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設計”推動國家創新高地建設

  屈淩波2024-01-26

  創新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而設計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設計是創新的起點、價(jia) 值的源頭。在世界範圍內(nei) ,許多發達國家都將設計作為(wei) 重要的戰略抓手。設計已從(cong) 企業(ye) 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武器轉變為(wei) 發達國家“設計立國”的戰略決(jue) 策。河南省在“十四五”時期作出打造“設計河南”的重要部署,其中“科技創新設計”是關(guan) 鍵的一環。在河南由經濟大省邁向經濟強省的關(guan) 鍵時期,“科技創新設計”作為(wei) 一項戰略性、引領性的工程,能為(wei) 創建國家創新高地、推動河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一、“科技創新設計”的內(nei) 涵

  科技創新設計是以設計為(wei) 引領對科技創新開展戰略性、係統性、前瞻性研究謀劃,通過對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目標路徑、體(ti) 係布局、政策舉(ju) 措等進行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各要素、各環節、各方麵緊密融合、優(you) 勢互補、高效協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效率成果轉移轉化,高質量創新驅動發展的行為(wei) 。整體(ti) 而言,科技創新設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頂層謀劃。統籌科技創新各環節和各要素,高層次進行科技創新的謀篇布局和路徑設計。二是係統布局。堅持係統觀念、全局思維,有機協調各創新主體(ti) ,提升科技創新效能。三是前瞻戰略。運用戰略思維,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洞察國內(nei) 外前沿技術和產(chan) 業(ye) 變革,前瞻未來產(chan) 業(ye) ,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河南科技創新存在的十大問題

  近年,科技創新對河南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作用日漸凸顯,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河南省科技創新整體(ti) 實力不強、引領帶動能力不足的基本麵尚未根本改變,主要存在如下十個(ge) 方麵的問題:

  一是高端創新平台匱乏。對接國家戰略的高能級創新平台緊缺,大科學平台和大科學裝置仍然空白,承擔大項目、構建大團隊、解決(jue) 大問題、產(chan) 出大成果的創新集成效應尚未形成,缺乏打通生態鏈的科研公共平台支撐,小試中試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不足,現有的公共平台未能共聯共享,資源配置效率低。

  二是研發機構先導性功能不足。新型研發機構的市場化運行機製亟待探索,其在創新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較弱,重建重振科學院與(yu) 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發展過程中,由於(yu) 隸屬關(guan) 係不同、體(ti) 製機製不同,需決(jue) 策協調的事項較多。

  三是原始創新能力薄弱。科研院所定位不清、機製不活,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校深化改革推進緩慢,體(ti) 製機製改革呈“點”狀突破,尚無高校在絕大多數“突出問題”上均表現良好,整體(ti) 上缺乏“領頭羊”,多存在科研管理行政化、科研評價(jia) 單一化、科研團隊層次不高等問題。

  四是企業(ye) 創新實力不強。企業(ye) 創新能力弱,頭雁企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少,企業(ye) 創新活動少。企業(ye) 自身創新有動力但缺實力,企業(ye) 利用國際國內(nei) 創新資源的能力不強,缺乏高水平鏈接平台,對整合要素資源有需求但缺手段,企業(ye) 留不住高層次人才,融資渠道和手段不能滿足企業(ye) 創新的多元化資金需求。

  五是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培育不充分。缺乏具有地標性的創新型產(chan) 業(ye) 和大項目,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集聚效應不明顯。以鄭州為(wei) 引領的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尚未形成,缺乏地標性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創新型大項目招引和孵化困難,缺乏引領性的新興(xing) 頭部企業(ye) 。鄭州智慧島正處於(yu) 籌建期,亟須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行機製。

  六是高端創新人才團隊匱乏。目前河南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但省內(nei) 各市的人才政策,和一線城市、發達地區相比,不具有誘惑力,也沒有他們(men) 靈活;和中西部部分省份相比,也不具備比較優(you) 勢。缺乏精準便捷的人才服務平台。缺乏量身定做的市場化引才機製。

  七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不高。缺乏專(zhuan) 門的市場化成果轉化機構,信息不共享、對接平台少。作為(wei) 貫通整個(ge) 渠道的血液,天使、風投、創投不發達,資金不能有效滿足創新發展各階段需求。

  八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財政、金融與(yu) 科技創新結合不夠,天使、風投、創投不活躍。財政科研投入統籌使用、重點支持不夠,尚未建立適應創新規律要求、寬鬆自主的科研經費使用機製,財政資金統籌不夠。財政資金撬動杠杆不夠,天使、創投、風投等資金短缺。科技信貸獲取困難,科技金融不發達。

  九是全社會(hui) 推動科技創新的合力有待強化。推動科技創新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思想認識上存在對科技規律認知和創新生態思維的擔憂,政府工作推進中思想不夠解放,科研主體(ti) 地位尚未確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創新氛圍還未完全形成。

  十是政策和製度保障有待完善。“激勵+放權”的政策尚未落實到位,還存在不係統、碎片化等問題。適應科研規律、與(yu) 戰略要求相匹配的政策體(ti) 係尚待完善。缺少全鏈條全過程創新,缺乏係統協同的製度設計,缺乏配套措施和實施指引。政策執行缺乏科學精準和主動服務。

  三、國內(nei) 外科技創新的先進經驗

  (一)國外科技創新經驗

  1.德國經驗:第一,科技創新戰略長期銜接,持續更新升級。2006年製定《德國高科技戰略》,2010年製定《德國高科技戰略2020:思想、創新、增長》,2014年更新《新高科技戰略——為(wei) 德國而創新》,保持科技創新戰略的長期銜接。第二,“官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政府主導。德國政府主導國家創新體(ti) 係,持續推出高科技戰略和計劃,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指明方向,促進各類創新主體(ti) 在成長過程中明確定位和主攻方向。第三,注重尖端技術和基礎科學的研究。德國政府每年資助大學和研究組織近300億(yi) 歐元進行尖端技術和基礎科學的研究,建立特殊的資助計劃,以確保大學和科研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搭建各類基礎性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政府出資搭建基礎性研究平台、各類公共服務平台等。第五,注重建立科技創新全流程的金融支持係統。從(cong) 商業(ye) 創意階段開始,就有政府支持的天使投資和政府的研發資助,高科技企業(ye) 初創時有風險投資、銀行長期低息貸款支持,到企業(ye) 進入成熟期有股權和債(zhai) 券融資等。第六,激發中小企業(ye) 參與(yu) 產(chan) 學研合作創新的積極性。德國政府先後啟動“中小企業(ye) 創新核心計劃”“企業(ye) 技術創新風險分擔計劃”“中小企業(ye) 研究合作促進計劃”“歐洲重建基金”“創新代金券”等。

  2.美國矽穀經驗:第一,產(chan) 業(ye) 促進就業(ye) ,就業(ye) 吸引人才。矽穀具有發達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通過市場促進國內(nei) 外人才疊加流動,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並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服務。第二,風險投資引領,識別潛力方向。矽穀形成了全球領先的風投生態,通過資本要素投入引導科創資源集聚前沿領域。第三,創新國防科技投融資機製。引入國防資金扶持前沿技術的早期項目。第四,建立競爭(zheng) 開放的科研體(ti) 係。以斯坦福大學及其產(chan) 業(ye) 園為(wei) 核心,形成了大學與(yu) 企業(ye) 緊密結合的產(chan) 學研體(ti) 係與(yu) 產(chan) 業(ye) 鏈條。第五,形成開放、包容、創新、平等的矽穀文化。激發創業(ye) 者大膽嚐試、勇於(yu) 探索的創新熱情。

  (二)國內(nei) 科技創新經驗

  1.上海經驗:聚集高端創新團隊。麵向全球引進人才,將服務意識融入科技管理和人才引進各個(ge) 環節,激活優(you) 質高校資源,激發國家級科研團隊創新活力。創新大科學裝置運營機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爭(zheng) 取國家資金和產(chan) 業(ye) 資本共同建設國家風洞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適度市場化運營,盤活科創資源。政策務實重點突出,結合國家戰略,製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科技政策,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深度融合,根據自身實際明確主攻方向,並配套相應政策。

  2.合肥經驗:重金引進高端創新資源。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10%,通過“交鑰匙工程”引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科創+產(chan) 業(ye) +資本”同向發力,通過“財政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產(chan) 業(ye) 運作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已投資京東(dong) 方、蔚來汽車、芯碁微電子等項目,帶動形成了千億(yi) 級的產(chan) 業(ye) 鏈。以科技創新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抓住產(chan) 業(ye) 更替轉移、迭代升級機遇,打造“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

  3.廣東(dong) 經驗:構建一流科技創新載體(ti) 。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共築創新核心引擎,構建創新共同體(ti) 。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ti) 係,發揮省級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引導作用,組建省企聯合基金,通過稅收優(you) 惠和財政補貼帶動企業(ye) 、行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機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科技金融深度結合,引導發展創業(ye) 投資,健全科技信貸機製,強化地方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撐。

  四、河南科技創新六大體(ti) 係設計

  一是高水平高能級的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體(ti) 係。深度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圍繞河南省重大戰略需求,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技術創新中心、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製造業(ye) 創新中心、中試基地、產(chan) 業(ye) 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台,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培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大力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做優(you) 做強省農(nong) 科院,加快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增強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構建以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為(wei) 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河南梯隊。

  二是高效協同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體(ti) 係。創新關(guan) 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guan) 機製,圍繞河南省戰略發展重大需求,構建省市聯動、多部門協同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格局,打造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試驗田”。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按照“聚焦重大、自上而下、重點突破、引領發展”的原則,整合優(you) 勢資源,聚焦重點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guan) ,部署重點領域協同研發任務,力爭(zheng) 取得一批重大協同攻關(guan) 標誌性成果。

  三是原創導向的科學研究體(ti) 係。堅持把原始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麵向基礎前沿,遵循科學規律,切實解決(jue) 河南省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較為(wei) 薄弱等突出問題,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突破。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在數學、物理、生命科學、農(nong) 業(ye) 、健康科學、資源與(yu) 生態環境、能源、信息、材料、製造、工程等重點方向強化科學研究,著力解決(jue) 前沿戰略領域及產(chan) 業(ye) 發展中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科學問題。

  四是企業(ye) 主導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體(ti) 係。強化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快創新要素資源向企業(ye) 集聚,構建科技型企業(ye) 梯次培育鏈,促進大中小型企業(ye) 融通創新。完善以企業(ye) 需求為(wei) 導向、重大應用場景為(wei) 驅動的科技創新項目形成機製,提升企業(ye) 等技術需求方在項目凝練和設計中的參與(yu) 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提速行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暢通要素流動渠道,提升技術市場要素配置能力,使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技術創新決(jue) 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ti)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建設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支持企業(ye) 、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建設創新中心和創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五是內(nei) 外貫通的開放科技創新體(ti) 係。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發展戰略,組織實施“科技對外開放合作行動”,深化拓展國內(nei) 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探索新形勢下科技合作的模式和機製,有效利用全球優(you) 勢創新要素,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調整和布局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強化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技支撐,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的戰略牽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區域輻射能力,著力提升河南在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中的重要鏈接功能。

  六是運行順暢的科技創新治理體(ti) 係。深入落實“四抓”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科技治理體(ti) 係,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充分尊重科研規律和科研新範式,著眼於(yu) 促進創新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激發創新主體(ti) 創造力和主動性,健全科技管理體(ti) 製和政策體(ti) 係,讓製度供給更加符合科研規律,切實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助力,最大程度激發和調動各方創新潛能。製定完善一批科技投入、基礎研究、創新主體(ti) 、重大創新平台、高層次人才隊伍等方麵的創新政策,建立健全科研院所的治理結構和分類支持機製。完善對承擔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任務的國有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的考核評價(jia) 與(yu) 激勵約束機製。完善重大創新政策預評估機製。抓好法治宣傳(chuan) ,將公正誠信、競爭(zheng) 有序等法治觀念滲透到創新活動的全過程,營造激勵創新的法治環境。

  (作者係鄭州大學原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