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xi) 近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到河南進行了為(wei) 期三天的考察調研,其中16日、17日兩(liang) 天重點考察了鄂豫皖蘇區的核心區域新縣和光山縣。習(xi) 近平來河南的這次考察,包括紅色中原、在中部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黃河生態治理與(yu) 高質量發展3個(ge) 內(nei) 容,我們(men) 體(ti) 會(hui) ,這3個(ge) 內(nei) 容,既情深意長,又非比尋常、意味深長。關(guan) 於(yu) 紅色中原,習(xi) 近平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men) 黨(dang) 的重要建黨(dang) 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開展主題教育,要讓廣大黨(dang) 員、幹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革命先烈為(wei) 之奮鬥、為(wei) 之犧牲的偉(wei) 大事業(ye) 奮力推向前進”。特別是習(xi) 近平提出的“紅色政權是怎麽(me) 來的”“新中國是怎麽(me) 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麽(me) 來的”政治命題,時機特殊,意義(yi) 重大,具有豐(feng) 富的思想理論內(nei) 涵,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價(jia) 值。回望來路,我們(me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贏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建立一個(ge) 嶄新的中國,正是擁有了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nei) 的革命精神所蘊含的黨(dang) 性之魂。
一、大別山精神提出的新時代意義(yi)
大別山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從(cong) 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dang) 組織和革命武裝一直在大別山堅持鬥爭(zheng) ,28年紅旗不倒。紅旗不倒,火種不滅,是大別山精神的突出特征。紅旗不倒,是大別山精神的本質所在。大別山精神正式列入中國精神,為(wei) 付出了巨大犧牲的紅四方麵軍(jun) 和右路軍(jun) 正了名,使曾經經受的委屈變成了由衷的欣慰。大別山精神的提出,在新時代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yi) 。
首先,大別山精神對於(yu) 我們(men)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義(yi) 特別重大。當今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對變局,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偉(wei) 大工程、偉(wei) 大事業(ye) 、偉(wei) 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在這一變局中,中國頂住壓力就會(hui) 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燦爛輝煌前景;如果中國頂不住壓力,這個(ge) 複興(xing) 過程、崛起過程、創新過程就可能夭折。新時代,我們(men) 正在由大國向強國邁進。在這一世情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弘揚大別山精神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yi) 。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zheng) 證明,黨(dang) 是人民群眾(zhong) 的主心骨,人民群眾(zhong) 是黨(dang) 的鐵靠山。大別山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的發展也是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為(wei) 燎原之勢的,在革命力量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要保持有生革命力量的存在,就必須團結起來、奮勇鬥爭(zheng) 。大別山精神是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形成的,這種精神引領著大別山無數的戰士與(yu) 人民從(cong) 殘酷的戰爭(zheng) 環境中開辟了一條走向新中國的血路。當前,對美經貿鬥爭(zheng) 十分尖銳複雜,麵對美國的極限施壓,我們(men) 同樣需要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堅韌不拔的鬥爭(zheng) 精神和在艱苦卓絕中謀勝製勝的鬥爭(zheng) 藝術。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團結,需要鬥爭(zheng) ,需要犧牲,需要創新,需要我們(men) 奮發作為(wei) 、大有作為(wei) 。
其次,大別山精神對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價(jia) 值十分巨大。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men) 不僅(jin) 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大起來。麵對民族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和雄關(guan) 漫道,習(xi) 近平指出,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yang) 劑,重溫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wei) 大曆史,心中就會(hui) 增添很多正能量。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偉(wei) 大的夢想需要偉(wei) 大的精神作為(wei) 支撐。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誌向,一個(ge) 民族不可能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men) 發現,新中國的道路是先烈們(men) 用身軀鋪就的。大別山革命鬥爭(zheng) 培育造就了眾(zhong) 多英雄群體(ti) ,如以董必武、陳潭秋為(wei) 代表的革命播種者英雄群體(ti) ,以徐向前、王樹聲為(wei) 代表的紅四方麵軍(jun) 英雄群體(ti) ,以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dong) 為(wei) 代表的紅二十五軍(jun) 英雄群體(ti) ,以李先念、鄭位三為(wei) 代表的新四軍(jun) 五師英雄群體(ti) ,以劉伯承、鄧小平為(wei) 代表的千裏躍進大別山英雄群體(ti) 。這些英雄群體(ti) 浴血奮鬥的精神和曆史功績,證明了“樹也砍不完,根也挖不盡,留得大山在,到處有紅軍(jun) ”的革命奇跡。紅二十五軍(jun) 長征途中獨樹鎮惡戰中,麵臨(lin) 全軍(jun) 覆沒的險境,軍(jun) 政委吳煥先從(cong) 通信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產(chan) 黨(dang) 員跟我來!”在他的帶領下,指戰員們(men) 奮不顧身衝(chong) 上去與(yu) 敵人展開白刃格鬥,終於(yu) 殺出一條血路。古人雲(yun) :“善弈者必先謀勢,領軍(jun) 者必籌全局。”有無大局意識,是事業(ye) 能否成功的關(guan) 鍵。大別山的兒(er) 女具有寬廣的胸懷,大別山的隊伍中更是湧現了一大批顧全大局的輝煌典範。在解放戰爭(zheng) 的關(guan) 鍵階段,中原軍(jun) 民堅決(jue) 執行黨(dang) 中央和毛澤東(dong) 同誌關(guan) 於(yu) 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jue) 策,並以勇於(yu) 擔當、甘於(yu) 犧牲的精神相互勉勵:“我們(men) 背上的敵人越多,我們(men) 啃的骨頭越硬,兄弟部隊在各大戰場上消滅的敵人就越多,勝利也就越大。”這種顧全大局的精神,對於(yu) 我們(men)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重要意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全局、需要奮鬥。今天,緬懷他們(men) 當年創造的偉(wei) 業(ye) ,我們(men) 不禁心潮澎湃、感動肺腑。
再次,大別山精神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進行黨(dang) 性教育的重要思想精華,對於(yu) 錘煉堅強黨(dang) 性,進行新時代的自我革命,意義(yi) 極其重要。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精神家園建設中,大別山精神是黨(dang) 性教育的生動教材。大別山地區是黨(dang) 和軍(jun) 隊鍛煉成長的革命搖籃。這裏產(chan) 生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留下了周恩來、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王震、李先念等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從(cong) 大別山走出的或在大別山戰鬥過的將軍(jun) 達到469人。做一名優(you) 秀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需要進行嚴(yan) 格的精神淬煉,在鬥爭(zheng) 中去試驗黨(dang) 的理論,在鬥爭(zheng) 中去探索工作的方法,在鬥爭(zheng) 中去鍛煉鬥爭(zheng) 的本領和藝術。大別山精神中的“鍛造+建設”的革命方式,使這裏的幹部群眾(zhong) 始終具有表裏如一的堅貞,即使在革命低潮甚至失誤時期,仍然能夠始終百折不撓、無堅不摧。這也是大別山地區隊伍始終不垮、火種始終不滅、紅旗始終不倒的關(guan) 鍵原因。比如,1931年,沈澤民受黨(dang) 中央派遣來到鄂豫皖蘇區,任鄂豫皖省委書(shu) 記。1933年,身患重病的他堅持給中央寫(xie) 了一份長達13萬(wan) 字的報告,自己做了深刻的檢討和自我剖析。他說,在郭家河、潘家河之戰轟轟烈烈的勝利之後,到現在弄得如此局麵,完全是過去錯誤造成的,是本地黨(dang) 的路線脫離群眾(zhong) 造成的,是由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路線與(yu) 實際工作中的拙劣,逐步削弱到如此情形造成的。他痛心疾首地責備自己“實在是一個(ge) 書(shu) 生”,“唯有萬(wan) 死的決(jue) 心來轉變,洗心革麵,重新做起”。寫(xie) 完這份報告10天後,沈澤民病逝。這個(ge) 報告,雖然沒有充分認識到當時錯誤的根本性質及其真正根源,鬥爭(zheng) 方針的轉變也隻是初步的,卻成為(wei) 紅二十五軍(jun) 從(cong) 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點。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勇於(yu) 自我革命,從(cong) 嚴(yan) 管黨(dang) 治黨(dang) ,是我們(men) 黨(dang) 最鮮明的品格。大別山精神就蘊含著深刻的自我革命精神,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錘煉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品格、繼續進行自我革命的重要精神資源。
最後,大別山精神是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的巨大精神動力,作用十分獨特。河南在中國特別是中部具有獨特位置和獨特作用,是人口大省和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很重。勇打頭陣,勇當前鋒,無堅不摧,是大別山精神的寶貴品格。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要求我們(men) 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在中國革命的各個(ge) 曆史時期,大別山根據地軍(jun) 民始終處在最前沿的地位,勇當前鋒,發揮著重要和特殊作用。狹路相逢勇者勝。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勇”便是不怕犧牲,敢打敢拚,智勇兼備。回顧大別山的革命鬥爭(zheng) ,這種勇猛的精神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正是在這種勇猛精神的鼓舞下,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才風起雲(yun) 湧,光耀萬(wan) 代。“勇”字當頭的偉(wei) 大精神,是革命先輩們(men) 在戰爭(zheng) 年代最鮮明的基本精神。紅軍(jun) 長征有紅一方麵軍(jun) 、紅二方麵軍(jun) 、紅四方麵軍(jun) 和紅二十五軍(jun) 。紅二十五軍(jun) 是一支“童子軍(jun) ”,四大長征隊伍中紅二十五軍(jun) 人數最少,卻孤軍(jun) 北上,成了迎接黨(dang) 中央和中央紅軍(jun) 的“北上先鋒”,是黨(dang) 中央的馬前卒,是三大主力紅軍(jun) 的開路者。勇者無畏、猛者無懼,正是有了這種勇猛精神的激勵,劉鄧大軍(jun) 才完成了千裏挺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li) 篇章,迫切需要我們(men) 用大別山精神鑄牢黨(dang) 性之魂。
二、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
在我們(men) 黨(dang) 長期的革命奮鬥曆程中,先後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座座精神豐(feng) 碑,構成了我們(men) 黨(dang) 獨具曆史魅力的精神譜係。大別山精神是我們(men) 黨(dang) 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精華所在,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樣,具有豐(feng) 富而深刻的內(nei) 涵。大別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以後直至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內(nei) ,在大別山這一特定區域,由大別山地區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人民群眾(zhong)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zheng) 過程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一種以甘於(yu) 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犧牲為(wei) 價(jia) 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誌、革命品質和革命行動的精神結晶。關(guan) 於(yu) 大別山精神,湖北紅安的概括是“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家”;“一圖兩(liang) 不圖”,即“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樸誠勇毅、不勝不休”。安徽金寨的表述是:“艱苦奮鬥、勇於(yu) 奉獻、團結拚搏、創優(you) 爭(zheng) 先。”安徽六安的概括是:“立德、奉獻、創新、圖強。”河南信陽的表述是:“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綜合以上表述,進一步提煉,我們(men) 認為(wei) ,革命、鬥爭(zheng) 、奮鬥、獻身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素。
一是堅決(jue) 徹底的革命精神。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與(yu) 其他政黨(dang) 最鮮明的區別,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習(xi) 近平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黨(dang) 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麵對反動派在革命根據地進行“房過火、石過刀、人換種”的凶殘行為(wei) 和白色恐怖,大別山人民不畏凶險,始終懷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對新中國的美好向往,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無論流多少血、獻出多少生命,大別山人民始終沒有放下革命的旗幟。
這種徹底的革命精神還體(ti) 現在堅守信念上。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別山精神的支柱和靈魂。大別山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是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習(xi) 近平曾經指出:“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hui) 熄滅。”堅守信念是指大別山人民對於(yu) 共產(chan) 主義(yi) 的堅定信仰,不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堅貞如一,從(cong) 不動搖。從(cong) 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zheng) 時期,大別山地區的軍(jun) 民無論局勢多麽(me) 複雜,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從(cong) 不放棄對於(yu) 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的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源自對馬克思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深刻信仰。黃麻起義(yi) 領導人、紅二十五軍(jun) 軍(jun) 長吳煥先是河南新縣人,他1924年冬從(cong) 蠶業(ye) 學校帶回一張馬克思的像貼在堂屋供桌上的牆上,父親(qin) 責問說,這是敬祖宗的地方,不能把像貼在這裏。吳煥先說,馬克思是革命導師,是外國人,但知道中國的事,照他的辦法,就會(hui) 創造出個(ge) 新社會(hui) 來。他把自己家的地契、田契都燒掉,領導農(nong) 民鬧革命。詹穀堂是商南起義(yi) 的領導者之一,他曾經寫(xie) 下這樣兩(liang) 句詩:“漫天灑下革命種,佇(zhu) 看將來爆發時。”劉鄧大軍(jun) 挺進大別山後,鄧小平同誌這樣講:“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特點是越困難越有勁,越團結,我們(men) 要有信心克服困難,我們(men) 一定要站住腳,生下根。”董必武在詩中更是這樣明誌:“遵從(cong) 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hui) 伐柯。”“伐柯”出自《詩經》,“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思是指最根本切實的依據和準則。他說,“夷考各國進化之程,無不由一二先知先覺之士,當位在勢,以謀其民族幸福為(wei) 心,樹之典型,播為(wei) 風氣”,“吾輩做事,做得一分是一分”。長征途中,董必武拄著拐杖過草地,牽著馬尾巴爬雪山,始終保持著樂(le) 觀精神。正是信念的力量,塑造了大別山地區堅強的意誌,留下了“打死了麵朝天,打不死革命萬(wan) 萬(wan) 年”的革命豪氣。
這種徹底的革命精神還體(ti) 現在對黨(dang) 忠誠、永遠跟黨(dang) 走上。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波瀾壯闊,氣勢如虹,它縱貫中國革命的每一個(ge) 時期,是一部縮寫(xie) 的中國革命史。但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不是孤立的,它是黨(dang) 領導的中國革命的一部分。一心向黨(dang) ,永跟黨(dang) 走,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徐向前元帥在《曆史的回顧》中說,“殺了那麽(me) 多人,也沒有把我們(men) 的黨(dang) 搞垮,把紅軍(jun) 搞垮。人們(men) 向著共產(chan) 黨(dang) ,向著紅軍(jun) 。不跟共產(chan) 黨(dang) 走,不革命,人民就沒有出路。因為(wei) 有堅定的革命信念,任憑關(guan) 也好,殺也好,隻要不死,還要革命”。這種忠誠無悔的意識,正是大別山精神的寶貴之處。這裏的人民一旦參加了革命,便會(hui) 毫不猶豫地走到底、堅持不懈,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改初衷,依然忠誠於(yu) 黨(dang) ,這個(ge) 特征在大別山革命群體(ti) 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可以說,大別山地區的革命精神已經通過革命烈火的鍛造而成為(wei) 一種堅強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意識,具有“一根筋”“不二心”的鮮明特質。
二是不屈不撓的鬥爭(zheng) 精神。無論是在革命運動的初始階段、高潮時期,還是在革命運動遭受挫折的危急關(guan) 頭,大別山軍(jun) 民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和對共產(chan) 主義(yi) 的信念,對黨(dang) 無比熱愛、無比忠誠,麵對敵人反複多次的“圍剿”“清剿”,義(yi) 無反顧地堅持革命鬥爭(zheng) 不動搖,確保革命紅旗不倒、革命薪火相傳(chuan) 。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著大別山兒(er) 女堅定跟黨(dang) 走、鐵心向著黨(dang) ,矢誌不渝,勇往直前,使得老區革命的薪火燃遍全國,革命事業(ye) 走向勝利。
這種不屈不撓的鬥爭(zheng) 精神具體(ti) 體(ti) 現在胸懷大局上。胸懷大局,是指個(ge) 體(ti) 或者區域、部門,能夠站位高遠,超越利益糾葛,犧牲“小我”和局部利益,服從(cong) 全局與(yu) 整體(ti) 利益。隻有胸懷全局,才能顧全大局、服從(cong) 大局,才能做到“戰略服從(cong) 政略”,實現“謀全局,管長遠”。毛澤東(dong) 同誌曾經強調:“要提倡顧全大局。每一個(ge) 黨(dang) 員,每一種局部工作,每一項言論或行動,都必須以全黨(dang) 利益為(wei) 出發點,絕對不許可違反這個(ge) 原則。”“大別山,敵人必爭(zheng) ,我也必爭(zheng) ,這是艱苦鬥爭(zheng) 的過程。”鄧小平晚年回憶說,解放戰爭(zheng) 最重的一個(ge) 擔子就是千裏挺進大別山,“二野”承擔了這個(ge) 重擔。1947年,國民黨(dang) 軍(jun) 隊進攻陝北,鄧小平接到毛澤東(dong) 電報:“現陝北情況甚為(wei) 困難”,“如陳賡、謝富治及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宗南軍(jun) 一部”,“陝北不能支持”,要求劉鄧“下決(jue) 心不要後方”。劉鄧在自身壓力極大的情況下,立即部署千裏躍進大別山,實行“無後方作戰”。鄧小平說,“我們(men) 就好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山東(dong) ,一頭挑著陝北。不管這個(ge) 擔子有多重,我們(men) 隻有打過黃河去,才能把山東(dong) 和陝北的敵人拖出來”,“當我們(men) 擔著重的一頭的時候,千萬(wan) 不要忘記整體(ti) ”。劉鄧大軍(jun) 千裏躍進大別山,實現了解放戰爭(zheng) 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偉(wei) 大轉折。但必須看到,劉鄧大軍(jun) 進入大別山初期,條件是異常艱苦的,部隊一下子從(cong) 12萬(wan) 人減少到不足7萬(wan) 人。千裏躍進大別山的艱苦、艱難、艱險,核心體(ti) 現在“無後方作戰”上。為(wei) 此,廣大官兵發揚自強不息的艱苦奮鬥精神,自己打草鞋、縫製衣服;沒有油鹽和糧食,就拔野草充饑,克服重重困難,重建了中原解放區,建立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鄧小平同誌後來這樣評價(jia) 千裏躍進大別山,“中原吸引了蔣介石南線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證了其他地區的勝利展開,雖在全國範圍吃苦頭最多,付出了代價(jia) ,但換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取得了全局的勝利”,“敵人對大別山的進攻,隻是戰役性的,我們(men) 反攻意義(yi) 之大,就在於(yu) 迫使敵人改變了戰略,這便是我們(men) 的勝利”。毛澤東(dong) 指出,“這是一個(ge) 曆史的轉折點”,“他們(men) 沒有後方,物資困難,人拖瘦了,腳板跑大了,這代價(jia) 必須支付,因為(wei) 代價(jia) 是偉(wei) 大的”。這種在自己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始終從(cong) 大局出發,勇挑重擔的精神給人們(men) 留下了極為(wei) 深刻的印象。
這種不屈不撓的鬥爭(zheng) 精神還體(ti) 現在大別山軍(jun) 民具有“不勝不休”精神。從(cong) 大別山走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和共和國將領,從(cong) 董必武、李先念到徐海東(dong) 、王樹聲、許世友等,無不以意誌堅定、作風頑強、敢打敢拚、驍勇善戰而聞名。意誌頑強、行動果敢、鬥爭(zheng) 堅決(jue) 、前仆後繼、不怕犧牲、“不勝不休”是紅四方麵軍(jun) 的作戰特點。“不勝不休”就是強調在殘酷艱險的作戰環境下要“硬著頭皮頂住”,能夠“堅持最後五分鍾”。朱德同誌曾說,紅四方麵軍(jun) 有許多優(you) 點,如英勇善戰、吃苦耐勞。徐海東(dong) 大將英勇善戰,他總是指揮在最前沿,衝(chong) 鋒在最前線,打仗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要命,肯上前”,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他打仗10年,8次負傷(shang) ,全身有17個(ge) 槍彈窟窿,8次穿膛而過,毛澤東(dong) 曾稱譽他為(wei) “對革命有大功的人”。大別山精神中的勇猛特質在王近山身上也有生動體(ti) 現。王近山是紅軍(jun) 中有名的戰將,是一個(ge) 渾身是膽的人,是電視劇《亮劍》中主人公李雲(yun) 龍的原型。他打仗不怕死,勇猛頑強,屢建奇功,人稱“王瘋子”。在延安,毛澤東(dong) 說,129師有個(ge) “王瘋子”,敢打沒有命令的仗,很好!劉伯承這樣評價(jia) 他:“一人投命,足懼萬(wan) 夫。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有點瘋勁,沒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許世友打仗更是如此,他戎馬一生,驍勇善戰,戰功赫赫,是一員久經沙場的虎將。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的濟南戰役,是他戰鬥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戰。戰事打了七天七夜,處於(yu) 膠著狀態。這時,他堅定地講,“我們(men) 的困難大,敵人的困難比我們(men) 更大。現在就看誰的決(jue) 心硬過誰。我們(men) 要跟敵人比毅力、比頑強、比後勁,勝利往往是在最後五分鍾取得的”。結果,很快就使“打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決(jue) 心變成了現實。敢打硬仗、惡仗、險仗,正是大別山精神的本質體(ti) 現,大別山革命史就是一部大別山革命人的鬥爭(zheng) 精神史。敢於(yu) 同強敵作鬥爭(zheng) ,是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毛澤東(dong) 曾經說過,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要奮鬥。習(xi) 近平指出,“我們(men) 的國家,我們(men) 的民族,從(cong) 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拚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大別山整個(ge) 革命鬥爭(zheng) 的曆史,其實就是黨(dang) 領導的人民和軍(jun) 隊艱苦奮鬥的曆史。大別山鬥爭(zheng) 的“四度輝煌”都離不開艱苦奮鬥。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大別山精神。
這種奮鬥精神體(ti) 現在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生死相依、共同奮鬥上。在最艱苦的歲月裏,革命群眾(zhong) 竭盡所有支援革命,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jun) 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jun) 裝,最後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qin) 骨肉送他上戰場。紅二十五軍(jun) 紀律嚴(yan) 明,所到之地必須雞犬不驚,不準吃雞。當地的兩(liang) 副對聯,鮮明地反映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民心所向:一副是“紅軍(jun) 來了雞犬不驚,白軍(jun) 來了雞犬不寧”,橫批是“紅白分明”;另一副是“白軍(jun) 來了雞犬不寧,紅軍(jun) 來了雞犬不驚”,橫批是“滅白興(xing) 紅”。劉伯承曾說,“我們(men) 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依靠的是碉堡”,“這就是第二野戰軍(jun) 在大別山戰鬥及全部人民解放戰爭(zheng) 勝利的關(guan) 鍵”。人民群眾(zhong) 用質樸的感情和無私的付出表達著對共產(chan) 黨(dang) 的信任和對革命軍(jun) 隊的擁護,支持著黨(dang) 和革命事業(ye) 。麻城西張店村有一位姓周的母親(qin) ,人們(men) 不知道她的名字,隻喚周家姆。有一天,共產(chan) 黨(dang) 人王樹聲被國民黨(dang) 追到了她所在的村莊,周大媽發現後,立即將其藏在自家的夾牆裏。敵人搜查無果,將全村人聚集起來,宣稱如果不交出王樹聲,就將全村人殺光。在這種情況下,周大媽強忍悲痛將自己的大兒(er) 子王正道替代了王樹聲。敵人殘酷地殺害了她的大兒(er) 子。為(wei) 了感謝周大媽的救命之恩,從(cong) 此王樹聲便認她為(wei) 幹娘。周家姆的丈夫在黃麻起義(yi) 中犧牲,4個(ge) 兒(er) 子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為(wei) 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大別山,周家姆是很多戰士的“紅軍(jun) 幹娘”。新中國成立後,周家姆的幹兒(er) 子中有4個(ge) 成了共和國的開國將軍(jun) ,除了大將王樹聲,還有上將王宏坤、中將周希漢、少將張培榮。大別山的優(you) 秀兒(er) 女,在長期嚴(yan) 酷的鬥爭(zheng) 中鍛煉成長,成為(wei) 不怕犧牲、英勇鬥爭(zheng) 的鋼鐵漢子。為(wei) 革命勇於(yu) 犧牲的感人事跡在大別山區還有很多,但是犧牲並沒有嚇退大別山區人民。當時,在大別山區經常出現“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wan) ;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全民參戰情景。這也是整個(ge) 大別山人民支持紅軍(jun) 、參加革命的縮影,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大別山精神對大別山地區革命的深遠影響。
這種奮鬥精神體(ti) 現在迎接黨(dang) 中央和中央紅軍(jun) 、做“北上先鋒”上。在4支紅軍(jun) 長征隊伍中,從(cong) 大別山走出的紅二十五軍(jun) 成為(wei) 最早到達陝北、迎接黨(dang) 中央的“北上先鋒”。徐向前在《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二十五軍(jun) 戰史》中說,紅二十五軍(jun) 西征北上,“成為(wei) 主力紅軍(jun) 北上的先導,為(wei) 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勳”。1935年,在曆經千難萬(wan) 險後,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jun) 主力勝利到達陝甘寧邊區,與(yu) 陝北紅軍(jun) 會(hui) 師。這時已經進入嚴(yan) 冬時節,部隊麵臨(lin) 著嚴(yan) 重的經濟困難,缺吃少穿,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如何籌到糧被讓戰士們(men) 順利過冬就成為(wei) 擺在中央紅軍(jun) 領導人麵前的首要問題。於(yu) 是,毛澤東(dong) 給徐海東(dong) 寫(xie) 了一張2500元的借條。看完借條後,徐海東(dong) 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中,自從(cong) 和中央紅軍(jun) 會(hui) 師後,早該想到中央的困難了。他第二天就克服困難給中央送去5000塊銀圓,這其實是他崇高集體(ti) 主義(yi) 精神的生動體(ti) 現。他說:“毛主席動口向我們(men) 借錢,說明黨(dang) 中央、中央紅軍(jun) 比咱們(men) 還要困難。我們(men) 就是不吃、不穿、挨凍受餓,也要支援黨(dang) 中央,也要保證他們(men) 度過陝北的第一個(ge) 冬天啊!”徐海東(dong) 後來講自己當時的想法:“當時我認為(wei) ,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應該無條件地服從(cong) 中央。”很多年之後,毛澤東(dong) 還記著這件事,他說,那時候,多虧(kui) 了那5000塊錢啊!
四是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大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無私無畏、勇於(yu) 獻身、勇於(yu) 犧牲的紅色故事。革命勝利從(cong) 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而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大別山革命鬥爭(zheng) 的一個(ge) 重要特點就是其艱苦性。在20多年的鬥爭(zheng) 中,革命武裝“四進四出”,敵我之間形成了拉鋸狀態。每一次人民軍(jun) 隊的主力轉移之後,反動勢力都會(hui) 進行瘋狂的報複,革命者都要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煎熬”,這是其他革命區域所罕見的。同時,這又是對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嚴(yan) 峻考驗。大別山根據地的犧牲不是獨有的,但其慘烈是少有的。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大別山區200萬(wan) 人投身革命,近100萬(wan) 人捐軀,而登記在冊(ce) 的僅(jin) 有130351人。當時新縣人口不足10萬(wan) ,犧牲的革命先烈就有55萬(wan) 餘(yu) 人。1927年黃麻起義(yi) 失敗後,黃、麻兩(liang) 縣起義(yi) 軍(jun) 民遭到敵人的血腥屠殺。在黃安箭廠河一塊不足一畝(mu) 的田裏就有300多人被殺害,鮮血染紅了土地,此地也被稱為(wei) “紅田”。率領麻城農(nong) 民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yi) ,後來成為(wei) 共和國開國大將的王樹聲,全家族為(wei) 革命犧牲17人。率領黃陂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yi) ,後來成為(wei) 共和國開國大將的徐海東(dong) ,全家族為(wei) 革命犧牲66人。
這種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還體(ti) 現在為(wei) 保障全局勝利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原突圍行動上。抗戰結束後,毛澤東(dong) 要求中原部隊繼續留在中原地區,以完成牽製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戰略任務。解放戰爭(zheng) 前夕,位於(yu) 中原解放區反內(nei) 戰前線的大別山軍(jun) 民,堅決(jue)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從(cong) 全國戰略大局出發,堅持大別山戰略要地,用自己的巨大犧牲,為(wei) 黨(dang) 中央在東(dong) 北、華北、華東(dong) 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毛澤東(dong) 曾經明確指示,中原部隊要繼續完成牽製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戰略任務,並要準備作出重大的犧牲,即使是全軍(jun) 覆沒,也要保障全局的勝利。中原突圍為(wei) 保障全局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中原突圍是以無私無畏的自我犧牲為(wei) 前提的。1949年3月,毛澤東(dong) 對李先念說,中原突圍時就是準備犧牲你們(men) 的,你們(men) 幾個(ge) 人能夠活著回來就是勝利。中原突圍震驚中外,為(wei) 戰略全局贏得了時間,並由此拉開了解放戰爭(zheng) 的序幕。可以說,沒有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就沒有全國戰場後來的形勢。
總之,大別山精神是鄂、豫、皖三省乃至全國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需要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來進行研究。大別山精神,既有曆史性又有現實性,既有全局性又有地域性。大別山精神不是一天鑄就的,而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熔煉出來的,代表了大別山人民的信仰、實踐、價(jia) 值取向、曆史貢獻、現實追求和道德品質。大別山保持28年紅旗不倒,經曆和見證了中國革命曆史的完整過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紅旗不倒第一山”。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搖籃和中心區域黃安在新中國成立後由中央人民政府核準正式改名為(wei) 紅安縣,是共和國唯一一例以“紅”字命名來嘉獎的縣,14萬(wan) 餘(yu) 名紅安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寫(xie) 下了這個(ge) “紅”字。我們(men) 弘揚大別山精神,目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始終高舉(ju) 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把先輩們(men) 開創的偉(wei) 大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三、深入挖掘大別山的“紅色寶藏”
大別山精神作為(wei) 一種精神力量,是與(yu) 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緊密相連的。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曆史完整,主題鮮明,呈現出了大別山地區革命火種不滅、紅旗不倒、前仆後繼的革命事跡和精神風貌,其時間之久、形勢之殘酷、鬥爭(zheng) 之堅決(jue) ,在中國革命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在大別山精神的曆史深處,是大別山地區28年的革命鬥爭(zheng) 和活動,是黨(dang) 對這一地區的正確領導,是千千萬(wan) 萬(wan) 大別山兒(er) 女參軍(jun) 參戰、支援革命的曆史場景,包括黨(dang) 史事件、黨(dang) 史人物、黨(dang) 史文獻、黨(dang) 史故事。
在中國大地上,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光榮。井岡(gang) 山、大別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革命的兩(liang) 座紅色巨山。大別山位於(yu)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為(wei) 革命老區,大別山是一座紅色的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大別山長達28年的曆史風雨,深刻鮮明地展現了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高貴的革命靈魂,賦予了大別山崇高的人格,是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對於(yu) 新時代開展黨(dang) 的自我革命、錘煉堅強黨(dang) 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
一是大別山具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大別山是方紅色沃土,在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革命進程中,無數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這裏戰鬥、生活,留下了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是一塊抓把泥土就能攥出鮮血的土地,有著數不盡的紅色故事。1930年6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並創建了以大別山為(wei) 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它以新集為(wei) 首府,以大別山為(wei) 中心,包括周圍20餘(yu) 縣,東(dong) 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帶淮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鄂豫皖蘇區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土地革命戰爭(zheng) 時期領導創建的主要根據地之一,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譜寫(xie) 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這裏誕生了紅四方麵軍(jun) 、紅二十五軍(jun) 、紅二十八軍(jun) ,走出了340多位將軍(jun) 。鼎盛時期,根據地麵積擴展到4萬(wan) 餘(yu) 平方公裏,人口350餘(yu) 萬(wan) ,主力紅軍(jun) 45萬(wan) 餘(yu) 人。解放戰爭(zheng) 時期,這裏是李先念中原突圍的所在地,是劉鄧大軍(jun) 千裏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1930年2月16日,紅軍(jun) 俘獲國民黨(dang) 一架柯塞式飛機,邊區政府將該機命名為(wei) “列寧號”。這樣,紅軍(jun) 第一架戰鷹就這樣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從(cong) 此,人民軍(jun) 隊有了第一架飛機、第一個(ge) 飛行員、第一個(ge) 航空局。大別山的革命群眾(zhong) 為(wei) 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大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正是這些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鑄就了大別山精神。這就要求我們(men) 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zheng) 的光榮曆史和偉(wei) 大功績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鼓舞人,激勵人們(men) 堅定不移地跟黨(dang) 走,為(wei) 實現美好生活而奮鬥。
二是大別山蘊藏著深厚的紅色文化。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則國運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紅色文化是黨(dang) 的奮鬥曆史的縮影。自從(cong) 黨(dang) 的種子在大別山萌芽以後,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大別山人民先後發動了“黃麻起義(yi) ”“立夏節起義(yi) ”和“六霍起義(yi) ”,組建了紅一軍(jun) 、紅四軍(jun) 、紅二十五軍(jun) 、紅二十八軍(jun) 等4支紅軍(jun) 主力。大別山精神是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大別山地區革命政權、黨(dang) 的建設和群眾(zhong) 路線的思想結晶。在中國革命史中,大別山總是處在中國革命的激流當中,而英勇的大別山兒(er) 女也總是能夠站在革命激流的前端。“老鄉(xiang) ,加入紅軍(jun) 可以分到土地”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宣傳(chuan) 標語,通俗易懂,具有很大的號召力。愛唱歌和守紀律,是大別山地區紅軍(jun) 戰士鮮明的特色。《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都是這種紅色文化的代表。革命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是根據大別山民歌《小小鯉魚壓紅腮》的曲調編唱出來的。紅二十五軍(jun) 長征到達陝北後,由程坦根據《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布告》內(nei) 容編寫(xie) 了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並把歌詞填入鄂豫皖蘇區《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調中,後迅速傳(chuan) 唱到各路紅軍(jun) 部隊,成為(wei) 人民軍(jun) 隊詠唱不衰的經典歌曲。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鬥爭(zheng) ,大別山人民在血與(yu) 火的鬥爭(zheng) 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別山紅色文化。
三是大別山萃聚了我們(men) 踐行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色基因。要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必須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紅色基因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體(ti) 現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擔當,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長期鬥爭(zheng) 中淬煉出來的精神品質和優(you) 良作風,是我們(men) 攻堅克難、取得一個(ge) 又一個(ge) 偉(wei) 大勝利的強大武器。我們(men) 黨(dang) 是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黨(dang) ,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涵養(yang)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品格。1927年10月,毛澤東(dong) 親(qin) 自撰寫(xie) 的黨(dang) 的曆史上的第一份入黨(dang) 誓詞,其中就強調共產(chan) 黨(dang) 人首先要有犧牲精神。習(xi) 近平這次來河南考察,就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致敬大別山人民的犧牲精神;就是要告誡全黨(dang) 同誌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麽(me) 來的、新中國是怎麽(me) 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麽(me) 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始終高舉(ju) 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把先輩們(men) 開創的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成就告慰英靈、回報人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非常重視紅色傳(chuan) 統教育。每到一地,習(xi) 近平都追紅色記憶,走紅色足跡,悟紅色精神。他說,“革命老區是黨(dang) 和人民軍(jun) 隊的根,我們(men) 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是從(cong) 哪裏走出來的,永遠都要從(cong) 革命的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些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基因,蘊積砥礪奮進的精神,詮釋群眾(zhong) 路線的真諦,飽含黨(dang) 性錘煉的營養(yang) ,不斷升華著我們(men) 對大別山精神的理解。可以說,這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家寶,是我們(men) 的定盤星,是我們(men) 的壓艙石,是我們(men) 的紅色寶藏,是我們(men) 的紅色家底。進入新時代,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民族精神對一個(ge) 國家的價(jia) 值越來越重要。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國革命精神是這一核心的核心。新時代,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迫切需要我們(men) 研究和發掘大別山精神,發揚大別山的革命精神、鬥爭(zheng) 精神、奮鬥精神和獻身精神,錘煉堅強黨(dang) 性,以偉(wei) 大的自我革命推動偉(wei) 大的社會(hui) 革命。
四、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是千千萬(wan) 萬(wan) 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習(xi) 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這是習(xi) 近平賦予我們(men) 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重大政治責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多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上,多次遇到往哪走、向何處去的問題。在新時代,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必須肩負起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政治責任,回答好中國往哪裏走、向何處去的問題。
一是要著力打造好“紅色品牌”,不斷挖掘“紅色寶藏”。河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僅(jin) 擁有豐(feng) 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比如二七大罷工,影響深遠,是中國工人階級顯示強大鬥爭(zheng) 力量的重要標誌性事件;大別山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新縣是“將軍(jun) 的搖籃”,具有豐(feng) 厚的紅色資源;中原局舊址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被稱為(wei) “小延安”,是抗戰初期培訓軍(jun) 政領導幹部、指導華中抗戰的重要基地;劉少奇同誌在三門峽澠池寫(xie) 作《論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修養(yang) 》提綱,成就了中共黨(dang) 史上的不朽篇章,對於(yu) 思想建黨(dang) 、理論強黨(dang) 的意義(yi) 至關(guan) 重要。河南也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楊靖宇、彭雪楓、吉鴻昌等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烈士。從(cong) 革命精神資源來說,特別是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都是流淌在一億(yi) 中原兒(er) 女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是黨(dang) 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這就要求我們(men) 要摸清紅色家底,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抓好紅色傳(chuan) 統教育,擔負起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責任。尤其要講好紅色故事,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zheng) 的光榮曆史和偉(wei) 大功績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鼓舞人,激勵人們(men) 堅定不移跟黨(dang) 走。要圍繞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大別山精神,進一步打造富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紅色品牌。要把紅色教育作為(wei) 黨(dang) 員幹部教育培訓和黨(dang) 性鍛煉的必修課,同時把紅色資源與(yu) 思想政治理論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接受紅色熏陶,讓對黨(dang) 忠誠、為(wei) 人民奉獻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真正讓革命精神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形。
二是要深刻理解“三個(ge) 怎麽(me) 來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習(xi) 近平這次來河南考察,是追尋黨(dang) 的初心、革命先烈的初心而來。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堂時,習(xi) 近平明確指出:“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曆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dang) 同誌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麽(me) 來的、新中國是怎麽(me) 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麽(me) 來的。”這“三個(ge) 怎麽(me) 來的”,是習(xi) 近平著眼當下、放眼未來為(wei) 我們(men) 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提出的座右銘。這“三個(ge) 怎麽(me) 來的”,充分體(ti) 現了對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懷、對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的自覺擔當、對老區人民的真情大愛。我們(men) 要深刻闡明“三個(ge) 怎麽(me) 來的”的曆史邏輯和現實意義(yi) ,引導廣大黨(dang) 員鑄牢黨(dang) 性之魂,勇於(yu) 自我革命,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黨(dang) 的偉(wei) 大自我革命推動黨(dang) 領導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團結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始終高舉(ju) 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把先輩們(men) 開創的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三是要努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努力走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子。了解曆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習(xi) 近平強調,“光榮傳(chuan) 統不能丟(diu) ,丟(diu) 了就丟(diu) 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認真抓好黨(dang) 史、新中國史教育,深植厚培黨(dang) 員幹部忠誠幹淨擔當和“兩(liang) 個(ge) 維護”的情感之基與(yu) 感恩奮進的力量之源,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傳(chuan) 承弘揚大別山精神,要求我們(men) 必須擔負起用好紅色資源、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的責任,擔負起發展老區、造福老區人民的責任,擔負起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責任。“吃水不忘挖井人。”習(xi) 近平對革命老區的視察,充分體(ti) 現了對老區人民的真情大愛。我們(men) 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習(xi) 近平用一串串“紅色足跡”表明,滄海橫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初心不變、使命不改。新時代弘揚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就要走好新時代長征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把弘揚大別山精神與(yu) 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綠水青山保護、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讓紅色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江山世代相傳(chuan) ,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標提供不竭精神動力,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