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原學建設研究

  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zhuan) 項《中原學研究》課題組2024-01-29

  “中原學”的思想萌芽孕育於(yu) 201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河南“形成曆史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並進的文化發展哲學”。2016年6月,河南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在河南社會(hui) 科學期刊上發表了《打造“中原學”一流學科,奮力建設思想河南——從(cong) 中原發展哲學的視角》一文,率先提出了“中原學”的命題。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凝聚了一批專(zhuan) 家學者開展中原學研究,發表了諸多中原學研究高質量論文,較多中原學研究相關(guan) 課題納入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zhuan) 項,中原學研究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十年磨一劍”,中原學研究開枝散葉,成果斐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培育壯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隊伍”。大力實施中原學研究,推出《中原學概論》,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河南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和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的重大舉(ju) 措,是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ti) ,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有力支撐,對於(yu) 促進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意義(yi) 深遠。

  一、中原學概論研究背景與(yu) 意義(yi)

  (一)中原學研究背景

  20世紀以來,世界社會(hui) 科學呈現出全球化和地域化發展趨勢。國內(nei) 外以區域、某地、城市和文化地標為(wei) 研究對象的地方學興(xing) 起,成為(wei) 一種全球性的學科建構潮流。第一,全球區域和地方學研究成效顯著。如美國組織創立了區域科學協會(hui)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縮寫(xie) 為(wei) RSA),成為(wei) 美國區域研究領域的主要專(zhuan) 業(ye) 組織;俄羅斯對區域政策、地區社會(hui) 、區域市政管理問題等進行研究,形成了諸如高加索學、西伯利亞(ya) 學等地方學;日本以富士學、東(dong) 京學、東(dong) 北學等為(wei) 代表,內(nei) 容關(guan) 涉火山、地形、植被,以及自然科學、曆史宗教、觀光、行動等人文科學,也有環境、教育、防災等綜合科學;韓國地方學研究的代表有首爾學、濟州學、大邱·慶北學等。國外區域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對於(yu) 中國區域和地方學研究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yi) 。第二,國內(nei) 區域和地方學研究方興(xing) 未艾。20世紀80年代,中國地方學研究迎來了高潮,一批具有新研究範式的地方學逐漸興(xing) 起,如敦煌學、藏學、徽學(徽州學)、北京學、上海學、武漢學、南京學、廣州學、溫州學、三峽學、鄂爾多斯學、嶺南學、泰山學、故宮學、齊學、魯學等50多個(ge) 區域和地方學研究。第三,中原學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區位優(you) 勢。中原學是繼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於(yu) 中原大地之上的新的學術形態,其理論成長的基礎是根基深厚的中原文化。“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雙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中原是“三皇五帝”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文化和道家、儒家、法家文化的重要原生地,是禮樂(le) 文化和禮法文化的承載地,是佛釋文化的最先傳(chuan) 入地,是儒、釋、道、法等各家思想匯流融合中心區域。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這裏發源,為(wei) 中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wei) 中國文化起源的核心區域。

  (二)中原學研究意義(yi)

  《中原學概論》的推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yu) 現實意義(yi) 。其理論意義(yi) 主要有:第一,其獨具特色的理論架構和豐(feng) 富的學科內(nei) 蘊,為(wei) 我國區域和地方學研究開拓新視野。第二,為(wei) 開辟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yi) 新境界作出區域和地方學的理論貢獻。建構“中原學”,就是要以“馬魂中體(ti) 西用”的方式,對“中西馬”三種哲學智慧融合與(yu) 貫通,在當代中國特殊國情與(yu) 河南特殊省情的融合中,在固本求新、守正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為(wei) 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理論支撐。第三,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轉化發展提供理論範式。中原學傳(chuan) 承中國思想史上“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學術誌向,體(ti) 現出地方話語、中國情懷、世界視野,努力成為(wei) 中原學術的墾荒者、中國學術的開拓者,提供中原學視角的獨特的理論範式。

  其現實意義(yi) 主要有:其一,對於(yu) 河南“奮勇爭(zheng) 先,更加出彩”具有重要意義(yi) 。中原學係統地總結老家河南、中原崛起和出彩河南的發展進程,注重研究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治理體(ti) 係和現代化經濟體(ti) 係,重視知識變革和思想引領,有助於(yu) 引導研讀者研究探索中原學更深層次問題,提高學科實踐運用水平,讓中原學賦能河南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在學習(xi) 工作中更加出彩。其二,在凸顯學科的應用性上具有重要意義(yi) 。中原學概論共二十五章,每一章都注重從(cong) 學科的曆史文化發展的基本理論、曆史脈絡、演進、起伏,以及當下實踐與(yu) 運用成效進行廣泛探討和深入分析,凸顯問題導向。本著作理論結合實際,古為(wei) 今用,提出與(yu) 當下緊密相關(guan) 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諸多問題,通過研讀者努力,將會(hui) 產(chan) 生一批研究成果,為(wei) 黨(dang) 和政府以及學界提供谘詢、參考。其三,對推進河南傳(chuan) 統文化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黃帝的“修德振兵”,顓頊帝的“絕地天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二程“天理與(yu) 人欲”之思辨的當代意義(yi) ,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中庸”和“留餘(yu) ”思想的時代價(jia) 值等,需要在中原學的框架中進行深度挖掘、探討,在實踐中運用轉化,為(wei) 河南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十大戰略”貢獻力量。

  二、中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

  (一)中原學的內(nei) 涵和外延

  中原學,是指立足中原文化內(nei) 核,觀照當下河南,研究中原文化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道路與(yu) 文化精華形成與(yu) 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力求解決(jue)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河南之問、中原之問、中國之問和世界之問的難題的一般規律的具有交叉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新文科。河南處於(yu) 中原腹地,中原學在地域上以河南為(wei) 中心,以中原文化為(wei) 內(nei) 容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原學研究涉及古、今、人、文、科、社等領域,涵蓋了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軍(jun) 事、黨(dang) 建等學科,從(cong) 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來審視和規劃,注重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堅持學科意識與(yu) 發展思維,以全局觀念和長遠的眼光,注重研究從(cong) 地方到國家再到世界的係統性和整體(ti) 性建構,推動學科發展,打造學科品牌。

  先秦時期,“中原”是“原野”的本義(yi)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wei) 地理意義(yi) 上的概念使用。在古代,中原主要有“中國”“中州”“中土”和“河洛”等稱謂。“中原”作為(wei) 一個(ge) 政治地理概念,其形成經曆了一個(ge) 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有狹義(yi) 和廣義(yi) 兩(liang) 種含義(yi) 。狹義(yi) 的中原,指當今河南一帶。《辭源》在解釋作為(wei) 地域之名的“中原”時,是指黃河中下遊或整個(ge) 黃河流域,它是以河南為(wei) 核心的黃河中下遊。

  2012年國務院批複的《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中,“中原”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台縣、潘集區,山東(dong) 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dong) 平縣,總麵積約28.9萬(wan) 平方公裏,這是特定時期對特定經濟區域的劃分。本文中原學要研究的“中原”,主要指狹義(yi) 上的中原(即河南),因為(wei) 處於(yu) 中原腹地的河南,其全境盡在中原文化的覆蓋之中,同時輻射廣義(yi) 上的中原地區。

  (二)中原學的研究對象

  從(cong) 中原文化的曆史發展縱向來看中原學的研究對象,其範圍邊界是古代與(yu) 當代廣義(yi) 上的地理區域概念,即中華文明的演進道路與(yu) 文化精華形成與(yu) 發展研究。本著作從(cong) 學理闡釋、國內(nei) 外文獻研究、“文脈”(曆史文化脈絡)、“學脈”(學術思想演變)、“五大支柱”(時間和空間維度)、“九大範疇”(哲學視域)等方麵,精心梳理、研究了中原文化發展演進的曆史邏輯。

  從(cong) 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河南擔當橫向研究而言,中原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河南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的破解之道,助力河南更加出彩,著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之難”“人民之問”“河南之問”“中原之問”“中國之問”和“世界之問”。

  從(cong) 中原學的學科群視角來看,中原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原學的學科群中每一個(ge) 學科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對問題的持續解決(jue) 與(yu) 發展,致力於(yu) 打造一批頂尖學科和一流學科,推進河南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

  (三)中原學研究的主要內(nei) 容

  中原學主要研究內(nei) 容可對應到時間、空間、應用、學科領域和整體(ti) 視域進行劃分和闡釋。第一,從(cong) 時間層麵看,史前中原,即文明國家出現之前的中原地區人類社會(hui) 發展;曆史中原,即文明古國出現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的中華文明演變、朝代更替,中原作為(wei) 政治、軍(jun) 事、文化的中心地位形成,中原與(yu) 周邊地域的關(guan) 係,以及中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狀況;當代中原,即當代中原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教育、民族,以及人文社科發展狀況和當代價(jia) 值;未來中原,即未來中原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趨勢,中原學的學科群理論與(yu) 實踐應用成效和時代價(jia) 值,中原學構建怎樣服務於(yu) 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宏觀與(yu) 微觀問題的破解。第二,從(cong) 空間層麵看,對中原區域板塊進行分類研究,即從(cong) 地域文化、地域地理、地貌、環境、生態,地域中心、副中心和次要空間,以及人文傳(chuan) 統和區域民族發展與(yu) 融合等方麵來設置中原文化板塊。第三,從(cong) 應用方麵看,著重對中原曆史文化的基本問題研究、對中原古今哲學思想的核心問題研究和對中原現實發展需要的對策研究。第四,從(cong) 學科領域看,無論從(cong) 曆史文化視域詮釋中原學,還是作為(wei) 學科概念的中原學,都是諸多學科的相關(guan) 部分組成的集合體(ti) 。中原學既是源又是流,既是道又是術,既是根又是魂,既是凝聚又是輻射。作為(wei) 學科的中原學不是簡單的集合體(ti) ,而是有內(nei) 在聯係,有獨特理論和方法的集合體(ti) 。本研究學科群主要包括中原戰略學、中原區域經濟學、中原法學、中原倫(lun) 理學等獨具中原特色的學科群。第五,從(cong) 整體(ti) 上看,中原學的學科群是具有較強知識性、應用性、可塑性、原創性的全學科研究。

  (四)中原學的主要特征

  中原學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六個(ge) 方麵。第一,地域性。中原學是區域和地方性學術,具有文化獨特性和根源性的地域特征。第二,係統性。從(cong) 現實需要出發,形成從(cong) 古至今,從(cong) 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多方麵對中原進行全麵而深入的研究,係統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規律,服務於(yu) 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建設。第三,綜合性。中原學集考古學、曆史學、比較文化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於(yu) 一體(ti) ,其常用研究方法有曆史唯物主義(yi)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方法、實地考察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等。綜合性是區域和地方學研究的一個(ge) 重要特征。第四,應用性。中原學把理論轉化與(yu) 應用作為(wei) 學科發展的精髓和主要目標。第五,典型性。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演進和發展的核心區,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典型性。第六,創新性。《中原學概論》的推出對振興(xing) 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推進河南更加出彩具有理論創新的路向;對推進河南傳(chuan) 統文化現代轉型、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具有創新意義(yi) 。

  三、中原學的研究成效與(yu) 價(jia) 值

  (一)中原學的研究成效

  1.闡釋中原學的內(nei) 涵要義(yi) ,厘定中原學的學科架構。中原學的新文科形態涵蓋了人文、社會(hui) 科學、自然科學、形式科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作為(wei) 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研究成果的《中原學概論》主要側(ce) 重於(yu) 人文和社會(hui) 科學研究,具體(ti) 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基本問題研究、曆史問題研究、文化精神研究、現實問題研究等方麵,闡述了中原學的基本內(nei) 涵和要義(yi) ,構建了學科框架。全書(shu) 共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個(ge) 篇章和結語,上篇是理論探源,為(wei) 本書(shu) 的理論部分,主要分為(wei) 六章內(nei) 容。第一章是緒論。主要描述了中原學研究的背景與(yu) 意義(yi) ;中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主要包括中原學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中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nei) 容和主要特點,以及中原學的研究方法和中原學的創新之處等內(nei) 容,為(wei) 全書(shu) 展開提供了理論遵循,使讀者認識到開展中原學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肩負的使命與(yu) 擔當。第二章為(wei) 國內(nei) 外區域和地方學研究。首先,對國外文獻進行研究。本書(shu) 重點以美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為(wei) 例,著重爬梳國外區域和地方學因何而生、研究狀況和成效,為(wei) 國內(nei) 區域和地方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其次,對國內(nei) 區域和地方學研究進行回顧。著重對國內(nei) 三大顯學(敦煌學、藏學、徽學)、北京學、上海學、嶺南學研究狀況進行分析評述。再次,梳理了中原學研究狀況和成效。最後,對國內(nei) 外區域和地方學研究進行評述,提出了開展中原學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第三章和第四章為(wei) 中原學的“文脈”和“學脈”研究,展示了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和充滿魅力的中原文化,在創新轉化中升華。第五章為(wei) 中原學的“五大支柱”,多維度地闡釋了“五大支柱”研究重點、發展現狀和學科特色,以及與(yu) 中原學的交叉和耦合。第六章從(cong) 哲學視閾詮釋了中原學研究的“九大範疇”。全書(shu) 理論部分六章內(nei) 容,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視角各異,遙相呼應,結為(wei) 一體(ti) ,充滿思想性、學術性、指導性、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為(wei) 研讀者搭建了一個(ge) 富有創新性、操作性、應用性和挑戰度的學科框架。

  《中原學概論》下篇是“中原學的學科群”,主要包括中原戰略學、中原區域經濟學、中原生態學、中原法學、中原美學、中原倫(lun) 理學、中原考古學、中原甲骨學、中原文學、中原書(shu) 畫學、中原音樂(le) 學、中原戲曲學、中原民俗學、中原瓷學、中原武術學、中原醫學、中原農(nong) 學和中原水利學共18個(ge) 研究重點和學科。本書(shu) 立足中原區域特色,基於(yu) 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元典、經濟社會(hui) 發展狀況和參與(yu) 科研隊伍背景,提煉出與(yu) 中原區域緊密相關(guan) 和具有內(nei) 在影響力的若幹學科進行研究。

  《中原學概論》的結語是全文“總結與(yu) 展望”。首先,對本書(shu) 的理論體(ti) 係和學科體(ti) 係進行總結概括;其次,吸收借鑒國內(nei) 外研究方法和理論前沿,注重打造凸顯地域特色的中原學品牌;最後,提出未來研究展望和努力方向,致力於(yu) 持續發展和完善中原學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推進中原學研究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構建平台與(yu) 人才隊伍建設相結合、發展與(yu) 應用相結合,促進學科建設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2.理清中原學曆史演進邏輯,推動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研究從(cong) 中原學的基本理論、國內(nei) 外研究、中原學的“文脈、學脈、五大支柱、九大範疇”的形成和演進,分析了中原學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中原學的學科群每一個(ge) 學科都與(yu) 人們(men) 工作、學習(xi) 和生活息息相關(guan) ,每一個(ge) 學科都有學無止境的探索和提升空間,每一個(ge) 學科都有其廣闊的理論與(yu) 應用轉化場域。

  3.中原學研究成果在推動學科發展,傳(chuan) 播中原文化方麵成效明顯。2016年以來,團隊成員在全國知名報紙雜誌,發表原創性學術論文100多篇,在社會(hui) 各界產(chan) 生了積極反響。河南省社科聯組織百餘(yu) 名高端專(zhuan) 家、學者團隊,精心編撰了《中原學概論》和中原學慕課50講。2022年,河南省委把中原學研究納入河南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和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zhuan) 項,將其提升為(wei) 中共河南省委文化發展規劃項目。目前,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中原學研究取得研究成果20餘(yu) 項,獲得了省級領導批示,撰寫(xie) 發表了一批高質量論文,於(yu) 2023年6月結項,被專(zhuan) 家鑒定、評審為(wei) 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zhuan) 項優(you) 秀成果,在社會(hui) 各界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踔厲打造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研究品牌。在省委的重視和指導下,河南省社科聯致力於(yu) 培養(yang) 推出一批中原學研究大家、名家人才隊伍,健全組織,凝聚全省中原學研究力量,推進中原學研究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積極推動學術品牌的社會(hui) 傳(chuan) 播和國內(nei) 外影響力。

  中原學致力於(yu) 建設中原學派,挖掘厚重的中原曆史文化知識,打造中原學的學科群品牌,充分發揮中原文化精神的時代引領作用,推進“中原智庫”熠熠生輝,建設河南文化高地、學科高地和人才高地。開展中原學研究,就是要建立中原學科,普及推廣中原學,喚醒中原沉睡厚重的曆史文化精華與(yu) 河南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和“十大戰略”相結合,凸顯古為(wei) 今用、西為(wei) 中用,學為(wei) 人人、人人研學,推進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和經濟社會(hui) 繁榮發展。

  (二)中原學的學術與(yu) 應用價(jia) 值

  《中原學概論》的學術價(jia) 值在於(yu) ,它是國內(nei) 第一部以中原區域文化為(wei) 研究對象的專(zhuan) 著,填補了中國區域和地方學有關(guan) 中原學研究的空白,構建了中原學研究的理論框架,為(wei) 開展中原學持續深入研究開辟了新路徑。《中原學概論》借鑒中外,融通中西,立足中原,審視當下,挖掘中原大地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以激活民族優(you) 秀文化基因,充分發揮先進思想文化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助力河南更加出彩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進。作為(wei) 開放性學科,中原學亦是代表了河南文化未來之路的創新探索和積極實踐。

  《中原學概論》的應用價(jia) 值在於(yu) 如何為(wei) 中原學研究提供新視域和新成果。中原學作為(wei) 新型的綜合性學科,對振興(xing) 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推進河南更加出彩提供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抓住了兩(liang) 大機遇:新型城鎮化和樞紐經濟。在新時代,為(wei) 了實現振興(xing) 和更加輝煌的目標,河南要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和中原學科建設,為(wei) 河南的經濟、政治、社會(hui) 、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持、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撐。特別是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河南必須抓住“優(you) 質”和“創新”兩(liang) 個(ge) 機遇。抓住機遇,贏得未來,這就要求中原學研究“既向內(nei) 看,深入研究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guan) 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於(yu)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以深邃的洞察力、獨特的創造力和戰略眼光,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領域貢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四、中原學研究的時代擔當與(yu) 發展方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這也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怎樣堅守文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保障國家文化安全,充分發揮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用提出新挑戰。西方一些國家所謂的“普世價(jia) 值”“強權政治”“欺世霸淩”對我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侵蝕和褻(xie) 瀆,為(wei) 我們(men) 怎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出了新挑戰。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形勢風雲(yun) 詭譎的背景下,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強權淩駕於(yu) 公理之上,強勢群體(ti) 淩駕於(yu) 弱勢群體(ti) 之上,單極化淩駕於(yu) 多極化之上,一邊是美麗(li) 世界建設者,一邊是來自“核毀滅”的威脅者,怎樣構建立足“世界之問”的世界共同發展與(yu) 全球治理理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麵臨(lin) 新挑戰。中原文化的源頭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已被學界廣泛認同,但是這些研究與(yu) 新時代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河南提出的建設文化高地和文化強省;鍛造有中國和全球話語權的河南社科大家、名家方陣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原諸子學說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堅持“揚棄”原則,做到與(yu) 時俱進、古為(wei) 今用。

  中原文化具有區域性和獨特性,當下,機遇與(yu) 挑戰並存,機遇大於(yu) 挑戰,中原學研究立足中原沃壤,呈現出燎原之勢。怎樣推動出精品、出大作、出大家、出名家?需要河南社會(hui) 科學界主管單位大力指導、支持,需要專(zhuan) 家、學者和社科工作者積極參與(yu) 深入研究,推進“政產(chan) 學研用”有機結合,研究創作生產(chan) 出一批中國式地方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精品力作,推出中原學派、中原學者群,形成中原學大家、名家品牌效應,為(wei) 河南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提供智力支撐。

  中國社會(hui) 的每一次巨大變革,都離不開先進思想的引領和實踐推進。建設中原學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河南擔當;是填補河南區域和地方學研究空白的一次理論創新;是推動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新引擎;是打造區域和地方學特色學科群品牌的“興(xing) 文化工程”;是激發人民群眾(zhong) 建設美好家園的無窮精神力量。“立足中原,站位全國,放眼全球”,中原學的研究內(nei) 容遠不止於(yu) 上述內(nei) 容,未來中原學還將繼續在新領域開拓發展,比如打造中原哲學、中原家訓家風學、中原城市治理學、中原管理學、中原交通學、中原新聞傳(chuan) 播學、中原鄉(xiang) 村建設學、中原地理學、中原生物學、中原教育學、中原飲食學等學科品牌,服務於(yu) 中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正開拓著中華文明的主航道。在新的征程中,我們(men) 有“大自然”恩賜的壯麗(li) 山河,有“老祖宗”創造的燦爛黃河文明,有“老前輩”凝結的精神譜係,有“老百姓”奮鬥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礎上,傳(chuan) 承發揚厚重的中原文化,備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擔負起使命,摯誠奉獻,讓我們(men) 的文化綿延不息,讓我們(men) 的文化創造與(yu) 轉化生生不息。

  (課題組主持人:馬應福 課題組成員:魏小雨 袁 苗 李林俐 崔天意 許冠東(dong)  尹 蕾 張昊雷 趙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