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漢字,讀懂“何以華夏”

《河南日報》(2025年06月20日第10版)  李庚香 宋淑芳 欒俊毓2025-06-20

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chuan) 承發展。

——2019年11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安陽殷墟遺址時的講話

□李庚香 宋淑芳 欒俊毓

文字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文明的傳(chuan) 播者。而今,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我們(men) 正站在文明傳(chuan) 承的十字路口,不僅(jin) 要守護漢字所承載的價(jia) 值理性與(yu) 人文基因,堅守其“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更要積極探尋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共生之道。從(cong) 曆史深處汲取智慧,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讓鐫刻在甲骨上的古老文字,成為(wei) 解碼“何以華夏”的永恒密碼。

甲骨文對中華文明的主要貢獻

在人類曆史上,早期的文明均伴隨著文字體(ti) 係的誕生。作為(wei) 漢字的源頭,殷墟甲骨文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實的史實信息,佐證了商代的信史,大大延伸了中華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標誌和珍貴遺產(chan) 。

殷墟甲骨文實證了中華文明千年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wei) 我們(men) 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通過甲骨文中記載的商王世係與(yu) 《史記·殷本紀》的高度吻合,王國維運用“二重證據法”開創性地實證了商代的信史地位,推翻了“疑古學派”對中國上古史的質疑,為(wei) 中華上古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此外,甲骨文中關(guan) 於(yu) “杞”“曾”等諸侯國的記載,直接證明了夏代遺民在商代仍然存續,提供了尋夏的關(guan) 鍵線索。

殷墟甲骨文奠定了漢字體(ti) 係的根基。作為(wei) 迄今為(wei) 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甲骨文已具備嚴(yan) 密語法、豐(feng) 富詞匯和基本的造字邏輯。在造字邏輯上,甲骨文係統運用了以象形為(wei) 基礎,指事、會(hui) 意、形聲為(wei) 發展的基本法則,其中“日”“月”“山”“水”等字至今仍保留象形特征基礎。在語言詞匯上,現存15萬(wan) 片甲骨材料中已發現單字4500餘(yu) 個(ge) (經學界考釋達成共識者約1500字),其詞類分布覆蓋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主要語法範疇,並形成主謂賓基本語序,顯示商代已具備成熟的語法體(ti) 係。

殷墟甲骨文揭示了中華文明早期信仰的基本形態。甲骨卜辭表明,商人通過占卜儀(yi) 式構建了以“帝”與(yu) 祖先神靈為(wei) 核心的信仰體(ti) 係。這種“天人溝通”的思維模式、“敬天法祖”的信仰體(ti) 係深刻影響了後世的禮製、哲學。周人將“帝”改造為(wei) 更具道德屬性的“天”,並發展出“以德配天”的政治倫(lun) 理。儒家則對商周祭祀傳(chuan) 統實施改造,將祖先崇拜轉化為(wei) 宗法社會(hui) 的道德實踐,由此升華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倫(lun) 理教化體(ti) 係。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承載建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證實了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漢字則在這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

漢字負載著本土文化、傳(chuan) 衍著古代文化。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微縮係統,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和文化信息。一是漢字具有豐(feng) 富的象征意義(yi) 和表現力。作為(wei) 一種表意文字,漢字的象形和指事特點使人們(men) 在書(shu) 寫(xie) 和閱讀過程中產(chan) 生直觀的感受,有助於(yu) 形成對事物的具體(ti) 形象和概念的認知。例如,“人”字的一撇一捺象征著人與(yu) 人之間的相互支撐,“家”字的寶蓋頭下有一頭豬,寓意家庭的和睦與(yu) 富足。正如陳寅恪所言:“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二是漢字展現了社會(hui) 形態的演進。漢字大致經曆了從(cong) 遠古的刻畫符號、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秦代篆書(shu) 、秦漢隸書(shu) 到東(dong) 漢以後楷書(shu) 的演化過程。這種文字的連續性使中華文化在數千年中得以完整記錄和傳(chuan) 播。通過解讀漢字記載的文書(shu) ,我們(men) 得以看到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清晰地了解曆朝曆代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狀況、思想觀念以及社會(hui) 習(xi) 俗的變遷。三是漢字體(ti) 現了古人的哲學思維。漢字不僅(jin) 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更是中華文明哲學思維的載體(ti) ,其構造邏輯與(yu) 演變過程深刻體(ti) 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和思維方式。

漢字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文化根基。漢字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符號,在數千年曆史演進中構建起超越地域、族群和時代的認同紐帶,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最深層的文化根基。一是漢字保障了文化傳(chuan) 承。作為(wei) 唯一延續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體(ti) 係,漢字構建了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通道。自殷墟甲骨文至今,漢字曆經多次演變,但其“形音義(yi) ”三位一體(ti) 的表意本質始終未改。這種穩定性與(yu) 變易性的辯證統一,使得《詩》《書(shu) 》等經典典籍能夠跨越千年直接參與(yu) 當代文化建構。相比之下,無論是兩(liang) 河流域楔形文字,還是古埃及聖書(shu) 字,皆因文字載體(ti) 與(yu) 符號係統的斷裂導致文明記憶中斷。二是漢字推動了文化創新。漢字在實用功能之外,通過筆法、結體(ti) 、章法的藝術化處理,衍生出篆刻、書(shu) 法等獨特藝術形態。而在文學領域,漢字單音獨體(ti) 、平仄對仗的特性,孕育了詩經、漢賦、唐詩、宋詞等不同文學體(ti) 裁。特別是唐詩宋詞中精妙的意象組合,彰顯了漢字符號強大的詩性表達能力,為(wei) 中華文明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華章。三是漢字增強了文化凝聚。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地域遼闊、文化多樣,漢字是我們(men) 彼此認同與(yu) 溝通的文化符號。特別是秦代“書(shu) 同文”不僅(jin) 統一六國文字形製,更通過小篆的規範確立了文化認同的視覺符號。西夏文、契丹文等民族文字均借鑒漢字構形原理,滿漢合璧文獻見證著文化交融。作為(wei) “視覺化的文化基因”,漢字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持續發揮著“文化DNA”的整合作用,成為(wei) 維係國家統一的精神基石。

數智文明時代漢字的橋梁作用

當前,數智技術以其強大的文字、圖像與(yu) 視頻生成能力,為(wei) 人們(men) 的學習(xi) 工作帶來效率革命與(yu) 範式創新。身處數智時代,我們(men) 需守護漢字所承載的價(jia) 值理性與(yu) 人文基因,讓這個(ge) 承載文明密碼的符號體(ti) 係,成為(wei) 平衡技術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關(guan) 鍵支點,在數智洪流中堅守其“以文化人”的永恒使命。

工具理性帶來的技術崇拜與(yu) 文化消解。20世紀初,馬克斯·韋伯在其社會(hui) 學理論中提出了“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概念。其中,工具理性關(guan) 注效率,其核心是通過精確計算尋找最優(you) 手段。這一概念在數智時代展現出極強的影響力,尤其當漢字被納入技術主義(yi) 運行體(ti) 係時,其工具屬性被推向極致。智能輸入法借助首字母聯想實現“所想即所得”的交互革命,但使用者逐漸喪(sang) 失對“戍”“戌”“戊”等形近字的辨識能力;AI寫(xie) 作工具可迅速生成萬(wan) 字文案,卻消解了“吟安一個(ge) 字,撚斷數莖須”的思考與(yu) 推敲精神。技術便捷性越來越高,文化分辨率反而降低,這正是工具理性過度膨脹帶來的文明悖論。

漢字中的價(jia) 值理性與(yu) 人文主義(yi) 。作為(wei) 鐫刻於(yu) 符號載體(ti) 中的文明史詩,漢字始終以其特有的方式守護著文明的溫度與(yu) 厚度,是解碼中華文明價(jia) 值理性的密碼。甲骨刻辭中的“受又(佑)”二字凝結著商代先民“以德配天”的原始宗教倫(lun) 理觀;信陽楚簡中“仁”字上“身”下“心”的造字法則,揭示了反求諸己的道德自覺。這種將宇宙認知與(yu) 道德規範熔鑄於(yu) 方寸之間的特性,使漢字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兼具信息傳(chuan) 播與(yu) 價(jia) 值涵養(yang) 雙重屬性的文字係統。

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融合共生。在數字技術重塑文明形態的今天,我們(men) 應秉持人文精神,探索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共生之道。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正在運用微痕增強、三維建模等技術建設“甲骨文全信息模型”。這個(ge) 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恰是數智時代漢字命運的縮影,那些橫豎撇捺間躍動的文化基因,終將在數字載體(ti) 中煥發新生。我們(men) 依然並始終相信,文明的傳(chuan) 承在於(yu) 精神原野的深耕,而非技術捷徑的狂歡。數智時代的漢字必將化身聯通古今的文明之橋,在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動態平衡中,續寫(xie) 中華文明的當代篇章。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

在文明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交織的今天,漢字正經曆著守正創新的曆史性變革。作為(wei) 漢字構形的初始密碼與(yu) 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物質載體(ti) ,殷墟甲骨文既是漢字構形的“活化石”,更是解碼中華文明基因的密鑰。當前,河南省文化建設的一個(ge) 重要任務,就是以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為(wei) 目標,通過解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深刻認識“何以華夏”。

設立聯席會(hui) 議等製度,強化製度支撐。從(cong) 省級層麵建立聯席會(hui) 議機製,加強安陽與(yu) 商丘、鄭州、鶴壁等省轄市以及相關(guan) 部門合作,在空間上實現早商、中商、晚商聯動,在時間上形成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共振,係統展示殷商文化的發展脈絡,創建“L”形殷商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核心區。條件成熟時,建議成立河南殷商文化旅遊投資集團,以旗艦企業(ye) 全麵係統開發殷墟甲骨文深厚資源,做大做強殷商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

加快構建殷商學,強化學理支撐。一是推動構建殷商學,在有關(guan) 高校將其與(yu) 甲骨學學科建設結合起來,探索設立殷商學學科,編撰殷商文明通識教材,建設殷商學實驗室,培育學術傳(chuan) 承新梯隊。二是圍繞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實施“揭榜掛帥”製、首席專(zhuan) 家負責製等,聚焦重仁、重教、重商、重廉、重神等多個(ge) 層麵,係統研究詮釋梳理殷商時期曆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核心精髓等,進一步闡釋殷商文化對周文化和後世儒家文化的不同影響。三是實施“殷商學者”培育計劃,設立青年科研基金,在殷墟遺址區創建研學基地,形成“科研—教育—傳(chuan) 承”的完整生態,培養(yang) 更多的專(zhuan) 家和學者。

打造大型“商文化IP”,強化創意支撐。一是在安陽推出的實景演藝《洹溯·大邑商》基礎上,整合商丘、鄭州、鶴壁資源,打造一部以商代文明為(wei) 主題的大型演出,在四地聯合推出,讓受眾(zhong) 看到活起來的商代,塑造河南中華文明探源之旅的新品牌。二是采用數字化手段,挖掘甲骨文記載的子、亞(ya) 址、亞(ya) 長等曆史人物和曆史故事,塑造契、王亥、商湯、伊尹等商代明君賢臣的形象,塑造王懿榮、劉鶚、孫詒讓等甲骨學家群像。三是以商朝故事為(wei) 素材,拍攝一批精品微短劇、短視頻,持續吸粉引流,創造“文旅+微短劇”新生態。

積極推動殷商文化“走出去”,強化開放支撐。一是打造天下豫商品牌,圍繞“商”字做文章,以“商”字為(wei) 吸引,把商朝、商族、商人串聯起來,吸引海內(nei) 外豫商服務河南。二是圍繞殷墟甲骨文為(wei) 主題開展影視與(yu) 藝術創作,聯合有關(guan) 單位拍攝電視劇、紀錄片或動畫,類似《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風格,進一步呈現殷商文化全貌,講好殷商故事,推動殷商文化“走出去”。三是圍繞“了不起的商文明”,做大做強“一片甲骨驚天下”“河南,一個(ge) 鼎好的地方”“大邑商”等商文明品牌,提煉殷墟遺址、甲骨文、青銅文明等核心元素,著力打造集地理空間、心理認同和情感歸依於(yu) 一體(ti) 的標識體(ti) 係,真正使之成為(wei) 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中華文化符號。

(作者單位:18luck官方)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6月20日第10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