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變遷與旅遊目的地高質量發展

  趙現紅2024-01-29

  中國旅遊發展麵臨(lin) 係統性、結構性轉變。在供需結構失衡矛盾中,供給要隨市場變,建設開放型旅遊目的地,全麵提升消費者體(ti) 驗是實現旅遊目的地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旅遊需求變化新趨勢

  (一)旅遊需求進入千家萬(wan) 戶:中國正式進入大眾(zhong) 旅遊時代

  旅遊活動在中國曆史悠久,表現形式也是豐(feng) 富多彩。無論是古代帝王將相的巡遊、文人墨客的漫遊和僧人道士的雲(yun) 遊,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入境旅遊,旅遊活動的主體(ti) 僅(jin) 限於(yu) 少數特權群體(ti) 。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始於(yu) 1994年的假日製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旅遊消費需求,強化了普通民眾(zhong) 的旅遊消費意識。隨著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旅遊已經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zhong) 日漸增長的常態化旅遊需求也成為(wei) 中國旅遊市場的基礎支撐力量。

  (二)國人出行半徑不斷擴大:全球已經進入中國旅遊時代

  1995年3月25日雙休日製度出台後,受收入條件和閑暇時間的限製,國人的出行半徑較小,出遊目的地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地區,形成了以農(nong) 家樂(le) 為(wei) 主要業(ye) 態的環城遊憩帶。從(cong) 1999年國慶開始,被視為(wei) 拉內(nei) 需、促消費重大舉(ju) 措的“黃金周”製度誕生,假日旅遊熱潮席卷全國,在7天的集中休閑時間內(nei) ,國人的出行半徑得以擴大,西藏、新疆、雲(yun) 南等邊遠地區也成為(wei) 旅遊熱點。隨著中國航空、高鐵、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遊客足跡已經可以遍及世界各個(ge) 角落。2012年,中國出境市場已經超過德國與(yu) 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市場。

  (三)遊客出行目的多樣化:休閑度假逐漸成為(wei) 主流

  在大眾(zhong) 旅遊的初級階段,人們(men) 的出遊訴求主要停留在“開闊眼界”的階段,追求的是“到此一遊”的效果。隨著人們(men) 旅行閱曆的不斷豐(feng) 富,旅遊者的出遊目的呈現多樣化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深度體(ti) 驗,出行的目的從(cong) 原來的觀光飽眼福階段,進入身心放鬆的休閑度假時代,人們(men) 正在以更主動、更靈活、更獨立,也更理性的心態實現自己的旅遊消費。

  (四)智能終端和自媒體(ti) 催生了新的旅遊組織模式:自由行深入人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已經全方位地植入旅遊活動的整個(ge) 過程中,深刻地影響著人們(men) 的旅遊觀念、旅遊決(jue) 策、旅遊體(ti) 驗、旅遊消費習(xi) 慣,遊客的自主意識大大增強。過去,團隊、觀光是旅遊消費的主體(ti) 特征。在移動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散客化、自由行、自駕遊等方式正在成為(wei) 新的現實選擇。2013年以來,在以攜程網、藝龍網和去哪兒(er) 網等在線旅遊為(wei) 代表的旅遊新業(ye) 態的衝(chong) 擊下,通過傳(chuan) 統的旅行社服務模式完成自己旅遊消費的遊客隻占全部市場不到4%的份額,散客化和自由行已經成為(wei) 現實的旅遊消費形態。

  二、供需失衡引發的矛盾

  2009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旅遊業(ye) 的意見》出台。旅遊業(ye) 被提升到“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的高度,各級政府以及地產(chan) 、金融、製造、通信、互聯網力量都對旅遊業(ye) 投入前所未有的熱情。在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國民旅遊休閑綱要、中國旅遊日等一係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旅遊開發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由於(yu) 缺乏對市場需求的必要了解,中國旅遊業(ye) 發展出現了結構性的失衡。

  (一)大眾(zhong) 需求與(yu) 高端供給之間的結構性錯位矛盾

  現階段,中國大眾(zhong) 旅遊消費需求表現出較強的價(jia) 格導向。在收入和閑暇時間的支持下,國人的旅遊消費能力不斷增強。然而,中國目前的大眾(zhong) 旅遊具有“大基數、穩增長、低消費”的特點,即便是人均消費較高的出境旅遊,消費也多停留在“避稅購物”層次上,遊客的購物清單除奢侈品外,還有自用或者饋贈親(qin) 友的日常用品,新奇而實惠的商品價(jia) 格導向的消費特征非常明顯。

  供給方麵,中國旅遊發展走的是超常規的路線,國內(nei) 旅遊行業(ye) 將資本、人才、資源等更多引向旅遊地產(chan) 、高端消費、高星級酒店、高等級景區等項目上,逐漸形成了高端旅遊接待體(ti) 係,加劇了區域間、業(ye) 態間的非均衡發展,導致旅遊供需結構性失衡,出現了大眾(zhong) 需求與(yu) 高端供給之間的錯位。在中國入境旅遊市場規模持續衰退和有關(guan) 政策的影響下,以高星級酒店、高等級景區、高爾夫球場、旅遊綜合體(ti) 等為(wei) 代表的高檔旅遊供給企業(ye) 出現了嚴(yan) 重的“產(chan) 能過剩”,導致旅遊經濟效益整體(ti) 下滑。

  (二)全民旅遊熱情高漲與(yu) 閑暇時間不足之間的矛盾

  調查顯示,除了閑暇時間不足最影響人們(men) 的出遊,全民同時集中休假的假日製度也導致集中出遊、景點爆棚的潮汐式旅遊現象的出現。當人們(men) 幸福地踏上免費開放的高速路,遭遇交通癱瘓擁堵;進入一些景區,遇到人流超出客容量,下山無路等突發狀況,假期的愉悅,開始在人山車海中消失。事實上,人們(men) 表麵糾結的是黃金周,實際拷問的則是中國式的休假製度安排。為(wei) 此,國家早在2008年就實施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並在2013年的《國民休閑綱要》中強調將全麵落實帶薪休假製度,讓國民靈活安排全年休假時間。然而,落實帶薪休假製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當公民的自主帶薪休假觀念在機製上還沒有完全確認時,不得不依靠黃金周來保證普通公民的“被動式”休假。

  (三)遊客體(ti) 驗的開放性需求和旅遊產(chan) 品的封閉性供給之間的矛盾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見識的增多,現代遊客不再滿足於(yu) 走馬觀花式地參觀冰冷的景點,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深度體(ti) 驗異地文化:去逛逛百貨市場、看看菜市場、嚐嚐當地小吃、走走大街小巷,和當地的老百姓一起跳廣場舞,去體(ti) 驗異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異域風情的生命力,可以說現代遊客需要的是一種開放性的體(ti) 驗。然而,中國旅遊產(chan) 品開發卻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在小眾(zhong) 旅遊市場時代,旅遊發展采取的是封閉式的模式,比如早期服務於(yu) 入境旅遊市場需求的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都被冠以“涉外”頭銜,後期實施象征身份地位的會(hui) 員製高檔會(hui) 所,完全與(yu) 當地居民的生活隔離開來。甚至在大眾(zhong) 旅遊階段也延續這種封閉的思維模式發展,比如專(zhuan) 門服務團隊遊客的定點賓館、餐廳、購物點,把質次價(jia) 高的商品和服務兜售給遊客,強製遊客消費的現象也很常見,“海南天價(jia) 海鮮現象”到處蔓延,嚴(yan) 重損害了遊客利益,而且這種封閉的發展模式也會(hui) 把當地老百姓排斥在外,旅遊地群眾(zhong) 難以分享旅遊發展的紅利。

  (四)散客“自由行”需求與(yu) 公共服務設施短缺的矛盾

  中國高鐵建設和民航事業(ye) 突飛猛進的發展,構建了較為(wei) 完備的大交通體(ti) 係,有效地降低了國人的旅遊交通時間成本。同時,基於(yu) 社交網站的各種旅遊攻略、論壇、遊記分享等,也激發了信息瀏覽者的出行欲望,增強了旅遊者的自主能力,包括收集信息的便利、安排行程的自由、價(jia) 格選擇的主動和分享旅遊體(ti) 驗的便捷。因此,在現代網絡旅遊平台的推動下,以“機票+酒店”為(wei) 特征的散客自由行漸成市場消費的主流。然而,由於(yu) 中國部分地區旅遊公共服務體(ti) 係尚不配套,特別是旅遊目的地內(nei) 部的公共交通資源的匱乏,限製了自由行的發展。

  三、旅遊目的地高質量發展之路徑

  (一)順應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建設開放型的旅遊目的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政府主導是中國旅遊業(ye) 發展的重要經驗,政府在市場推廣、產(chan) 業(ye) 規劃、資源整合、標準引導、重點項目推進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花費龐大人、財、物資源搞的這些大活動、大項目,其出發點是基於(yu) 旅遊業(ye) 的經濟屬性,並未考慮旅遊市場的真正需求,在過分強調“增收”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普通遊客的“民生”訴求。隨著散客化、自助遊和智慧旅遊時代的到來,未來的旅遊目的地建設要充分突出旅遊產(chan) 業(ye) 的民生屬性,散客的去處,一定是更廣泛、更分散、更多元;散客的需求,一定是更多層次、更多個(ge) 性、更主動。散客自由行成為(wei) 市場消費主流的特征,正在催生目的地結構的改變,正在帶動產(chan) 品結構、接待服務方式的變化。比如遊客越來越多地進入目的地公共場所,參與(yu) 到老百姓的常態生活中,城市和鄉(xiang) 村開始成為(wei) 外來遊客與(yu) 本地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間。產(chan) 品跟著市場走,未來的旅遊目的地建設將是一個(ge) 開放的公共休閑旅遊產(chan) 品體(ti) 係:東(dong) 道主和遊客共享,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就是目的地的會(hui) 客廳,也是遊客最想去體(ti) 驗的地方。因此,要圍繞核心區域花大力氣建設,優(you) 化本地居民的活動空間,讓老百姓熱愛自己的家園,隻有宜居之地才是宜遊之地,這才是吸引遊客的根本。

  (二)關(guan) 注群眾(zhong) 的休閑旅遊權利,推進假日製度改革

  在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中,“勤勞”是褒義(yi) 詞,而“休閑”則有偷奸耍滑之貶義(yi) ,因此中國老百姓常以辛勤忙碌而自豪。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guan) 注自己休閑的權利。以往國家假日辦的工作主要是在假日總量既定的情況下具體(ti) 安排放假時間,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隻有帶薪休假才是標本兼治的辦法,然而,在激烈的就業(ye) 競爭(zheng) 環境下,帶薪休假的落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國人的家庭觀念很強,親(qin) 友一起出遊是最常見的旅遊方式,帶薪休假也很難保障全家人同時休假,因此,當前一種過渡的做法是繼續推動法定節假日的優(you) 化,增加2—6天的法定假日,在恢複“五一”黃金周的基礎上,再增加幾個(ge) 黃金周,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共同長假日,便於(yu) 他們(men) 安排與(yu) 家庭親(qin) 人進行旅遊,這樣既可以滿足國人的長途旅遊之需,也可有效地緩解以往黃金周的“冏途”。

  (三)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ti) 係,保障散客自由行

  相對於(yu) 旅遊市場散客化的需求趨勢,許多旅遊目的地麵向社會(hui) 特別是散客的旅遊公共服務嚴(yan) 重不足,未來需要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進行強化:一是旅遊公共信息服務體(ti) 係建設。包括旅遊谘詢中心、旅遊資訊網站、在線旅遊信息服務等。二是旅遊安全保障體(ti) 係建設。強化全民旅遊安全意識,完善旅遊目的地的應急救援設施設備與(yu) 服務,增強旅遊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旅遊保險體(ti) 係。三是旅遊交通服務體(ti) 係建設。完善公共交通的旅遊服務功能,推出旅遊觀光巴士工程,建設集散中心體(ti) 係,規範旅遊交通標識係統,建設自駕旅遊服務區、營地和汽車旅館等服務體(ti) 係。四是旅遊惠民服務體(ti) 係建設。降低門票價(jia) 格,完善城鎮旅遊功能,推進惠民休憩環境建設,增加旅遊便民設施。五是旅遊行政服務體(ti) 係建設。完善旅遊服務質量引導、監管、評價(jia) 和改善機製,保護遊客合法權益。

  (四)推進稅收製度改革,提高國民旅遊消費能力

  長期以來,消費不足一直是影響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內(nei) 旅遊人均消費額度明顯偏低且主要集中於(yu) 旅遊必需品上,與(yu) 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人在境外的消費能力驚人。何以會(hui) 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答案是出境避稅消費。目前中國實行的是以間接稅為(wei) 主的稅製,買(mai) 一件進口商品的價(jia) 格要包含高關(guan) 稅、增值稅和消費稅,而歐美實施的是直接稅,中國遊客在歐美購物不僅(jin) 能避掉間接稅,還能獲得部分退稅,其直接結果就是降低了中國旅遊產(chan) 品在國際上的競爭(zheng) 力,這也是導致中國入境旅遊持續衰退的重要原因。為(wei) 此,國內(nei) 首先在海南島推出了離島退稅,但還遠遠不夠,因為(wei) 退稅僅(jin) 針對旅遊購物,而旅遊消費涉及多種要素。從(cong) 長遠看,通過大稅製的改革,變間接稅為(wei) 主的稅製為(wei) 以直接稅為(wei) 主的稅製,這樣中國旅遊產(chan) 品的價(jia) 格水平和其他國家的價(jia) 格水平就在同一個(ge) 競爭(zheng) 的起跑線上,將會(hui) 大幅度地提高國民旅遊消費能力。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旅遊與(yu) 會(hui) 展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