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驅動打造周口區域性創新高地

  周口市社科聯課題組2024-01-29

  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周口市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支撐體(ti) 係日益完善,創新主體(ti) 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協同效應不斷凸顯,具備了打造創新高地的基本條件。應緊緊圍繞中共河南省委“十大戰略”的實施,突出創新驅動這一牽引性戰略,著力打造周口區域性創新高地。

  一、周口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礎條件

  (一)創新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據初步統計,近5年來周口市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50項,財政科技資金投入達15.8億(yi) 元;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逐年增加;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13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評審市級科技進步獎300多項;技術市場共登記技術合同335項,技術交易額3.03億(yi) 元。

  (二)創新支撐體(ti) 係不斷完善

  周口市通過整合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集聚、爭(zheng) 取資金支持等方式,積極引導科技型企業(ye) 建立研發機構,行業(ye) 重點企業(ye) 和高新技術企業(ye) 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全力推進創新平台和載體(ti) 建設,全市科技研發平台數量和質量均取得新突破。全市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平台524個(ge) ,其中國家級科技平台6個(ge) 、省級科技平台115個(ge) 、市級科技平台403個(ge) ,為(wei) 全市企業(ye) 科技創新創業(ye) 提供了有效支撐。

  (三)創新主體(ti) 活力不斷迸發

  河南周口國家農(nong) 高區獲批,結束了周口沒有國家級科創平台的曆史;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省級產(chan) 業(ye) 研究院掛牌運行,金丹科技獲批省生物降解材料中試基地;以中國科學院為(wei) 主體(ti) 的伏羲實驗室、周口智慧島加快建設。目前,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ye) 1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541家,培育省級以上“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44家,創建省級智能工廠(車間)15家,規上企業(ye) 研發活動覆蓋率提升到69.3%。

  (四)創新協同效應不斷凸顯

  依托周口師範學院、周口市農(nong) 科院以及科技型企業(ye) 加快技術研發機構建設,以現代農(nong) 業(ye) 、生物化工、裝備製造、新醫藥、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建設了一批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ye) 孵化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自主創新體(ti) 係。這些創新載體(ti) 實施了一批科技計劃項目,大大提高了周口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二、周口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麵臨(lin) 的挑戰

  (一)創新金融服務體(ti) 係不健全

  中小民營企業(ye) 貸款難、市域企業(ye) 融資機製不健全,以及政府融資平台管理不嚴(yan) 謹等問題較為(wei) 突出。地方銀行普遍更青睞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中型企業(ye) ,民營中小企業(ye) 因為(wei) 其自身資金需求量少、創新風險較高和企業(ye) 規模較小等局限,獲得銀行融資相對比較困難。

  (二)創新型高端人才較為(wei) 匱乏

  在高校數量方麵,僅(jin) 有周口師範學院、河南科技職業(ye) 大學2所本科院校及若幹所高職、中職(技工)學校,沒有在國內(nei) 排名靠前的知名高等學府,無法有效引進和培育高水準的專(zhuan) 家學者。人才引進後的相關(guan) 保障服務方麵有所欠缺,股權激勵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也影響了人才的引進。

  (三)創新主體(ti) 不夠完善

  區域創新主體(ti) 的發展缺少統一規劃布局。對於(yu) 周口現有高等院校與(yu) 研究機構來說,其研究總體(ti) 水平不高,原始創新能力不強,與(yu) 周口現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合不緊密。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共享程度低,研究成果難以實現有效轉化,對產(chan) 業(ye) 發展沒有起到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四)創新資源吸附能力不足

  缺乏強有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影響了創新資源的吸附能力,區域內(nei) 要素難以實現高回報,也難以為(wei) 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業(ye) 環境,難以吸引外部的資源和高層次人才,創新動能乏力。

  (五)創新投入力度不夠

  一些創新企業(ye) 一方麵缺乏資金支持,另一方麵缺乏創新認可,普遍積極性不高,致使技術市場發展緩慢。政府財力薄弱,在科技創新方麵投入偏低,限製了區域創新發展的步伐,在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方麵受到製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周口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

  三、實施創新驅動、打造周口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改進與(yu) 創新

  周口市擁有較大的人口規模,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資源豐(feng) 富,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市。在區域創新能力發展過程中,周口市可充分利用豐(feng) 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農(nong) 作物資源,積極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帶動區域創新戰略,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機製,加強同外部農(nong) 業(ye) 發達地區合作,積極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科技龍頭企業(ye) ,打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體(ti) 係,塑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品牌,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附加值。

  (二)加強政策扶持引導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jun) ,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ti) ,是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搖籃。但是高水平研發人員和管理人才等人力資源較為(wei) 匱乏、成果轉化水平不高、融資環境不容樂(le) 觀等問題嚴(yan) 重製約了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的發展。為(wei) 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發展環境,市政府應在科技企業(ye) 產(chan) 業(ye) 融資、稅收優(you) 惠、政策扶持等方麵給予企業(ye) 更強有力的支持。

  (三)破解中小微科技企業(ye) 融資難

  要加大企業(ye) 排查力度,對區域內(nei) 的創新企業(ye) 采取“定製化”的政策扶持,在融資、稅收等方麵實施優(you) 惠。建立健全融資風險補償(chang) 和擔保機製,持續提升擔保實力,增強融資擔保的話語權,從(cong) 源頭上解決(jue) 高新技術企業(ye) 融資難問題。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ye) 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ti) 係和風險投資機製,開設金融綠色通道,鼓勵金融機構針對企業(ye) 研發費用發放貸款。

  (四)加大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

  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的本質就是信息和知識的交換,總體(ti) 表現為(wei) 企業(ye)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創新。一方麵,隨著技術迭代加快的實現,企業(ye) 僅(jin) 憑自身資源能力難以維持創新優(you) 勢。許多高校或科研院所擁有的直屬孵化器,是關(guan) 鍵科研成果的重要輸出方,這種“孵化+高校”的效應使得企業(ye) 在出現創新需求時有理由通過與(yu) 高校或研究機構合作開展研發活動,這有利於(yu) 相互學習(xi) 、促進其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發揮各自的創新優(you) 勢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整體(ti) 提升。另一方麵,企業(ye) 與(yu) 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大的區別在於(yu) 可以直接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能夠及時了解現階段市場技術創新需求。因此,企業(ye) 可以為(wei) 產(chan) 學研協同提供方向和實現路徑,有效避免市場需求方與(yu) 技術供給方脫節的問題,將內(nei) 部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五)構建創新人才“引、培、留”機製

  要加快完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yang) 和人才留下機製,為(wei) 周口市創新體(ti) 係建設提供可持續的智力保障。持續加大人才引進,要有“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引才魄力,在薪酬福利待遇上要向高級人才傾(qing) 斜。健全優(you) 化人才培訓體(ti) 係,持續投入專(zhuan) 項培訓經費,從(cong) 內(nei) 部培育自己的創新人才。完善人才使用製度和人才管理製度,向創新人才加大待遇傾(qing) 斜,關(guan) 心創新人才的成長。通過實施“引得來、培得精、留得下”的人才機製,打造穩固的人才智力長城。

  (六)加大財政補助支撐,提升基礎科研投入

  應把握重大戰略機遇,加大基礎科研投入力度,設立聯合基金,組織課題攻關(guan) 。完善支持高校人員跨校跨市跨省開展科研合作的相關(guan) 政策,推動建設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模式。市政府應當優(you) 化財政科技經費投入,激勵企業(ye)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企業(ye) 土地使用、場所建設、成果轉化和產(chan) 權維護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對眾(zhong) 創空間、處於(yu) 孵化期企業(ye) 等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小微企業(ye) ,對承擔國家級或省市級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進而分配有研發計劃的企業(ye) 給予實時的獎補,以撬動企業(ye) 在科研投入方麵的積極性,從(cong) 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區域性的可持續發展。

  (課題組主持人:劉 濤 課題組成員:桑文雅 馬 飛 胡尚清 李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