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要求我們(men) 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堅定做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的社科工作者,為(wei) 時代發聲,為(wei) 人民發聲。
一、築牢信仰之基,明確前進方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5·17”講話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這是因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加,社會(hui) 思想觀點和價(jia) 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思想同時並存,社會(hui) 思潮風雲(yun) 激蕩,各類意識形態鬥爭(zheng) 風高浪急。種種情形表明:這是一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也是一個(ge)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這個(ge) 時代迫切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為(wei) 時代發聲、為(wei) 實踐發聲,積極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和實踐賦予社科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同時,我們(men) 也看到時下仍然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服務實踐上乏力、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上乏力的現象。凡此種種,既有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迷失,也有價(jia) 值觀和學術風氣不端的表現,說到底是缺乏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我們(men)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在解決(jue) 一些根本問題上下功夫,一個(ge) 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指導地位,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從(cong) 立場觀點方法的維度,解決(jue) 對馬克思主義(yi) 真懂真信的問題。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一個(ge) 核心的問題是還要解決(jue) 好科研和教學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究竟是為(wei) 少數人服務還是為(wei) 絕大多數人民服務的問題,這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性、原則性、方向性問題,是大是大非問題,在這個(ge) 方向和維度上,不能迷失和錯判。
二、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實踐需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5·17”講話中,從(cong) 國內(nei) 國際形勢中闡述了時代和實踐迫切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更好發揮作用的問題,提出了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應該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實踐需要的問題。
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陣地,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ge) 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體(ti) 現了一個(ge) 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來源於(yu) 實踐的需要,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從(cong) 幼小走向壯大,需要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並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實踐的發展。從(cong) 中國曆史上看,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無數仁人誌士其豐(feng) 富的思想文化遺產(chan) ,無不包含著時代、實踐和人民的所需所求,正是他們(men) 的時代回答和問題探索,為(wei) 後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今天這個(ge) 時代,科技迅猛發展,信息化浪潮洶湧。我們(men) 應強化對社會(hui) 重大問題的關(guan) 注和研究,這是我們(men) 學術研究的一個(ge) 重要價(jia) 值取向。
堅持問題導向,本質上是推崇實踐創新。問題是創新的源泉和起點,正是對問題的研究才會(hui) 引發認識問題的發生和發展。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研究和解決(jue) 實踐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把握曆史的脈絡,尋找發展的規律,推動問題的解決(jue) 。從(cong) 這一點說,能否堅持問題導向,是一個(ge) 學者的基本功和學術價(jia) 值高下的判斷標準之一。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堅持理論服務實踐需要,是理論應有的基本價(jia) 值。當前中國正經曆著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正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給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而又廣闊的理論空間,我們(men) 不能辜負這個(ge) 時代。要立足實踐需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旗幟鮮明反對脫離實踐需求、單憑一己之好的研究風氣。隻有滿足實踐需要的研究成果,才會(hui) 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生命力。我們(men) 要樹立回答實踐需要的學術理想,尊重實踐、聚焦實踐,自覺把個(ge) 人的學術實踐同黨(dang) 和國家、民族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呈現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曆史檢驗的成果和作品。
三、繼承民族傳(chuan) 統,推動學理發展
要善於(yu)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努力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與(yu) 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在創新表達上下功夫,打造易於(yu) 為(wei) 時代和人民大眾(zhong) 需要的新概念、新範疇和新表達。不僅(jin) 要反對曆史虛無主義(yi) ,也要反對盲目接受和亦步亦趨的不良學風。
推動學理發展,要在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建設上下真功夫,出大力氣。要從(cong) 話語體(ti) 係構建入手,影響社會(hui) 認知,引導人們(men) 價(jia) 值觀的形成和實踐。當前,從(cong) 政治哲學的角度看,應首先講好“中國話語”,“中國話語”應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話語”。要創造具有我們(men) 的主體(ti) 性原創性的話語體(ti) 係,這是我們(men) 自己的學理特色和優(you) 勢。要勇於(yu) 探索和創新,敢於(yu) 攀越“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和人民之問”。作為(wei) 河南的社科工作者,我們(men) 應立足中原大地,發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學術聲音,為(wei) 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係河南省哲學學會(hui) 會(hui) 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