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字凝聚傳(chuan) 承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中原文化、華夏文明的顯著標誌和典型代表,是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人類最早創立的文字本來都是象形文字,但有象形文字的古巴比倫(lun) 、古埃及、古印度人,都在2000多年前基本上被遊牧民族趕盡殺絕,他們(men) 的文字也就失傳(chuan) 了。四大文明古國中隻有漢字流傳(chuan) 下來。中國在3500年前有了甲骨文,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個(ge) 文化統一的大國。2500年前孔子已用漢字寫(xie) 四書(shu) 五經,那時文字已定型,但各諸侯國文字還不完全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文字統一成李斯小篆。漢朝初年統一成隸書(shu) ,漢魏時形成楷體(ti) ,唐朝則將楷體(ti) 列為(wei) 正式字體(ti) 。正是2200年前的秦始皇完全統一中國文字,讓中華民族成為(wei) 一個(ge) 強盛國家。
世界上多數國家和民族的文字都是在中國創立漢字2000—3000年後創立或形成的,而且全是拚音文字。公元500年,也就是中國有文字2000年後,當時的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還沒有文字,他們(men) 官方和上層用的是拉丁語,於(yu) 是借用拉丁語創立自己的文字,就形成了今天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約在公元700年,日本從(cong) 中國的唐朝借用漢字成為(wei) 本國的文字。朝鮮文字是在中國明朝創立的,也是借用的漢字,比中國晚了2500年。藏族文字在1000年前借鑒印度的拚音文字創立,比漢字晚了2000多年,也是拚音文字。蒙古文字在800年前借鑒藏族文字創立,比漢字也晚了2000多年,也是拚音文字。
中國有文字的曆史早,直接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化,這是華夏文明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漢字的出現,使中國可記錄的曆史,可流傳(chuan) 下來的經典圖書(shu) ,遠遠多於(yu) 其他民族。因為(wei) 有了文字,中國可以在3000年前就開始辦學校,開啟人民智慧。中國古老的哲學、曆史、醫學、軍(jun) 事等知識的積累,成為(wei) 整個(ge) 人類的思想寶庫。
比起世界其他類型的文字,漢字作為(wei) 記錄漢語的符號係統,它以強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強大的超方言性、嚴(yan) 密的構形體(ti) 係和無與(yu) 倫(lun) 比的書(shu) 法審美內(nei) 涵而著稱於(yu) 世,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因為(wei) 有了文字,有了文化的積累,讓中國人始終有一個(ge) 統一的價(jia) 值觀、統一的文化體(ti) 係、統一的國家觀念。國家統一成為(wei) 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在外族入侵麵前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使這個(ge) 國家不致分裂。中國文化的力量,讓中國人凝聚在一起,並因它的強大力量,將各個(ge) 民族融匯在其中。漢字所傳(chuan) 承的中國文化,看似柔弱,實則強大無比。漢字統一了中國,也征服了世界。
二、河南漯河在漢字文化圈中地位凸顯
漢字文化是指書(shu) 麵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ti) 係的地域。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yu) 古代中國有朝貢關(guan) 係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wei) 漢字文化圈或者是中國文化圈。
古老的漢字承載了中華文明久遠深邃的曆史。漢字蘊藏著廣博的內(nei) 涵,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審美價(jia) 值。漢字在6000多年的演變中經曆了“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ti) 。漢字的產(chan) 生,有據可查的,是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漢字的演變是從(cong) 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shu) 寫(xie) 的筆畫以及便於(yu) 雕刻的印刷字體(ti) ,自秦始皇統一,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wei) 古文、篆書(shu) 、隸書(shu) 、楷書(shu) 等四個(ge) 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shu) 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shu) 則有秦隸、漢隸之別。楷書(shu) 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從(cong) 倉(cang) 頡造字到王羲之書(shu) 法,從(cong) 《說文解字》到四書(shu) 五經、四大名著,多少文化經典不斷湧現。伴隨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成為(wei) 重要的信息工具,漢字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更有傳(chuan) 承創新的曆史使命。
河南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地區之一,我國曆史早期夏商周文明發展的高峰即匯合在這裏,與(yu) 其相伴隨的還有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長河。作為(wei) 曆史文明標誌之一的文字,便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並被世代傳(chuan) 承。根據文獻傳(chuan) 說記載,黃帝時代的史官倉(cang) 頡曾經發明文字。至今在中原大地上,還留下一處又一處的倉(cang) 頡廟、倉(cang) 頡祠、倉(cang) 頡造字台、倉(cang) 頡墓塚(zhong) 等遺跡,表現出中原人民對遠古先哲造字之舉(ju) 的神往和崇拜。河南上蔡人李斯身為(wei) 秦相,他曾經作有秦刻石和《倉(cang) 頡篇》字書(shu) ,輔助秦始皇統一文字。早在西晉太康年間,汲郡(今屬衛輝市)人發掘魏惠王墓,出土了一大批古籍竹書(shu) 。汲塚(zhong) 竹書(shu) 的出土,使河南成為(wei) 我國竹書(shu) 文字的最早出土地,同時這也成為(wei) 我國曆史上官方組織整理出土古文字資料的最早記載。河南為(wei) 我國古文字資料的主要出土地。近百年來,河南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門類齊全,資料豐(feng) 富。僅(jin) 數十年來殷墟出土的10萬(wan) 多片甲骨文和中原出土的2500餘(yu) 件帶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就足以震驚世界,它們(men) 不僅(jin) 孕育了中國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成熟,也令世人對中原文明刮目相看。近年來鄭州小雙橋商代陶器朱書(shu) 文字的出土,加之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鄭州商城二裏崗期刻辭甲骨,使我們(men) 對商代前期的古漢字又有了新的認識。偃師二裏頭、登封王城崗陶文,則透露出夏代文字的若幹重要信息。所有這些無不表明河南與(yu) 漢字文化淵源的獨特聯係。
漯河地處中原腹地,曆史文化底蘊豐(feng) 厚,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諸多珍貴的漢字文化資源。在許慎家鄉(xiang) 漯河境內(nei) 的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有8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刻畫符號的重要發現,賈湖遺址出土的契刻符號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雛形,由此已引起學術界對中華文字起源的新思維;東(dong) 漢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是第一部最權威的漢字字典,是漢字文化發展的重要裏程碑;見證曹魏代漢的“三絕碑”碑文為(wei) 漢代隸書(shu) 代表,現存宋代彼岸寺經幢碑銘為(wei) 篆書(shu) 典範,這些都是漢字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許慎所撰寫(xie) 的《說文解字》,既是我國第一部係統解釋古代漢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總結自春秋戰國以來有關(guan) 經學、小學的研究成果,進而探究漢字字源,並根據漢字的構形特征從(cong) 理論上加以闡發的經典性文字學著作。自《說文解字》問世以來,曆代都有學者致力於(yu) 漢字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字學,為(wei) 揭示漢字的構造及其發展演變規律,為(wei) 漢字教育和漢字文化的傳(chuan) 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許慎的一部《說文解字》,直接影響了傳(chuan) 統中國文字學研究近2000年。
三、品牌引領,文化立城,打造漢字文化名城
古老的中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傳(chuan) 承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明的精神紐帶。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一筆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an) 。幾千年來,漢字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外交流傳(chuan) 播中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漯河作為(wei) 字聖故裏和漢語文字學的源頭之地已經在國內(nei) 外漢字文化界產(chan) 生了較大的影響,在中國學術史及文字學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漯河在漢字文化圈中的地位舉(ju) 足輕重,不可替代。漯河以漢字文化為(wei) 品牌,高點定位,傳(chuan) 承創新,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使之成為(wei) 漯河的符號、中原文化的特色,引領漯河文化立城,以國際視野在漢字文化圈彰顯獨特作用,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影響,使漯河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漢字文化聖地,富有國際影響力的漢字文化品牌,由此提升漯河乃至河南省的文化品位,逐步實現從(cong) 文字資源大省向漢字文化強省的跨越,推動華夏漢字文明傳(chuan) 承創新,為(wei) 中原更加出彩增添實在文化抓手,為(wei)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提供強大文化助力。
一是建議設立中國國際漢字文化節。可以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hui) 支持下,設立中國國際漢字文化節,設立“漢字日”,以“弘揚漢字文化,傳(chuan) 承華夏文明”為(wei) 宗旨,搭建高規格的漢字文化交流平台,延續漢字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發展。通過漢字歌、漢字比賽、中外語言文字交流、漢字影視文學活動、字祖祭拜大典等活動,分別從(cong) 漢字起源、漢字遷演、漢字文化等多個(ge) 角度,揭示漢字所承載的曆史與(yu) 文明,並折射當下漢字文化發展現狀,引發公眾(zhong) 對漢字文化的再思考,喚起全球華人的熱情,引領中華文化成為(wei) 世界主流文化。
二是建議設立中國漢字文化研究院。可以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hui) 、中國社科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機構合作,設立中國漢字文化研究院,就漢字研究和文化交流、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培訓、圖書(shu) 資料、信息化建設進行合作研究和開發谘詢等工作。
三是建議設立漢語漢字立體(ti) 宣傳(chuan) 教育體(ti) 係。與(yu) 國家有關(guan) 部門結合,在中央電視台設立漢語漢字教育頻道,或者是在教育頻道、國際頻道等開設漢語欄目,逐漸打造出全國有影響的漢字文化品牌節目,為(wei)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配套服務的文化欄目。創立漢語漢字推廣基金會(hui) ,開設廣播欄目,網絡上設立有關(guan) 漢語漢字教育平台等。
四是建議品牌引領,統領打造漢字文化名城。城市品牌可以提高市民對城市的認可度、自豪感,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帶領城市的文化發展和全麵建設。在城市漢字品牌建設上下功夫、動氣力,在城市品牌建設整體(ti) 規劃基礎上,推動漢字文化全麵融入城市建設。以文塑城、以文鑄魂,突出漢字文化特色,把城市風貌與(yu) 漢字文化相融合,打造漯河漢字文化品牌競爭(zheng) 力。依托文字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彰顯漢字文韻的旅遊特色小鎮和街區,規劃命名一批城市道路、橋梁、廣場、街區及街頭遊園等,打造一批漢字文化雕塑和公共景觀,構建漢字文化城市特色。可以新建或者改建國家漢字文化主題公園,定位於(yu) 中外藝術界和學生寫(xie) 生、研究、創作、展覽和交流基地,向全球展示中華漢字文化,弘揚華夏文化精髓,創造一種嶄新的文化園林風格。
五是建議漢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申報。可以考慮把漢字作為(wei)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申報,以保護中華古國僅(jin) 存的漢字體(ti) 係。
六是建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增強漢字文化交流。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今天,以國際視野和時代目光,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有利於(yu) 引領漯河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可以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東(dong) 風,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一帶一路”漢字傳(chuan) 播交流平台,促進人們(men) 對絲(si) 路精神的認同,增強“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係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河南省教育創新研究會(hui) 會(hui)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