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曆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nei) 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注重延續城市曆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曆史文化記憶,讓人們(men) 記得住曆史、記得住鄉(xiang) 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濮陽作為(wei) 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有“顓頊遺都”“帝舜故裏”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hui) 命名為(wei) “中華帝都”。近年,濮陽高度重視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不斷激發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提升文化自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實現華夏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創新,不斷擴大濮陽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一、濮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特征
濮陽市,位於(yu) 河南省東(dong) 北部,黃河下遊,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全市總麵積為(wei) 4188平方公裏,下轄濮陽縣、清豐(feng) 縣、南樂(le) 縣、台前縣、範縣5縣及華龍區1個(ge) 行政區,常住人口377萬(wan) 人。濮陽曆史文化悠久,底蘊豐(feng) 厚,有許多優(you) 勢的文化資源,舉(ju) 凡顓頊都帝丘、倉(cang) 頡造書(shu) 契、虞舜生姚墟、孔子居衛國、衛鄭新聲、城濮之戰、澶淵之盟、清豐(feng) 至孝等,不勝枚舉(ju) 。濮陽市1995年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命名為(wei) “中華龍鄉(xiang) ”,2004年被國務院依法確定為(wei) 國家文化名城,2012年被中國古都學會(hui) 命名為(wei) “中華帝都”。
(一)曆史悠久,價(jia) 值極高
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仰韶文化時期的蚌塑龍虎圖墓葬,測定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塑龍被考古界公認為(wei) “中華第一龍”,濮陽由此成為(wei) 中華龍文化的發源地。濮陽蚌塑龍出土於(yu) 仰韶文化考古遺存中,和中國傳(chuan) 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大體(ti) 相當。三皇五帝和龍都有關(guan) 係,如伏羲“蛇身人首”“以龍紀,故以龍師而龍名”,炎帝母“感神龍而生炎帝”,黃帝為(wei) “黃龍體(ti) ”,騎龍飛升,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等等,都表明先民對龍的崇拜。蚌塑龍的墓主雖然眾(zhong) 說紛紜,但能夠享有如此隆重的禮儀(yi) ,應是部落首領級人物。濮陽蚌塑龍對於(yu)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意義(yi) 重大。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看過濮陽西水坡考古發掘後,激動地寫(xie) 下:“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中國考古學泰鬥蘇秉琦稱之為(wei) “中原地區最早的‘藝術神器’”。濮陽“中華第一龍”是源遠流長的中華龍文化的濫觴。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說:“在濮陽為(wei) 故宮7萬(wan) 條龍找到了祖先,這祖先就是‘中華第一龍’。”
(二)特色鮮明,底蘊深厚
濮陽曆史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原傳(chuan) 統文化特色,折射著中原地區文化的文化傳(chuan) 承和人文理念,是反映特定時期和特定區域人們(men) 的經濟、社會(hui) 、文化的有力見證,可以說,積澱深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第一,政治文化的積澱。漫長的古代社會(hui) ,曾有多個(ge) 政權在此建都。每一個(ge) 政權建都後,都要頒布法律,製定政策,形成製度,從(cong) 而形成厚重的政治文化。
第二,思想文化的積澱。濮陽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曆史發展中,思想理論文化的積澱更是非常深厚。易學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儒、法、兵、佛等各種思想理論文化,無不在中原創始或發展。
第三,科技文化的積澱。唐代著名的天文曆法家僧一行是濮陽市南樂(le) 縣人。近現代濮陽又有石油地質學家孫建初等科技名人。
第四,藝術文化的積澱。漫漫曆史長河中,濮陽出現過元雜劇作家宮天挺、以賦詩繪畫著稱的良吏鄭板橋、梨園名秀孫藻、大弦戲紅生黨(dang) 複修、大平調仰脖紅臉翠德貴等。
二、濮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意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要優(you) 先保護好原汁原味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這也是工作的總基調,從(cong) 近些年的情況來看,濮陽市的一些曆史文化遺產(chan) 因為(wei) 得不到及時的保護,已經逐漸在流失。
(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機製不健全
盡管濮陽市積極推進《濮陽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編製和申報,這個(ge) 《規劃》聽取了國內(nei) 眾(zhong) 多專(zhuan) 家的意見,也聽取了規劃編製單位的匯報,但是目前還沒有正式印發。而且文物保護規劃建設也不完善,有些部門在編製本行業(ye) 建設發展規劃過程中,沒有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造成規劃實施過程中對文物遺跡的破壞。
(三)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資金不足
眾(zhong) 所周知,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利用是需要足夠的資金予以支持的。據統計,國內(nei) 很多曆史文化遺產(chan) 因為(wei) 沒有專(zhuan) 項資金的支持保護正處於(yu) 自然消亡狀態,逐漸泯滅於(yu) 曆史長河中。目前中央陸續對國家級項目發放保護資金,但是省、市、縣沒有建立相應的資金投入機製,使得一些缺乏市場開發潛力的傳(chuan) 統文化,因經費不足而麵臨(lin) 消亡。因此,急需加大對曆史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資金支持,確保濮陽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不斷提升曆史文化名城的影響力。
(四)缺乏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性人才隊伍
專(zhuan) 業(ye) 人才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的生力軍(jun) ,但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人才不足一直是製約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發展的短板。現在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chan) ,無論是地上的還是地下的,無論是可移動的還是不可移動的,都迫切需要專(zhuan) 業(ye) 化的、高質量的保護。這離不開大量的專(zhuan) 門保護知識、保護技術和保護人才。這更加需要高素質的專(zhuan) 業(ye) 化人才隊伍。
三、新時期加強濮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及其再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宣傳(chuan) 力度,提高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意識
一是積極運用電台、報紙、電視台、網絡等媒體(ti) 宣傳(chuan)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意義(yi) 、任務和作用,使社會(hui) 各界深刻認識到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對於(yu) 城市的特殊意義(yi) 。二是鼓勵社會(hui) 各界踴躍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舉(ju) 辦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題展。通過宣傳(chuan) ,營造一個(ge) 良好的氛圍,使濮陽市民了解名城、認識名城、熱愛名城、保護名城、建設名城、與(yu) 名城休戚相關(guan) 和榮辱與(yu) 共。重要路口、街口,我們(men) 都要樹立醒目的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資源的標誌。
(二)完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及再利用機製
一是建立健全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機製,製定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定和辦法。二是建立健全曆史文物再利用機製。優(you) 秀的曆史文化資源,不僅(jin) 能夠產(chan) 生重大的社會(hui) 效益,對精神文明建設也發揮重大作用,同時也產(chan) 生很大的經濟效益。我們(men) 在做好曆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還要更多地做到曆史文化資源的再利用,打響曆史文化名城的稱號,促進社會(hui) 和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一是積極爭(zheng) 取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專(zhuan) 項資金。二是濮陽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用於(yu) 對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建築物保護修繕工作。三是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鼓勵社會(hui) 各方力量共同參與(yu) 。
(四)加強專(zhuan) 業(ye) 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培養(yang) 兼通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開發的複合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對濮陽市文物部門的相關(guan) 人員進行業(ye) 務培訓和指導,讓其充分掌握當前新時代背景下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再利用的相關(guan) 知識,增強自身的知識儲(chu) 備量。二是加強與(yu) 高校的合作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的院校具備專(zhuan) 業(ye) 的能力,濮陽市可以指定文物工作相關(guan) 人才進高校進行進修學習(xi) ,學成之後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
(五)突出特色,打造曆史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無形資產(chan) ,而曆史文化遺址、遺跡等文化遺產(chan) 更是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從(cong) 長遠來看,其價(jia) 值不可估量。與(yu) 此同時,文化遺產(chan) 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其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更是難以撼動。對此,濮陽市應該進一步強化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以及再利用,突出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傾(qing) 力打造屬於(yu) 濮陽的曆史文化產(chan) 品品牌,進而帶動整個(ge) 文化產(chan) 業(ye) 的共同繁榮發展。
(課題組主持人:董玉清 課題組成員:趙 紅 司廣輝 王 楠 段玉琬 武賽麗(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