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中原學:理論價值與時代意義

《中原智庫》(2020)  範毓周2021-01-20

《周易》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在儒家學說中一直被奉為(wei) 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其理念與(yu) 思維方式幾乎影響了3000多年來的知識階層,成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直至今日仍然具有無可估量的影響與(yu) 作用。  

不僅(jin) 如此,早在17世紀進入中國的西方傳(chuan) 教士很快就認識到《周易》的無窮智慧和認知價(jia) 值。意大利籍耶穌會(hui) 士利瑪竇、曾德昭、衛匡國等人先後開始研究《周易》,法籍耶穌會(hui) 士金尼閣則將《周易》譯為(wei) 拉丁文,《周易》遂被介紹和傳(chuan) 播到西方世界,很快就在歐洲產(chan) 生了強烈的反響。隨後西方漢學家紛紛加入譯介與(yu) 研究工作,先後被翻譯為(wei) 英文、俄文、荷蘭(lan) 文、丹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種語種,其傳(chuan) 播和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到20世紀已經形成高潮。據海克裏等人在2002年編輯出版的《〈易經〉文獻書(shu) 目提要》不完全統計中,西方先後出版和發表《周易》有502部譯本、研究專(zhuan) 著、學位論文以及486篇研究論文、評論和書(shu) 評。目前研究與(yu) 傳(chuan) 播《周易》的風潮在世界範圍內(nei) 正方興(xing) 未艾,成為(wei) 國際學術領域裏的一門顯學。為(wei) 什麽(me) 《周易》在世界範圍內(nei) 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筆者認為(wei) 至少有幾個(ge) 主要原因。  

首先,從(cong) 哲學上看,《周易》通過符號化的爻象、卦象轉化的推衍,以陰陽對立與(yu) 相互轉化、相互製約和天人合一的理論把簡單的符號係統延伸到複雜的認識空間,並借助於(yu) 事物間的因果關(guan) 係提出一套數、理解析體(ti) 係,從(cong) 而完成一套既能運用可見的類比性思維工具認識世界的現象,又能通過符號體(ti) 係中的相關(guan) 性推演與(yu) 係統性辨析合理認識世界的複雜變化動態本質的哲學認識體(ti) 係。就理論構架而言,是宏觀的混沌與(yu) 細節上的分形的完美組合,是以簡單認識工具經過無限複雜性延伸達到認識世界終極的理論創造,從(cong) 而構成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  

其次,從(cong) 文化影響角度看,《周易》是一部“入更三聖,世曆三古”的由卜筮記錄演化成為(wei) 中國最早哲學認識體(ti) 係的經典,是中國先民對自然、社會(hui) 的萬(wan) 事萬(wan) 物的分類歸納總結和對一切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揭示和描述,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淵源,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周易》通過自身學術化的演進與(yu) 社會(hui) 化的普及,已經滲入中華民族文化的方方麵麵,成為(wei) 一種普遍認同的理念係統與(yu) 思維模式,無論在哲學、倫(lun) 理,還是在醫學、藝術等多個(ge) 領域構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底層理論結構,其理論價(jia) 值是任何文化典籍所無可比擬的。故而《周易》可以說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聖典”,是一套完善的認識體(ti) 係,是先民通過自然與(yu) 社會(hui) 觀察、感悟,把充滿不確定性的卜筮方式及其記錄用符號化的抽繹方法而形成的哲學理論體(ti) 係。  

《周易》作為(wei) 符號化的認識工具,實際上對於(yu) 今天仍然具有哲學指導意義(yi) 。眾(zhong) 所周知,正是《周易》的符號化工具啟發了萊布尼茨創造了二進位製的數學體(ti) 係,構成現代信息數據化的重要基礎,無論是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都是基於(yu) 二進位製構成的數據體(ti) 係,甚至連當代生命科學的基礎性發現DNA組合也與(yu) 《周易》的六十四卦象符號暗合,這無疑說明當代的科學技術構成基礎與(yu) 《周易》的符號化認知體(ti) 係是基本一致的,從(cong) 這一意義(yi) 上講,《周易》即使在當代一樣具有其他哲學認識理論無可比擬的認知價(jia) 值。  

從(cong) 已有的文獻記載和曆年商周考古獲得的數字卦象遺物來看,《周易》發端與(yu) 醞釀形成以及後來的發展主要是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地處中國中心腹地,是中國境內(nei) 各種文明源頭文化區係的交匯區,中原地區自然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醞釀與(yu) 形成的主導與(yu) 核心。實際上,自夏代進入文明時代開始,曆代王朝大多建都於(yu) 中原地區,中原地區成為(wei) 中國境內(nei) 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區,中國傳(chuan) 統的學術文化當然也主要以中原為(wei) 其發展基地。前已述及《周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在這一背景下,中原地區無可爭(zheng) 議地成為(wei) 曆代學術的核心,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中原地區的學術文化就是中國學術文化的集中代表,中原學術文化是中國學術文化的樞紐與(yu) 原動力。近代以來,西學東(dong) 漸,在西方列強的強大軍(jun) 事與(yu) 科技力量麵前,國人失去自信,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輕視和批判,中原地區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原地區重新振作,中國學術文化逐漸恢複自信,中原地區的學術文化建設重新獲得振興(xing) 契機,開始在各個(ge) 領域重新出現再創輝煌的局麵。  

前些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原經濟區的規劃,並在文化層麵提出中原地區應成為(wei)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圍繞這一定位,筆者曾受邀出席“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座談會(hui) ,提出以學術建設引領文化建設,促進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全麵建設的意見。會(hui) 後又與(yu) 河南地方有關(guan) 領導協商,發起“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工程”,以學術文化帶動工程建設,並與(yu) 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有關(guan) 領導協商建立以“豫學”為(wei) 學派標誌的中原學,為(wei) 此還受聘擔任華夏文化促進會(hui) 組建的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研究院院長。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推動河南的學術發展路徑,曾先後推動和指導在鄭州大學建立中原武術文化研究中心,在受聘擔任河南大學講座教授後幫助黃河文明與(yu) 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曆史文化學院和協同創新發展中心作科研頂層設計,同時受聘擔任周口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後幫助組建老子文化研究中心並進行科研指導,究其目的均是想通過學術文化的建設促成中原學的基礎,借以推動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  

最近,作為(wei) 河南籍的學者,筆者十分欣喜地得知,河南省社科聯李庚香主席提出學術建設要以建設中原學為(wei) 其目標。實際上,中原學對於(yu) 今天河南的學術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jia) 值和促進作用。筆者十分讚同這一學術建設目標的確立,並希望對這一學術建設盡一份力。  

筆者認為(wei) ,河南的中原學建設首先要以弘揚《周易》傳(chuan) 統學術創新發展為(wei) 引領,將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文科學和科學技術統一在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的文化定位上,以中原經濟區發展為(wei) 服務對象,建立全國首個(ge) 地域學術綜合力量,集合“豫學”學派,創立全國首個(ge) 地域學術體(ti) 係中原學,以展現河南的傳(chuan) 承創新能力。  

《周易》在中原學的學術建設中無疑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河南的《周易》研究和相關(guan) 學術建設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安陽既是商代數字卦象遺物的發現地,又是文獻所記“文王演易”的《周易》發源地。作為(wei) “易學之都”應是《周易》學術的發祥地。安陽應當發揮曆史文化和學術淵源的優(you) 勢,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擴大《周易》研究,深入挖掘《周易》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與(yu) 當代意義(yi) ,進一步完善“世界易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同時加快“世界周易文化典藏館”的籌備與(yu) 建設,完善“易藏工程”的數據化建設,通過學術會(hui) 議和文化活動,把“中心”和“典藏館”建設成國際易學學術研究基地與(yu) 交流中心。同時以此為(wei) 契機,舉(ju) 辦“國際周易文化藝術節”,以《周易》文化為(wei) 基礎,結合當代最新科技手段發展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同時還應當創辦以“易醫”為(wei) 主體(ti) 的“中醫養(yang) 生醫療保健中心”,以安陽師範學院為(wei) 依托創建“周易文化學院”開展人才培育工作。另外還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文明互鑒”和“中原文化走出去”東(dong) 風,發揮“易都”文化優(you) 勢,組織“周易文化國際巡展”和“周易文化國際論壇”,促進湯陰以“周易文化發祥地”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爭(zheng) 取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從(cong) 而擴大“易都”的國際影響。安陽的《周易》文化還可以構成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文化旅遊資源,大力開展以《周易》文化為(wei) 主題的國際文化旅遊。  

總之,我們(men) 對安陽的“易都”地位和特有的《周易》文化優(you) 勢倍加珍惜,使之成為(wei) 打造中原學的領頭羊,加快《周易》文化的各項建設,促成以《周易》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促進中原學的學術建設,把以河南為(wei) 中心的中原經濟區建成一個(ge) 以學術文化為(wei) 引領的全麵發展的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  

(作者係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