。社會(hui) 知識分散在每個(ge) 人身上,隻有發揮每一個(ge) 個(ge) 體(ti) 的積極性,激發他們(men) 的創造性,經濟才會(hui) 有活力。
一是打造一流人才政策體(ti) 係。當前人才爭(zheng) 奪已經從(cong) 過去的“拚待遇”轉向了“拚生態”,吸引人才需要同時打造“微環境”與(yu) “大環境”。進一步完善河南省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人才需求目錄,鼓勵各地采取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引進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一方麵讓人才“留得住”,解決(jue) 好其居住出行和隨遷家屬醫療、就業(ye) 、入學等問題;另一方麵注重“用得好”,創新人才評價(jia) 機製,落實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舉(ju) 措,為(wei) 人才創造成長空間,打造全國人才生態最優(you) 省份。支持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原科技城等建設“人才特區”,形成一批“人才夢之隊”。
二是大力弘揚企業(ye) 家精神。企業(ye) 家精神是形成良好創新生態的靈魂。激勵各類創新型企業(ye) 、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不斷湧現更加多元的新型創業(ye) 者、改變世界的創業(ye) 者以及連續創業(ye) 者,培育一批有抱負、有情懷、敢打拚的企業(ye) 家人才隊伍,為(wei) 河南省創新創業(ye) 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動能。
三是形成包容、自由、開放的創新文化氛圍。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有利於(yu) 激發人的創造性,是促進創新產(chan) 生的“土壤”,也是創新生態係統形成的重要環境。支持創新平台、創新社區與(yu) 大學、科研院所之間形成“人才—科技成果—財富”的良性循環產(chan) 出機製,建立友善交互、契約信用、包容信任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讓創業(ye) 者敢於(yu) 打破壇壇罐罐,通過創新顛覆現有體(ti) 係,搶占行業(ye) 發展先機,贏得未來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製高點。
四、促進成長,增強科技金融多元供給的全過程支持體(ti) 係
成長是創新生態係統可持續發展和健康活力的源泉,主要表現為(wei) 創新型企業(ye) 新興(xing) 成員的增加和產(chan) 業(ye) 的更新迭代。
一是打造全過程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好“天使基金”、創新創業(ye) 基金的作用,根據科技型企業(ye) 成長全生命周期,通過“創、投、貸、融”等手段,推出科技信用貸、科技創業(ye) 貸、助保貸、科技擔保貸等多種科技金融產(chan) 品,針對科技型企業(ye) “初創—成長—壯大”過程中的瓶頸問題,提供精準靶向金融扶持。依托自創區、高新區、產(chan) 業(ye) 集聚區等載體(ti) 平台,通過增加廠房、樓宇麵積、先租後買(mai) 、明股實債(zhai) 等金融支持,減輕新創產(chan) 業(ye) 和入園企業(ye) 的資金壓力。
二是推動新興(xing) 領域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育種、生物醫藥、氫能等領域,集中支持事關(guan) 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解決(jue) 一批“卡脖子”的基礎產(chan) 品和基礎技術,提高創新鏈整體(ti) 效能。
三是促進創新型企業(ye) 新產(chan) 品更新與(yu) 迭代。緊抓數字經濟大發展機遇,大力推廣“研究院+孵化器+產(ch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基金”模式,引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與(yu) 製造業(ye) 企業(ye) ,協同建立互聯網創新基地,發展基於(yu) 互聯網的眾(zhong) 包、眾(zhong) 創等新產(chan) 品開發,促進龍頭企業(ye) 緊跟市場需求不斷迭代升級。
五、涵養(yang) 沃土,完善開放包容適宜創新的製度環境
政府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地區創新生態的決(jue) 定性因素,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係統的內(nei) 部生態,營造有利於(yu) 創新的營商環境。
一是更好地發揮政府服務作用。在創新生態係統中,僅(jin) 僅(jin) 有優(you) 良的“種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陽光雨露和精心嗬護,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當好企業(ye) 服務的“店小二”,在創新型企業(ye) 或人才入駐、辦證、審批、驗收、貸款、技術轉化、成果收益、信用激勵等方麵,提供“一站式”精準高效服務,營造更加適宜的“氣候”,集聚更多更優(you) 的“種子”,讓創新的激情競相迸發。
二是優(you) 化創新政策和容錯機製。完善稅收、後補貼、獎勵、采購等政策措施,確保各項政策可操作、能落地,使創新主體(ti) 與(yu) 風險投資相互依存、相互激勵、協同共生。打破條塊分割和部門利益障礙,建立創新激勵機製和容錯糾錯機製,構建具有“良性循環、自我造血”功能的製度體(ti) 係。
三是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專(zhuan) 利優(you) 先權”競爭(zheng) 已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是保障創新收益公正分配的內(nei) 在要求。針對河南省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方麵的短板,健全完善相關(guan) 製度,加強執法和信用聯合懲戒,依法保護企業(ye) 和創新創業(ye) 人才的合法權益,把知識產(chan) 權保護網織好織牢。
(作者係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