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yi) ,明確提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ei) 涵和深遠的理論與(yu) 實踐意義(yi) ,是我們(men) 研究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的迫切需要和指路明燈。新時代背景下,踐行“第二個(ge) 結合”的實踐精神,深入探索以黃河精神為(wei) 主體(ti) 的黃河文化創新發展的生命力和時代價(jia) 值,也是黃河文化研究者的職責所在,更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事業(ye) 賡續的時代使命。
一、黃河文化突出的五大精神內(nei) 涵
(一)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二)廣納百川、和合共生的團結精神
黃河源頭文化就是民族融合發展的文化,黃河的開放、包容、共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和睦繁榮富強的團結精神的源泉。
(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zheng) 精神
一部黃河文化史,就是一部黃河水患的鬥爭(zheng) 史;黨(dang) 的百年奮鬥史,就是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壯舉(ju) ,就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在民族複興(xing) 征程上的真實寫(xie) 照。
(四)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黃河流域發達的農(nong) 耕文明,激發人們(men) 方方麵麵的創造性,政治、軍(jun) 事、文學、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成就如雨後春筍,流域內(nei) 湧現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等不計其數,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在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厚德載物、兼愛天下的道德精神
厚德載物、兼愛天下的道德精神,是“黃河精神”的高度凝練,是黃河文化與(yu) 黃河精神最有概括性和承載力的核心要義(yi) 和深刻內(nei) 涵。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以黃河精神為(wei) 標識的黃河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昭示“奮鬥路”,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鑄就“民族魂”,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磅礴力”。
二、黃河文化具有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
(一)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二)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創新性
黃河文化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複古,革故鼎新、勇於(yu) 創新是中華文明曆經滄桑而依然葆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三)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統一性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是中華民族始終追求的國家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是中國人維護家國統一的樸素理念和價(jia) 值追求,團結奮鬥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成為(wei) 中國人民創造曆史偉(wei) 業(ye) 的必由之路。
(四)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地域。不同族群和生產(chan) 方式的反複交流碰撞融合逐漸形成中華民族主體(ti) 以及“尚和合”“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彰顯黃河文化兼收並蓄、融合包容、博采眾(zhong) 長、多元一體(ti) 的思想特質。
(五)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仁愛、禮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黃河文化孕育出的社會(hui) 認知守則,這種倫(lun) 理性一直延續並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包括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創新性概念和實踐,形成獨特的中華民族和平性特質。
三、黃河精神與(yu) 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
(一)秉持“十個(ge) 準確把握”
新時代黃河精神傳(chuan) 承創新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思想解放,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的理論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用馬克思主義(yi) 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you) 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實現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chuan) 承創新黃河精神,必須從(cong) “第二個(ge) 結合”的理論認識高度,秉持“十個(ge) 準確把握”,即:準確把握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準確把握黃河精神的本質屬性,準確把握黃河精神的根本作用,準確把握黃河精神的文化定位,準確把握黃河精神傳(chuan) 承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準確把握黃河精神的精髓要義(yi) ,準確把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把握黃河精神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高度契合,準確把握黃河精神中的治國理政智慧,準確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演進趨勢。
(二)重視把精神力量轉化為(wei) 物質力量
黃河精神是在黃河文化生成、發展的具體(ti) 實踐中凝聚而成的,傳(chuan) 承發展黃河精神同樣要有擔當實幹精神。精衛填海,以弱抗強、不屈強暴是自強不息的實幹;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厚德載物的實幹,二者最終積澱成中華民族實幹興(xing) 邦的精神範式。實幹擔當是黃河精神的樸素宣言,體(ti) 現著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觀和黃河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鋪陳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底色。唯有“擔當”能行穩,自古“實幹”必致遠。
(三)加強黃河文化研究和黃河精神的深入挖掘、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黃河文化研究、黃河精神內(nei) 涵的深入挖掘、傳(chuan) 承和發展,是沿黃省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需要。因此,要突破學科、區域、省域的局限,共享研究成果,全麵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開創黃河文化研究的全新局麵。
拓展黃河精神的傳(chuan) 播方式、傳(chuan) 播種類、受眾(zhong) 群體(ti) 、傳(chuan) 播區域,實現擴展性傳(chuan) 播,提升傳(chuan) 播效應。組織開展文旅活動,推行文創產(chan) 品設計理念,做到文化性與(yu) 商品性、傳(chuan) 統性與(yu) 時代性的辯證統一。利用數字化載體(ti) 拓展黃河文化傳(chuan) 播渠道,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向人們(men) 呈現新時期黃河文化的具體(ti) 樣態。黃河文化與(yu) 地方特色教育體(ti) 係相結合,構建教育協同發展機製,引導青少年形成黃河文化認知,積極承擔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的崇高時代使命。
(作者係黃河交通學院名譽校長、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黃河文化與(yu) 生態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