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明確提出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與(yu) 信陽、駐馬店協作互動,建設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三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qin) 、經濟相融,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傳(chuan) 統。其中,南陽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是千裏淮河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山水森林生態資源,既是生態富集區,也是生態高度敏感區。在新的發展機遇下,要以南陽副中心城市為(wei) 引領,以信陽、駐馬店為(wei) 兩(liang) 翼,形成互成掎角的發展金三角,將豫南生態資源優(you) 勢變成河南生態經濟發展勝勢,為(wei) 河南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共建基礎
(一)山連水通
三市均地處豫南,區位優(you) 勢明顯,以中原區域為(wei) 廣闊發展腹地,地緣相近、山水相連、人文相親(qin) 。大別山、桐柏山相連橫跨三地,泌水河由東(dong) 向西注入唐河流入漢江,淮河、漢江一衣帶水將三市緊緊連在一起。其中,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和南陽市的桐柏縣、唐河縣同屬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和南陽市桐柏縣同屬淮河生態經濟帶;南陽市全境、駐馬店市泌陽縣同屬漢江生態經濟帶。
(二)稟賦相似
一是綠色生態資源豐(feng) 富。三地山林、河流、湖蕩密布,全部為(wei) “國家森林城市”。駐馬店森林覆蓋率為(wei) 31.91%,南陽為(wei) 40.51%,信陽為(wei) 41.97%;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ge) ,國家級森林公園10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級濕地公園9處,是我國重要的生物棲息地和生態旅遊目的地。
二是交通條件便利。擁有2座民用機場(南陽薑營、信陽明港),擁有淮濱飲馬港、固始望崗港、唐河港等多個(ge) 重要港口,高鐵站點6個(ge) (駐馬店1個(ge) ,南陽3個(ge) ,信陽2個(ge) ),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創新要素集聚。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較為(wei) 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e) ,其中,南陽有高校7所(本科2所)、信陽有7所(本科3所)、駐馬店有3所(本科1所)。
(三)階段相同
從(cong) 城鎮化角度看,三地城鎮化率均低於(yu) 全省平均水平,處於(yu) 城鎮化加速階段。2020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為(wei) 55.3%,南陽、信陽、駐馬店分別為(wei) 50.59%、50.12%、44.14%。從(cong) 經濟發展水平看,三地均落後於(yu) 全省平均水平,處於(yu) 後發趕超階段。2020年,三地國土麵積占全省36.22%,人口占全省23.1%,但經濟總量僅(jin) 占17.4%;2020年河南省人均GDP為(wei) 5.5萬(wan) 元,南陽、信陽、駐馬店分別為(wei) 4.04萬(wan) 元、4.5萬(wan) 元、4.08萬(wan) 元。從(cong) 產(chan) 業(ye) 結構看,三地均已進入服務業(ye) 主導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階段。2020年,南陽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16.6∶32.1∶51.3.信陽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19.1∶35.6∶45.3.駐馬店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19.2∶38.5∶42.3.三地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均超過第二產(chan) 業(ye) ,但第一產(chan) 業(ye) 比重普遍偏高。2020年,河南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9.7∶41.6∶48.7.全國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7.7∶37.8∶54.5.
(四)定位相輔
三地是人口大市、經濟大市、生態大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市,交通區位優(you) 勢明顯,均明確了要素集聚、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農(nong) 業(ye) 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麵的功能定位。如,三地人口等要素集聚功能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三地常駐人口均超過600萬(wan) ,其中,南陽為(wei) 971.31萬(wan) ,駐馬店為(wei) 700.84萬(wan) ,信陽為(wei) 623.44萬(wan) 。高品質城市中心功能不斷強化。《關(guan) 於(yu)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支持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振興(xing) 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信陽“建設鄂豫皖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駐馬店“十四五”規劃提出“奮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功能上,南陽提出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信陽提出建設“重要的區域性互聯互通綜合交通樞紐”,駐馬店提出建設“交通樞紐城市、物流樞紐城市”。
二、共建內(nei) 容
(一)生態共建
三地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完善環境治理、生態修複和生態補償(chang) 製度,合力打造人與(yu) 自然和諧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
一是協同推進大別山、桐柏山生態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以大別山、桐柏山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為(wei) 重點,實施分區治理,建設網絡化生態廊道。重點推進沿淮生態保育帶、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建設。加強沿淮生態保育帶防護林帶建設及天然植被保護、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複。
二是共同推進自然保護區和濕地治理。對伏牛山、寶天曼、雞公山、董寨、連康山、丹江濕地、高樂(le) 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淮河源、寺山、南灣、天目山、大蘇山、金蘭(lan) 山、黃柏山、薄山、嵖岈山、棠溪源等國家級森林公園,平橋兩(liang) 河口、南陽白河、唐河、息縣淮河、淅川丹陽湖、鄧州湍河、泌陽銅山湖、光山龍山湖、新縣香山湖等重要濕地實行強製性保護,控製人為(wei) 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幹擾和對文化遺產(chan) 的破壞。
三是加強自然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嚴(yan) 格管控在淮河灘塗等濕地內(nei) 進行各類開發活動和改變用途。在妥善協調濕地保護與(yu) 淮河、漢江等治理關(guan) 係的前提下,實施沿淮綜合治理工程,保護和恢複淮河濕地,保證行洪暢通。限製開發建設活動,有效避免人為(wei) 破壞,堅持林草結合,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yang) 林,保護和恢複植被。
四是構築網絡化生態廊道。推進淮河幹流、漢江及唐白河等重要河流生態建設,加快交通沿線和河流兩(liang) 岸綠化帶建設,打造伏牛—桐柏—大別山等生態屏障,形成環狀生態圈,共同構築以淮河水係、濕地、山體(ti) 、道路綠化、農(nong) 田林網為(wei) 主要框架的網絡化生態廊道,增強生態係統功能。
(二)產(chan) 業(ye) 互聯
三地要加強產(chan) 業(ye) 協作,促進優(you) 勢互補、合理分工和布局優(you) 化,構建具有比較優(you) 勢、體(ti) 現區域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高產(chan) 業(ye) 整體(ti) 發展水平。
一是協同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穩定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積極發展高產(chan) 、優(you) 質、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實現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和服務主體(ti) ,構建區域共享的農(nong) 業(ye) 服務體(ti) 係,建成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與(yu) 加工基地。共建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基地。推動駐馬店和南陽市共建小麥繁種基地;信陽、駐馬店、南陽唐河縣等共建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打造信陽、桐柏等茶產(chan) 業(ye) 集群示範區;加快研發優(you) 質高效新產(chan) 品,著力培育大別山農(nong) 產(chan) 品知名品牌。
二是聯合提升工業(ye) 發展水平。以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骨幹企業(ye) 為(wei) 龍頭,培育壯大若幹關(guan) 聯緊密、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產(chan) 業(ye) 集群,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升產(chan) 業(ye) 層次。合作發展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循環經濟等,推動信陽、駐馬店、南陽唐河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園建設,推動桐柏、汝南、淮濱等縣建設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園區。共同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推進產(chan) 學研結合,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合作構建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推動駐馬店、潢川、固始、新縣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平輿、桐柏、上蔡環保材料產(chan) 業(ye) 園,汝南新能源電動車產(chan) 業(ye) 園,唐河光電電子科技產(chan) 業(ye) 園等建設。
三是共同打造旅遊品牌。共同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合力開拓旅遊市場,聯手整治旅遊市場秩序,建設國內(nei) 外重要旅遊目的地。積極開展與(yu) 國內(nei) 重要旅遊城市、著名旅遊目的地和國際口岸城市的旅遊合作,建立客源共享機製。推動三地間資源共享、客源互送,聯合打造生態、文化、紅色等旅遊品牌。依托信陽雞公山、平橋天目山、商城黃柏山、新縣金蘭(lan) 山、駐馬店金頂山、遂平嵖岈山、汝南宿鴨湖、唐河九龍湖、桐柏太白頂等山水旅遊景點,重點打造生態旅遊品牌;依托平橋城陽城遺址、羅山靈山寺、商城觀音山、息縣古賴國文化園、潢川黃國故城、固始陳氏將軍(jun) 祠、汝南南海禪寺、上蔡縣蔡國故城遺址、新蔡辛亥革命烈士祠、淮源淮祠等曆史文化旅遊景點,重點打造曆史文化旅遊品牌;依托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及革命烈士陵園、光山王大灣會(hui) 議會(hui) 址、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泌陽焦竹園原鄂豫邊省委舊址及紀念館、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固始楊山煤礦工人武裝起義(yi) 舊址、遂平豫中抗日根據地紀念館、驛城楊靖宇將軍(jun) 紀念館、固始蘇維埃舊址等,重點打造紅色旅遊品牌。組建旅遊企業(ye) 集團,建設區域旅遊集散服務中心和電子商務平台,打造一體(ti) 化營銷網絡。擴大“桐柏大別山之旅”聯盟,開展“一證遊”、聯票遊。開發淮河通航旅遊,開辟淮河、桐柏山、大別山空中旅遊精品線路。
四是構建區域性物流中心。依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統籌規劃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商業(ye) 區和專(zhuan) 業(ye) 市場,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航空物流,加快南陽薑營機場、信陽明港機場航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三地交通樞紐優(you) 勢,引導物流資源、物流企業(ye) 跨區域整合,建立豫南三地物流聯盟。加強物流支撐體(ti) 係建設,重點發展以智能交通、港站樞紐、多式聯運為(wei) 一體(ti) 的運輸體(ti) 係,以物流中心、連鎖經營、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為(wei) 一體(ti) 的商貿流通體(ti) 係,以信息網絡、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為(wei) 一體(ti) 的銷售服務體(ti) 係。
(三)信息共享
一是創新生態環境合作保護機製。建立三地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hui) 議製度,協調解決(jue) 區域重大環境問題。聯合編製環境監測網絡規劃,合作組建區域生態環境監控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區域環境監管、信息通報與(yu) 應急聯動機製,開展環境聯合執法監督。
二是統籌三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集約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綜合化、一體(ti) 化的信息設施,促進信息共享。實施電子政務暢通工程,統籌建設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共建三地信息網絡體(ti) 係和交流平台,完善信息應用服務體(ti) 係,構建“數字豫南”,推進信息服務一體(ti) 化。
三是加快三地水資源、林木資源、土地資源等信息統一平台建設。推進管理一體(ti) 化,實現區域內(nei) 水資源、林木資源、土地資源監控能力項目聯網,促進區域水務、土地、林木基礎信息共享。
四是加強三地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和農(nong) 業(ye) 信息服務合作。加大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信息共享水平。加強區域聯合植保,全麵實施綠色防控。整合區域內(nei) 各類農(nong) 業(ye) 信息資源,建立統一的農(nong) 業(ye) 信息交流平台,加快農(nong) 業(ye) 地理數據庫建設,形成農(nong) 業(ye) 綜合信息網絡服務體(ti) 係。
(四)政策互通
一是協力推動政策互通、平台共建。三地要以共建“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wei) 平台,加強政策對接,並落實到各領域合作中,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打造更緊密的合作關(guan) 係。要統籌推進三地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用足現有政策,加快改革創新,實現要素聚集、優(you) 勢互補、良性互動。
二是共同完善政策體(ti) 係。三地要共同組織編製桐柏山和大別山生態保護和修複、環境保護與(yu) 汙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轉型發展、淮河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等專(zhuan) 項規劃,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規劃政策體(ti) 係。研究設立淮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金。三地要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進機製,圍繞生態修複、汙染防治、水土保持、節水降耗、防洪減災、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等領域,發揮重大項目在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的關(guan) 鍵作用。
(五)經驗互鑒
三地要強化對話合作,在生態文明建設、綜合交通體(ti) 係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城鄉(xiang) 協調、對外開放、體(ti) 製機製等方麵,構建完善的經驗互鑒機製,為(wei) 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保障。
構建豫南高效生態經濟聯防聯控經驗互鑒機製。借鑒負麵清單管理經驗,合作開展環境保護督察,構建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係統;相互借鑒應對長期氣候變化、水文條件等問題的管理經驗,完善防災減災體(ti) 係;相互借鑒流域性特大洪水、重特大險情災情、極端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經驗,健全應急救援體(ti) 係,加強應急方案預案、預警發布、搶險救援、工程科技、物資儲(chu) 備等綜合能力建設;相互借鑒數字技術運用經驗,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強化對水文、氣象、地災、雨災、汛情、火情等狀況的動態監測和科學分析,搭建綜合數字化平台,實現數據資源跨地區跨部門互通共享,建設“智慧豫南”。
三、共建措施
(一)強化頂層設計
南陽、信陽、駐馬店是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的責任主體(ti) ,要堅定不移貫徹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決(jue) 策部署,合力推進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要強化頂層設計,盡快製訂《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發展規劃》,並推進行動的統一。要完善工作機製、明確推進機構、落實工作責任,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製定實施方案和專(zhuan) 項規劃。要建立健全市際協調會(hui) 商機製,探索建立城市聯盟和城市協調機製,實行重大設施統一規劃、重大改革統籌推進,率先在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轉型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強化溝通協調
南陽、信陽、駐馬店三地要構建區域溝通協調機製,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合力解決(jue) 區域協作共建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的重大問題。要完善區域合作工作機構,健全溝通協調機製運轉製度,推進落實合作發展中的有關(guan) 事項。要組建區域性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等社會(hui) 團體(ti) ,引導社會(hui) 組織在三地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盡快構建市際間產(chan) 業(ye) 轉移統籌協調等機製。
(三)強化共建共享
由南陽、信陽、駐馬店三市共同籌集專(zhuan) 項資金,設立區域合作發展基金,並積極引入社會(hui) 資本,重點用於(yu) 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與(yu) 環境治理、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產(chan) 業(ye) 協作等合作共建項目,協調解決(jue) 合作中的區際利益關(guan) 係。探索建立產(chan) 業(ye) 跨區域轉移的利益共享機製,跨市布局產(chan) 業(ye) 項目的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項目投產(chan) 後產(chan) 生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可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分成。探索建立跨行政區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林木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chang) 共享機製。推進區域法治合作平台建設,建立協調處理跨地區利益糾紛製度。
(四)強化政策銜接
三地要抓住合作區建設機遇,係統謀劃政策銜接、規則對接、項目鏈接等工作。要落實完善有利於(yu) 促進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協作共建的政策措施,鼓勵推動區域內(nei) 有關(guan) 政策逐步統一。要強化政策分類銜接,建立三地統一的多層次、多類型、跨地市的政策銜接體(ti) 係,既要考慮新、老政策銜接,也要考慮示範區與(yu) 屬地城市之間、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xing) 等政策的銜接。要堅持政策協同,立足各地生態資源稟賦,以協作共建思維強化各項合作,著力強化政策銜接與(yu) 聯動,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實現優(you) 勢互補,形成三地協同共建的發展新格局。
(五)強化要素保障
省政府有關(guan) 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在政策實施、跨市域重大工程建設、資金投入、土地保障、體(ti) 製創新等方麵對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給予積極指導和支持。南陽、信陽和駐馬店要不斷完善市以下財政體(ti) 製,發揮財政資金示範引導作用,創新地方財政投入方式,加強對相關(guan) 重大項目的財政聯合資助,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要支持各縣(區)探索“多規合一”,編製統一的空間規劃,將協作共建工作納入三市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按照省裏出一點、三市分別出一點和社會(hui) 籌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設立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生態專(zhuan) 項基金。編製《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高位推進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
(課題組主持人:王海傑 課題組成員:屈淩波 湯 凱 李曉霞 劉榮英 張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