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貢獻黃河文明力量

《中原智庫》(2024)  李庚香2025-02-13

  2023年3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上,作了《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演講,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後,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全球文明倡議,對於(yu)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意義(yi) 重大。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世界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未來走向打開了一個(ge) 全新的空間,代表著人類發展的前進方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也是中華民族的幸福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在中華文明史上一直占據著主體(ti) 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黃河文明將成為(wei)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資源。

  一、站在價(jia) 值樞紐的高度看黃河

  毛澤東(dong) 同誌在轉戰陝北時說:“自古道黃河百害而無一利。這種說法是因為(wei) 不能站在高處看黃河。站低了,隻看見洪水,不見河流。”站在高處看黃河,就是要站在文化文明、國運國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來看黃河,就是要站在“中國價(jia) 值”的高度看黃河,不僅(jin) 要看到“中國之黃河”“亞(ya) 洲之黃河”,更要看到“世界之黃河”。

  世界視野下的黃河文明,是一種“天下黃河”體(ti) 係。黃河文明是在“天地之中”生成的,其特殊的地位和價(jia) 值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位置型樞紐,二是價(jia) 值型樞紐。

  位置型樞紐是靠著位置上的天然優(you) 勢吃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yu) 目標》一書(shu) 中說,“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總是在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因而叫作“軸心地域”。這個(ge) “軸心地域”,在中國,就是河洛地區。

  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lun) 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世界幾大原生文明都發生於(yu) 大河流域。大河孕育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業(ye) 的發展為(wei) 文明起源、形成與(yu) 發展奠定了基礎。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和精華,對中華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是世界文明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嵩嶽河洛地區,在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我們(men) 所講的“天地之中”。從(cong) 中原文化到黃河文化到中華文化,這是一個(ge) “三級跳”。這個(ge) “三級跳”有一個(ge) 立足點,就是樞紐地帶或者叫“天地之中”。這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區。鄭州作為(wei) 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擁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遺址、6800年的大河村遺址、5300年的雙槐樹遺址、4100年的王城崗遺址、3600年的商城遺址,是主根主脈所在。為(wei) 什麽(me) 黃河文明在嵩山與(yu) 黃河交匯的地方誕生,而沒有在其他地方誕生?這看似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如果說山為(wei) 陽、水為(wei) 陰,那麽(me) 嵩山為(wei) 陽,黃河為(wei) 陰。“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句話,極為(wei) 深刻地指向了嵩山和黃河交匯的河洛地區。山水匯合地,人煙繁盛處。“天地之中”,與(yu) “軸心區”的定位是分不開的。“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講的都是這個(ge) 軸心或樞紐地位。

  新時代,位置型樞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價(jia) 值型樞紐。價(jia) 值型樞紐就是要通過確立自身的獨特價(jia) 值,抓住價(jia) 值鏈的關(guan) 鍵環節,進而確立自己在時代中的地位。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深刻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因為(wei) 根據他對曆史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判斷,人類必將走向一個(ge) 統一的世界。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靠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文明力量的影響。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間,是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它們(men) 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jue) 定了今天西方國家、印度、中國、伊斯蘭(lan) 不同的文明形態。在那個(ge) 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guan) 懷的覺醒”,人們(men) 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理念來麵對這個(ge) 世界,同時也產(chan) 生了比較理性的信仰。雅斯貝爾斯指出,軸心文明的特征是人們(men) 開始意識到世界整體(ti) 、自身及自身局限性的存在,並予以反思性的突破,從(cong) 而將周邊地區在文化生命力的意義(yi) 上吸引進來。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大致對應於(yu)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zheng) 鳴,哲學思想流派紛呈。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軸心時代”所產(chan) 生的文明成果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men) 總要回過頭去,看看先哲們(men) 的思想言行。他講的主要就是一種價(jia) 值型樞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的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與(yu) 黃河文明在世界大河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和價(jia) 值緊密相連。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凝練地概括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五個(ge) 突出特性”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脈所係、價(jia) 值追求所向,是我們(men) 理解中華文明的指路明燈。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根源和主體(ti) ,作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延續千年、依然璀璨的文明,數千年來,黃河文明不僅(jin) 塑造著世界文明的中國特色,也推動著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和合共生。其中最核心的密碼,在於(yu) 黃河文明獨一無二、獨領風騷、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價(jia) 值追求,概括為(wei) :誠、謙、中、生、和。

  誠。“誠”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是我們(men) 立身做人的基本規範,也是實現社會(hui) 和諧的重要基石。《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wei) “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wei) 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認為(wei) 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yu) “誠”。在孟子看來,“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le) 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認為(wei) 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le) 。顯然,“誠”就是我們(men) 進行道德修養(yang) 的方法和境界。

  謙。“謙”即謙虛、謙遜、謙讓、謙和、謙厚、謙恭。《說文》:“謙,敬也。”《易·係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謙者,德之柄也。”“滿招損,謙受益”等格言,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

  中。“中”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哲學家方東(dong) 美說,“中字代表了整個(ge) 中國的精神”。《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論語·堯曰》:“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焉。”虞舜在禪讓大禹王位的時候,寄語“十六字心傳(chuan) ”,即《尚書(shu) ·大禹謨》記載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許厥中”。這十六個(ge) 字是舜帝根據自己治理天下的心得體(ti) 會(hui) ,概括出來的至理名言,也是對堯帝傳(chuan) 給他的治國方略“允執厥中”的完善與(yu) 發展。舜帝傳(chuan) 禹王的這一心法,意思是,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深難明的,隻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在這裏,“允”就是能夠的意思。孔子強調“中庸”之道;老子的基本思想就是“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為(wei) 什麽(me) 隻有以黃河文明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璀璨無比?這正是因為(wei) 黃河文明是一個(ge) 開放創新的體(ti) 係,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生生不息”。其中體(ti) 現的是生命、生長、生產(chan) 、生活、生態、生意。生生不息,貫穿其間。如果說“中”表示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本原狀態,“生”就是創造生命並不斷優(you) 化完善的過程,有“中”才有“生”。在孔子看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易傳(chuan) ·係辭傳(chuan) 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ye) ,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所謂“天地氤氳,萬(wan) 物化醇;男女構精,萬(wan) 物化生”。程顥“以生釋仁”,開創了儒學發展的新境界。

  和。“和”是“生”所追求的一種狀態,既包括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包括個(ge) 體(ti) 自我的“心平氣和”、人與(yu) 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還包括人與(yu) 社會(hui) 的“政通人和”。《中庸》講“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還講了“中”與(yu) “和”之間的關(guan) 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黃河文化具有“和”的特質,和諧思想源遠流長,體(ti) 現出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保合太合”“萬(wan) 國鹹寧”“天下和平”都是其體(ti) 現。

  誠、謙、中、生、和,既是黃河文明的核心基因,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基因,是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和最為(wei) 珍貴的特質,是新時代黃河文明貢獻的“中國價(jia) 值”。在我們(men) 看來,新時代弘揚黃河文化,就要聚焦“中國價(jia) 值”,推動文明的“再軸心化”,通過再造新時代黃河文明軸心區,彰顯“中國價(jia) 值”,使黃河成為(wei) 中國的價(jia) 值樞紐。這對於(yu) 我們(men) 確立文明交流互鑒理論,解構“普世價(jia) 值論”“文明衝(chong) 突論”“西方中心論”,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極為(wei) 重大的意義(yi) 。

  二、創造海陸文明協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大體(ti) 上,人類文明可分為(wei) 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具有不同的內(nei) 在特質,這些特質決(jue) 定著各自的演化規律,並對人類文明進程產(chan) 生重要影響。陸上文明具有典型的穩定性、連續性特征,在文化性格上表現為(wei) 內(nei) 斂性、包容性,因而具有較強的承載能力。海洋文明則具有變化性和流動性的特征,文化性格相對外向,富有崇尚自由的天性、競爭(zheng) 冒險意識和開創精神。從(cong) 曆史和發展的角度看,人類曆史就是一個(ge) 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過程,人類文明史就是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互博弈的曆史。

  西方曾經是海洋文明的代表,中國曾經是陸上文明的代表。未來的全球發展趨勢,將會(hui) 沿著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大融合的方向推進。我們(men) 認為(wei) ,人類文明形態裏,最要害的是海陸文明協同,成為(wei) 樞紐就是要實現海陸文明協同。這種經由陸上文明、海洋文明交匯融合而形成的文明形態既不缺乏穩固性和包容性,又具有較強的變通性和創新性,因而是一種更為(wei) 理想的文明形態。中國作為(wei) 促進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作為(wei) 全球政治經濟穩定的中流砥柱,將成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引領者和整合者。而如何建構一種海陸文明協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對於(yu) 中國而言,是至為(wei) 關(guan) 鍵的。

  古代的中國,“有海無洋”“望洋興(xing) 歎”。莊子曾經有一個(ge) 成語叫“望洋興(xing) 歎”。什麽(me) 叫“望洋興(xing) 歎”?就是說,我們(men) 有大河的概念,但沒有海洋的概念,或者叫“有海無洋”。

  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2500年左右,《莊子》是這樣講“望洋興(xing) 歎”的。黃河之神河伯,在秋天漲大水的時候,發現自己很偉(wei) 大,居然兩(liang) 岸之間分辨不清牛馬。他盡情地往下遊漂去,突然看見了大海,竟茫然若失。海的主宰北海若告訴他,不能和井蛙談論大海,因為(wei) 它隻知道自己那點小小的算盤,無法想象大海的博大。剛開始,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wei) 盡在己”。但最後卻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yu) 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yu) 大方之家”。在北海若看來,“天下之水,莫大於(yu) 海。萬(wan) 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wei) 量數。而吾未嚐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yu) 天地,而受氣於(yu) 陰陽,吾在於(yu) 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今爾出於(yu) 崖涘,觀於(yu) 大海,乃知爾醜(chou) ,爾將可與(yu) 語大理矣。”這句意思是:而現在,我的河伯,你終於(yu) 走出了壅塞的河道,看見了大海的恢宏;你知道了局限,也就是進入一個(ge) 更高的境界。

  古老的黃河之神,在真正看清大海的麵貌、認清大海的博大力量之後,麵向大海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這就是“望洋興(xing) 歎”的由來。

  新時代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一種框架思維。在遊牧文明、農(nong) 耕文明、海洋文明三種文明形態中,莊子讓我們(men) 知道了“有海無洋”這一概念。在文明大融合的時代,如何建構一種海陸文明協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對於(yu) 中國而言,需要巨大的想象力。

  框架,顧名思義(yi) ,就是架子。我們(men) 在做決(jue) 定時,除了基於(yu) 理性推論,還要基於(yu) 一些更基礎的東(dong) 西。這些底層的東(dong) 西,用一個(ge) 流行的說法,就是框架。人工智能專(zhuan) 家弗朗索瓦·肖萊強調:“處理假設的能力,也就是將我們(men) 的心智模型空間拓展到遠遠超出我們(men) 直接體(ti) 驗的能力——抽象和推理的能力,可以說是人類認知的決(jue) 定性特質。”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yi) 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理論,成為(wei) 物理學的新框架。牛頓力學是在伽利略以來的絕對時空觀中建立的,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提出“四維時空”的概念,即相對於(yu) 不同的參照係,特別是不同的觀者,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不同的觀者所定義(yi) 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構建框架是我們(men) 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能力。當我們(men) 的認知能力達到一定的境界後,我們(men) 的心智模型也就成熟了,可以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進行選擇和決(jue) 策,從(cong) 而正確地定義(yi) 問題、設計策略。

  現代世界秩序有三大構成性要素,分別是海洋秩序、大陸秩序以及海陸中介—樞紐秩序。作為(wei) 體(ti) 係的中國,內(nei) 在地包含著海洋和大陸等多種要素,它們(men) 通過曆史的演化與(yu) 現代化整合,而凝為(wei) 一個(ge) 共同體(ti) ,中國因素得以同時嵌入在現代世界的海洋秩序與(yu) 大陸秩序中,作為(wei) 海陸中介、樞紐,因其超大規模而獲得動能,將人類秩序聯為(wei) 一體(ti) 。從(cong) 全球格局來看,中國是世界秩序當中的海陸樞紐,從(cong) 國家格局來看,中國內(nei) 在地是個(ge) 體(ti) 係;中國正是因其內(nei) 在的體(ti) 係性,而成就了其外在的海陸樞紐地位。未來的世界秩序是由中國加入這個(ge) 秩序的過程所塑造的,中國的成長與(yu) 轉型隻有在這個(ge) 過程中才能實現,並通過人類文明新形態,打通內(nei) 、外兩(liang) 重秩序,將人類秩序聯為(wei) 一體(ti) 。

  “一帶一路”(“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賦予中國騰飛和複興(xing) 的一雙翅膀,體(ti) 現了海陸文明協同的要義(yi) 。自從(cong) 德國漢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si) 綢之路”一詞以來,國內(nei) 外漢學界對此均予以認可和沿用。絲(si) 綢之路延續長達2000年,和中華文明有關(guan) 。在這裏,中國文明的興(xing) 盛與(yu) 延續性是保證絲(si) 綢之路曆久不衰的文明基礎,亦和中國農(nong) 耕時代的手工業(ye) 產(chan) 出有關(guan)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高舉(ju) 和平發展的旗幟,以點帶線,以線帶麵,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聯通東(dong) 盟、南亞(ya) 、西亞(ya) 、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麵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yu) 文明互鑒,重構全球利益格局。換句話說,“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ge) 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融合發展的大戰略,它一端連著“能源”,一端連著“財富”,如同插上兩(liang) 隻翅膀,推動中華文明轉型和複興(xing) ,使中華文明兼具陸上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優(you) 點,實現海陸文明協調發展,真正成為(wei) 海陸兼備、文武雙全的文明型國家,也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海陸文明協同”。而經由“海陸文明協同”,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有了新的表達。

  三、以河為(wei) 脈,增進文明互鑒,書(shu) 寫(xie) 一部從(cong) 黃河出發的新全球文明史

  21世紀全球麵臨(lin) 的最大考驗之一,是不同文明間如何通過交流與(yu) 對話,來正確認識文明間的差異性和共通性,從(cong) 而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相互尊重,最終走向互利共贏。

  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與(yu) 發展,影響深遠。在西方史觀裏,對於(yu) 文明史的書(shu) 寫(xie) 往往體(ti) 現的是一種“西方中心論”的立場。西方現代化史觀、西方文化形態史觀和西方全球史觀,構成了西方文明的思想體(ti) 係、知識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它們(men) 不能正確體(ti) 認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從(cong) 而造成了對黃河文明的晦蔽。新時代,我們(men) 要圍繞“世界之黃河”,書(shu) 寫(xie) 一部從(cong) 黃河出發的人類文明史,為(wei) 解決(jue) 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思想、中國價(jia) 值。

  在我們(men) 看來,這部從(cong) 黃河出發的新全球文明史,就中國而言,至少包括五部分內(nei) 容:早期中國、王朝中國、統一中國、轉型中國、複興(xing) 中國。這要求我們(men) 必須弘揚黃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塑黃河文明的引領力和未來力,真正展現大河之美。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增進文明互鑒,必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每一種文明都誕生於(yu) 特定的時空背景,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每一種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曆史和文化,形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人類文明百花園。“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是曆史上我們(men) 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表達方式。新時代,我們(men) 的使命就是要建設黃河文明軸心區,書(shu) 寫(xie) 一部從(cong) 黃河出發的全球文明史,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中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增進文明互鑒,必須實現“三個(ge) 超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要以文明對話論、文明互鑒論、文明交流論超越“普世價(jia) 值論”(“曆史終結論”)、“文明衝(chong) 突論”、“西方中心論”(“文明優(you) 越論”)。一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要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曆史上,古代陸上絲(si) 綢之路主要起始於(yu) 中國,經過西域、中亞(ya) 、西亞(ya) ,延伸至土耳其的歐亞(ya) 大陸地區。由此,古老的中華文明與(yu) 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彼此聯係,互通有無,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的相互聯係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沒有哪個(ge) 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ge) 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二是要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存在差異是客觀現實,但差異不應成為(wei) 衝(chong) 突的根源。正因為(wei) 各國曆史、文化、製度不盡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文化差異不是世界衝(chong) 突的根源,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基石。曆史上,佛教進入中國,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改變了佛教,這就是佛教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進入中國,改變了中國,中國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中國,改變了中國,中國也豐(feng) 富了社會(hui) 主義(yi) ,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就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大交流、大融合。不同於(yu) “文明衝(chong) 突論”“曆史終結論”,我們(men) 秉持的是“文明交流論”“文明互鑒論”,就是要推動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鑒、相互吸收中向前發展。三是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中華文明具有鮮明的開放包容特質。我們(men) 自古以來就強調“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與(yu) 今天我們(men) 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高度吻合。這種開放性與(yu) 包容性,為(wei) 我們(men) 觀察和思考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論”(“文明優(you) 越論”)的新的眼光和思維框架。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各國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秉持兼收並蓄的心態,在思想觀念上摒棄傲慢與(yu) 偏見,共同抵製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消除社會(hui) 現實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建設一個(ge) 開放包容的世界。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增進文明互鑒,必須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jia) 值內(nei) 涵的認識,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推動核心價(jia) 值與(yu) 共同價(jia) 值雙循環。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是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必然結果。各國曆史、文化、製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存在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hui) 走到關(guan) 鍵當口。隻有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實現核心價(jia) 值與(yu) 共同價(jia) 值的雙循環,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人類,才能引領人類邁向光明未來。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