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黃河文明之光照亮河南現代化之路

  河南省社科聯課題組2024-01-29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三周年、全國上下喜迎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河南省社科聯聯合鞏義(yi) 市委、市政府,以“黃河文明與(yu) 中國道路”為(wei) 題,舉(ju) 辦河南發展高層論壇·黃河論壇。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圍繞黃河文化在中國文明曆史進程中的主根主脈主幹主軸地位、黃河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路向、黃河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格局、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黃河文化與(yu) 文旅文創融合戰略、鞏義(yi) 市如何打造黃河流域具有鮮明特征的文旅強市等進行深入研討。

  一、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主幹主軸

  黃河滋養(yang) 了黃河岸邊的中國人,孕育了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黃河文明。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譜係中處於(yu) 主根、主脈、主幹、主軸地位,賦予中國道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解讀中華文明的深層基因和核心密碼。

  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指出,中華民族有一萬(wan) 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從(cong) 文化到文明,是一個(ge) 了不起的躍遷。要從(cong) 國運、國脈的高度,從(cong)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深刻理解黃河文明孕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自立到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國道路與(yu) 中華文明道路緊密相連。黃河文化、黃河文明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根”和“魂”。黃河文化激蕩著以“一”為(wei) 核心的大一統論、以“仁”為(wei) 核心的民本思想、以“誠”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導向、以“中”為(wei) 核心的至善心法、以“和”為(wei) 核心的天人核心觀,由此推動形成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就是由黃河文化、黃河文明而來。可以說,中國道路是從(cong) 黃河哺育的中華民族的曆史深處走出來的,中國道路彰顯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黃河所洗禮的文化自信,中國道路承載著黃河文化所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基因,中國道路也必將隨著黃河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而發展。

  河南省社科院原研究員、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張新斌認為(wei) ,從(cong) 夏到北宋的3000多年,被譽為(wei) 中華文明發展繁榮的“黃河時代”。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屹立於(yu) 世界文明頂峰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標杆。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都在黃河流域,創造了持續3000多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具有濃厚的黃河特色、底色、顏色。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衛東(dong) 指出,黃河沿岸以鄭州—洛陽為(wei) 核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肇始地,自仰韶時期的“河洛古國”到商王朝晚期,都是都城所在地,其都邑規劃理念一脈相承、文化基因賡續創新,形成了中華文明重要的根脈文化並澤及久遠。至少在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時代,中華文明已經出現以黃河中遊的中原地區為(wei) 中心的趨勢;到了距今3800年的夏王朝晚期,以二裏頭夏都的文明成就為(wei) 標誌,中華曆史文明主根主脈已經形成;商王朝繼承夏王朝的政治文化遺產(chan) 並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曆史文明主根主脈越來越清晰。

  鄭州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副主任褚金勇表示,黃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像母親(qin) 般孕育了黃河文化,也孕育了黃河邊的中國人。黃河、黃土地、黃皮膚,描繪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根植於(yu) 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成為(wei) 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

  二、河南在黃河文明形成發展中居於(yu) 核心地位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是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河洛地區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和淵藪、核心和主幹,數千年綿延不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河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李立新指出,河南地處黃河文化腹心地帶,是黃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是“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曆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在黃河文化中居於(yu) 核心地位。河南是黃河流域文明曙光最早閃現之地、文化序列最為(wei) 完整之地、政治文明最為(wei) 發達之地、元典文化最為(wei) 繁榮之地、農(nong) 耕文明最為(wei) 燦爛之地、眾(zhong) 多科技文明肇興(xing) 地、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黃河精神濫觴地、古絲(si) 綢之路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地、全球華人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xiang) 主要承載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xing) 濤認為(wei) ,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探源中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是我國發現最早、發現和發掘遺址最多、分布地域遼闊、延續時間長、影響十分深遠、內(nei) 涵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後期,鄭州西北區域如鞏義(yi) 雙槐樹遺址、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等都表明當時社會(hui) 生產(chan) 力顯著發展,經濟社會(hui) 文化發展成就突出,社會(hui) 分工和手工業(ye) 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階層階級開始分化,率先邁入文明社會(hui) 門檻,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與(yu) 引領者,為(wei) 中國古代曆史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傳(chuan) 承支撐。

  鄭州旅遊職業(ye) 學院河南旅遊研究院院長王少華表示,河洛地區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主幹,不但在地理位置上居於(yu) 中國諸區域文化的中心位置,在中華文明體(ti) 係中也處於(yu) 核心位置,對黃河上下遊文化都產(chan) 生過重要影響。今天,河洛文化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是客家文化、閩台文化的根源,是維係和連接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qiao) 胞在內(nei) 的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的精神文化紐帶。

  三、激發黃河文明活力,為(wei) 現代化河南建設賦能

  河南黃河文化資源豐(feng) 富,要緊抓國家戰略機遇,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推進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以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助推全省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李庚香指出,要加強對黃河文明的多維度、大空間、係統化研究,既要研究“曆史之黃河”“今日之黃河”“未來之黃河”,也要研究“中國之黃河”“亞(ya) 洲之黃河”“世界之黃河”。要研究黃河流域的人物、事物、製度、典籍、文物等,重點研究其物產(chan) 、思想、製度。要重點把握黃河文化“根、源、幹、魂、家”的定位,“易、道、仁、理、心”的價(jia) 值追求,“詩、酒、花、夢、愁”的外在形態。

  褚金勇表示,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不能就家鄉(xiang) 而家鄉(xiang) ,而要有世界眼光,給他鄉(xiang) 的人以故鄉(xiang) 的感覺。既要眼光向上,把握文化真諦,打開文化視野,進行內(nei) 涵建設;又要眼光向下,走向民間,雅俗共賞,與(yu) 民同樂(le)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既要對近百年來的“西方現代—中國落後”文化心態作出深刻反省,也要對今天“一覽眾(zhong) 河,唯我獨尊”的文化姿態保持警惕,以一種平和成熟心態,觀照黃河邊上中國人的現實生活,探尋“文化,讓生活更美好”的未來之路。

  黃河交通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王裕清認為(wei) ,中原城市群應樹立黃河文化城市聯動發展觀念,建立中原城市群聯動發展聯盟和運行機製,以黃河上下遊、左右岸城市為(wei) 主體(ti) ,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wei) 抓手,推動黃河曆史文化時空互動,打造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發展新亮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民建河南省委主委梁留科建議,要充分挖掘利用黃河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具體(ti) 來講,要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建設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帶;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wei) 抓手,建設中華文化自信標識帶;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為(wei) 抓手,建設世界級文化遺產(chan) 保護走廊;以打造黃河古都旅遊帶為(wei) 中心,打造世界級曆史文化旅遊目的地。

  李立新認為(wei) ,要利用河洛交匯的獨特地理優(you) 勢,在河洛匯流處神都山建設黃河文化主地標“中華歸心塔”,以此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堅定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要依托建設黃河生態廊道的契機,打造中流砥柱、河圖洛書(shu) 、楚河漢界、虎牢關(guan) 、炎黃二帝巨塑、黃河母親(qin) 、開封城摞城、花園口、黃河中下遊分界線、嘉應觀等黃河曆史文化副地標,長藤結瓜,串點成線,連線成麵,把散落在河南境內(nei) 的黃河曆史文化遺珍串聯在一起,形成黃河曆史文化地標矩陣,烘托凸顯“中華歸心塔”這一黃河曆史文化主地標。

  王少華表示,河洛地區擁有代表文明開端、民族起源、國家雛形等眾(zhong) 多文旅資源,要以河洛文化為(wei) 主題,以黃河和伊洛河交匯處為(wei) 中心,向外延伸半徑5千米的核心區、15千米的發展區、30千米的輻射區,由省政府牽頭,借鑒湖北武當山文化旅遊特區經驗,打造河洛文化旅遊特區,建設世界華人的精神家園。

  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楊明建議,要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鞏義(yi) 杜甫故裏國家4A級景區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以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賦予景區更多深沉文化內(nei) 涵,塑造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形象,避免同質化、庸俗化、粗俗化,打造核心景點,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