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揚黃河文化的現實需要
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有助於(yu) 我們(men) 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根,築牢中華民族的魂。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是一項尋根固本、鑄魂聚氣,事關(guan) 文化自信的基礎工程。
弘揚黃河文化就必須搶救、保護並重新認識與(yu) 闡釋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內(nei) 涵價(jia) 值,特別是對於(yu) 弘揚黃河文化具有核心意義(yi) 的黃河遺產(chan)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巨大,黃河的改道與(yu) 決(jue) 溢貫穿黃河變遷史的全部過程,黃河古河道在河南境內(nei) 有數量龐大的遺存與(yu) 遺跡,對於(yu) 河南境內(nei) 黃河古河道的搶救、保護與(yu) 重新研究是弘揚黃河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之必需。
在河南境內(nei) 的黃河古河道中,武陟、獲嘉、修武境內(nei) 的郇封嶺故道是目前東(dong) 亞(ya) 大陸上最早的黃河古河道,這條古河道與(yu) 中國早期國家政權——夏王朝的誕生有密切關(guan) 係。
因此,尋找並確認中國古代曆史文獻記載中最早的黃河古河道及其遺跡、遺存,不僅(jin) 是一項前人未曾涉及的工作,而且對於(yu) 當今傳(chuan) 承、闡釋、弘揚黃河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yi) 。
二、尋找禹王故道
首先,應該明確認識,在中國古代地理文獻《尚書(shu) ·禹貢》中記載著一條最早的黃河古河道——禹貢黃河河道。禹貢大河不僅(jin) 是見於(yu) 文字最早的黃河河道,而且其大部分河段都在河南省武陟、修武、獲嘉等縣境內(nei) 。不僅(jin) 如此,禹貢河道還與(yu) 大禹治水後夏王朝的誕生有關(guan) 。最早的、最古老的禹貢黃河河道對於(yu) 弘揚黃河文化所具有的核心價(jia) 值,至今未被認識和闡釋。
其次,經過曆史地理學、地質地貌學家的努力,結合野外實地調查與(yu) 曆史文獻整理,初步確定河南境內(nei) 焦作、新鄉(xiang) 一帶西南—東(dong) 北向延伸的郇封嶺古河道是現今存在的最古老的黃河故道遺跡與(yu) 遺存,也就是曆史文獻記載的禹貢大河遺跡。
根據鄭州大學黃河生態保護與(yu)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院專(zhuan) 家的初步調查取證,已測算出這段最古老的黃河河道長約40公裏,寬3公裏—6公裏,高出兩(liang) 側(ce) 平地2米—4米,最高處有5米以上,不僅(jin) 是古代文獻中禹貢大河的遺跡,而且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最早的、最古老的黃河古河道,對這條古河道進行深入研究,對於(yu) 推動河南黃河文化的發展與(yu) 繁榮,破解“夏朝之謎”具有重要意義(yi) 。
應對曆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黃河古河道——郇封嶺黃河古河道的現狀進行全麵的調查與(yu) 研究。建議以鄭州大學黃河生態保護與(yu)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院專(zhuan) 家領銜,組織建設核心研究團隊,協調複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湖泊所、陝西師範大學、河南省地質研究院等國內(nei) 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guan) ,對郇封嶺黃河古河道的地質年代、河道走向與(yu) 遺跡遺存保護等問題進行係統、深入地研究,最終確認其作為(wei) 曆史文獻記載以來中國最早黃河古河道的價(jia) 值與(yu) 地位。
同時,以上述研究成果為(wei) 基礎,提出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國最早的黃河古河道不僅(jin) 全在河南省境內(nei) ,而且迄今仍有遺跡與(yu) 遺存可尋,為(wei) 推進、深化河南黃河文化研究作貢獻。以龍山時代中原地區禹河故道遺存為(wei) 切入點,通過對中原地區禹河故道的深入研究,揭示龍山時代黃河變遷大勢與(yu) 特征,並在此基礎上,以黃河變遷及其禹河故道遺跡遺存為(wei) 依據,探索黃河河道巨變與(yu) 中國早期國家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準確闡釋黃河文化的核心成就及其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偉(wei) 大貢獻。這可以為(wei) 我們(men) 找尋中華文明和國家起源的源頭——夏王朝與(yu) 夏文化提供新的學術依據,有助於(yu) 增添文化自信的力量,同時更能契合當今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推動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
三、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中,在充分肯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有成績的前提下提出,應進一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破解“夏朝曆史之謎”的學術命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曆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曆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因此,“破解夏王朝曆史之謎”不僅(jin) 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應著重推進的研究工作,而且也是把中華文明研究引向深入,進一步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舉(ju) 措,是擺在河南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麵前且具有重大文化意義(yi) 和現實價(jia) 值的緊迫問題,必須認真麵對。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安陽殷墟遺址時,又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實際研究工作中,特別是要重視夏商關(guan) 係的研究。做好夏、商文化與(yu) 曆史的整體(ti) 研究,才能揭示出中華文明的源頭特征。而探究夏文化,破解夏朝之謎,是繼續深化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思想指導下的重要學術探索,對於(yu) 探究中華民族的起源、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從(cong) 龍山時代黃河河道變遷視角探索夏文明與(yu) 夏王朝的誕生,正是這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ti) 實踐。該研究最顯著的特征在於(yu) ,從(cong) 黃河河道變遷的角度尋找並最終確認禹貢大河故道,即中國最早的黃河河道及其變遷動因,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早期王朝——夏王朝的曆史,這正是破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夏王朝曆史之謎”的新視角與(yu) 新角度,這一成果毫無疑問將會(hui) 推動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
(作者係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