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根祖文化由來已久。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和習(xi) 俗。傳(chuan) 說“龍抬頭”起源於(yu) “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因為(wei) 伏羲氏“重農(nong) 桑,務耕田”。“拜軒轅”則緣於(yu) 農(nong) 曆三月初三,是軒轅黃帝誕辰的傳(chuan) 說。這些說法和習(xi) 俗所折射的是根祖文化。
1.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祖文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cong) 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尋中華民族之根,羲皇、炎黃是繞不開的,也是無法回避的。如果說一百萬(wan) 年的人類起源史,離不開盤古、有巢氏、燧人氏,那麽(me) 一萬(wan) 年文化史的書(shu) 寫(xie) ,就離不開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ong) 氏;五千年文明史的書(shu) 寫(xie) ,就離不開以黃帝為(wei) 首的五帝。黃帝文化是一個(ge) 特殊的文化符號,它是中華民族的根祖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nei) 的其他文化,都是在黃帝文化的基礎上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黃帝文化,核心人物是黃帝。依據《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記載和傳(chuan) 說考證,黃帝是少典部族之子。因少典部族以熊為(wei) 圖騰崇拜,又稱有熊氏。黃帝以土德稱王,土色為(wei) 黃,故稱作黃帝。我們(men) 對黃帝一般有兩(liang) 個(ge) 印象:一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統一黃河流域,形成了當時最大的部落聯盟,成為(wei) 華夏民族的共主。二是《黃帝內(nei) 經》。《黃帝內(nei) 經》蘊含豐(feng) 富的治國方麵的內(nei) 容,黃帝通過陰陽學說的基本原理,闡發“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luan) 治未亂(luan) ”的道理,是古代“上醫醫國”觀念的來源。
中國人常以“龍的傳(chuan) 人”“炎黃子孫”自稱。聞一多先生在其所著的《龍鳳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wei) “龍的傳(chuan) 人”來源於(yu) 黃帝時代的圖騰和傳(chuan) 說。相傳(chuan) 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wei) 圖騰。打敗蚩尤,統一中原後,為(wei) 了使各民族和部落能緊密團結,圖騰兼取並融合其他民族的圖騰合並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形象——龍。
2.黃帝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姓氏現在往往被連在一起用,但姓氏最早是分開的。姓產(chan) 生於(yu) 前,氏出現在後。據考證,在伏羲以前,人類是沒有姓氏的,也沒有婚嫁製度,人們(men) “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伏羲氏“定姓氏,製嫁娶”。同一個(ge) 氏族的男女不能結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別婚姻”的作用。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這即是《通誌·氏族略》所雲(yun) :“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在考古學上,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hui) 變革,並逐步趨向穩定的階段。黃帝文化是考古文化學上確定的仰韶文化的代表。關(guan) 於(yu) 黃帝的傳(chuan) 說,標誌著由母係氏族部落轉化為(wei) 父係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如鄭州大河村遺址是一個(ge) 經過變革的氏族社會(hui) ,這與(yu) 黃帝時期,由母係氏族社會(hui) 進入父係氏族社會(hui) ,社會(hui) 出現了分工,且人們(men) 劃分出了等級這一事實相印證。
“修德振兵”。修德為(wei) 修養(yang) 德行,振兵為(wei) 整頓武力。這也是文武兼備,後世所謂文武之道的初萌。上古氏族之間有和平共處,同時也會(hui) 有衝(chong) 突和戰爭(zheng)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之時,神農(nong) 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ong) 氏弗能征。”於(yu) 是,黃帝“乃修德振兵”,即一方麵修治德政,順應四時五方的自然環境,種植五穀,撫慰千萬(wan) 民眾(zhong) ,丈量四方土地使民眾(zhong) 安居;另一方麵,積極練兵備戰,“習(xi) 用幹戈”對“侵淩諸侯”的炎帝,“三戰,然後得其誌”;對蚩尤則是“戰於(yu) 涿鹿之野,遂禽殺”。但是,黃帝對炎帝族和蚩尤族的族民,不是趕盡殺絕,而是給予安撫,與(yu) 他們(men) 聯合,建立起華夏部落聯盟。
3.昭示出中華文明道路演進的三大機製
合族機製。從(cong) 五帝到三代,不同族群經過合族,保持了連續性。五帝是族群建構;三代,是王國建構。秦漢以後,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構。這是一個(ge) 由多而一的過程,由分而合的過程,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共同體(ti) 演進路徑,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大地分散著若幹部落聯盟。如黃河流域的炎帝、黃帝集團,長江流域的三苗集團,淮河流域的少昊、蚩尤集團。經過阪泉、涿鹿之戰,促使了炎黃兩(liang) 大部族的融合,最終黃帝與(yu) 各部落“釜山合符”,開創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先河。從(cong) 黃帝與(yu) 炎帝、蚩尤三大族群的“合族”,使中華民族經曆了一個(ge) “滾雪球式”的發展曆程。從(cong) 羲皇到炎黃,到華夏,到漢族到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因為(wei) “共同體(ti) ”和“大一統”而走向偉(wei) 大。
損益機製。黃帝被認為(wei) 是我國上古多數重要製度、器物與(yu) 藝術行為(wei) 的主要發明、創造者。堯舜禹時期施行“禪讓製”,禹的兒(er) 子夏啟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製。《論語·為(wei) 政第二》記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核心意思是說,天道禮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有所變通,但其核心內(nei) 容是不會(hui) 改變的,無論是那個(ge) 朝代當政,規律都是一樣。即便是百代以後的事情,我們(men) 照樣可以看得清楚。這便是損益機製。比如,漢承秦製,隻是把秦朝嚴(yan) 刑苛法和使民無度,改變為(wei) 無為(wei) 而治、休養(yang) 生息而已。這樣的揚棄,有變有不變,也就是有所“損益”,保留核心的、合理的製度,改革弊政,創造了西漢盛世。這就為(wei) 中國製度奠立了價(jia) 值根基和根本定向,是中華文明既久且大的內(nei) 在原理。
一統機製。翻開中國曆史,我們(men) 發現有一種理念,曆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首創“大一統”觀念並最早實踐。中國上古“大一統”觀念的萌芽自黃帝就已經被發明創造出來了。據《管子·地數》記載:“黃帝問於(yu) 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為(wei) 一家,為(wei) 之有道乎?”其中,“陶天下為(wei) 一家”正是中國“大一統”曆史觀念形成的先聲。黃帝又是中華“大一統”之最早實踐者。古籍尤其《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敗炎帝、誅蚩尤,“萬(wan) 戰萬(wan) 勝”的過程,和設官、推曆、治民等經世的努力與(yu) 成就,無非是其“陶天下而以為(wei) 一家”的實踐。
4.構建炎黃學 傳(chuan) 承弘揚根祖文化
黃帝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始祖、共祖,黃帝文化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根祖文化,在中華文明傳(chuan) 承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凝聚作用。全球華人都自認為(wei) 是炎黃子孫、龍的傳(chuan) 人,其文化基因溯源便可上溯於(yu) 伏羲、黃帝。
中原學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在研究對象上,中原學就是研究中原曆史文化之根、之脈、之魂、之神。其中,根性研究,包括三個(ge) 方麵:一是根祖,即羲皇、炎黃。二是根親(qin) ,即河洛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三是根係,即地域文化。圍繞一萬(wan) 年文化史構築伏羲學,圍繞五千年文明史打造炎黃學,傳(chuan) 承弘揚根祖文化,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內(nei) 容。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構築伏羲學,特別是炎黃學,這既需要我們(men) 突出黃帝文化鮮明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又需要彰顯黃帝文化所蘊含的可供世界其他民族所共享的獨特價(jia) 值,更需要我們(men) 以開放的姿態和國際化的視野,在世界中國學的視野下,在中原學學科框架內(nei) ,從(cong) 學理的層麵對其進行理論上的闡釋和建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新時代,我們(men) 要推動黃帝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原大地書(shu) 寫(xie) 黃帝文化新詩篇,書(shu) 寫(xie) 從(cong) 黃帝出發的“中華民族複興(xing) 曲”。
(作者係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
來源:河南日報