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源示範區黨(dang) 工委探索實施“黨(dang) 群連心工程”,推行了“一網全覆蓋、黨(dang) 員走在前、組織作後盾、群眾(zhong) 來評判”的連心模式,切實將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成果轉化為(wei) 為(wei) 民服務、推動發展的生動實踐,以高質量黨(dang) 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黨(dang) 群連心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一網全覆蓋
在農(nong) 村,按照“居住相鄰、自願雙向、能力互補”的原則,除失去行動能力的黨(dang) 員外,把其他黨(dang) 員全部編員到戶,實現了聯係農(nong) 戶全覆蓋。在社區,組織在職黨(dang) 員到居住地社區黨(dang) 組織報到,和社區黨(dang) 員一起入網格、進家戶,實現了聯係樓院住戶全覆蓋。同時,建立機關(guan) 黨(dang) 員聯係個(ge) 體(ti) 工商戶、企業(ye) 黨(dang) 員聯係班組的工作製度。建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層級清晰、全麵覆蓋的黨(dang) 群連心網絡。
(二)黨(dang) 員走在前
全麵落實“黨(dang) 員聯戶”崗位職責,統一製作黨(dang) 員聯戶標識牌。建立“周聯月訪”製度,做到“五聚焦五必訪”(即聚焦特殊群體(ti) 、特殊事件、特殊訴求、特殊情況、特殊節點;鰥寡孤獨必訪、紅白喜事必訪、急難愁盼必訪、矛盾糾紛必訪、極端狀況必訪),確保社情民意全掌握、問題隱患早化解。
(三)組織作後盾
建立了信息收集、研判分揀、問題確認、吹哨響應、集中攻關(guan) 等多項工作機製,聯戶黨(dang) 員無法解決(jue) 的問題,上報到村(社區)黨(dang) 組織研判化解,支部會(hui) 商後不能有效化解的,吹哨上報至鎮(街道)黨(dang) 委(黨(dang) 工委)解決(jue) ,鎮(街道)無法解決(jue) 的及時提交示範區“黨(dang) 群連心工程”辦公室,確保各項問題閉環管理、銷號清零。
(四)群眾(zhong) 來評判
每周對黨(dang) 員辦理實事情況進行滿意度調查,以不低於(yu) 問題數量20%的比例對群眾(zhong) 進行回訪;利用每月主題黨(dang) 日開展實事清單“講曬評”活動;不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每半年開展實事台賬“支部擂台賽”。同時,每月對基層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開展黨(dang) 群連心情況進行綜合考評。
二、“黨(dang) 群連心工程”的經驗啟示
(一)黨(dang) 建帶動:發揮黨(dang) 組織堡壘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黨(dang) 組織核心引領作用。牢固樹立“一盤棋”理念,切實加強各級各類黨(dang) 組織的縱向聯動、橫向協作,凝聚起引領基層治理的強大黨(dang) 建合力。積極創新工作機製,探索采取黨(dang) 建聯盟、聯席會(hui) 議等形式,加強各級黨(dang) 組織力量的整合。二是處理好基層黨(dang) 組織與(yu) 多元治理主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構建形成以鄉(xiang) 鎮(街道)、村(社區)黨(dang) 組織為(wei) 骨幹,職能部門、駐地單位等其他各類黨(dang) 組織共同參與(yu) 的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格局。
(二)機製促動:健全連心工作體(ti) 係
一是推行清單製。推行群眾(zhong) 訴求“陽光辦理”模式,形成“示範區—鎮(街道)—村(社區)—聯戶黨(dang) 員”四級聯動項目清單,並定期對“黨(dang) 群連心工程”中出現的問題列出“負麵清單”。二是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運行模式。實現“點對點”服務,並配套建立“評單”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點單—派單—接單—評單”閉環運行模式,提高訴求的辦結率和滿意度。三是建立健全長效機製。建立健全定期走訪溝通交流製度、黨(dang) 建聯席會(hui) 議製度、監督考核獎懲機製等,特別是要突出正麵宣傳(chuan) 教育,強化聯戶黨(dang) 員的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三)戰略聯動:緊扣發展主題
一是黨(dang) 群連心與(yu) 中心工作部署同步化。堅持將“黨(dang) 群連心工程”與(yu) 黨(dang) 委、政府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在協同部署中做好“服務大局,解決(jue) 難題”,在統籌推進中做好“黨(dang) 性教育,凝聚力量”。二是找準黨(dang) 建促發展的融合點。堅持將黨(dang) 群連心工作與(yu) 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把黨(dang) 群連心工作各項任務落實落細,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形成上下貫通、黨(dang) 群同心、各方聯動、共促發展的良好局麵。
(四)合力驅動:凝聚各方力量資源
一是推動內(nei) 生性資源整合與(yu) 外部性資源鏈接。將村(社區)支部書(shu) 記、自管黨(dang) 員、聯戶黨(dang) 員、民警、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等各主體(ti) 資源進行整合,有效流通,達到內(nei) 部動態平衡。同時,積極構建群團組織助推、社會(hui) 組織協同、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的開放多元社會(hui) 協同機製,提高基層治理精細化和基層服務精準化。二是搞好“連心與(yu) 服務”的互動。積極探索“院落民情議事會(hui) ”“圓桌會(hui) ”“老班長人民調解室”等群眾(zhong) 自治組織,讓群眾(zhong) 主動“問事”。通過道德積分製等模式,為(wei) 村規民約賦予“看得見、摸得著”的價(jia) 值,讓群眾(zhong) 在參與(yu) 和受益中激發“主人翁”意識。
三、進一步提升“黨(dang) 群連心工程”效能的對策建議
(一)區級層麵全麵係統規劃
一是探索開發區級“黨(dang) 群連心”智慧平台。建議開發區級智慧平台,將“群眾(zhong) 點單”“微心願征集”等放在明顯突出位置,便於(yu) 群眾(zhong) 上手快、用得慣。區級平台要與(yu) 鎮(街道)平台進行無縫銜接,完善在線流轉、分撥、反饋和數據分析等功能,實現精準高效管理和跨區域協調。二是完善《黨(dang) 群連心工作手冊(ce) 》。示範區需對各鎮(街道)黨(dang) 群連心工作手冊(ce) 進行指導,並對現有《黨(dang) 群連心工作手冊(ce) 》進行更新完善,除明確工作內(nei) 容、流程、方法外,整理匯入好的經驗做法和成功示例等,進一步提升該工作的科學化、製度化、規範化和體(ti) 係化水平。三是完善區級層麵的統籌協調聯動機製。建立完善區級層麵的協調機製,統籌調動各方力量,以強大的組織資源整合各類資源,發揮出強大的組織力,引領和推動解決(jue) 基層治理難題。
(二)科學有效分配下沉力量
一是總體(ti) 均衡黨(dang) 員聯戶力量。在充分考慮“居住相鄰”的前提下,根據各個(ge) 社區工作任務體(ti) 量的實際情況,建議動員在職黨(dang) 員就近“跨區聯戶”。鑒於(yu) 村居曆史包袱較重,發展壓力較大等現狀,建議動員戶籍在村居的在職黨(dang) 員到村居報到參與(yu) 聯戶。二是及時動態調整黨(dang) 員聯戶力量。各村(社區)要根據黨(dang) 員退休、生病、外嫁等情況變化,及時對其分包聯戶工作進行動態調整。三是全麵統計聯戶黨(dang) 員專(zhuan) 業(ye) 特長和興(xing) 趣愛好。各村(社區)要摸清聯戶黨(dang) 員底數、工作單位、專(zhuan) 業(ye) 特長、興(xing) 趣愛好、服務意願、居住地址等信息,進行分類統計,並在全區實現信息共享,與(yu) 群眾(zhong) 的需求清單“做連線”。
(三)充分挖掘群眾(zhong) 實際需求
一是開辟線上“點單”服務。區級和各鎮(街道)黨(dang) 群連心智慧平台均應增設“群眾(zhong) 點單”板塊,由轄區“派單”,黨(dang) 員“搶單”,若合理訴求沒有得到解決(jue) ,上傳(chuan) 至區級平台,推動資源和需求線上精準、快速對接,實現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二是拓展線下“點單”渠道。充分利用村(社區)電子屏、文化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載體(ti) ,設置“心願牆”,收集和發布群眾(zhong) 的訴求信息。三是結成“紅色搭檔”,拓展“鄰裏紅先鋒”。部分小區在職黨(dang) 員資源分配不均,可將該部分黨(dang) 員與(yu) 所服務的小區樓棟長或自管黨(dang) 員結對成“紅色搭檔”,組建“鄰裏紅先鋒”,打造一支既能敲開群眾(zhong) 門,又能落實鄰裏事的紅色隊伍。
(四)進一步提升黨(dang) 員的歸屬感和群眾(zhong) 的獲得感
一是充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聯戶黨(dang) 員生活在群眾(zhong) 中間,通過他們(men) 可以示範帶動更多的群眾(zhong) 參與(yu) 村(社區)治理,形成“黨(dang) 員+群眾(zhong) ”共建家園的局麵。二是點燃激發群眾(zhong) 主人翁意識。各村居要大力開展講黨(dang) 史活動,通過黨(dang) 員輪流講黨(dang) 史、講村史,讓村民記住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爭(zheng) 做時代新人。繼續落實推行“道德積分儲(chu) 蓄站”模式,充分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轉變一些群眾(zhong) 的“等要靠”思想。
(課題組主持人:黃 盼 課題組成員:郝 歡 梁 軍(jun) 梁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