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國內(nei) 經濟下行壓力、疫情防控形勢、生態環境保護、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等因素影響,安陽市經濟形勢麵臨(lin) 嚴(yan) 峻考驗。突出創新引領,實施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力活力,是安陽主動識變應變、因時因勢而動的戰略選擇和製勝之道,健全完善的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將為(wei) 加快實現這一戰略選擇提供堅強製度保障。
一、安陽市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取得的成效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市委書(shu) 記、市長為(wei) 主任的科技創新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科創委),組建了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科創院)和市縣(市、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相繼出台了一係列突破性強、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企業(ye) 累計享受財政補助總金額呈加速遞增趨勢。實施“洹泉湧流”人才集聚計劃,人才支撐不斷加強。
三是優(you) 化創新生態。建立了科技幫扶企業(ye) 工作機製,開展“一對一”服務。聚焦“卡脖子”技術、應用型關(guan) 鍵共性技術,實施了核心技術攻關(guan) 行動。開展了“萬(wan) 人助萬(wan) 企”、科技惠企政策解讀等活動。
二、安陽市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存在的問題
一是領導和規劃能力有待增強。科創委作用發揮不夠,科創院有名無實,缺乏高水平、高起點的科技創新規劃體(ti) 製,揭榜掛帥體(ti) 製深化改革不到位,融入全省創新資源建立綜合服務平台跟不上,缺乏與(yu) 各地市交流聯動。
二是創新協同性差。科技、工信、發改、財政、稅務、環保、人才、教育、投資、土地等部門信息不對稱,缺乏溝通協調,導致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定等互相打架、相互掣肘,影響創新生態。
三是創新能力和水平不高。相關(guan) 部門和人員把握創新知識和政策係統性差,激勵政策少、框框多。政策單一仍以獎補為(wei) 主,且財政落實政策製約性強,創新投入總量不足與(yu) 投入分散並存。
四是創新理念落後。創新主體(ti) 積極性、主動性差,創新意識不強。企業(ye) 創新動力不足,思想不夠解放,研發投入不積極,人才結構不合理,創新人才短缺,高端人才與(yu) 實用人才“兩(liang) 頭缺”問題尤為(wei) 突出。
五是創新平台小、載體(ti) 少、層次低,輻射帶動不力。高能級平台數量不多、產(chan) 出不高。部分企業(ye) 創新平台研發僅(jin) 停留在表麵,成為(wei) “空殼子”,有些科研機構沒有科研資金,僅(jin) 靠申請省市科技項目開展有限的科研任務。
六是創新資源嚴(yan) 重不足。大型企業(ye) 中高新技術企業(ye) 占比少,創新引領轉型發展支撐不強,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較慢,科技產(chan) 業(ye) 和重點技術攻關(guan) 集中度不夠,戰略性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不明,創新成果數量少、質量不高、轉化率低,對產(chan) 業(ye) 轉型帶動作用不大。
三、健全和完善安陽市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的建議和對策
(一)健全黨(dang) 領導科技創新工作體(ti) 製機製
一是充分發揮科創委領導、組織、協調、督導作用,優(you) 化資源配置,提升決(jue) 策效率,集中研究安陽創新發展戰略性問題。
二是合並相關(guan) 部門科技創新職能,調整和重構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適應新興(xing) 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管理架構,實現從(cong) 研發管理到創新服務的轉變,徹底解決(jue) 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
三是加強過程監管與(yu) 目標考核管理,建立縣(市、區)黨(dang) 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製,實施市縣(市、區)兩(liang) 級科技創新指數發布機製,開展研究與(yu) 試驗經費投入季度測算工作。
四是充分發揮科創院職能作用,聘請兩(liang) 院院士、學科領軍(jun) 人物等高端人才組成安陽科技創新研究團隊,立足現有基礎,瞄準發展前沿,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規劃體(ti) 製
一是優(you) 化科技創新規劃體(ti) 製,形成涵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應用和產(chan) 業(ye) 化、數字化、集成化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體(ti) 係。
二是高起點、高水平編製安陽科技創新發展總體(ti) 規劃和科技創新發展專(zhuan) 項規劃,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ti) 係化、建製化、協同化,構建“戰略研究—規劃部署—任務布局—組織實施”的有效銜接機製。
三是成立科技創新決(jue) 策谘詢委員會(hui) ,參與(yu) 政策規劃製定、政策項目實施、監督、評價(jia) 等全過程,對全市重大科技發展進行決(jue) 策谘詢服務。
(三)完善和優(you) 化科技創新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
一是優(you) 化統籌協調體(ti) 製。積極融入京津冀,鼓勵建立聯合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重點支持將科研成果孵化後引入安陽落地產(chan) 業(ye) 化項目。
二是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任務應急反應機製和組織實施體(ti) 製。支持支撐重大戰略任務需求的部門或單位,實施“揭榜掛帥”“軍(jun) 令狀”“裏程碑式考核”。支持承擔經濟社會(hui) 發展任務的部門或地方,實施“懸賞製”“賽馬製”。鼓勵承擔科技創新前沿探索任務的部門或單位,在競爭(zheng) 擇優(you) 的基礎上自由探索。
三是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評價(jia) 與(yu) 考核。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實行與(yu) 不同類型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跟蹤和分類評價(jia) 製度,推動科技成果評價(jia) 的社會(hui) 化、市場化和規範化。
(四)強化創新要素支撐
一是夯實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建立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ye) 技術創新對話、谘詢製度,吸收更多企業(ye) 參與(yu) 研究製定安陽市技術創新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開展龍頭企業(ye) 創新轉型試點,探索政府支持企業(ye) 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的新機製。
二是建立科技創新多元化投入機製。以政府財政投入撬動或引導企業(ye) 、社會(hui) 重視和加強對研發的投入,引導社會(hui) 資本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積極拓展科技金融,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ye) 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chan) 品體(ti) 係。壯大創業(ye) 投資規模,加大對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ye) 支持力度。拓寬技術創新間接融資渠道,加快發展科技保險,開展專(zhuan) 利保險試點。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使用、吸引、激勵機製。建立科技創新人才庫,實現對全市各類科技人才基本信息的采集管理、搜索查詢和統計分析。全麵推進“洹泉湧流”人才集聚計劃和“一崗一房”政策的落實。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業(ye) 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ye) 。
(五)加強創新平台建設
一是以產(chan) 業(ye) 創新為(wei) 導向,圍繞打造主導產(chan) 業(ye) 增長極,培育建設一批突出“科創+產(chan) 業(ye) +低碳”的重點科技平台。
二是以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wei) 目標,利用“互聯網+創新”服務模式,構建創新公共服務“一網多平台”。整合科技、信息、中介、培訓等資源,實現政策、項目、產(chan) 品等信息集中發布,為(wei) 創新主體(ti) 提供研發設計、知識產(chan) 權申請和維護、財稅助理、法律谘詢、技術經紀、創業(ye) 貸款等各類服務,實現服務“一網通”。
三是發揮在安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主力軍(jun) 作用,建立安陽創新智庫,形成長期服務安陽經濟社會(hui) 發展合作機製。充分利用科創園平台,建立靈活的體(ti) 製機製,將國內(nei) 外優(you) 質資源集聚過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繼續加大離岸中心建設,向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杭州等科技集散地拓展。
(六)創造優(you) 化良好的創新生態
一是建立科技創新專(zhuan) 班,專(zhuan) 題解決(jue) 科技創新發展問題。
二是建立“科技產(chan) 業(ye) 創新鏈長製”,以龍頭骨幹企業(ye) 為(wei) “鏈長”,組建若幹從(cong) 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的閉環研發組織。引導各類創新要素有序向企業(ye) 集聚,積極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高企—瞪羚—獨角獸(shou) ”科技企業(ye) 成長政策鏈條,精準建立企業(ye) 後備庫,做大科技企業(ye) 總量,按“一企一策”重點扶持,促進科技型企業(ye) 做強、做大、做專(zhuan) 、做精。
三是落實科技獎勵政策,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科學技術獎勵的主要完成單位和完成人,由市政府按1∶1比例配套給予獎勵。嚴(yan) 格落實企業(ye) 所得稅加計扣除政策,建立符合安陽實際的科技扶持政策,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ye) 降低進入門檻,讓更多的優(you) 惠普惠小微企業(ye) 。
四是健全完善知識產(chan) 權服務體(ti) 係,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打通知識產(chan) 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建立便民利民的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體(ti) 係,推動知識產(chan) 權服務化、品牌化、規範化。
(課題組主持人:劉鴻民 課題組成員:王培臣 周春堂 趙錫信 李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