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探源研究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中原智庫》(2024)  張慧明2025-02-13

  一、從(cong) “文化自信”到“兩(liang) 個(ge) 結合”,領會(hui) 中華文明探源的時代要求

  黨(dang) 的二十大閉幕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來到安陽視察紅旗渠和殷墟,要求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更好地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指出考古事業(ye) 居功至偉(wei) 。這對河南省乃至全國考古工作者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勵。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一係列關(guan) 於(yu) 文化、文明、考古和文物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2016年7月1日,在慶祝建黨(dang) 95周年大會(hui) 上明確提出了“四個(ge) 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2018年、2020年,先後對安陽殷墟文物安全、夏文化研究作出重要批示。2020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9·28”重要講話,指出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同時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2021年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2022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5·27”重要講話,要求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2022年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深入闡述了“兩(liang) 個(ge) 結合”,強調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並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報告還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ge) 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強調要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實現物的極大豐(feng) 富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從(cong) 提出文化自信,到對夏商文化研究和文物保護的批示,到關(guan) 於(yu) 考古、關(guan) 於(yu) 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講話,再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自強”、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兩(liang) 個(ge) 結合”,再到黨(dang) 的二十大之後不久視察殷墟,在這些過程中,我們(men) 能夠領會(hui) 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推進文化建設的思想脈絡。一是從(cong) 文化自信上升到文明複興(xing) 的高度。二是從(cong) 文明發展的學術研究上升到中國道路文明根源研究的高度。三是從(cong) 中華文明複興(xing) 上升到構建文明形態世界話語權的高度。從(cong) 這三個(ge) 方麵去領會(hui) 和理解,我們(men) 能夠認識到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承擔著新的時代要求,文化自信被賦予新內(nei) 涵,植根於(yu) 中華文明沃土的文化自信是更為(wei) 宏大的文化自信。河南作為(wei) 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必須增強曆史主動,在深化中華文明探源、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曆史任務麵前,勇於(yu) 擔當,作出河南貢獻。

  二、河南考古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核心力量

  河南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1921年澠池仰韶村的考古發掘,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迄今已走過百年曆程。作為(wei) 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河南從(cong) 考古學誕生起,就承擔著重建中國上古史、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曆史重任。中國考古的許多大事要事都發生在河南。經過國家“九五”“十五”期間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以及2020年至今,我們(men) 正在持續開展的“考古中國”專(zhuan) 項中的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研究兩(liang) 個(ge) 重大項目,河南已經建立起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和早商、晚商等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過程在河南呈現出清晰的脈絡。通過綜合研究,目前我們(men) 已基本可以認定:距今5800年前後,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類型,以彩陶而聞名,向周邊強力輻射,形成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形成以中原為(wei) 核心的文化共同體(ti) ,被稱為(wei) “仰韶古國”。形成於(yu) 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晚期鞏義(yi) 雙槐樹遺址群,已基本被認定為(wei) 初步意義(yi) 上的文明形態,被稱為(wei) “河洛古國”。距今4000年前後,中原各地陸續進入龍山時代晚期,出現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城址群。形成於(yu) 距今3800年前後的偃師二裏頭遺址基本被確定為(wei) 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從(cong) 這一時期開始,中原地區形成更為(wei) 成熟的文明形態,成為(wei)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yu) 引領者。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jue) ,需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2023年,我們(men) 正在謀劃文明起源階段研究課題,計劃將文明探源研究的時空範圍向更早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階段延伸,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

  在中華文明演進模式上,有學者認為(wei) 有兩(liang) 種模式:一種是以紅山、良渚為(wei) 代表的突出神權模式,無限發展神權,無節製地浪費社會(hui) 財富,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就迅速消亡、曇花一現;另外一種是以仰韶—龍山—二裏頭為(wei) 代表的中原模式,突出軍(jun) 權、王權,在王權的領導下,注重家族血緣,節約社會(hui) 資源,質樸中和,穩定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中原模式形成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發展模式。文明選擇道路不同,前途命運就不同,這對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有啟示意義(yi) 的。

  三、深化文明探源研究,引領以文興(xing) 業(ye) 新實踐

  (一)構建中國考古研究樣板

  重中之重是推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目前,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下,方案已確定,正在推進,其建設方式、規格和規模都是全國唯一的,采取省部共建、省校聯建、國際合作、全省一體(ti) 的方式,重塑職能體(ti) 係,建立現代化科研院所體(ti) 製機製,目標是建設國內(nei) 一流、世界知名的考古研究機構。通過重塑性改革,凝練一流考古課題,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大遺址考古等重大課題,係統開展人類起源、文明探源、夏文化、商周文化、黃河文化等專(zhuan) 題研究,建設考古實驗室,增強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能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標誌性成果,為(wei) 解決(jue) 重大曆史問題、構建中國考古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發揮作用。

  (二)推介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河南曆史文化底蘊厚重,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以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為(wei) 主題,推進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同時,實施曆史軸線展示工程,特別是要持續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目前,河南省被納入國家文物局“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的大遺址總數達到21處,同時,全省有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處立項公園,總量居全國首位。這些大遺址和考古遺址公園規模宏大、價(jia) 值重大、影響深遠,代表中國曆史各階段的核心價(jia) 值。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澠池仰韶村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的一個(ge) 重要遺址,其他6處都是國家都城,如二裏頭遺址、鄭州商城、殷墟、鄭韓故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形成了基本的國家觀念,一個(ge) 重要體(ti) 現,就是都城的規製。比如天人合一、建中立極、左祖右社、中軸對稱等,所以這些都城遺址都積澱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們(men) 要集中做好遺址的保護展示、研究闡釋和傳(chuan) 播等工作,構建一批中華文明標識和國家文化地標。

  (三)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

  這是推進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重要載體(ti) 。目前正在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規劃建設博物館群。主要設想是,以曆史文化為(wei) 主線,以河南博物院新院為(wei) 主體(ti) 博物館,以自然、農(nong) 業(ye) 、天文、藝術、古建築、古陶瓷、古代冶金、古代戰爭(zhe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若幹專(zhuan) 題博物館為(wei) 輔助,建設集主題展示、人文交往、教育研修、文創產(chan) 業(ye) 、文旅消費、創意生活等功能定位的園林化、多業(ye) 態的博物館群落,力爭(zheng) 打造成國際級文化旅遊消費目的地,建設成中華文明探源地、實證地和體(ti) 驗地。目前正在編製規劃、開展選址。建成後,將成為(wei) 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重要成果和品牌。

  (作者係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