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背景下的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

《中原智庫》(2024)  張新斌2025-02-13

  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頂層設計,構建國家文化保護展示平台的主要標誌;是國家全力推動,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標誌性工程;是國家主要打造,凝聚全體(ti) 國民精神力量的核心抓手;同時也是實現“兩(liang) 大目標”,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ju) 措。2019年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頂層設計與(yu) 推動之下,首先啟動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然後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推出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推出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並取得初步的成效。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文化是根基,文化研究是前提。尤其是黃河文化與(yu) 長江文化的研究,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黃河—長江“重大國家戰略”決(jue) 策的差異性,反映文化已成為(wei) 區域發展的主流性特點

  “黃河戰略”,源於(yu) 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在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正式宣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在此之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9年7月到內(nei) 蒙古調研、2019年8月到甘肅調研。在此之後,尤其是第一波新冠疫情之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0年4月到陝西調研,2020年5月到山西調研,2020年6月到寧夏調研,2021年6月到青海調研,2021年10月到山東(dong) 調研。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通過調研,對沿黃各省區實施的“黃河戰略”進行具體(ti) 的指導。自2019年9月18日的鄭州會(hui) 議之後,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第6次會(hui) 議,專(zhuan) 門聽取各相關(guan) 部門推動“黃河戰略”工作的匯報。2020年8月,中央政治局正式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10月,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將黃河列為(wei) 第四個(ge) 國家文化公園。202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10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應該說,正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主動提出、深入調研、具體(ti) 指導,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形成極為(wei) 明顯的效果。

  “長江戰略”,是長江經濟帶戰略。2013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北調研時提出,發揮內(nei) 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河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的重要指示。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調研時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戰略。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提出“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應該說,這是區域發展的重大轉變。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武漢主持召開了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再次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發展新路。2020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從(cong) 長江經濟帶的決(jue) 策過程看,由黃金水道江海聯運,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發展新路,以及長江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明顯有一個(ge) 階段性的發展路徑。

  如果說,區域發展以經濟為(wei) 中心是10模式,“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是20模式,那麽(me) “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就是30模式,黃河、長江兩(liang) 大流域發展共同呈現了新的發展趨勢。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但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還將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落腳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思想解放、重大理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曆史使命上。

  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表述的互補性,兩(liang) 者共同構成主幹性特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黃河在中華文化中的作用給予較高的評價(jia) 。一是高度評價(jia) 了黃河流域的曆史地位。這就是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就是說,中國曆史文化的高度在黃河文化中得到體(ti) 現。二是特別強調黃河治理的重要性。通過列舉(ju) 相關(guan) 的例證說明,“黃河寧,天下平”,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特別強調黃河治理在國家治理中的特殊作用。三是同時強調黃河與(yu) 長江的共同作用。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偉(wei) 業(ye)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樣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中華文明。兩(liang) 者並列,反映兩(liang) 條大江大河共同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主幹。四是黃河在鑄造中華民族品格方麵具有重要作用。這就是九曲黃河奔騰向前與(yu) 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所以,黃河所體(ti) 現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進程中,具有巨大的凝聚與(yu) 鼓舞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專(zhuan) 門強調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在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也專(zhuan) 門強調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一是文化定位。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長江造就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毫無疑問,根與(yu) 魂的定位,對我們(men) 重新認識黃河文化,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yi) 。二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要推動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守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毋庸置疑,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重點在於(yu) 從(cong) 較為(wei) 完整的體(ti) 係上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三是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要深入挖掘研究長江文化內(nei) 涵,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曆史文化、山水文化與(yu) 城鄉(xiang) 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修複。因此,文化不但要與(yu) 城鄉(xiang) 發展與(yu) 曆史街區改造相融合,而更大的作用是要站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高度,以文化來凝聚全體(ti) 人民的精神力量,從(cong) 而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複合性,決(jue) 定其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具有區塊性特點

  黃河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yu) 長城、大運河、長征的專(zhuan) 題性與(yu) 線性遺產(chan) 分布特點有所不同。其遺產(chan) 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表現為(wei) 主題本體(ti) ,且這種主題本體(ti) 具有多樣性。黃河文化遺產(chan) 除黃河改道與(yu) 治理相關(guan) 的河泛遺跡、渡口橋梁、治河紀念、水工建築、祭拜場所等,即反映黃河治理思想與(yu) 治理本體(ti) 的遺存外,還表現為(wei) 反映黃河文化主幹性特點的古都遺存,反映黃河文化根源性特點的重大史前遺存,反映黃河文化頂端性特點的文藝科技成就的遺存等,具有多線條綜合性特點。而從(cong) 區域文化角度看,黃河文化還包括河湟文化、河套文化、關(guan) 中文化(涇渭文化)、河洛文化、河東(dong) 文化(河汾文化)、河內(nei) 文化、河淮文化(黃淮文化)、河濟文化等二級文化,長江文化也包括三江源文化(江河源頭文化)、滇貴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荊楚文化、贛鄱文化、江淮文化、江南文化(江浙文化)等二級文化,構成具有區域性的帶塊特點。這種由線狀遺產(chan) 組合的多線條結構,形成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區塊性。無論是現存黃河流域的九省區,還是長江流域的十三省市,其資源分布的這種多線條區塊性特點,應該引起關(guan) 注。

  四、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互補性,決(jue) 定其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具有豐(feng) 富性特點

  黃河文化與(yu) 長江文化,是中國區域內(nei) 最重要的江河文化,也是立足於(yu) 中國版圖內(nei) 生態環境差異性而形成的兩(liang) 種差異明顯、互補性較強的江河區域文化。兩(liang) 者的明顯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在農(nong) 耕文化方麵,兩(liang) 者有著“北粟南稻”的差別。在浙江的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蘇浙一帶的河姆渡文化,江西、福建、廣東(dong) 、雲(yun) 南,以及長江中遊至淮河上遊都發現了炭化水稻,尤其是淮河上遊的舞陽賈湖也有水稻發現,反映了這裏可能是粟稻農(nong) 業(ye) 的交匯地帶,反映在史前時期南北農(nong) 耕文明有著各自的傳(chuan) 統。二是在政治文化方麵,有著“北庭南民”的差別。以唐代為(wei) 分界線,中國經濟中心有一個(ge) 明顯的轉折。唐代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統一的,以黃河流域為(wei) 主;從(cong) 唐代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逐漸分離。先是經濟中心,後是文化中心,逐漸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政治中心則向北方(北京)轉移。三大中心的逐漸轉移,使以河南為(wei) 代表的黃河隆起高地形成塌陷。長江流域,盡管有以南京與(yu) 杭州為(wei) 代表的兩(liang) 個(ge) 大古都,但始終沒有形成真正代表中國輝煌的都城群落。三是文化風格方麵,有著“北儒南楚”的差別。北方的莊重,南方的靈巧;北方的質樸,南方的浪漫;北方的醇厚,南方的輕盈。南北方在整個(ge) 審美情趣方麵有著明顯的差異。如果以文學作品為(wei) 代表,先秦時北方的《左傳(chuan) 》就是一本實實在在的編年史傳(chuan) ;南方的《楚辭》則是在詩人的靈動中,去回答史學之天問。四是在曆史源頭方麵,有著“北黃南炎”的差別。黃河流域盡管保留有大量的炎黃文化的史跡與(yu) 傳(chuan) 說,如黃帝故裏在河南新鄭等,終葬地在陝西黃陵、河南靈寶等說法;也不乏炎帝故裏在陝西寶雞、山西高平等,故都在河南淮陽等說法。但總體(ti) 看,炎帝在南方的傳(chuan) 說更為(wei) 流行,如炎帝陵在湖南炎陵縣,炎帝故裏在湖北隨州市等。炎黃二帝均為(wei) 中華人文始祖,又有兄弟緣分,炎帝更多的貢獻集中在農(nong) 業(ye) 與(yu) 中草藥方麵,黃帝的貢獻是綜合的、全方位的,兩(liang) 者構成當代華夏族裔的共同認知。五是幹流變遷方麵,有著“河變江不變”的差別。古往今來,長江幹流沒有發生大的變遷,長江主要支流也沒有發生大的變遷。但是黃河則發生過26次大的改道,尤其是5次大改道,主要是北流與(yu) 南流兩(liang) 種大的形態。以鄭州為(wei) 頂端,向北有“漢誌—山經河道”“漢誌—禹貢河道”“東(dong) 漢大河”等代表性河道,向南則有“鴻溝水係”“汴河—渦淮河道”“賈魯—沙潁淮河道”等,黃河下遊河道不但曾經奪淮,奠定了當代淮河水係的基礎,而且也永久地占有濟水故道。現在在河南東(dong) 部、北部,河北南部、東(dong) 部,天津,以及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都有黃河故道,黃河下遊對黃淮海平原有較大的影響,所以現代黃河流域僅(jin) 有168年的曆史,古今黃河構成“大黃河”的概念。

  黃河、長江的“動”與(yu) “靜”,也構成奇特的河江現象。從(cong) 目前看,黃河文化與(yu) 長江文化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形成中華文化區域間的互補性,形成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化的完整性,也構成中華文化的主體(ti) 。

  五、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區域縱深性,決(jue) 定其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具有主體(ti) 性特點

  中華文化所依托的東(dong) 亞(ya) 大陸板塊,最重要的是在其核心區域有兩(liang) 條東(dong) 西並流的江河,這就是黃河與(yu) 長江。在中華文化最輝煌的漢唐文明中,形成以黃河流域為(wei) 政治中心的中華主幹文化,形成以長安(西安)、洛陽等具有標誌意義(yi) 的國際都會(hui) 。在曆史的演變過程中,長江流域不但具有政治中心交替功能的意義(yi) ,也以經濟文化的繁盛為(wei) 根基,極大地擴展中華主幹腹地的戰略縱深,從(cong) 而使中華文化主幹更為(wei) 厚實、更加多樣、更具活力,也因此成為(wei) 中華文化長久不衰、屹立東(dong) 方的關(guan) 鍵所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樣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著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猶如參天大樹,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共同構成這棵大樹的主幹,並與(yu) 其他河流文化共同構成大樹的幹莖枝葉,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以枝繁葉茂、充滿生機而引人注目。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要充分反映這一史實,使專(zhuan) 題性公園與(yu) 綜合性公園相互補充,共同完善,從(cong) 而構築起文化強國、民族複興(xing) 視角下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文化公園體(ti) 係。

  (作者係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